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磊磊談職場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現在的華為與聯想。

    聯想最初是由中科院柳傳志與倪光南建立,靠技術創新,聯想在1988-1995年第一階段 聯想的“技工貿”戰略,勝過了華為的“貿工技”戰略,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是華為的4.5倍。

    聯想在1994年 兩大核心人物在經營中產生巨大分歧,倪光南認為聯想必須要開發自己的晶片,必須要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性創新,才能贏得今後的市場。

    而柳傳志認為晶片技術非常難做,想要有所突破,必將使聯想投入鉅額資金,是否划得來?

    同時,柳傳志對市場非常瞭解,認為可以依靠國內的生產製造的成本優勢,在電腦組裝生產線上賭一把。加上當時聯想是由中科院控股,而中科院不想投入大量資金來做研發創新。所以在戰略上,支援了柳傳志的想法。

    所以,從1996-2018年底 第二階段,華為的“技工貿”勝過了聯想的“貿工技”,尤其在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截至到2018年底聯想市值81億美元,華為估值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近50倍。

    個人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企業的創新必然帶來額外投入,導致利潤的下滑,如果企業過渡創新,就會把企業拖入死亡的邊緣。

    當然,如果企業不做創新性發展投入,時間長了必然會導致企業產品或技術跟不上市場需求,結局依然會把企業拖入死亡的邊緣。

    所以企業創新與否,是企業能否長期發展的一個平衡遊戲,不創新或過渡創新都會導致企業面臨死亡的威脅。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合理的利潤空間下,劃分一定的創新投入比例,既能保證企業的市場優勢,又可以防止過渡的創新投入帶來的威脅。這樣的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才能持續給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習慣,不被他人的言語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