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心看本質

    給歷史人物翻案現在成了很多人的嗜好,無非是想顯示一下他那點可憐的見識罷了。已經蓋棺定論的事情也總能胡說出一些莫須有的事情。咱們來看看歷史的一些事實來考慮下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都有什麼。白起說要六十萬兵功趙,秦王沒同意,結果兵敗,只能請白起將兵六十萬再次進攻。白起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那他就是個傻子,六十萬兵如果無功而返秦王能不殺白起嗎?只能有這兩個選項,一個是白起是戰神,已經有掌握戰役的能力,一個白起是傻子,自尋死路。這兩個哪個更接近真相?秦國用反間計讓趙王用趙括替代了廉頗。這也是兩個選項,一個是秦王是傻子,用計將更厲害的趙括換掉了差一點的廉頗,一個是秦王是英主,用計將有把握擊敗的趙括換掉了打不贏的廉頗,這兩個哪個更接近真相?有人說趙國沒糧食了,廉頗不戰趙國就垮了。那就更應該用計讓廉頗繼續領兵啊,幾十萬趙軍不戰而垮不是更符合秦國的利益?秦王和白起為啥非要幫助趙王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看來這兩個人真是傻子?到底誰是傻子大家想明白了嗎?趙括很厲害,戰敗了也是比廉頗厲害,這話我是想不明白,有誰想的明白嗎?

  • 2 # 槐蔭樹下的老曹

    趙括並非一無是處,但他確實是不如廉頗老將。

    實際上,長平之戰的失敗責任,並不是在前線的將官,而是在後方的統帥。

    首先,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南韓的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決定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秦。

    這時,趙孝成王,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認為自己可以和秦國一戰,從而得到十七座城池。

    這才導致長平之戰的爆發。

    然而,戰爭進行了兩年多,現實不像趙孝成王想象的那麼美好。

    一方面,趙國軍隊整體處於劣勢、守勢,讓人看著心焦;二方面,戰爭的消耗,讓趙孝成王吃不消,導致他改變了原先的打持久戰的自信,反過來希望速戰速決。

    而前線老將廉頗,又是個不擅長進攻,卻擅長防守的指揮官。

    況且,以秦國勞師遠征,趙國在家門口防守是戰爭態勢,持久戰肯定是有利於趙軍而不利於秦軍。

    至於你後方耗不起,那是你最高統帥的責任,不是前線將官的責任。

    可是,趙孝成王作為最高統帥,這時候卻想把他自己的責任推給前線將官,強行要前線將官打速決戰。

    作為一名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將,廉頗肯定是不會接受趙孝成王這個不合實際的要求。

    於是,趙孝成王決定換將,讓年輕氣盛,且有一定名聲的趙括,替換廉頗。

    這才導致趙軍的主動出擊,從而最終慘敗。

    所以,具體的戰鬥,趙括是有很大的失誤。

    但是,趙括的失誤,不但是有敵方的引誘,更有己方統帥的壓迫。

    總而言之,是趙國國力不行,從一開始,就不應該為了十七座城池,而進行這場戰爭。

    人們分析戰爭的成敗,往往只是把目光投向戰場,投向戰爭的前線指揮官。

    實際上,有些戰爭,前線指揮官的操作空間,其實是很有限的,關鍵還是靠天時地利人和。

    趙括,就是既無天時,也無地利,加上他自己,也確實是技不如人,所以,這場敗局就無可避免。

  • 3 # 一曲歌紅塵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至260年,由趙國單獨對抗秦國的入侵。

    第一點 長平之戰的記載的來由

    而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理論上司馬遷寫史記年齡應該不低於30歲,也就是長平之戰過去了150年左右以後,由司馬遷根據歷史記錄以及走訪古戰場,採用故趙國境內口口相傳的典故軼事來記敘的,秦國滅六國以後為維護自身統治,曾採用李斯建議,大規模焚書坑儒,只保留秦國記載歷史的書籍以及各國的農林醫書等,按推理來說,已沒有準確史料提供依據了,各位客倌請腦補。

    第二點 言傳身教

    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趙奢生前與兒子趙括討論戰陣佈設之道,趙括侃侃而談,趙奢(趙國名將)也難不倒他。而且趙括從小就在軍旅中長大,由趙奢親自教導,並且趙括在父親軍中的故將宿吏對趙括也很認同,也能悉心指導,秦漢時期將帥都是家族制,舉例看王翦王賁父子就知道,爹是英雄兒好漢。

