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
我自幼就負一股不平之氣,沒成想到了今天這個局面;環顧海內,一個人孤零零地對著夕陽。
出自陳寅恪的《憶故居》。
全詩如下: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遠方傳來了渺渺的鐘聲,森林的樹影中藏著很多烏鴉。我自幼就負一股不平之氣,沒成想到了今天這個局面;環顧海內,一個人孤零零地對著夕陽。
破碎的山河迎來了勝利,餘生僅剩的歲月獨留我一個人悽悽涼涼。那些高貴的松柏氣節都是什麼時候的夢啊,現在我只能把他鄉認作故鄉。
一生負氣成今日。陳寅恪先生的“負氣”, 指的是他人生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好男兒志在四方,陳寅恪博學有才,志在四方。另一方面,正因為身在異鄉,臥病而思鄉,人之常情,從而為下文做好鋪墊。
四海無人對夕陽。既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為孤獨無依,又可引申理解為空有才華卻不得認可,知音難覓壯志未酬之意。
縱觀全詩並結合其後來生平,陳寅恪並不後悔“一生負氣”,而是自始至終詮釋“一生負氣”,風雨飄搖的歷史歲月中,恪守文人的清高和骨氣而不移,不曾負過自己名字中的“恪”字
創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四月,陳寅恪寫下一首《憶故居》,以發其家國身世之感。這個時候的陳寅恪已經五十五歲了,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患病,想起故鄉曾經居住的地方,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陳寅恪生活在多災多難的亂世,身體屢遭病厄,心靈極富敏感,他的痛苦和憂傷幾乎超過了他的承受力的極限,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掙扎著,抗爭著。
陳寅恪中年目盲,晚年足臏,半生吃盡苦頭。1939年春,陳寅恪的命運本已露出一線曙光,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他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夏日長假,他離開昆明,前往香港,準備全家乘船去英倫。
不幸的是,他抵港後不數日,歐戰爆發,遠航成疑。及至秋天開學,他重返西南聯大,惟有感嘆“人事已窮天意遠,只餘未死一悲歌”。一年後,陳寅恪再去香港,等待赴英時機,戰爭陰霾越發濃重,較年前更難成行。為生計考慮,他只好就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意思是:
我自幼就負一股不平之氣,沒成想到了今天這個局面;環顧海內,一個人孤零零地對著夕陽。
出自陳寅恪的《憶故居》。
全詩如下: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遠方傳來了渺渺的鐘聲,森林的樹影中藏著很多烏鴉。我自幼就負一股不平之氣,沒成想到了今天這個局面;環顧海內,一個人孤零零地對著夕陽。
破碎的山河迎來了勝利,餘生僅剩的歲月獨留我一個人悽悽涼涼。那些高貴的松柏氣節都是什麼時候的夢啊,現在我只能把他鄉認作故鄉。
一生負氣成今日。陳寅恪先生的“負氣”, 指的是他人生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好男兒志在四方,陳寅恪博學有才,志在四方。另一方面,正因為身在異鄉,臥病而思鄉,人之常情,從而為下文做好鋪墊。
四海無人對夕陽。既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為孤獨無依,又可引申理解為空有才華卻不得認可,知音難覓壯志未酬之意。
縱觀全詩並結合其後來生平,陳寅恪並不後悔“一生負氣”,而是自始至終詮釋“一生負氣”,風雨飄搖的歷史歲月中,恪守文人的清高和骨氣而不移,不曾負過自己名字中的“恪”字
創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四月,陳寅恪寫下一首《憶故居》,以發其家國身世之感。這個時候的陳寅恪已經五十五歲了,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患病,想起故鄉曾經居住的地方,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陳寅恪生活在多災多難的亂世,身體屢遭病厄,心靈極富敏感,他的痛苦和憂傷幾乎超過了他的承受力的極限,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掙扎著,抗爭著。
陳寅恪中年目盲,晚年足臏,半生吃盡苦頭。1939年春,陳寅恪的命運本已露出一線曙光,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他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夏日長假,他離開昆明,前往香港,準備全家乘船去英倫。
不幸的是,他抵港後不數日,歐戰爆發,遠航成疑。及至秋天開學,他重返西南聯大,惟有感嘆“人事已窮天意遠,只餘未死一悲歌”。一年後,陳寅恪再去香港,等待赴英時機,戰爭陰霾越發濃重,較年前更難成行。為生計考慮,他只好就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