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雁回九哥
-
2 # 天晴愛睡覺
在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公元771年,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喪失諸侯信任,戎狄趁機入侵都城;諸侯護送周平王動遷洛陽,開創了東周;正式開始了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周禮的約束力已經可有可無,禮崩樂壞,人們不再尊重周天子;這種情況不是一天出現的,反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最早的事件就是:鄭莊公欺凌周天子;
鄭莊公為人霸道,在平定鄭國共叔段謀反的時候長期不去周天子處就職,於是周天子就商量著讓虢國的君主來替了鄭莊公上卿的職位,鄭莊公就為了這個就和周天子不對付;
後來矛盾越演越烈。周天子糾集了一批人要把鄭莊公安排一下子,結果好死不死,鄭莊公手下大將祝聃一箭射中了周天子肩膀,差點把周天子報銷了,周天子威風掃地,從此顏面無存,與鄭莊公交換質子,鄭莊公威風凜凜,也因此被稱為“春秋小霸”
緊接著的事件就是:築臺納媳
宣姜的名字是由自己的姓氏和第一任丈夫的諡號組成的,她沒有自己的名字。歷史唯一記得住的就是她是齊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的妹妹,一個風流靈巧招人怨的美豔公主。
作為齊國公主的宣姜的政治命運,就是和親,將夫家和孃家結成鐵桿政治同盟。這次齊國要結盟的物件是衛國,宣姜要嫁的人就是衛國太子公子伋。
然而,上天卻給宣姜開了一個大玩笑。未婚夫公子伋的父親宣公貪圖宣姜的齊國嫡公主的身份和美麗的容貌,祕密地在淇水河邊修了一座行宮,把宣姜騙到這裡舉行了婚禮。
卻扇的那一刻,宣姜發現年輕的太子夫君轉眼變成了年老的衛宣公,眼中滿是震驚和委屈,當她看向參加婚禮的衛國群臣時,發現公子伋垂下頭,羞愧地不敢看她。那個原本應該做她丈夫的年輕人,因為懼怕父親的權力,因為心中的愚孝,因為未來的國君的位子,把未婚妻拱手讓給了自己的父親。宣姜的眼光黯淡了,轉而又看向衛宣公,與其嫁給一個懦弱的男人,不如認命嫁給衛國國君,既然和年輕男人的婚姻已經不能擁有,還不如退一步嫁給政治。帶著對公子伋的仇恨,宣姜發誓一定要讓這對父子後悔。
人常說虎毒不食子,宣公為了討好自己的後妻和後妻背後的齊國,想到了一條借刀殺人的毒計。派人冒充盜賊在公子伋出使齊國的半路上殺了公子伋。
宣姜的長子公子壽是一個非常品行高潔的人,他偷偷告訴了公子伋,勸他逃出衛國。可是懦弱愚孝的公子伋拒絕了,公子壽只好灌醉了公子伋,自己手拿使節的白旄到了衛國邊境替公子伋受死。公子伋酒醒了,看到公子壽的屍體,對親情的絕望讓他徹底崩潰了,他隻身前往邊境告訴刺客,自己才是公子伋,隨後被害。宣姜的兒子公子朔坐享漁翁之利,在兩個哥哥死後成了衛國太子。第二年,寵愛宣姜的宣公病逝,公子朔繼位做了衛國國君,就是史書上記載的衛惠公。衛惠公即位後,地位非常不穩固。太子伋和公子壽生前的手下為了給兩位公子報仇,發動了政變,趕走了衛惠公,立公子伋的弟弟黔牟為衛國國君。後來衛惠公向齊國搬了救兵,攻下了衛國,趕走了黔牟,平息了叛亂,再次做了國君。 為了安撫衛國中國人和兩公子的手下們,繼續和衛國維持良好的關係,齊襄公又把妹妹宣姜改嫁給了公子伋的弟弟衛昭伯。
衛昭伯娶了宣姜以後,可能是考慮到齊國和衛國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宣姜風韻猶存,和宣姜的關係竟然十分融洽,兩人一同生育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在春秋時期,像宣姜和昭伯這樣的兒子和繼母結婚是可以被當時的禮法所允許的,只不過據詩經記載惠公本人對生母和哥哥結婚有點排斥。但是宣公和宣姜之間築臺納媳的故事畢竟是晚輩和長輩之間的亂倫,再加上宣姜害死了兩個無辜的公子,引發了衛國內亂,自然成了史書上令人不齒的無恥淫婦。
-
3 # 旅行者說文史
春秋時期,之所以被孔子哀嘆為“禮崩樂壞”,我認為,最早始於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周平王的“周鄭互質”和周恆王“繻葛之戰”。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周天子是怎麼通過這三件大事,把周王室殘存的那點權威一點一點地摔碎的。
烽火戲諸侯自從夏啟強硬的從自己父親大禹手中將部落首領的權杖拿過來以後,“禪讓制”就同原始社會一起,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從此,“世襲制”帶來的封妻廕子的好處讓歷代君主如獲至寶,奉若聖典。到了西周時期,統治者更是制定了嚴格的“傳嫡以長不賢”的宗法制度,也就是說國君在選擇王位繼承人的時候,只有正妻(王后)所生的長子才最有資格,其餘的兒子及妾所生的庶子則被分封在各地成為諸侯。以此類推,諸侯之嫡子繼承諸侯之位,庶子被封為卿;卿之庶子被封為大夫;大夫之庶子被封為士;士之庶子則成為了一般的平民。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法制度逐漸從內部出現了裂痕,它規定的“立嫡以長不賢”的原則屢屢被當權者挑戰,而第一個站出來挑戰這一權威的就是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
周幽王繼承王位不久,就娶了一位玫瑰般豔麗的絕色佳人褒姒。不過褒姒雖然生得如花似玉,但就是從來不會笑。周幽王用盡了所有的手段,包括跳舞、唱歌、打獵,甚至撕裂綵綢讓她聽(古人把打細碗、撕綢緞、新媳婦笑、彈絲線稱為人間四大好聽),但仍難博得美人一笑。
佞臣虢[guó]石父為周幽王想出一個十分荒唐的辦法:將烽火臺點燃,讓諸侯前來救駕,看褒姒能笑否?
