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冠鈞的商業乾貨

    大家好,我是喬冠鈞。

    “富而不驕易,貧而守則難”出自《論語·憲問》。原句是: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意思是:貧窮的人能做到不抱怨是很難的,有錢的人能做到不驕傲是相對容易的。

    那麼古人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生活環境不同

    窮人和富人的生活環境肯定是不一樣的。

    在古代,窮人一般都是農民,能夠賴以生存的就是地裡的糧食。

    連續下雨的時候,就要擔心地裡會不會澇?會不會影響產出和質量?

    連續乾旱的時候,就開始擔心莊稼會不會枯死?

    而富人基本是過著奢侈的生活,吃穿用度不用愁,出門坐轎子,天氣好壞對自身的影響不大,自然不會抱怨。但相反,富人更容易驕傲、目中無人。

    教育結果不同

    當貧窮的人總是關注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時候,那麼也就沒有多餘的錢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上。

    當家長沒有接觸到好的教育,孩子也依然如此。

    與之相反,富人普遍是十分重視教育的,在古代的時候基本從孩子會說話的時候就會讓他學習知識,到了現代更是流行起“胎教”。

    “貧”和“富”可以是過程,也可以是結果

    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有,並不是固定的,會隨著閱歷、經驗、機遇等發生改變。

    畢竟往上數幾輩,誰的祖先還不是農民呢?

    貧窮的人,可以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最終變成一個富人;

    富人也可能因為驕傲、不講道理而變得貧窮。

    所以,提升自己,才是最關鍵的一點。

  • 2 # 林萌

    人的生活本能大整都是隨著生活的改善變化而變化,所謂的:富而不驕易,窮不守則難?這就是人在富有後,心態發生了平衡安定下來,對精神效為安態平靜的狀態,使人的思想進入不驕不躁的意知中,安居樂業裡。而窮不守則,意思是說,窮則思變,人窮志不窮,在積極向上的心態的激儷下,振奮拼搏精神,努力想方設法改變貧窮的狀況,使生活暫續好起來。這樣,使能改變了貧窮的狀況了。或許這就是:古人為何說富而不驕,窮不守則的基礎原因吧。

  • 3 # 說客先生dys123

    人類是生命體,生命體存活於世有著需要基本保障線的根本,這個基本線又隨著人類群體共同境遇所左右搖擺,生命體求生存的基準平衡線就是這句話的根本原因。

  • 4 # 藍衫藍

    你好,我來為你回答。

    這句話的原話是: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出自《論語.憲問》

    意思解釋:一個人做到貧窮而不抱怨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

    一、窮而無怨難

    貧窮的人溫飽尚未解決,每天為了活下去已經用盡全力。情緒充滿了焦慮、煩躁和疲憊不堪。沒有多的時間來休息,沒有多的金錢來享受,有的只能是情緒的宣洩。抱怨是人性自然的一個動作,不抱怨是反人性的操作所以很難。

    二、富而不驕易

    這和我們的民族文化有關係,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都是低調內斂、財不外露、勤儉持家。這一點從小我們就能從父母輩中得到傳承,比起貧窮而不抱怨真的容易很多。

    個人感悟,如果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只求安穩,那就甘心過普通生活不要去抱怨,不甘心就去奮鬥,抱怨不能解決問題。

  • 5 # 小小葡萄323

    富而不驕易,貧而守則難,這兩句話是古人常常說道的。也是有起源的,據史文記載宋朝時期有個人叫餘富貴,是個大戶人家,家財萬貫,在蘇州一代也是小有名氣的。

    餘富貴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從小好吃懶做,女兒則勤快勞作,嫁給了蘇州城北布料坊蘇孃的兒子,每天三更起床在染坊勞作,受盡苦頭。

    餘富貴的兒子則遊手好閒,經常在大街小巷調戲良家婦女,是蘇州城有名的惡棍,無人敢惹。

    餘富貴生平樂善好施,積德行善,雖說身家萬貫家財,但是兒女不積福,在養兒育女方面沒有體現出大才。

    人常說: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餘富貴家庭也應證這句實話,窮養兒,富養女就是本文的最後的解釋。

