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小猴翻翻

    這只是一個直觀印象的說法,應該是實業回報率低於金融業造成的印象。無論金融還是實業,都是投資,都有風險,都是創造財富,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但因為在不同環節,彼此有強勢弱勢之分。

    首先,金融業操作模式比實業要虛擬。金融業最主要的投入是人力成本和資本,也不需要倉儲和運輸。如果能做好資金和專案的匹配,讓資金流動起來,馬上就能獲得投資回報。而做實業不一樣,從研發、生產、銷售、售後,每個環節都要投入金錢和時間。

    其次,退出機制不同。金融業投資專案,一般事先就設定了退出機制,比如籤對賭協議,IPO等等。提前鎖定了風險,最大化收益。投資實業會有很多有形資產,人力投入等等。經營不善要退出,可能面臨諸如勞資糾紛、資產折舊、變現困難等等。

    第三,金融資本會選到風險特別高,同時收益特別高的專案。比如有非常新概念的產品,因為想法超前,當下很難融資。如果有幸是好專案,金融資本會用很少的投入獲得千百倍的收益。實業資本的想法就比較保守,收益也中規中矩。

    第四,定價權。本來,金融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依附於實體經濟的,但中國的金融業競爭不充分,造成資源相對集中,最後在和實體經濟合作過程中處於強勢一方,擁有定價權。而對實業而言,除非擁有規模優勢或者是擁有能夠大幅降低成本的技術壁壘,否則,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相對乏力的當下,很容易招來競爭者和模仿者,最後陷入價格戰的泥淖,失去定價權。

  • 2 # 佛系觀卡

    為什麼說做實業不如干金融業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金融業是非常典型的輕資產行業,最主要的成本投入是人力成本。一個人也可以幹,辦公室都可以不用租,也不需要倉儲和運輸,只需要一部電話就可以,如果能做好資金和專案的匹配,讓資金流動起來,馬上就能獲得投資回報。而做實業不一樣,從研發、生產、銷售、售後,每個環節那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第二、做實業投入幾百萬,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收回成本,而金融業可能一年就能掙到幾百萬,用的還是別人的資金。做實業的投資回報週期都比較長,買裝置建廠、買原材料加工、到組織銷售,時間長的能達十年以上,時間短的也需要數月,而且還要面臨貨款收不回來的現實困境。而金融行業從事的是貨幣的買賣,只要資金一轉手,利潤馬上就能夠回來,即使是投資週期較長的股權投資,雖然超額收益可能需要等專案退出後才能拿到,但是管理費是可以按半年或者是按年提取的。

    第三、在現階段的中國做實業,如果大家都看好某一行業,便會被蜂擁而入,最後導致過分競爭或者是產能過剩。而且,一旦選擇某個實業領域,就需要持續投入。如果製造業想轉型做化工行業,就非常不易,因為做實業就像是押寶,只能押在一個地方。而金融行業是哪個行業掙錢,便會選擇哪個行業;並且只會選擇朝陽行業,還可以同時選擇好幾個行業,每個行業又可以同時選擇好幾家公司。

    第四、本來金融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依附於實體經濟的,但是中國的金融業競爭不充分,造成資源相對集中,最後在和實體經濟合作過程中處於強勢一方,擁有定價權。這就是為什麼貸款利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而對實業而言,除非擁有規模優勢或者是擁有能夠大幅降低成本的技術壁壘,否則,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相對乏力的當下,很容易招來競爭者和模仿者,最後陷入價格戰的泥淖,失去定價權。

    第五、無論是開一個飯店、還是投資一個工廠,豪華的裝修、嶄新的裝置,只要一投入使用,當天就開始折舊;如果經營得不好,裝修就是一文不值,裝置就會大打折扣,幹實業難就難在這一點,所投入的資金想變現,非常難。而金融業,如果選擇好交易對手,再把風險控制好,即使在某個專案上發生虧損,剩餘的資金想變現也還是比較容易。

    主觀因素:這個時代太過於浮躁,在某個地區或者行業一旦出現賺錢的機會,資本就像潮水一樣蜂湧而入,大家都急於掙快錢,都急於獲得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規劃!