烽火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聯絡方式,為了保證國都的安全,從國都呈放射狀通往各個諸侯國,每隔15公里左右就會修築一座高高的堡壘,堡壘裡面常年儲存著大量的木柴和狼糞。如果天子有難,白天點燃狼糞,夜晚點燃木柴,逐個堡壘傳遞下去,各個諸侯看到後就提兵前來救援。所以,後世就把“狼煙”和“烽火”比喻為戰爭。
周幽王絲毫不把烽火臺的重要性放在心上,按照虢石父計劃,他帶領褒姒及朝中眾臣,來到鎬京(今西安附近)驪山腳下,舉行了盛大的晚宴。就在酒足飯飽之後,周幽王在眾人目瞪口呆、毫無徵兆之下,下令點燃了烽火臺。
這個計劃果然成功了,當褒姒站在城樓之上,看著城樓之下那些身披重甲、汗出如漿的勤王之師從四面八方趕到驪山,一臉懵逼的表情時,臉上真的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周幽王大悅:這裡沒有敵人,我不過是想博美人一笑罷了!
如果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拿周天子的權威開玩笑,那麼他接下的行為就是自取滅亡。
數年後,褒姒生一子名叫伯服。周幽王愛屋及烏,居然將原來的王后申後及太子宜臼全部廢掉,重新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被廢掉的申後只好帶領太子宜臼逃到自己的孃家申國避難。周幽王為了給伯服繼位掃清障礙,竟然給申侯下令,令其將申後和宜臼就地處決。申侯不願意殺死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就給周幽王回信,讓他不要寵幸褒姒,重新恢復申後和宜臼的位置。周幽王看申侯竟然不聽自己的命令,勃然大怒,不僅撤銷了申國的封號,還派出大軍前去征討。
勢單力薄的申侯就聯合繒國及犬戎部落聯盟緊急救援,並向犬戎保證,自己起兵反幽王,只是幫助外孫奪取王位,至於攻下鎬京後的財產和女人,全歸犬戎所有。
周幽王見大兵壓境,無奈之下,只好舉烽火救援,可各地的諸侯卻以為仍然是周幽王和褒姒的把戲,拒不出兵,而宗室貴族及王室六軍,在犬戎聯軍面前均無鬥志,一觸即潰,紛紛逃亡。周幽王只好在御林軍的護衛之下,倉皇逃亡,不久被犬戎殺死於驪山之下,西周就此宣告結束。
至此,周王室由盛轉衰,已無力控制各地方諸侯,中國歷史進入了群雄爭霸的春秋時期。
周鄭互質周平王東遷雖然在形式上保住了周王室的地位,但是隨著王室的領地逐漸縮小,財政入不敷出。周天子捉襟見肘,傾全國之力也找不到一輛供天子乘坐的馬車,甚至在周平王死後,王室竟然拿不出一分錢來操辦喪禮,只好前去魯國乞討喪葬費和陪葬品。周王室的禮制被破壞殆盡,權威也一落千丈。
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和周幽王的祖父周宣王都是周厲王的兒子,因周宣王是周厲王的嫡子而繼承了王位,鄭桓公則被封到鄭國為諸侯。犬戎攻陷鎬京的時候,鄭桓公與周幽王一同被害。周平王東遷的時候,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有功,被封為傾士,參與周王室的政務決策,並被允許將國都搬到新鄭(今河南新鄭)。
新鄭地處中原地帶,這裡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雖無天險可守,但是在農耕社會裡,特別適合發展農業生產,所以,鄭國很快就成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諸侯國。特別是到了鄭莊公執政期間,不僅平定了國內公子段的叛亂,還捎帶著將宋、衛、陳、蔡、魯等國統統教訓了,迅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辭通》中的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
鄭莊公不僅是鄭國的國君,還在周王室擔任重要的職務。周平王為了削減鄭莊公的權勢,就以他整日忙於國內事務及常年跟他國作戰,無暇顧及周王室朝政為由,將鄭莊公的大部分職務轉交給了虢國國君虢公忌父,意在利用虢國的勢力來牽制鄭莊公。虢國雖然在東遷洛邑時護駕有功,但虢國才有多大呀,國力有限的虢國怎麼能是鄭國的對手呢?
鄭莊公聽說後,非常生氣,立刻從新鄭趕到洛陽,質問周平王這麼做的原因。周平王見鄭莊公氣勢洶洶的模樣,一身膽氣立時化為烏有,只好矢口否認。可這哪裡能騙得過老謀深算的鄭莊公呢?周平王被逼得沒轍了,為了安慰鄭莊公,表明自己對鄭國的信賴,只好派出自己的兒子王子狐到鄭國,而鄭莊公則派出自己的兒子公子忽到洛陽,這就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鄭互質”。
原本諸侯之間,相互滯留對方的皇室成員,以此作為互不侵犯的保證,本就是稀鬆平常之事。然而,周平王和鄭莊公相互交換人質卻絕非如此簡單。因為交換人質的一方,是此前君權神授、神聖不可侵犯的周天子,而另一方則是此前只能服從周王室的諸侯。如果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標誌了周王室跌落了神壇,而“周鄭互質”則標誌了周王室僅剩那點權威也被諸侯剝奪了。
繻葛之戰公元前720年,在位五十餘年的周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去世。周平王的長子姬洩早在周平王生前已經去世,而次子狐又被派往鄭國當人質。執政的周公黑肩就迎在鄭國的公子狐回國繼承王位。不料公子狐一路上傷心過渡,回到洛陽後不久就病死了。周公黑肩和鄭莊公只好立長子姬洩的兒子姬林為天子,是為周桓公。
周桓公的即位,雖然鄭莊公立了大功,但是,周桓公年輕氣盛,對鄭莊公把持朝政、飛揚跋扈也非常不滿,於是,他就將鄭莊公在周王室的一切職務都撤銷,一股腦全都交給虢公忌父。鄭莊公聽說過,暴跳如雷,命大夫祭仲帶兵跑到周王室附近的農田裡,將成熟的糧食全都搶了回來,於是,周王室和鄭國開始交惡。
周桓公為了扳回面子,就召集了陳、蔡、虢、衛等國軍隊聯合討伐鄭國,雙方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展開了一場激戰,這就是歷史著名的“繻葛之戰”。
在繻葛之戰中,鄭莊公不僅以一國之力,將周王室的聯合部隊打得潰不成軍,就連督戰的周桓王也被鄭莊公的大夫祝聘一箭射中肩膀,狼狽逃竄。
如果說“周質互質”標誌了周王室僅剩那點權威也被諸侯剝奪了,那麼“繻葛之戰”則標誌了周王室那點搖搖欲墜的尊嚴也被鄭莊公一箭射落在地,從此,威信掃地的周王室只能聽憑諸侯國恣意妄為,連說話的權利也沒有了。
-
4 # 跳蚤哥哥
戰爭方面,我個人更傾向於“長勺之戰”是禮崩樂壞的開始!
