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位同事辭職了,在一起吃辭職告別餐過程中,他略有感慨地說,真的,有時候人生不是自己選的,一步又一步,經常是被選擇而已。你怎麼看呢?有什麼故事呢

回覆列表
  • 1 # 說天下故事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解決問題。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解決問題,就活得不好。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洞見》,作者趙昂,人稱“昂sir”。資深生涯諮詢師,高管教練,暢銷書《在人生拐角處》作者。

    據說一次收費數千元,還排滿了檔期。

    不過也不要被嚇到了,他把自己多年職業諮詢的經驗時例項都精選進了這本《洞見》,很值得一看。

    一、主動選擇你的人生

    不能等、靠、要,必須主動尋求改變

    每個人心裡都在期待某一天,生活發生突然的改變,由此擺脫現狀的桎梏。我也一直懷揣著這樣的想法,尤其是在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

    剛出校門還沒展翅飛翔呢,就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第一份工作跟我預期的相差實在太遠。

    最開始也是意志消沉,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什麼都不上心,也有抱怨過。

    不過,正是投入工作之後,一方面因為工作強度確實很大(早上7點不到起床,晚上9.30下班回去)。另一方面,我也提醒自己不應該抱怨,因為這份工作是自己選的,沒人強逼我。

    好好工作,好好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充電,不想在這裡一直待下去,那就要多花功夫了。

    於是,工作之餘我的所有時間都拿來看書,寫書評了。發在網路上,偶爾有人點評誇獎,生活也就不苦悶了。

    當時沒有太多雜念,去想看這些書有什麼用,寫這些東西也沒人看。就覺得我需要這麼去做,因為我需要改變。

    我不想在被環境同化,也不想遮住自己的眼睛耳朵不去看外面的世界,假裝滿足眼前的生活。

    二、主動升級認知

    我總聽人說,工作以後也要繼續學習,不然會和同齡人的差距越拉越大的。

    這話沒錯,但是一大部分人就沒能堅持下去,堅持下去的一部分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學習是沒意義的。

    做決定不難,難的是堅持一個方向走下去。

    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學習,尤其是工作之後的學習,和學生時代按照考點複習,努力考高分的學習有本質區別。這種學習的核心應該是——個人認知的提升

    “懂得了許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這些道理都是別人總結得來的,是屬於他人的經驗知識,你沒有經歷,沒有自己的感悟,所以就算你我們一字不落的背下來,也沒有多大用處。

    那麼,認知到底是什麼?

    認知是一種視角。

    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歷豐富的人,善於從多方面去看待問題,絕不會很武斷地下定論。

    書中提到了一個詞“認知泡沫”,即你錯以為正確的認知。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錯誤的努力”

    我以前看過一篇新聞【大學生4年狂攬65個證書 畢業仍找不到工作】。

    說的是一個大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都很努力的學習,參見各種考試和活動,把能拿的證書都拿到了。

    稍微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他獲得的證書里名頭很大,但實際卻沒多大用途,一些活動經歷跟工作崗位之間也沒有任何關聯。

    也就是說,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在一開始就方向錯誤了。

    他的學長給他分析原因,覺得是他的學歷不夠,應該再讀個碩士,這樣出來就很好找工作了。

    誠然,碩士學歷重要。

    但如果是抱著“只要我考上了碩士,畢業後就可以進500強工作”的想法,那就和他在本科期間一刻不停地考證“只要我考的證書夠多,就能找到好工作”一樣,是盲目的、無用的努力。

    在努力的同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樣的努力是否正確?

    我問,每天都寫,有那麼多寫的嗎?

    有人回答,當然有了,每天的微博熱搜上就有很多事情,再加上各大新聞網站,要寫的東西太多了。

    挺佩服他們的堅持,我也努力試著連續寫了幾天,發現我適應不了這種每天馬不停蹄追趕各種新聞熱點的方式。

    感覺自己已經不是在寫文章了,而是把各種素材複製貼上到一起,對於個人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

    過了一陣,看見有人在群裡說,日更好幾個月了,但是閱讀量還是不高。

    一位前輩說,堅持多寫,都是這麼過來的,寫多了自然就會有人看了。

    於是,那人照例每天在群裡分享自己的文章,我有時會點進去看看,發現行文邏輯和遣詞造句還是之前的樣式。

    我後來就在想,這種勤奮確實有用嗎?

    “一萬小時定律”我知道,大量的訓練會量變帶來質變,這也是大家最常聽到的關於努力的一個方向:你沒成功,是因為付出的努力還不夠多。

    但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會到達終點。

    目標的建立至關重要,在你要做一件事之前,思考一下

    1.為什麼做這件事?2.目標是否明確?3.這個目標對我來說有挑戰性嗎?

    只有認真思考要達到的目標,才能進一步的拆分、練習。

    像那位前輩提到的寫作就是多寫,但是你要給自己定個目標:每天寫多少字?寫什麼主題?用什麼風格?

    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每天勤奮日更,但是寫的都是流於表面的浮淺文字,沒有個人思考和風格,怎麼可能越寫越好呢?

    這也是我思考過的問題,我的答案是,我要不斷改變,要嘗試不同風格,要更加深入的挖掘內容。

    三、什麼時候該改變?

    作者是職業生涯規劃師,很多人都找他諮詢過職場問題。其中一個讓很多人頭疼——如何做選擇?是否跳槽,甚至轉行?

    不想上班,應該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吧。

    誰願意每天最重要的時間,都耗費在一個小小的格子間呢?

    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一個人是否掌握生活主動權,不是看他在什麼行業、做什麼工作。而是,他的狀態。

    可以通過這3點,判斷自己是否應該離開。

    1.自己的工作是否被監督

    我們是來工作的,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流水線的機器。微博上那個收費站裡挺直端坐,永遠面帶笑容的收費員,他就是時刻活在被監督的狀態下。

    永遠緊繃神經,所有動作都像是設定好程式的一樣,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2.工作不需要被允許

    有一種變態的職場關係,領導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不是同事,倒像是帝王和臣民。底下的人妖謹小慎微地做事,凡事要請示,要揣度上司的心思。還要無條件服從。

    遇到這種把自己當統治者的領導,不要猶豫馬上走。

    3.不需要外界的激勵

    常被物質、誇獎的激勵,潛臺詞是“你做的很好,繼續!”

    這種時候就應該警惕了,你做這些事到底是為了得到被人的讚賞,還是因為自己真正想這麼去做。有的人工作,是為了按時領工資;有的人工作,是為了多學本事,然後往高處走。

    想清楚你的訴求,非常重要。

    另一個就是,轉行。這其中的風險與成本,我們不得不考慮,此外,如何找到“貴人”?

    書裡面給出了很多專業知識,這裡我就不再細說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買書來好好看看。

    我讀到這本書中有一段話

    “我們每個人都是哲學家,無時無刻不再思考自己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不一定會改變世界,但一定會在一次次主動創造的成長中改變自己”。

    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圍城,周圍的人羨慕你,你羨慕其他人。

    與其寄希望於縹緲的逆襲時刻,不如主動創造真正的改變,就才是你人生真正的拐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視自己的平庸,走好自己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