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界播報

    這是一個提問有爭議,答案也有爭議的問題!漢末許慎作有《說文》一書,其中記載:“古宿沙初作,煮海為鹽。”宿沙是一個人名字,活在遠古,有多遠呢,大約是一萬年前,那時我們的祖先神農、黃帝活躍的時代!

    這說的是煮鹽。

    這裡就有一個邏輯問題了,科技的發展總是由低到高的,假如先民們不會曬鹽,怎麼會考慮到效率更高的煮鹽工藝呢?

    所以曬鹽工藝應該出現在一萬年前更久的遠古。具體是誰?只能說,我們偉大的先人啊!

  • 2 # 一丹流青

    曬鹽技術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明代以後,福建沿海鹽工們開始直接在海里的鹽場進行曬鹽,進而發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曬鹽的技術。

    唐代魏徵編撰的《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明確記載:“以木槽中暴海水為鹽。”“暴”通“曝”,及太陽曝曬的意思。

    也就是說,隋人發現,臺灣島的原住民已經開始知道在木槽中盛滿海水,然後在Sunny下進行高溫暴曬,從而曬乾海水後得到鹽。

    魏徵為人正直,其所寫史實應該非常靠譜。

    可見,最早曬鹽技術應該是臺灣島原住首先發明出來的,但是他們還主要是透過打造木槽,然後在木槽中盛滿海水暴曬來實現。

    這種方法很快就被隋唐的福建沿海鹽工學習了。後來,在福建沿海的工匠不斷的摸索下,“福建東南逼海,土人(沿海人)劃地為埕,漉海水注之,日曝成鹽,與江淮浙異。”

    他們想到了開辦鹽田的方法,並且一直探索完善曬鹽技術。

    另有一種說法是南宋已經大規模曬鹽,還有一種說是在元代。

    筆者認為,到了明代,已經可以進行大規模地建設海中鹽田,透過引海水暴曬,從而大規模的製造海鹽。

    所以,福建莆田的地方誌裡面有記載,“傳明初有陳姓者,居涵江試取海水,曬日中,遂成鹽來教其鄉人,後人應效之。”

    顯然,大規模在海中曬鹽的完善技術,應該可以推斷是明朝出現的。

    到了公元1522年,明世宗時期,曬鹽技術已經很完善了,海豐鹽場率先改變煮鹽的辦法,開始大規模的曬鹽。

    曬鹽過程是這樣的,先將海水引入事先挖好的蒸發池裡,經過太陽曝曬,讓蒸發池的水分進一步減少,再把這種高鹽分的溶液引入結晶池,繼續進行日曬,高鹽分的海水就會逐漸的演變成食鹽的飽和溶液,再經過晾曬就可以逐漸的形成食鹽晶體,得到的粗鹽。

    所以說,曬鹽技術最早是隋朝的流求居民發明,最後經由福建工匠逐漸完善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駿510手動倒擋不好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