長勺之戰前,各國的戰爭有點像過家家,有點到即止的感覺。哪怕鄭莊公箭射周桓王、齊襄公五國伐衛時打擊了周王室。但總體而言,大家還在遵循著戰鬥的禮儀,顧著戰鬥雙方的麵皮!
但到了長勺之戰,一切面皮、禮儀都被曹劌給拔下來了!
按照禮儀,雙方戰鬥,齊魯兩國的戰車應該一起前進,交合互砍!就是一個兵對兵將對將,聽著鼓聲一起上的節奏!
但是曹劌本來就是個平民,沒有貴族那麼多原則和禮法,一切只為了勝利。所以弄出了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戰法。放現在看,就是一個簡單的預備隊戰術,齊國頭兩次全軍衝鋒的時候,自己原地死守,留了大量預備隊,只犧牲了前排很少的部隊就抗了下來,最後等齊國部隊衝累了,再把自己預備隊投入戰場,一舉獲取勝利!
魯國,本來就是春秋時期最重禮法的國家,結果成為了第一個在戰場上不要周禮的國家。確實有點諷刺。
《春秋》上把曹劌論戰寫的很詳細,而長勺之戰一筆帶過,這是作為魯中國人的左丘明很是不恥這種不尊禮的做法!!
不過,受到長勺之戰的啟發,後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發展詭譎的戰術,湧現出了大量真正的軍事家、縱橫家,為百家爭鳴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我認識這個才是長勺之戰的真正歷史意義!!
畢竟,所謂“了崩樂壞”也不過是春秋筆法,實際上還是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先進技戰術取代落後技戰術的一個歷史程序,是發展的必要過程!
綜上,我認為在戰場上,長勺之戰是“了崩樂壞”的啟發戰爭!!
-
5 # 秣陵校尉
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始於鄭莊公傷周恆王的繻葛之戰。
鎬京被犬戎攻破後,周王朝已無法在關中立足。在鄭、秦、晉的幫助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
而鄭國由於在平王東遷過程中甚有功勞,再加上在中原立足已久,實力強勁,對周王倨傲無禮,無視周天子權威,周、鄭產生矛盾。
公元前719年,鄭莊公派兵偷偷收割了周王的麥子和禾稻,周鄭矛盾大大激化。
公元前707年,為維護周王室尊嚴,周恆王親率王師,並徵調陳、衛、蔡三國之軍,聯合征討鄭國;鄭莊公則率軍迎戰周聯軍於繻葛(今長葛市北),史稱繻葛之戰。
更丟人的是,周王被射傷!
都說春秋無義戰,此戰則是不義中的不義!
1,周王天下共主,鄭莊公以下犯上,周禮何在?2,周、鄭,同姓“姬”,周伐鄭,相當於同室操戈,周禮何在?3,是非曲直,一目瞭然,鄭莊公行事齷齪,卻能逞一時之快,周禮何在?4,王師敗後,鄭莊公沒有追趕,並派大臣慰問受傷的周恆王。但卻拒絕懲罰射傷周王的人。單從這點看,他連後世的司馬昭都不如!所謂的周禮,被他蹂躪在腳下。繻葛之戰,使周王顏面掃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宣告結束,春秋諸侯,強者為霸,續鄭之後,齊、晉、楚、秦、吳、越,相繼走上舞臺。周天子形同虛設,成為一個尷尬的名字,禮崩樂壞時代開啟。
-
6 # 小人物子祥說歷史
子祥答辯:
禮樂崩壞,周朝王室統治衰落,這才有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互攻打的混亂局面,此時政令多出於實力雄厚的諸侯王,齊、楚、秦、晉諸侯國相繼強大稱霸。
子祥研讀《史記》周本紀:周朝禮樂崩壞,統治衰落的標誌性事件當屬;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非常喜愛褒姒,可是褒姒不愛笑,是個冷美人,周朝王都豐邑(今西安市長安區附近)設有烽火臺,烽火臺是有敵人入侵時,點燃升起濃煙向各諸侯國報警抵抗攻打入侵者。
周幽王點燃了烽火臺,諸侯大軍風塵僕僕前來,卻發現被戲弄了,看到一臉被戲弄的諸侯王,褒姒放聲大笑。
烽火戲諸侯:標誌著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不在聽從周王室的政令,不在受周朝的約束,大國開始兼併小國,大國之間為爭奪霸權開始相互攻伐;
同時也標誌著西周時代的結束,周幽王廢除太子和太后,引起申候的怒火,聯合犬戎攻打周幽王,可惜的是此時的烽火臺已經成了擺設,周幽王倉皇逃跑在驪山被犬戎殺死後,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帶來的災禍,遷都洛陽,開啟了東周時代。
自武王伐紂建立周朝至周幽王被殺驪山,西周時代總共歷經兩百五十七年。
周朝禮樂崩壞,統治衰落,諸侯國失去了約束,相互攻打,戰亂不止,百姓苦不堪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各諸侯國不來朝貢,不聽從政令,這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周幽王任用奸臣主持國政,周朝本國百姓怨聲載道。
孔夫子周遊列國推薦儒家思想治國之道,曾拜會老子,致力於恢復禮樂。
今日華夏,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孔聖人功在千秋。
-
7 # 愛妮品歷史
一、鄭莊公繻葛拒周—— 一箭射掉周王室的尊嚴
周平王死後其孫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周桓王之父曾質於鄭,周桓王原本就對鄭莊公心存怨恨,即位後又屢屢被鄭國挑釁。鄭莊公曾明目張膽的收割王畿之地成熟的小麥,甚至假天子之命伐宋,亦不按周禮規定朝貢天子。因不滿鄭莊公的僭越行為,周桓王親自率領周朝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軍隊討伐鄭國,雙方戰於繻葛,結果鄭軍大敗聯軍,並一箭射傷周桓王的肩膀。鄭國大獲全勝之後,派人向周桓王致歉,相當於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但是周王室的權威已遭受重創,周天子近乎神話的形象從高臺跌落。此戰鄭莊公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首開諸侯挑戰天子並戰勝之的先河,相當於向天下宣告了周王室也不過如此。
繻葛之戰周天子從神壇上跌落
二、諸侯爭霸——遮羞布下的僭越行為
