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彩繽紛006
-
2 # 先生書單
很大程度上,因為乾隆年間,緬甸軍隊已經實現了半火器化,而清軍對此茫然不知。如明瑞、觀音保等人,就每每臨陣慨嘆:“酋之火器犀利,倍於我朝,實不可預睹之……”
話說,從雍正年間到乾隆後期,整個東南亞、南亞地區的各個政權,基本都開始大量引入西洋槍炮,甚至以西法練兵。唯有我天朝上國,嚴格恪守“漢軍不可付以火器”的祖訓,把熱兵器當作秘密武器來珍藏。以至於到了道光年間,全國能找出的最好的火炮,還是康熙徵葛爾丹時期製造的。
我大清的事,永遠這麼神奇和新鮮, -
3 # 楓葉十字軍
明瑞跟傅恆兩次打的還是不錯的。。。在深山老林堅壁清野,憑誰都吃不消。蒙古當年打越南一個道理。拿破崙遠征俄國,希特勒巴巴羅薩閃電戰同樣是被堅壁清野困擾。緬軍野戰吃虧,絕不給清軍野戰機會。耗死你。古代的交通運輸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四川大小金川造反,清軍一個碉堡一個碉堡的啃。我有幸去過金川,,過去沒有榴彈炮,打那玩意,真尼瑪蛋疼。
-
4 # 老伊先生談史
關鍵在於兩次戰役性質不一樣,李軍打的是尚未統一全緬甸的封建國家,而清朝面對的是當時整個東南亞最強帝國。
李定國入緬:當時緬將認為明朝皇帝逃來避難,明軍肯定已是些潰不成軍的散兵遊勇,並不足懼,看到文選軍.中有不少馬匹,竟派二百餘騎闖入文選營中搶馬!文選大怒,整兵反擊,可憐這二百多名緬兵,被明軍追至河中,紛紛溺斃。緬軍主力聚集在曼德勒,可能很多隻是當地土著臨時拉壯丁,在江對岸列陣迎戰。 緬軍自恃人多勢眾,對南明軍隊看不上眼,主事大臣變牙簡說:“漢人無狀,然亦不多,須俟其盡渡,然後扼而盡殲諸江中可也。”
文選兵坐在木筏上魚貫而渡,剛渡過一百多騎兵,文選在對岸下令吹起號角,百騎一鼓而前,緬軍抵敵不住,陣勢大亂。明軍佔領灘頭前進基地後,文選主力陸續渡河,全面進攻,緬軍大敗,被殺傷者據說在萬人以上。不過,結果我們也知道了,李部後繼無力,緬甸人不戰而勝。
清緬戰爭:是十八世紀末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境地區土地資源控制權而打的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中國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
國力強盛的清王朝軍隊最終攻打到距離緬甸首都八十里外耗盡彈藥糧草,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完全獲得戰爭的勝利,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全盛時期的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軍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紮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滿清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到喘息機會,得以整合暹羅南部地區力量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反擊阿瑜陀耶,復國成功。暹羅非常感謝清朝無意之中的助攻,後來在朝貢中將反緬戰爭中得到的中國士兵和百姓送回國。當然,清政府在很長時間都不知道無意中造成中南半島上這一大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而是耿耿於懷在全盛時期無法打服“南荒小夷”。乾隆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