  • 6 # 道衫

    如果你有一堆蘋果,讓你贈與別人一個,你也許會很痛快就答應;如果你只有一個蘋果,讓你把這個蘋果贈與別人,你就不會輕易的去做了。

  • 7 # 使用者1599041417269ww

    窮生奸計,富長良心,窮山惡水出刁民,人窮三分孬,說來說去環境導致的。也不能一概而論,人窮志不窮,大有人在,人都是三窮三富過到老,沒有百世富家翁。

  • 8 # 天淵雜記

    這句話的原話出自《論語》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大意是說一個人如果貧窮的話很難做到不去抱怨,而一個富人卻很容易做到不驕傲。

    貧而無怨難

    有一句話形容的很好,當你處在社會的底層的時候就像站在一顆坐滿了猴子的樹底下往上往,滿眼都是屁股,當你處在樹頂往下看的時候,滿眼都是笑臉。

    窮人的處境就像是站在樹底下往上看的猴子,滿眼全是屁股。

    他們每天忙於生計卻時常為溫飽問題發愁。想讓妻兒過上幸福生活卻發現自己沒有相應的財力。求人辦事總遭冷眼。幹最辛苦的活,掙最少的錢,還時常遭受不公正待遇。

    試問常年處於這種環境中怎麼可能不去抱怨?

    如果窮人們不通過抱怨去發洩心中的不滿恐怕早已鬱悶的精神失常了。

    因此,窮人的抱怨並不是他不知道抱怨不好,而是環境使然。

    只有階層提升,財富積累,才能消除他們的抱怨,因為那時候他們所處的環境也改變了,看到的不在都是別人的屁股,也有一些笑臉了。

    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去說教讓人家不抱怨。因為大家所處的環境不一樣。

    富而無驕易

    中中國人的含蓄內斂可以說是一種民族性。

    但凡懂得教育子女的父母都會讓小孩懂得謙虛中庸的為人處世原則。富人的資源更加豐富,小孩接受的教育更加完善,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做到謙虛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當然也有很多富人教子無方,小孩不學無術,但這樣的家庭往往很快就衰亡了。

    因此總體來說富人還是謙虛的比較多。

    其實這兩句話整體日上來說是在勸誡人們不要去抱怨,同時要學會謙卑。但這些特性何嘗又不與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呢?因此,不要盲目說教別人,也不要給自己找藉口。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階層,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 9 # 陽明悟行學宮

    從“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說起

    孔子說:“貧窮卻沒有怨恨,很難;富貴卻不驕傲,倒容易做到(此處和以下譯文,皆引自楊伯峻譯註、中華書局發行的《論語譯註》或《孟子譯註》)。”

    另有出處,《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問:“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以道,富有卻謙虛好禮哩。”

    何為貧,何為富?《論語・季氏》有論。孔子曰:“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孔子道:“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筆者注:當時在人們心中,“國”的概念是很淡薄的,原則上講老百姓跟著誰玩都一樣,而人口則是很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你這個地界和諧了,大家就會來投靠你,你的這個“國”也就可能因此而富有強大起來。);境內平安,便不會傾危。”

    既然貧窮是因不均而導致,那麼窮人對著蒼天怨恨一下人生,於大街小巷抱怨幾句官府,應該無可厚非,而讓他們吃著粗茶淡飯甚至缺錢醫病,還整天囂囂自得,就是很難的事情了。而富人們呢,他們的富裕是建立在別人貧窮的基礎之上,當然也是不均的產物。或許富人有萬般理由,認為自己的富裕是勤勞所獲,但是沒有一絲藉口,可以趾高氣揚神氣活現,乃至為富不仁蔑視窮人。富人已經獲得了物質上的充足,在其它方面就不要爭斤論兩搶風奪彩了,特別是當其財富來路不是十足光彩時,否則他是進不了天堂的。