繻葛敗北後,周桓王慼慼然的敗逃回洛邑,天子高高在上的形象完全破壞了。諸侯明白了周天子也是可以戰勝的,自此肆意妄為起來,時不時的挑釁一下週王室。雖然主宰國際秩序的周天子成了擺設,但是並不代表國際秩序就完全混亂了,取代周天子政治權威的則是個彆強大諸侯的霸權政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轉化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簡而言之就是誰的胳膊粗拳頭硬,誰就是“扛把子”,就能代替周天子對“刺兒頭”諸侯行使征伐大權,且師出有名。各國為了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爭相大秀肌肉,於是乎就有了“春秋無義戰,諸侯竟交兵,中原無寧日,旌旗卷長空”這一段熱血沸騰的歷史。在長達兩百年爭奪中湧現出一批佼佼者,它們被稱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成就霸業,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表面是在“順天意,行王道”, 暗地裡是為齊國攫取利益;實際上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初版本。後來的諸位霸主如晉文、楚莊之輩,打出的口號雖不盡相同,但是換湯不換藥,幹著和齊桓公一樣的勾當。春秋時期的幾個霸主,都是可以號令諸侯的,而天子只是一個陪襯,相當於給王室權威判了“死刑”,各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天子當回事,所謂的“尊王”,“替行王道”只是遮羞布而已。
晉楚城濮之戰
宋襄公打出了“仁義”的旗號,並在爭霸戰爭中付諸實踐,為行“仁義”而拒絕趁人之危,擊人之短,結果在泓水之戰慘敗於未遵王化的“蠻夷”楚國;這是禮樂文明倡導的價值觀,第一次在戰爭中慘遭蹂躪。世人皆言宋襄公迂腐不堪,這是拋開當時特定的環境,以今日規則和價值觀所作的事後諸葛亮之評,是有失公允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講究禮法,周禮規定戰爭要師出有名,不打不義之戰;講誠信仁義,不趁人之危,不傷重傷之人,不攻擊不成陣列的敵人,戰爭中的禮儀風度猶勝中世紀歐洲騎士。春秋諸侯爭霸和“春秋無義戰”就是對周禮的一次嚴重踐踏。
三、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士卿大夫們的上位之路
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經過慘烈的殺伐,韓趙魏三家勝出。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晉國至此名存實亡。前403年周威烈王順水推舟,封原晉國的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韓趙魏正式立國,晉國徹底被瓜分。“三家分晉”也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
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陳國公族,陳完攜家帶眷投奔到了齊國避禍,陳完到齊國後改姓為同音的“田”。田氏善於收買人心,經過幾代的努力,取得了“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的有利形勢。公元前386年,陳(田)完後世子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滅亡。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田氏代齊標誌著戰國七雄並立局面的形成。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首開士卿大夫篡國自立的先河,為後世臣子篡權謀逆創造了“藍本”,自此士卿弒君或篡權自立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一次嚴重的僭越禮制的事件,對日後政治秩序的衝擊極大,影響之惡劣性猶勝僭禮諸侯稱王。它不僅僭禮而且篡奪實權,甚至間接地對被篡國君進行肉體消滅。
四、商鞅變法——社會道德的一次大滑坡
秦國地處西陲,受戎狄文化影響較大,未遵王化,故不似中原國家那般重視禮教,常常被中原諸國鄙視,開化程度甚至不如自稱“蠻夷”的楚國。秦國變法將周禮的精髓悉數摒棄,造就了秦文化的野蠻性和非人道性,也便有了“秦國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利”的說法。
為了強化控制,秦朝統治者一方面禁錮思想,另一方面出臺嚴刑酷法。秦國律法還扭曲人性的將告密倡導為主流價值觀,使整個秦國蛻變成一個恐怖的特務國家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而商鞅變法又把禮樂、詩書、良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非兵羞戰,列為毒害國家的“六蝨”,秦律還禁止遊士的活動,春秋戰國時代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慷慨悲歌之士,在秦朝便失去了賴以萌芽的環境,自此絕跡,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唯唯諾諾,迷信封建權威,圓滑奸黠,斷了脊樑骨的奴才順民。普通民眾一改以往謙謙君子之風貌,開始變得薄情奸詐,趨利忘義,凶狠暴戾,將周禮強調的仁義禮智信踐踏的支離破碎。
“笑貧不笑娼”還成了官方認可和宣傳的價值觀,秦律公開“笑貧”,把窮當成原罪,在法律中用“人貉”一詞侮辱窮人。宣太后也是出了名的淫亂,甚至拿床事說外交,雖然很新穎,比喻貼切,但是總是感覺這事難登大雅之堂,她卻能在朝堂上說得如此輕鬆,就怕是開放後的中中國人在眾人面前對房事也是諱莫如深呀!國家權貴尚且如此,底層民眾道德水準可想而知。
所以說秦朝的國家機器就是以整個社會道德大倒退為代價全功率開啟的,終秦一朝是自堯舜以來社會道德水平最低的一個時期,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道德水平的大滑坡時代。但是商鞅變法將秦國上下武裝成一臺高效率的戰爭機器,在兼併戰爭中所向披靡。也許是上天給楚國報應,摒棄禮樂,寡義無信的虎狼秦國將受過嚴格貴族教育,還信守著春秋時代貴族誠信傳統的楚懷王治下的強大楚國碾壓的粉碎;楚懷王也為秦所誆騙,客死敵國。禮崩樂壞的亂世,道德常常敗於不義,楚國在早期的爭霸路上,曾經將奉行仁義的宋襄公按在地上摩擦,如今歷史重演,只不過角色進行了互換,楚國變成了為禮樂文明殉葬的一方。
五、徐州相王——僭禮無需遮羞布
