回覆列表
  • 1 # 一木夫子

    從本人的角度來看,建議以下幾本書:

    1.首先自然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半白話文半古文,看起來不太費勁。同時作為小說,演義也是所有三國的書裡趣味性最強的一本。2.《三國志》。《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3.《三國志裴松之注本》。裴松之根據自己的瞭解,為三國志做了注,同時整理了很多野史的資料。(陳壽治學嚴謹,只採取一些絕對靠得住的資料,那些半信半疑的都不用)裴注從某些方面來說,客觀性更強,注多於原文,內容比原文還更豐富。4.《資治通鑑》、《世說新語》、《後漢書》、《晉書》。5.現代學者對於三國曆史的整理和看法,比如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強烈建議去看看。

  • 2 # 以史為鑑

    三國時期的故事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可以說知名度極高,其實這本演義也是參考了很多的史書才寫出來的,大部分故事和人物都符合史書記載,很多地方甚至作者都直接照搬史書全文,所以說如果是初學者,我建議先從《三國演義》小說讀起,通過這本極為出色的歷史小說先弄清楚三國時期的人物關係和時代背景。

    熟讀《三國演義》後,可以進階去讀《三國志》了,這裡推薦大家去讀裴松之的註解版本。裴松之對於陳壽在三國故事中刪掉的一部分內容旁徵博引,正史和野史都有提及,一些早已經失傳的史書記載也都在註解中亮相。

    比如曹操殺呂伯奢,曹操走華容道,諸葛亮空城計……《三國志》中都沒有提到,但是裴注中卻引用記載,留下來了極為出色的故事情節,最後被《三國演義》所採用,最後被大眾熟知。

    之後可以去讀《世說新語》,這部著作也是極為有趣的魏晉朝故事集。

    還有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詩,都是出自《世說新語》。

    然後還可以去看《後漢書》,這裡有很多是東漢末年名人名臣的傳記。

    還可以去看《晉書》,裡面記載了司馬懿等人的生平事蹟。

    這幾本書都看完了,基本上三國的基本史實就沒問題了,再要往深裡研究那就要看各種地方誌了。能走到這一步的,估計也沒有幾個了,加油吧。

  • 3 # 禿頭青年阿睿

    三國作為中國五千年的一部分,想了解其更多的歷史,其實也有很多的史書是可以參考閱讀的

    作為三國曆史入門的話,陳壽的《三國志》是需要優先閱讀的,雖然傳記正文內容比較簡略,但是有了宋人裴松之作注之後,其內容也是相當豐富了。看過了《三國志》後可以選擇馬植傑的《三國史》。因為在各環節(政治興衰、經濟、官制、文史哲)都介紹的前提下,還講述了諸外族。如果說你想了解更多蜀漢的歷史話,那麼你可以讀《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這部地方史,補充了很多蜀漢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地方史。還有一本是《後漢紀》,東漢編年體,還有很多內容是《後漢書》、《三國志》所沒有的,以周天遊校注的版本為佳。當然最後還有大家都推薦的《資治通鑑》,集北宋的精英來編著,有相當的權威性。

  • 4 # 市井生活雜談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問,從我本身來講,對於一些想要了解的歷史也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段歷史的話,到底應該從哪裡入手,或者說應該看些什麼書籍呢,每一個人都有求真的意向,而求真的路上又會增加好多好奇心,即使對於不太真實的歷史,我們也無意的默許了吧,就好比對於三國演義。

    咱們閒話少敘,直奔主題。

    三國的歷史,從政權建立來看就是60年的歷史公元220-280,雖然版本眾多,不過我們應該從三國志入手。

    提到這本書,就底聊聊陳壽公元233-297,大家要仔細注意下時間,他是親歷歷史的,陳壽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這又是應該注意的,史學家指質學問都是比較嚴謹的,一會我們介紹裴松之或者羅貫中就會形成鮮明對比了,我們在這裡再介紹一個人,譙周公元201-270年,出生於著名的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知曉天文。譙周是陳壽的老師,也要注意下時間,同樣是親歷歷史的人物,所以從這些看來,三國志這本書應該算做是一部具有真實參考價值的史書,對於想要了解三國來講。裡面雖然比較刻板,基本都是敘述,沒有故事情節的逼格,沒有更多的揣測,有的只是非常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們必須瞭解時代背景,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重新整合的產物,記載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在當時看,三國志屬於現代史範疇,很多事筆者都親歷的,耳聞目染的,比較真實,況且許多史料可能也沒有披露出來,同時,恩怨也沒有消除,所以過於簡略,於情於理都過得去。

    還有一點,也許陳壽的確接受了老師的教育:“你必定會憑才學揚名天下,但常會遭到詆譭傷害,這未必是不幸的,要謹慎從事啊。”