    第三點 國力對比

    趙國國力相比秦國來說還是差距很大的,三晉未分家時,虐秦國不要太容易,三晉分家後的趙魏韓相比秦國,就不可同日而語,單獨任何一家的國力都不如秦國這點沒毛病吧。秦趙長平之戰相持已近三年,趙國老將廉頗雖然防禦有方,但趙國國力已然快要耗盡,連秦國都覺得快難以為繼了,已經不允許相持,只能改為快速決戰。

    第四點 趙括能力

    從趙孝成王來說,若趙括在軍中寂寂無名,趙王也不可能把家國命運完全交給趙括,若軍中官僚佐吏不認同趙括,趙括也無法在到任後(鑑於緊急狀態,國家已經無法再給予支援的情況下),更改方案,由防禦改為發動進攻,長平之戰的結果已經註定,我想說趙括已經盡力了,而且無愧於父親趙奢以及趙國了,長平之戰深陷重圍,46日斷炊不潰,證明了趙括的領軍能力,親率勇士五次突圍,英勇殺敵,最後死於陣前,難道史記記載的趙括就一定是廢物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諸君細品。

  • 4 # 不知道叫啥子3

    首先說一下趙括,趙括的背景之類的大家都很清楚了,我也不廢話,但僅僅從他能被任命為主帥,就說明了其本人必然還是有很高的水平的(理論水平也是水平)。

    再說一下長平之戰。

    秦趙兩國當時的局面是兩強相爭,但明顯秦強趙弱,但關鍵又關鍵在趙國又是東方六國裡面當時最強的…所以其他各國都很樂意坐山觀虎鬥。

    最後,這種層次的戰略決戰,拼的已經是國力而不是微操,畢竟雙方加起來近百萬大軍在這麼小的一個區域,穿插運動的空間很小,幾乎只能剛正面…所以一旦秦國決心夠大,趙國必然失敗。

    何況趙國朝廷的對此戰的決心本身就不夠清晰,用一句名言形容就是“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

    這種情況下,廉頗的策略其實是趙國唯一正確的選擇:防守,拖延…趙國確實壓力很大,但秦國也不小,看能否拖到秦國的底線,即使不能,最終也能有序撤退,保住本錢…

    而趙括在自身的自信,或許還有國內的壓力面前,選擇了直接梭哈,用數十萬趙國將士的命去賭…這就是賭國運,而且還是在贏面很小的情況下梭哈…所以最終失敗的責任肯定要他來負主要部分,落得千年罵名也就是理所應當了,沒什麼冤不冤枉的。

    最後,如果白起和趙括互換位置,大概率會變成先前廉頗在的時候那種爛仗,因為白起不可能愣頭青地去用爛牌梭哈…最終戰爭的結果很有可能是秦國得到上黨地區,但趙國損失也沒那麼大,可以拖延時間,但改變不了大勢所趨(這個時候也就只能這樣,拖延待變了)。

  • 5 # 活在夢裡的人140

    長平之戰第一階段

    廉頗小敗兩場退守長平。

    長平之戰第二階段

    秦趙隔河對峙進入僵持階段,打了快三年。

    長平之戰第三階段

    趙括出擊兵敗

    長平之戰第四階段

    邯鄲之戰,秦軍攻邯鄲不克,損失慘重,引兵而還。

    從第四階段可以看出秦軍打完長平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要知道趙軍主力幾近團滅,守衛邯鄲的都是婦女,秦軍還打不下。

    從後世史料來看,秦軍自己也是損失過半。打完這仗兩國都是元氣大傷,只是趙國更慘一點。

    那麼為什麼換趙括?與其說離間計,不如說趙括給了趙王能打贏的希望。秦趙因為戰爭徵發了大量勞動力,加上秦趙兩國都有持續性天災都快撐不住了,沒吃的都得餓死。廉頗守隨不會大敗但是也無法勝利。但是趙括的出擊決戰論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與其說是離間計不如說是秦趙兩國都拖不起雙方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決戰。趙括正是看出了趙王的心理才請兵的。

    從第四階段來看,百戰百勝的秦軍在邯鄲碰了個頭破血流,可見趙括也是和秦軍打的相當激烈。

  • 6 # 船長2049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 這話基本沒有啥毛病 但問題不是出在趙括本身!趙王沒有想到會和秦國血拼這麼久 戰國七雄 只有秦國相對掣肘最少 其他六國很多財富國力在貴族手中 這一部分人 不一定看中國傷 更在意的是他們的利益!趙國也不例外!本質上講 趙國國力本身低於秦國 並且又分散 即使戰場離趙國近但趙國卻先吃不消!廉頗的問題不在於他不知兵 關鍵在於他不知國!一味的死防的結果是趙國國內先於戰場上的崩潰!那麼趙括呢?政治覺悟至少強於廉頗不少!他的進攻並不完全是本意 而是不得已而為之!那麼缺點呢?從結果上看貌似是不知兵!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 斷糧四十多天卻能控制軍隊這也不是一般將領能做到的!所以 個人認為趙括被後人損了不少!特別是趙國 需要一個超級接鍋俠!