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稱王,諸侯國國君只能稱其爵位名稱,分別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侯爵就不能稱“公”,是伯爵就不能稱“公”和“侯”。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不再,各個諸侯國在國內自封為公,已是僭禮;但是底線仍未突破,誰也不敢稱王。如果諸侯膽敢稱王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人人得而誅之。但是刺頭諸侯楚國首先吃了螃蟹,周朝建立後最先稱王的諸侯是楚國第六任國君熊渠,周厲王即位後,多行暴虐,不斷對楚國用兵;熊渠為了儲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衝突,於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於周。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楚國自此昭告天下,正式稱王。吳國和越國依葫蘆畫瓢,也先後稱王。
雖然楚吳越三國大逆不道,僭居王位,但是三國地處南方,長江流域還是荒蠻未開的地方,和中原地域隔絕,文化相對落後,習俗都與中原相去甚遠,被當時的中原人蔑視為南蠻。齊桓公以楚國不朝天子,僭越稱王為由,率吊伐之師逼臨楚境時,楚國國君自辯道:“吾乃蠻夷”。 楚國更是被魯公形容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所以三國稱王中原各國反應比較冷淡,在周天子和眾諸侯的認知中,它們相比較蠻夷戎狄並無二致,也便不與之計較太多了。周王室和諸侯國也從未承認過其王號,楚成王和宋襄公爭霸時,宋襄公就曾嘲笑楚成王是“假王壓真公”。
但是魏惠王率先稱王,繼而拉攏討好齊國,尊齊國君田因齊(齊威王)為王,卻是將最後的遮羞布撕得粉碎。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魏惠王率領南韓和一些小國到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傳統大國的不滿,楚國立即出兵攻打齊國徐州,妄圖齊國取消王號。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為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為王。魏將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運動,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以抗秦、齊、楚三大傳統強國。一時各國不論大小紛紛稱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國、宋國等當時的二流國家。
徐州相王和由其引發的五國相王,標誌著諸侯國在禮制上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周王室自春秋以來相對於諸侯國僅有的禮制上的優勢也已經喪失。此舉對周王室的打擊較之楚吳越三國稱王是有過之無不及,三國稱王周王室可以藉口蠻夷未遵王化,發揮一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聊以自慰一番,而且三國稱王不被天下承認,周天子仍是名義上的老大。可是中原諸侯國長期接受禮樂文明的洗禮,也開始離經叛道,且諸侯的王號相互之間承認,繼而被各國廣泛認可;諸侯稱王,打臉周天子可謂是用腳踹,一丁點情面也不留。周朝的官方史書中,稱各國國君的稱謂依然是最初的封爵名稱,算是周王朝保持自己尊嚴的最後方式。
禮崩樂壞可以看作是社會各個階層對周禮的一次次破壞,僭越;就如“破窗理論”那般,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後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面對“第一扇破窗”,人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而且沒有懲罰,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己不知不覺,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最後導致一個惡性的迴圈。周王室對最初的“破窗”行為沒有或者無力干涉,對僭越行為反應遲鈍,糾正不力,直接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最終演變成秦滅二週,盡取九鼎,這一“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而這一切早在四百多年前的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就已埋下禍根,犬戎滅亡西周和周王室的東遷使得周朝丟棄大片王畿之地,喪失了作為天下共主的最大資本。
-
8 # 宋國襄邑人朱衛永
從司馬光的觀點來看,從三家分晉開始,標誌著周王朝從春秋走向戰國時代。
三家分晉後,周王朝承認了三家也是獨立的國家,意味著依靠強大的武力可以稱王稱霸,從而開始了數百年的戰國時代,人民飽受戰爭之苦。
-
9 # 容克與小生
鄭楚爭霸,鄭公在周禮的“規定下”失敗後,諸侯就開始徹底放棄了周禮開始向實用主義發展【其實就是誰要臉誰就輸了】
-
10 # 八千里路桂花香
先解釋下禮崩樂壞這個詞吧。出自清代章炳麟的《與簡竹居書》,禮,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為準則;樂,源自上古人們內心情感的表達。這裡是不是發現有點奇怪了?
根據《人類簡史》的觀點,古代國家最初的建立都是因為人類發生了認知革命,誕生了宗教這個東西,於是才由宗教開始,建立了國家概念,誕生了統治階級,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最高統治者(也就是周天子)可以理解為是天神在人間的代言人,擁有獨一無二的權利。其餘人都是天神的供奉者或者叫信徒,這就是階級的劃分,社會金字塔結構就是這樣形成的。
但如果有一天,周天子告訴你,他能做的事情,你也能做;周天子擁有的權利,你也有了,你會怎麼想?
從周文王姬昌開始,雖然西周歷經14代君王,周王朝聲勢漸弱,但各諸侯國都還是守規矩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諸侯國也只是敢怒不敢言,沒有做什麼破格的事情,這也只是個伏筆。
真正的開始是在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當時的周王室隔三差五的就被遊牧民族西戎搶劫一番,然後遷都洛邑(現洛陽)。而周平王因秦襄公“勤王”有功封為諸侯,並賜給他岐山(現陝西寶雞市)以西的土地,並承諾只要秦國能攻打併趕走西戎,就可以佔有那些土地。這就開先例了!