    如果根據“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的原則,把人從品德上進行分類,則:貧而無怨者為上品,富而無驕與貧而有怨者為中品(富而無驕者略高一些),富而驕者為下品。而不管貧富,為非作歹貪贓枉法之徒,當不入品。如果考慮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更高境界,貧而樂者為上上品,富而好禮者與貧而無怨者可歸為一類,為人間上品。如果把一個社會進行等級分類,貧者寡怨,即只有很少數的窮人有怨恨時為上等(貧者寡怨,必然有富者寡驕),貧多怨且富寡驕為中等,富者多驕的社會為下等(容易做到的事情,多數人都做不到,豈不悲哉)。

    按照耶穌的說法:富人進天國是很難的,富人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富人如何進入天國呢,或許按照聖人的指示:富而謙虛好禮,富人就有機會進入天國了。如何謙虛好禮呢,俺不是富人,所以也沒有認真想過這件事。但是至少是:觀名利似煙雲,待窮苦如兄弟,散財富求心悅,助貧困為感恩。如果人死後想進入天國,凡世間的行為至關重要:窮而樂道者為天國第一類人選,富而好禮與貧而無怨者為第二類人選,貧有怨與富無驕者為第三類人選,富而驕者是進不了天國的。

    孟子曰(《孟子・滕文公句上》):“民事不可緩矣---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孟子說:“(治理國家時)關心人民是最為急迫的事情---人民有一個基本情況,有一定產業收入的人,才能夠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和收入,便不會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再去懲罰,這就等於陷害他們。”管子(法家代表人物)曾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同樣道理。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是嗎。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窮人也應該是有恆產的(恆產,包括一定的產業和穩定的收入,下同),只不過恆產比富人少些罷了。按照當今的概念,一個成熟的社會,應儘量保證每個人都有恆產,每個人都“有尊嚴的生活”著,而一旦出現無恆產者,整個社會當然也更包括富人們都應該主動、愉快地幫助他們。如此這般,所謂的窮人就減少了,所謂的怨恨也就不多了,而富人們呢,也不用時刻提醒自己“勿驕勿驕”了。

    正如子貢所曰(《論語・子張》):“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子貢道:“別人的賢,好比山丘,還可以超越過去。仲尼(孔子),簡直就是太陽月亮,不可能超過他。”

    如此而已。

  • 10 # 天衍三千

    貧窮是因不均而導致,那麼窮人對著蒼天怨恨一下人生,於大街小巷抱怨幾句官府,應該無可厚非,而讓他們吃著粗茶淡飯甚至缺錢醫病,還整天囂囂自得,就是很難的事情了。而富人們呢,他們的富裕是建立在別人貧窮的基礎之上,當然也是不均的產物。或許富人有萬般理由,認為自己的富裕是勤勞所獲,但是沒有一絲藉口,可以趾高氣揚神氣活現,乃至為富不仁蔑視窮人。富人已經獲得了物質上的充足,在其它方面就不要爭斤論兩搶風奪彩了,特別是當其財富來路不是十足光彩時,否則他是進不了天堂的。

  • 11 # 元彬講堂

    富人沒有野心,低調的守住自己的家業很多人都能做到,人窮的時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家的問題,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眼看著老人孩子,妻子跟著受苦,所以有時候可能就把持不住尺度,為了生計降低道德底線。有些可能還會一念之差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

  • 12 # 漢城潤石

    富容易滋生傲慢,傲慢使人自滿,從而狂妄自大,自大了就不能客觀的看待事物,從而增加錯誤引火上身。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長時間窮而改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改變窮的志向,才是最可悲的。所以難守窮。

  • 13 # 貓貓很邪惡

    我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由此不難理解,人們在解決了生活溫飽問題之後,再去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足是不難做到的。如果總是窮困潦倒,人很難繼續保持寧靜平和的心態。

    試想,當人處於飢寒交迫,貧困交加的時候,有多少人還能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收彩禮”有利於婚後夫妻關係和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