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田視野

    作為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在位時間三十九年,僅次於第一個霸主齊桓公。

    公元前660年,在位僅四年的秦成公去世後,他的七個兒子都未能繼承國君之位,接班的是秦成公的弟弟秦穆公任好。秦穆公雄心勃勃,拓地千里,稱霸西戎,被周襄王賜予金鼓,任命為西方諸侯首領。他稱得上一位賢明的國主,非常重視人才。

    百里奚相秦

    秦穆公五年,晉國軍隊攻滅虞、虢兩個小國,秦國得到了一個牛人,廣為人知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原本是虞國大夫,被晉國俘虜。秦穆公從晉國娶妻的時候,百里奚作為陪嫁的僕從到了秦國。

    起初百里奚逃離了秦國,又落入楚中國人手裡。秦穆公聽說百里奚很有謀略,就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來。年過七旬的百里奚受到重用,又給秦穆公推薦了另一個了不起的人才蹇叔,也被秦穆公尊為上大夫。

    後來秦穆公又得到了周王室的後人、在西戎很有威望的由余,這些人才奠定了秦國興起的基礎。

    配圖

    公元前628年,中原諸侯霸主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按捺不住向東擴張的念頭,出兵三萬,千里奔襲鄭國。這是一個鄭國叛變者出的主意,蹇叔和年過九旬的百里奚都反對出兵,秦穆公不聽。結果鄭國提前發現了軍情,秦軍未能實施突襲,順手滅了小小的滑國。但是秦軍返回途中,在崤山一帶被晉國軍隊伏擊,全軍覆沒,三個主將孟明視等人被俘。

    這次出征,秦穆公顯得剛愎自用,但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孟明視等三個將領僥倖獲釋的時候,秦穆公沒有怪罪他們,自己承擔了責任,繼續任用三個將領。幾年後秦、晉的王官之戰中,晉軍退守城池,秦國算是報了仇。

    配圖

    秦穆公勇於認錯,難能可貴。他還有個最為人稱道的長處,善於籠絡人心。比如“穆公亡馬”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

    公元前645年,由於藉助秦國軍事力量上臺的晉惠公夷吾背信棄義,秦穆公親自帶兵攻打晉國,在韓原之戰俘虜了晉惠公。不過這場戰事中秦穆公也一度遇險,乘坐戰車追逐晉惠公的時候,他被晉軍的小股救援部隊包圍,眼看就要鬧個灰頭土臉。危急時刻,斜刺裡奔來幾百號人,拼命救下了秦穆公。這些人並不是秦軍士兵,而是一群農民。

    秦穆公劇照

    原來,這些人是報恩來的。三年前,秦穆公打獵的時候丟失了一匹好馬,被岐下的三百多農民分著吃了。官員要法辦這些人,秦穆公卻說,“不能因為牲畜而害人性命,再有,吃了馬肉必須喝酒,不然會傷身。”他不但赦免了吃馬肉的人,還賜給他們酒喝。

    三百多農民非常感念秦穆公的恩情,秦軍攻打晉國的時候,他們請求從軍效力,結果救下了秦穆公。

    然而,秦穆公臨終前做的一件事,卻讓他的一世英名大打折扣。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的時候,首開中國歷史上活人殉葬的先例,有六十六個人陪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後,陪葬者更是多達一百七十七人。這也罷了,關鍵是,秦穆公指定的陪葬者中,有三個都是秦國頗有名望的良才。這件事《史記》和《左傳》等史書都有記載。

    陪葬這三個人是秦國賢臣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分別叫奄息、仲行和針虎,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號稱“三良”。據《史記·三家注》記載,秦穆公去世之前,有一次宴請群臣的時候,對眾人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意思是,活著的時候大家一起享樂,死的時候希望有人陪他。

    眾人飲酒正酣,奄息、仲行和針虎當場就允諾,願意陪秦穆公一起死。春秋時代的人極重信義,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奄息兄弟三個說到做到,果然在秦穆公死後自願陪葬了。

    秦國雍城遺址墓葬

    秦國的民眾對“三良”陪葬非常痛心,由此產生了詩經中的一首詩《秦風·黃鳥》。詩中說,“交交黃鳥,止於棘……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這首詩以黃鳥的悲鳴寄託哀思,後面說的大致意思是,蒼天呀,為什麼要殺害良人,如果可以挽回,數以百計的人願意代他們殉葬。

    按說“三良”殉葬是一場君子協定,雙方你情我願的事,雖然現在聽起來殘忍,在遙遠的古代並不稀奇。關鍵是,秦穆公這樣做,讓秦國一下子損失三個賢臣,影響很大。

    司馬遷在《史記》中借“君子”之口說:秦穆公讓“三良”殉葬,就是他只能稱霸西戎,卻成不了中原盟主的原因。讓賢臣陪葬,實屬昏庸,所以秦國在很長的時間內無力東征。

    司馬遷所言不虛。秦穆公死後,秦國的國力一度削弱,長達260多年的時間內無所作為。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秦國才進入第二次稱霸之路。