表面上看,周平王是拿被西戎佔領的土地來賞賜給秦襄公,自己沒有損失。但看過封神榜的都知道,岐山是西周王室發源地。相當於我們農村說的賣了祖業,周平王成了敗家子。政治上站不住腳,失分很嚴重,更堵住了東周重返故土的道路。
並且西周時代只有周王室才有名義和權利去消滅某個國家,只有周天子才有權利決定和誰作戰,而現在秦襄公也有了,並且獲得所有的戰利品。你這讓其他諸侯怎麼想?周天子不再是唯一可以做決定的人了,只要咱們有本事,咱們也可以搞搞事情了。
-
11 # 小白說華史
禮樂,形式內容包括禮儀、音樂。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
個人認為,春秋禮崩樂壞開始於公元前770年東周的建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聖人孔子曾經整理修訂過一本史書《春秋》。書中記載的是魯國從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後人為了敘事之方便,一般將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逝世這一時期,稱為“春秋時期”。
面對這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禮崩樂壞的春秋,亞聖孟子說:“春秋無義戰。”
失去威信,就失去了權力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聯合少數民族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殺死了西周的君主周幽王,擁立周幽王的兒子、自己的外孫宜臼為王。公元前770年,宜臼遷都洛陽,建立東周。
因為是自己的外祖父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宜臼有弒父之嫌疑,所以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有所下降。
兒子弒殺父親,這對於禮樂分明的周朝來說,是一件無法讓人接受的事情,這樣的一個君主,他在天下的百姓威望,一定會受到影響的。
公元前712年,魯桓公殺兄篡位,自立為國君,但並不向當時的周天子桓王請求冊封。從此,由周天子冊封諸侯的制度被破壞了。
周朝大勢已去,群雄爭霸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非常頻繁。通過這些兼併戰爭,實力弱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吞併。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還有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公元前403年,晉國的三家大夫韓、趙、魏打發使者去面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封為諸侯。勢力衰微、只能看人臉色的周天子做了個順水人情,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資治通鑑》中將這一事件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總結春秋時候,各諸侯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聖人孔子在《論語》中稱之為"禮壞樂崩"。孔子的弟子宰予曾經說:如果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那禮儀就肯定會敗壞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樂,那音樂也一定會被荒廢掉。孔子自己也說:社會政治上了軌道的時候,天子就來制定禮樂制度,諸侯有不遵守這個制度的,天子就來發號施令進行征伐。社會政治混亂起來了,諸侯就自己制定禮樂制度,有徵伐的事兒諸侯自己就決定了。
-
12 # 半瓢清酒
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滅亡,本身就是禮崩樂壞的重要標誌。周幽王隨意廢立王后、更換太子,觸犯了宗法禮制;申、繒聯合西戎攻擊豐鎬二京,直接向王權發起挑戰;平王、攜王“兩王並立”,諸侯為了各自利益紛紛站隊,更是對王權禮制的挑戰。
太子寶座之爭,破壞立國之基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周幽王時期太子之爭,實際上是嫡庶兩派的鬥爭,可以分為兩派。嫡子一派:申後,姜姓,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周平王姬宜臼,申後所生;申侯,申國之主。庶子一派:周幽王,周王朝天子;褒姒,姒姓,褒中國人,周幽王寵妃;姬伯服,褒姒所生。
事情的起因是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 ,而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 ,並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後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據有的學者研究,伯服正式成為王室繼承人時可能僅僅是個三四歲的孩童。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有言:“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周朝立太子的順序都是立嫡、立長、立賢,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長子繼承製是周王朝整個宗法制度的核心制度,周幽王此舉犯了大忌諱,無疑向王室賴以生存的禮制法度進行了挑戰,親手解開了禮崩樂壞的潘多拉魔盒,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諸侯攻伐王室,踐踏王室權威《詩·小雅·北山》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室一直宣揚自己的權威不容褻瀆,做兒子的不能反對父親,做臣子的不能攻伐天子。然而,看到女兒、外孫灰溜溜回來的申侯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盛怒之下,撕開了神威不可測的周王室那虛弱的面紗。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戎攻打周幽王,顯然,王師不敵西申、西戎和鄫的聯軍,潰敗而逃。聯軍乘勝追擊,沿涇河急速而下,順利抵達周都。由於無法抵擋聯軍的入侵,周王及宮廷大臣,包括鄭桓公在內,向東都成周方向奔逃。當他們逃至驪山腳下時,為西戎趕上所殺。自此,西周王朝隕滅,宗周鎬京也被洗劫一空,周幽王即位後,也只能暫時棲身於西申國。
豐鎬二京的淪陷,給整個周王朝的政治結構帶來了巨大影響,一方面周王室的權威受到沉重打擊,周王和他的王廷變得越來越邊緣化。另一方面,它開啟了周朝的地緣政治構建的過程,牽涉到眾多貴族宗族的轉變,他們原先坐落在西部,後來在東部成立新的地方諸侯國。
站隊“兩王並立”,禮樂淪為交易當鎬京陷落之時,申侯、許公、魯侯(有學者認為應是繒侯)等擁立宜臼於申,是為平王。但平王坐上這個寶座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天下人都知道他外公帶著人殺死了他父王,滅亡了他的國家,雖然不能直接說他“弒父篡位”,但他的嫌疑是洗不掉的。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部分諸侯並不承認姬宜臼的地位,西虢國的君主虢公翰帶領其餘一些諸侯,在鎬京附近擁立幽王的弟弟“餘臣”為王,稱為“周攜王”,這一派基本代表了支援幽王的傳統勢力。於是周朝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兩派諸侯各自尊奉自己的天子。一直到二十年以後的公元前七五〇年,支援平王的晉文侯起兵殺掉攜王,才結束了這段獨特的歷史。