    大家可能還有疑問,那當時的親歷者那麼多,史學家也不少,就陳壽寫三國的歷史了嗎,其實不然,其他學者當然有寫的或者有想寫的想法,不過大多看到陳壽所做三國志以後,覺得沒有必要再去另寫新史的必要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嘗試從裴松之372-451年的注本入手,為啥推薦呢。

    首先裴松之出身好,家室不錯,個人品質才能也好,20歲就屬於皇帝身邊的警衛,同時又是著名的史學家,所以,他的注本不得不看,一個比較實應該,另一個會比較全面吧,不僅對三國志裡面沒有的地理人物做了解釋,更主要的是補充了原事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包括同一件事記述不同的,他也都收錄下來了以備參考,再加之是皇帝命他為三國志做補註,所以有看頭。

    最後我們就底提到羅貫中1330-1400年的三國演義吧,這個個人覺得不用過多說啥了,好多朋友看電視劇估計都幾遍了吧。

    三國演義本身來講是小說,屬於歷史與文學的自然結合也好,或者說天衣無縫的對接也罷,總之看了之後就是爽歪歪,過癮,有現實描繪,又有傳奇色彩,故事情節特別自然流暢,例子就數不勝數了,大家自己去品吧。

    對了,還有清代毛綸、毛宗父子的本子,現在好多的流行版本都是來自於這個本子的。

  • 5 # 一別經年潘

    想了解三國的真實歷史,三國演義這種很多演義虛構的情節肯定是不可取的。

    個人認為首先看陳壽的三國志,三國志是陳壽根據魏書,吳書及蜀漢自行收集的史實分別編寫的魏蜀吳三卷,於北宋年間合成三國志一書,大致比較可靠,接近真實歷史。

    第二本我認為是司馬光的鴻篇鉅著,資治通鑑,作為北宋仁宗年間(歷史上文化氣息最濃厚的時期)集士大夫階層全部心血的通史鉅著,此書為士大夫司馬光及其助手編纂給北宋帝王學習的史書,非常值得一看。毛主席曾連看17遍資治通鑑,17次均有不同的收穫。

  • 6 # 小阿樂

    古代:《三國志》是最重要的三國相關史料,《後漢書》裡關於漢末的史料也很重要,《晉書》裡有一些三國末期的記載。《華陽國志》關於蜀漢的記載可信度比較高。當然要論全面,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是三國類史料的集大成者。《資治通鑑》以編年體敘述,有助於按時間段瞭解三國。

    現代:推薦馬植傑的《三國史》。此外可以看一寫論文,如田餘慶的《孫吳的建國道路》,一位網友的《漢魏幷州黨》等等。

    說一句,歷史這東西,貪多嚼不爛。如果你是初步瞭解的話,一本《三國志》就夠看很長時間了。稍作了解之後,就需要交流了。琅琊中華文化論壇裡的三國曆史討論區,代表了網上討論三國的最高水平,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新人很難參與到討論當中。相較之下,水平較琅琊稍低的百度三國志吧,可能更適合想了解三國的新人。

  • 7 # 周某人正義之光

    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的故事家喻戶曉。事實上,“羅曼史”是參考了很多歷史書籍寫成的。大部分故事和人物都與史料相符。

    許多地方甚至作者直接抄襲歷史書籍全文。因此,如果你是初學者,我建議你先讀《三國演義》。通過這部優秀的歷史小說,首先要弄清楚三中國人物與背景的關係。

    把《三國演義》讀透了,就可以到高階階段去讀《三國志》了。建議大家在這裡閱讀裴鬆志的註釋版。裴頌之引用了陳壽在“三國演義”中的一些刪節。正史和非正史都提到了它們,註釋中也出現了一些遺失已久的史料。

    比如曹操殺了呂伯社,曹操走了華容路,諸葛亮計劃清空城市……。“三國演義”中沒有提及,但貝的筆記引用了記錄,留下了一條絕妙的故事情節,最終被“三國演義”採納,並最終為公眾所知。

  • 8 # 我是貝爺

    首推《三國演義》,市場上有好多種版本,總有你喜歡且通俗易懂的一款,看完之後再看新舊版電視連續劇,看完電視連續劇再看書,相互結合,兩看兩不誤,會有更深的體會;第二是《資治通鑑》。

  • 9 # 詩雄詞豪

    想了解三國曆史,除了《三國志》這部史書外,還可以研讀一下司馬光《資治通鑑》裡面的《魏紀》十卷以後及《四庫全書》裡面的史部!

  • 10 # 聽史論今

    按我的閱讀順序來,看完後絕對成為三國專家!

    一,《三國演義》,此書雖然演義為多,但是可以提高三國趣味,增加對三國曆史的興趣。但是注意不要入戲過深。

    三國演義是半古文半白話文,閱讀很容易理解,對文言文不太能理解的讀者也能順利閱讀,後面看史書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基礎。

    等你看完這一系列資料,相信你對三國曆史可以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和一個很醜但對你很好的女孩子談戀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