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臺美大小事

    臺北故宮文創品近幾年頗為走紅,成為少有的將博物館館藏設計製作成文創品後產生巨大經濟價值和話題性的作品,“朕知道了”紙膠帶、墜馬髻頸枕、龍紋手絹、密奏聖旨明信片、夜光運動手環、微型寶物迷你小書房、翠玉白菜傘等都曾火了一把。

    為什麼在“傳統新造”的熱潮裡,華語文化圈中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文創品大獲市場認可?

    原因一:緊扣歷史文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讓文創不在產值,而在感動。

    臺北故宮文創品的主體都來自於故宮內的藏品,2013年推出風靡一時的康熙手書複製品“朕知道了”紙膠帶,創意又實用的文創品和當時流行的清宮戲巧妙貼合,不僅在臺灣民眾中攬獲超高人氣,也是去臺灣旅行的大陸游客搶購熱門,由此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由“傳統館藏仿製品”製造走向“現代文創”開發之路的重要標誌。

    原因二:好的文創品一定有好的文創人

    臺北故宮不僅有非常精英的文創團隊,還有一群腦洞頗大的創意小編,他們把臺北故宮的FB帳號就做得活潑逗趣又吸引人,一下子彷彿打開了故宮的搞笑生活。比如,曾在一個活動中,有人說清朝皇帝的字一代不如一代,他們立即做出了八位皇帝寫的"知道了"來請大家比一比。或者他們為莊嚴肅穆的皇帝配上了可愛逗趣的pose,常常讓網友們捧腹一樂。

  • 2 # 挖啥呢

    到過臺灣的人都知道臺灣文化產業領先,臺北的華山、松山文創區,高雄的駁二文創區,都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這既跟這種島嶼小地區要以文化產業開啟商業、市場有關,也和臺灣人的文化態度有關。臺灣孤懸一隅,在國際上也沒有身份,文化的迷茫中,自然越過越“小”。比較一下,在北京故宮,面對輝煌的宮殿,想到祖國遼闊的國土,大陸人很容易生起家國情懷。但是在臺灣,在一間壓抑的建築中欣賞一批不成序列的、被倉皇帶到臺灣的珍寶,反而會令人感覺更加不真實,眼前的一切彷彿黃粱一夢。

    所以中華的五千年曆史,在臺灣人心中很容易成為一種間離的文化,具有娛樂化、商業化的潛質。而文物尤其是北京故宮則一直被華人自覺不自覺地拉入到宏大敘事的語境中,若不是商業時代、網際網路時代興起後,大陸也愈發“小時代”,否則北京故宮可能仍未學習臺北故宮,也在文創上發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可以改掉點外賣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