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拉開了東周的大幕。《左傳 桓公六年》記載周朝卿士周桓公回憶這段歷史時曾講:“我周之動遷,晉鄭焉依”。可見周平王東遷,晉國和鄭國是出了大力的。那為什麼這兩個封國會支援平王呢?因為平王東遷代表著政治中心的遷移,代表著權力勢力的洗牌,抓準機會、站好隊伍,甚至把水攪渾,就會得到利益。
先看晉國,晉國當時在文侯在位,文侯本名仇,父親是晉穆侯。穆侯去世以後,本來應該讓嫡長子公子仇繼承,穆侯的弟弟殤叔卻搶先一步,自立為侯。公子仇趁亂逃出晉國。四年以後,公子仇帶著自己的軍隊打回晉國,殺掉殤叔,奪回了政權。
大家自己看,晉文侯是從自己的叔叔手裡奪回了政權,而周平王也正在與自己的叔叔奪取王權,相同的經歷促使晉文侯不承認周攜王的正統地位,因而支援嫡長子宜臼,不但能夠大功勞,更是能夠穩固自己的政權。也因此晉國成為平王東遷,結束“兩王並立”的不良局面,成為東周的功勳,也得到了河西之地。
再看鄭國,《史記 鄭世家 》記載: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照此看,繼位的鄭武公與周平王是仇敵呀,怎會反過來支援他呢,那是因為鄭國需要周平王。當時武公是客居他國,是借了10個城池安的家。幫助平王東遷後,鄭武公就毫不猶豫的出手了,他搶先滅掉東虢國、鄶國,以及周圍的一堆小國,徹底佔了這些國家的土地,並把侵佔的土地跟之前桓公借來的土地合到一起,重新建立了鄭國,將首都建在新鄭。而平王不敢發話,還得承認鄭國的合法地位。他自己就是靠這幾個諸侯扶上位的,現在位置還沒坐穩,自己又有點來路不明,總得付出點什麼。鄭武公正是需要周平王為自己的東強西奪正名,才放棄殺父之仇,轉而支援周平王。
-
13 # 施歌6699
周鄭長葛之戰(今河南省長葛縣),徐徐拉開列國爭雄的序幕。
這裡所說的周,是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鄭是指鄭莊公,鄭莊公是周王室卿士。
事件起源:鄭莊公掌握王室大權後,比較專橫跋扈,經常翹班,不到王庭理政。周平王呢,看不慣鄭莊公的拽拽樣子,想任命另一個國家的國君擔任周王室的卿士。
不曾想,這事被鄭莊公曉得了,不得了,他就跑去質問周平王。
哪知周平王膽子小啊,矢口否認。為了安撫鄭莊公,周平王自己提出與鄭國交換人質,以此示好。結果就是周平王的兒子孤跟鄭莊公的兒子忽互相交換。
你看這事弄的,周天子和諸侯交換“人質”,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無形當中把周王室降到與諸侯相等的地位了。
周平王駕崩之後,他的孫子周桓王繼位。
周桓王看不慣鄭莊公的鳥樣子,對他開始強硬起來,周桓王一上臺就準備讓另外一個小國國君做周王室的卿士。鄭莊公哪裡肯失去應有的地位,就向周王室發起進攻。這個鄭莊公做了兩件很拽的事:1,春天裡,他把周王室溫地(河南溫縣)的綠油油小麥割掉;2,秋天裡,他把周王室所屬成周(河南洛陽東)的成熟穀子搶走。
周桓王呢,也是個硬骨頭,他想:你鄭國只不過是俺的下屬國,這麼猖狂,俺得治治你。隨即在公元前715年任命他人為周王室右卿士,鄭莊公只是左卿士。
雖然說,周王室當時實際並沒有多大的力量,但是周王室卻是一塊可以用來號令天下諸侯的硬牌子。
鄭莊公認真反省之後認識到:失掉王職和與周王室關係破裂,對他既定的爭雄諸侯的目標不利。於是就去朝見周桓王,表示服從周王室。
哪曾想,鄭莊公的朝見,讓周桓王膽肥起來,擺起了周天子往日的架子,在公元前712年吞併了鄭國四個邑的土地。
鄭莊公咬咬牙,吞下這口氣。不久,周桓王又把鄭莊公的左卿士職位給罷免了。
鄭莊公也不是瓜慫啊,心想,不帶這麼欺負人的,於是就不去周王室朝見了。
後來呢,周桓王感覺還不過癮:給你穿小鞋又咋滴?還不服氣了?他在公元前707年,親自率領周王室和另外四小國的軍隊,對鄭國開始赤裸裸的討伐。
鄭國呢,本來不想打,但是你都騎到俺的脖子上,那就打唄。
於是周、鄭兩軍在河南省長葛縣東南短兵相接。
好嘛,不打不要緊,兩軍一接觸,周王室的聯軍就被鄭國的軍隊揍的滿地找牙。鄭國軍隊作戰不墨守成規,大膽採用靈活戰術,使其能在春秋初年一度稱雄諸侯。
此次戰役中,周桓王還被一箭射中肩膀,帶傷退出戰場。
這一仗,周王室不僅敗了,更為重要的是:把周王室“受天有大命”、“輔有四方”的金子招牌給打的稀巴爛。
長葛之戰後,鄭莊公一度稱雄諸侯,史學家稱為“鄭莊小霸”。
-
14 # 欲雲談史論今
東周時代王室衰落,諸侯相伐,天下禮崩樂壞。要說造成天下分崩離析的原因,根源還是在於周人三大制度的弊端——分封制、宗法制、藉田制。因此,所謂“最早始於哪個事件”,或許在周人建立起這三大制度時,就已經為後世周王室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制度弊端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但西周覆滅、東周開端的直接原因,還是公元前771年的西申國聯合西戎滅西周事件。因為申後與周幽王家庭矛盾,導致西申國與周王室矛盾尖銳化,致使申侯聯合鄫人、西戎擁立周平王來與周王室對抗。最終,周平王政權弒父篡位,殺死了周幽王,滅了西周。在周王國獨一無二的周天子,就這樣倒在了外戚手中,無疑震撼了整個天下。這意味著舊的社會體系遭遇到致命衝擊,周王室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也不再是天下無敵。
所以,西戎滅西周直接導致了舊時代的終結。但對於新開始的東周而言,禮崩樂壞的起點又是在哪呢?可就在這時,打破舊秩序的搗亂分子就突然出現了。這位搗亂分子不是平常人,還是王室近親——他就是攜惠王的親叔叔,鄭國國君鄭桓公姬友。
鄭桓公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他也許出生在“中國人暴動”之後,是周厲王被流放到彘地(今山西霍州市)後才出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鄭桓公被封鄭地,成為鄭國開國之君。在兄長執政二十二年後才得封國,佐證他在這時剛成年不久;據此反推,他當然最可能在周厲王被流放以後出生。
儘管事先做足了準備,可在西戎入侵渭河平原、在驪山下殺死了周幽王後,鄭桓公的壓力仍然無比巨大。鄭國位於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雖然西戎攻擊到驪山下後就暫時停止了進攻,但從鎬京城到鄭國這一路基本無險可守,戎人隨時可能向鄭國發起毀滅性的進攻。要想讓鄭國族人得到徹底保全,就必須儘快將鄭國遷徙到崤山以東的安全地帶。
可是崤山以東的各地早就被王室分封給諸多諸侯,大多都已“名花有主”,鄭桓公憑什麼去搶佔別人地盤呢?
西周覆滅之前,為了躲避即將到來的災難,鄭桓公憑藉王室司徒的身份,頻繁與東虢國、鄶國交往,並且提前將財產和家人轉移到了這兩國。也因如此,鄭桓公和鄶公熟絡了起來。多次走動之後,鄭桓公居然勾搭上了鄶國夫人叔妘,與她有了私情。(《公羊傳·桓公十一年》)在贏得叔妘歡心後,鄭桓公就把自己當前所面臨的危機和盤托出。叔妘早就被情人迷惑住,見鄭桓公有生命之憂,毫不猶豫地決定幫他吞併鄶國。
兩人幾番合謀之後,鄭桓公立刻就開始了行動。
他先將鄶國的良臣、豪傑之士打聽得一清二楚,然後將其列入一份盟單,每人名字後還故意備註上鄶國的良田。然後,鄭桓公在鄶國城門之外偽造了一個會盟現場,將盟書埋入盟壇,灑上雞血和公豬之血。這時,叔妘就主動吹枕邊風,引導鄶公將這份假盟書給發掘了出來。拿到這份盟書後,鄶公不辨真假,迅速展開了血腥屠殺——將盟書上列出的人一個不留、全都殺得乾乾淨淨!(《韓非子·內儲說下》)
公元前769年,鄭桓公率兵車七乘、徒兵三十人(清華簡《系年》),在叔妘協助下偷偷進入鄶國,以清除暴君名義殺死了鄶公,一舉吞併了鄶國、成功東遷!鄭桓公私通鄶國夫人、以陰謀來陷害鄶公,無論如何都不是光明正大之事。更何況,在西周覆滅前,鄶公還幫忙安頓了鄭桓公的家人和財產,怎麼說都算是鄭國的恩人。鄭桓公滅鄶,不僅不合於禮,更是恩將仇報之舉。
可在鄭桓公非法吞併鄶國後,卻沒得到周王室任何懲罰。到他兒子鄭武公繼位後,鄭人反倒是變本加厲,加快了非法對外擴張的程序。鄭武公投靠了弒父篡位的平王政權,在洛陽盆地周邊瘋狂擴張領土,先後滅了東虢國、祭國、鄢國、胡國等等,使得鄭國一度成為東周“小霸”!
