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列子的《愚公移山》中的三個“曾”讀音都是céng,為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翻譯為“連...都...”
原句: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白話譯文: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白話譯文: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3、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白話譯文: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擴充套件資料:
曾字是一個多音字,讀音和意思分別是:
1、曾【céng】
(1)表示行為或情況以前發生過。
例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白話譯文: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居住。
(2)通“層”。重疊。
(3)已經。
例句: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戰國 列子《列子·湯問》
白話譯文: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2、曾【zēng】
(1)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係。
(2)謙詞。猶“末”。
(3)曾經(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
例句:他曾來過。
(4)竟,竟然。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
例句: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明 魏學洢《核舟記》
白話譯文: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甚至還不滿一寸。
(5)通“增”,增加。
例句: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戰國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白話譯文: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6)豈,難道。
(7)指隔兩代的親屬:曾孫,曾祖父等。
戰國列子的《愚公移山》中的三個“曾”讀音都是céng,為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翻譯為“連...都...”
原句: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白話譯文: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白話譯文: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3、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白話譯文: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擴充套件資料:
曾字是一個多音字,讀音和意思分別是:
1、曾【céng】
(1)表示行為或情況以前發生過。
例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白話譯文: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居住。
(2)通“層”。重疊。
(3)已經。
例句: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戰國 列子《列子·湯問》
白話譯文: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2、曾【zēng】
(1)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係。
(2)謙詞。猶“末”。
(3)曾經(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
例句:他曾來過。
(4)竟,竟然。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
例句: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明 魏學洢《核舟記》
白話譯文: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甚至還不滿一寸。
(5)通“增”,增加。
例句: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戰國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白話譯文: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6)豈,難道。
(7)指隔兩代的親屬:曾孫,曾祖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