    回到本題 如果趙括 白起互換位置 能不能改變結果 我更傾向於會!至少是改變戰場結果!白起的殺神之名不是白來的!但戰局結果 不是一個白起能左右的!

  • 7 # 可可托海夫

    趙王要用趙括時,趙括母親極力反對,最後在趙王堅持要用他兒子為趙軍統帥時要求趙王先賜趙家無罪,可以看出最瞭解趙括能力的是他母親,別的再說都沒有意義!

  • 8 # 畫江湖C不良人

    趙括和白起互換,趙括依然會輸,他和白起畢竟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出道時間不一樣),就好比你玩王者榮耀,你五級打野和對面十五級的打野單挑肯定不會贏。在有長平之戰這麼一直消耗下去趙國必然會輸,他的糧食補給已經供應不上前線的士兵了,反觀秦國後方的糧食依然在源源不斷的供給前線,假若防守戰一直僵持消耗下去趙國肯定是會出現糧草不足的缺陷。

  • 9 # 友好化工

    白起打仗沒有敗過,長平之戰打了三年,其中廉頗在趙國這邊主持了兩年半,輸了五次,站在趙國國君的角度把廉頗換了,是完全沒有毛病的,趙括的悲哀在於,就是碰上白起了,沒辦法,當時軍事能力,白起排名第一,這個第一不是吹出來的,是打出來的

  • 10 # 曾無了

    趙括軍事理論肯定是行的,但實戰經驗少,所以他的關於戰場理解只能停留於紙上。再一個他的對手是戰國超一流將軍,假如換個其他普通將領,趙括還是能打贏的。

  • 11 #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整體,而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脫離整體而獨立存在的。

    我們普通人容易迷惑於統帥誰強誰弱。其實再強悍的軍事指揮員,也只能做到,審時度勢把握先機。決定最終戰役勝負的,還是整個國家領導者和民眾的意志。

    政治,軍事,經濟,是一個強大國家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趙國在軍事,經濟方面都不輸給秦國,唯獨政治上,差了十萬八千里!。

    秦國是採用郡縣制。

    當國家發動對外戰爭時,實行配給制,可以集中幾乎所有國力去打仗,這就叫集中力量辦大事。

    趙國是採用分封制。

    戰爭消耗分配給國中之國分擔,而這些國中之國都是各懷鬼胎,不願意全力以赴也不願意戰爭曠日持久,就不斷給趙王施加壓力想盡快結束戰爭。趙王也沒有辦法只能把壓力轉加給前線,結果就是換掉主張以逸待勞的廉頗用趙括。趙括是帶著儘快結束戰爭的任務去的,他也很無奈!他也知道閉門不出,秦軍也不敢顧頭不顧腚選擇繞路,堅守必能耗到秦軍自退。但給人家趙王給他的命令就是決戰長平呀!。

  • 12 # Mark萌

    人們最擅長的就是總結。贏了就是軍神,輸了他就是紙上談兵!然後人們再去分析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所以不要本末倒置。

  • 13 # 天工l宇地科學大解密

    長平之戰,如果趙括是秦軍首將指揮官,白起是趙軍首將指揮官,兩個人對換位置的話,依然是白起領導的軍隊戰勝趙括紙上談兵的軍隊,因為,白起是位蛇神,趙括的括字是手舌,不能代表身體全部,軍事指揮官的才能,決定戰場勝負,白起的對手是趙將廉頗,白起和廉頗兩位是旗鼓相當的冤家路窄,趙括的軍事指揮才能在白起和廉頗之下,白起是白天走蛇的蛇神,蛇利用卷的功能,把趙軍包圍多少就投降多少,最後把四十萬的趙軍全部俘虜,等於說四十萬投降的趙軍已經中了蛇毒,唐朝杜甫詩句裡,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笑趙人怨,有的人是沒病找病,趙括紙上談兵歷史已經定論,還想為趙括紙上談兵的失敗翻案,不知動機目的何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自信,害怕照相,錄影,鏡頭,不敢直視鏡頭,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