    參考文獻:《史記》、《左傳》

  • 2 # 聾貓撿史

    先說一下結論,秦國東出無力,顯然這這三個陪葬並無直接關係。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為什麼秦國一直東出無力。那麼,我先從這個角度闡明一下原因。我們就從問題中所涉及到的秦穆公說起吧。

    秦國的東出

    公元前660年,秦穆公繼位。先是為了拉攏強大的晉國,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為妻。在之後晉國的驪姬之亂中,先後幫助了兩位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夷吾和重耳回國,分別稱為了晉惠公和晉文公。即便是對出爾反爾的晉惠公,也表現的仁慈有加。這也為他和秦國在晉國贏得了很好的聲望。

    他為什麼要對晉國如此忍讓?主要還是實力不濟。秦穆公一直有東出之志,想要稱霸於諸侯。無奈的是,秦地東出之地——崤函古道,從晉國假虞伐虢之後就牢牢的,被晉國控制。所以,秦國想要東出,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強大的晉國。

    秦穆公第一次大規模的東出是看準了晉文公去世的時機,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帶兵,出襲鄭國。這倆國之間隔著周、晉。秦兵都到了周地,就在鄭國邊上了,訊息走漏,就準備班師回國。就在這崤山險要附近,被晉國伏擊,損失慘重,三將都被晉國俘虜。後來是因為晉文公的秦國老婆,也就是晉襄公的親媽求情,才把他們放了。

    後來,秦穆公想報崤之戰的仇,發動了彭衙之戰,還是大敗而歸。直到第三次王官之戰中,秦穆公過了黃河後就把渡船都燒了,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才算有所收穫,奪了晉國的王官和郊兩個地方,算是報了之前的仇。可是隻有一年,晉國就把這兩個地方奪回去了。從此後,秦穆公也基本打消了東出的軍事計劃,改為稱霸西戎。

    再後來,在晉、秦的河曲之戰中,秦國任用了晉國的士會的計謀,引誘了輕狂的趙穿出戰,差一點成功的時候,被趙盾看穿了計策,引全部兵馬將其就回。秦人也畏懼晉國實力,也就不再戀戰。

    河曲之役結束後,晉國害怕秦國再來,就派詹嘉駐守瑕地,防守桃林之塞,也就是後來我們經常提到的函谷關。

    由上面秦國幾次東出來看,可以明顯的知道,秦國之所以東出困難,首先是因為有一個強大且統一的晉國,其次是因為從地理上說,秦國要想東出,崤函古道是必經場所,但易守難攻,而且此處險要還被晉國牢牢把控,這無異於給秦國的東門上家裡一把鎖,但是鑰匙卻在別人手裡。當然,這一關鍵性的問題,一直到了三家分晉後,秦國才藉著天賜良機慢慢好轉。

    穆公陪葬

    我們再來說說秦穆公的陪葬。

    秦穆公這個人,雄心勃勃,稱霸西戎,非常知人善任,勇於承擔失敗的責任,很會拉攏人心。可以說他作為一國之君,優點很多,堪稱一代賢明君主。但是,最後用活人陪葬成了他無法擺脫的汙點。

    讓我們先看看,活人殉葬在秦國的歷史。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 從死者六十六人。

    ————《史記·秦本紀》

    三十九年, 穆公卒, 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鍼虎, 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史記·秦本紀》

    可以看到,公元前678年,秦穆公的爺爺,秦武公去世的時候,首開活人殉葬的先例;而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後,陪葬者更是多達一百七十七人。之所以,後來一直為人所詬病,主要還是因為其中有三位“良臣”。

    可是,再據《史記·三家注》記載,秦穆公去世之前,有一次宴請群臣的時候,對眾人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意思是,活著的時候大家一起享樂,死的時候希望有人陪他。奄息、仲行和鍼虎,這三人當場就答應,願意陪秦穆公一起死。後來也果然在秦穆公死後自願陪葬了。

    彙集上述史料看,這就是一場君臣間的約定,並沒有脅迫和不情願,只是這樣的陪葬行為後來比較殘忍而已。認為殘忍的可能不僅僅是後來人,當時秦中國人民也不願捨去這三位賢良,才會做了《黃鳥》這首詩,以寄託哀思。

    但是,從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便這三位賢良在世,也基本無法使秦國輕易東出。

  • 3 # 小心眼看世界

    不對,秦國很長一段時間無力東征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東邊有中原強國晉國以及由晉國分裂的韓趙魏三國。

    秦穆公讓三個秦中國人才陪葬頂多是讓自己的歷史名聲臭點而已,於秦國國力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廚房油汙清理小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