鄭桓公父子的作為,完全打破了周王國舊有秩序,拉開了春秋近四百年諸侯混戰的序幕。因此說,春秋禮崩樂壞的起點,就在鄭桓公以陰謀滅鄶。 -
15 # 行在山水間
—般認為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卿大夫將周天子封的晉國土地瓜分了,以下犯上,廢晉自立,周天子沒辦法只得承認,這標誌著周禮崩塌,天下大亂。但實際上更早時同樣在晉國出現了小宗代大宗事件,即曲沃封地的叔虞後代小宗取代了翼城正統政權大宗的事件,我認為當週天子認可這個結果時,天下即禮崩樂壞了。
-
16 # 魏東雙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廢黜王后申後和嫡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為後,庶子伯服為太子,致使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攻陷掠燒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王室衰微東遷洛邑,諸侯爭霸。
前406年周威烈王承認、分封韓趙魏三家臣為侯國,並於前376年廢晉靜公。自此戰國分並開始。
前391年田和廢齊康公,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
可見,壞周禮者,周王也。
厲、幽失國,天子九師何在?
回覆列表
“禮崩樂壞“一詞出自於《漢書·武帝紀》中的:“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九哥認為最早應該是以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為標誌,而後周平王的“周鄭互質”、周恆王時期的“繻 [xū] 葛之戰”以及諸侯的僭越行為推動了禮崩樂壞的發展。
在瞭解禮崩樂壞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什麼是“禮樂”。
禮樂的起源和作用“禮樂”指的是周代禮樂制度,這種制度也稱為“周禮”,是周公以遠古到殷商時期的禮制和音樂為藍本,制定的一種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
其中“禮”作為身份階層劃分的基礎,制定了在這種規範下的秩序,以此來推進等級制度的形成;而“樂”則是在“禮”的基礎上,對各個階層所使用的音樂、舞蹈、儀仗等方面做出具有差異化的嚴格的規定。
禮樂涉及多個領域,比如:政治、教育、飲食起居、喪葬祭祀等,而後周王朝的統治者均依照規範,推行“禮樂之治”。
也正是在這種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規則下,人民的意識得到規範、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接下來咱們再看看周王室是怎樣“作”壞了自己的威嚴。
正在這時,周幽王的寵臣虢 [guó] 石父出了個餿主意:點燃烽火臺的狼煙,讓諸侯前來護駕!
話說這烽火臺的狼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古代為了傳遞軍情,每15裡就會修築一處烽火臺,如果天子出現險情,便會命人點燃烽火臺,各路諸侯看到烽火臺狼煙,就會出兵勤王護駕。
如此無腦的建議,周幽王竟然同意了!他帶領褒姒以及朝中重臣,來到驪山腳下,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酒足飯飽後周幽王命人點燃了烽火臺。各路諸侯聞訊出動,等到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虛驚一場,而褒姒看到諸侯們的模樣,終於笑了起來。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在秦襄公、鄭武公和晉文侯的護衛下,遷都成周,史稱東周。從此周王室再也無力控制各方諸侯,失去了王室權威。
周平王——周政互質犬戎滅了西周後,周王室的禮制也遭到了空前破壞。
周平王建立東周後,雖然暫時保全了周王室的地位,但各方面早已捉襟見肘。這個時候,周平王第一個想到能幫自己的只有鄭國,於是便開始對鄭國進行拉攏。周平王先後任命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擔任周王室的卿士,參與周王室的政治決策。而受此恩惠的鄭國也在全心全意的保護著周王室。
可惜,這段周鄭的這段“蜜月”持續了沒多久就出現了裂痕。
由於鄭國的急速擴張,周平王為了削弱鄭莊公的實力,將鄭莊公的職務交給虢國國君,以此來分化鄭國權力,制衡鄭莊公的發展。但周平王的這一舉動很明顯考慮不足,虢國雖然也是護駕有功,但畢竟國小勢微,怎麼能和鄭國相提並論呢?
周平王的行為引起了鄭莊公的強烈不滿,於是莊公立刻趕到洛陽,質問周平王此舉的原因,周平王見鄭莊公氣勢洶洶,這才意識到自己沒有與他“掰手腕”的實力,只得矢口否認。但鄭莊公老謀深算,一直咄咄逼問,周平王沒有辦法,為了表示自己得誠意,只能讓自己的兒子到鄭國當人質,而鄭國王子也來自己這裡作人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鄭互質”。
以王室成員作為人質的這種交換方式原本應當是諸侯國之間的行為,以此作為互不侵犯的保證。而周平王與鄭莊公的這種行為,徹底將周王室拉下了神壇。
在周恆王的眼裡,一向飛揚跋扈的鄭莊公早已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再三思索後,周恆王將鄭莊公踢出了周王室的高層,並將原來鄭莊公給的位子給了虢國國軍。得知訊息後的鄭莊公非常生氣,就派兵搶了周王室附近的糧食。
這樣一來一回,周鄭徹底交惡。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發兵抵抗,雙方在繻葛狠狠的打了一架,也就是咱們說的繻葛之戰。
繻葛一戰的結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鄭國憑藉一國之力,將聯軍打的丟盔棄甲,周恆王更是被一箭射中了肩膀。
繻葛之戰的失敗標誌著周王室的最後一絲尊嚴也已煙消雲散,失去話語權的周王室從此一蹶不振,與此同時,各諸侯國實力大增,開始了逐鹿天下的爭霸之戰。
至此,中國進入了分崩離析的爭霸時代。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