兩者規模完全不同,前者是幾次區域性戰役,後者是兩國戰爭,清朝是計劃滅了緬甸的,起碼是要攻入首都直接要緬甸國王下跪的。
李定國這種勝仗清緬戰爭也有:明瑞出木邦後,克舊小,渡大疊江,經錫箔、大山等土司管轄地區,在蒲卡處殺敵數十,擒獲數名緬兵,偵知有九千緬兵屯駐蠻結(今緬甸南渡河以東),便於十一月二十九日率部直逼蠻結。蠻結緬兵在各險要處分扎十六營固守。第二日,明瑞分兵三路,自率中路,領隊大臣扎拉豐阿、總兵李全率部佔住東部山樑,參贊大臣觀音保、總兵長青率部佔住西部山樑,逼近緬兵營外兵列隊駐守。下午,緬兵自西部營寨出兵攻擊觀音保部,觀音保率所部奮力衝殺,明瑞中路也出兵接應,緬兵敗退,被殺二百餘名。
緬兵兵器以火器和鏢子為主,無甲冑、弓矢,平地決戰不是騎兵強悍的清兵對手。緬人也說,交戰時候,最怕的是清軍彩甲騎兵(即滿八旗兵)。最後在距離緬甸都城70處,清軍也是靠著炮火和綠營、八旗士兵武勇,硬頂著緬軍槍彈攻佔了緬軍營寨,最後糧草彈藥斷絕,才不得不撤離。
撤離路上,數百八旗兵還主動斷後,拼死在熱帶叢林中與追兵作戰,全員戰死無一投降。當時在緬甸一邊作戰的還有少量法國等西洋僱傭兵,他們對當時清軍的觀感也很不錯。清緬戰場上每次會戰,緬軍都得以清軍三四倍的兵力應付進攻,但基本上都是清軍處於戰略攻勢,直到後勤崩潰。
清緬戰爭清軍戰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水土不服,瘧疾肆虐,後勤壓力巨大
2.地方官員腐敗無能,謊報大捷,延誤戰機,還壓制當地漢人的主動協助。
3.乾隆及清廷上下輕視緬甸貢榜王朝,渾然不知這是個統治了大半中南半島的大國
4.輕火槍重火炮,而東南亞山地戰場火炮無用,清軍老式火繩槍效能被吊打。緬甸軍有西洋僱傭兵帶來的新式燧發槍,及西方教官培訓的火槍手。
-
5 # 翠鳥呢外套
被清軍攆的如喪家犬一般的軍隊,都能打敗當時的緬甸,只能說清朝不屑該國了。這就像明和日本打了個平手,如果是甲午戰爭時的日本,明也許上戰場的勇氣都沒了。因為松錦之後,明對清就沒有對陣的勇氣了。清朝所以沒一鼓作氣攻下明國,實在是明的氣數未盡,趕到這時,皇太極死了,清廷內部需要推選出接班人。
-
6 # 手機使用者消遙自在
提問題者
的歷史是體育老師踢足球的學生教的嗎?清緬戰爭清朝慘勝,戰果有三:1、收復了明緬戰爭明朝戰敗,被緬甸佔領的三宣六慰司約20餘萬平方公里。
2、改變了中南半島緬甸一家獨大稱霸局面。
3、緬甸向清朝俯首稱臣。
-
7 # 戲劇化評論員
緬甸本身就不好打,古代山高林深,步槍已經普及,再加緬甸僱傭了大量法國、葡萄牙人,軍力一點不差。
當年緬軍已經普及燧發槍,清軍還是火繩槍與弓箭,比較原始
其實,緬甸很早就想稱臣,大清自己不要人家。後來發生矛盾了,以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平了緬甸,結果花了很大力氣也打得不好。緬甸方面也沒有用舉國之兵,這個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他們根本不想跟清朝打得怎麼樣,是邊打邊談的模式,緬軍多次乞降……連主帥明瑞自殺了,緬軍還在乞降,人家沒下狠手,清軍下了狠手,卻事實上敗了。
當時歐洲的水平已經很高
後來對方大陸內亂,新君上來不想打了,大家也就握手言和。清軍的水平還在弓馬方面沾沾自喜,實際上這時就已經遠不如西方了,和主要國家相比已經是比較差的。
回覆列表
那會是不一樣的,李定國所統領的軍隊是像鐵一樣的軍隊南征北戰,為了保家衛國抵抗清朝的八旗子弟,八旗軍隊剛開始的時候建立是非常強大的,但是隨著清朝的穩定人思想的墮落,加上吃喝玩樂,驕橫淫逸,早已把八十旗軍隊銳氣早已磨沒了,八旗子弟後期都不會騎馬打仗了,那就是享受,有的就是玩,根本就不想打仗的事,根本就不想保家衛國的事兒,大部分是依靠漢軍來打仗,所以說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清朝的子弟兵跟緬甸軍隊打仗的時候是拜的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