  • 3 # 伯成

    現代金融就是專業的韭菜收割機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美國等世界級的帝國,都是衰落於輝煌的金融泡沫。

  • 4 # 聽風觀雨fei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虛跟實的問題,也是一直在爭論的問題,實業跟金融一直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發達的金融體系,如何能迅速的讓企業發展壯大。當我們在爭論脫實向虛的時候,其實它就是必然的過程,養兔子的市場做大了,就讓別人養,我只提供育種,到最後我只控制市場,我只控制資金,只控制買賣。中國是石油最大進口國,沒有定價權,中國是糧食最大消費國,可是全球最大糧食交易商都是國外的,所以虛也好實也好,能給國家能給社會帶來貢獻就行。

  • 5 # 殘兵勝將

    金融其實是符號化的實業。金融企業的產品(錢)是具有所有實業產品共性的。各行各業都是金融企業的客戶,而實業的客戶就窄多了。金融企業的客戶選擇範圍大,只要做好風控,調頭容易,其他行業都比不了的。

  • 6 # 三豐先生市場韜略

    幹實業講求的是腳踏實地,因為所有的金融層面的資本運作都是基於銷售業績利潤來實現的,否則就是空轉。幹實業利潤比較低,大部分都在20%以下,競爭激烈的行業,有的甚至盈虧平衡或虧損狀態靠銀行的借貸過日子。兩者的行業有區別,操作套路都不一樣,所以沒法比,當然幹實業,各有各的好。

  • 7 # 無忌指談

    這是個偽命題。所謂玩過玩不過,只是一個非理性的感受——比如,幹實業的掙錢沒幹金融的快,沒幹金融的輕鬆容易等等。這種感受,在實際生活中還隨處可見,比如在金融機構工作,薪水就是比在實業企業高,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就是比實業企業大,而且大太多。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幹實業的玩不過幹金融的。因為:

    第一、實業是金融的基礎,是生活經濟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城市,如果只有金融沒有實業,或是金融業遠遠超過實業,社會經濟的基礎將極其脆弱,經濟空心化聚集的風險會極其巨大,一旦風險發生,對社會大眾造成的傷害將難以估量。

    第二,金融業自身的發展,也離不開實業。金融是實業的助力器、催化劑,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是實業健康發展的標誌,離開實業,金融業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甚至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第三,從個體維度看,從事實業似乎沒有從事金融業收入高、收入輕鬆,但在大資料、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驅動下,傳統金融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日子正越來越難過。而正在興起的新金融,與實業戶助互推是必然且唯一的選擇。

    所以,幹實業玩過玩不過幹金融的,關鍵在於誰幹、怎麼幹。

  • 8 # 老鄭侃市

    所謂“實業玩不過金融”,可能包含兩層意思:1. 實業的資本回報率不及金融業,兩個部門從業人員的薪資水平相差比較大2. 在實業人與金融人合作的領域,實業人有可能被忽悠

    為什麼不比行業總財富值,樓上說金融的利潤歸根結底來自實業,所以金融總量不如實業是很正常的,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至於為什麼美國那樣的國家股票市場總財富值能達到美國GDP的3倍,美國股市是全球投資好不好。

    一條一條說,先說利潤率

    首先實業和金融都是兩個籠統的概念。金融簡單的可以劃分為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四大部類,實業裡面也包含許多行業。所以沒法總體上比較兩個部門的利潤率,細分行業倒是可以拿出來比一比。廢話不說,上圖:

    對金融部門,傳統的銀行、保險業利潤率如圖

    中國市場上,PE什麼的都算新興行業,查不到公開資料。就感覺來說,2013年以前這個行業很熱門,那之後全國經濟放緩,他們當然也不能倖免。

    至於薪資水平,其實是行業整體盈利水平的一體兩面。你們公司連續三年賺錢,除非老闆不想持續經營了,否則肯定要給員工調整福利的,不然員工早用腳投票了。

    又有人說怎麼沒提到房地產。這個行業有點意思,在工地上掄大錘的當然屬於實業,但是佔地皮拉貸款又離不開金融了,還有地產公司乾脆像PE投資一樣運營地產專案。現在好多公司都走在產融結合的大路上,有時候公司裡不同部門的同事收入差別就很大,這也算是行業盈利水平差異的另一種體現。

    那位說不對呀,我也炒了十幾年股票了,沒掙那麼多錢。這就涉及到第二條:被忽悠的情況

    首先明確一點,回報率怎麼提高。主要分成三大塊:利潤率、資產週轉、槓桿也就是負債率。

    利潤率,在銀行就是存貸款息差,在證券就是經紀業務收入,幫阿公阿婆炒股下單收手續費,除非有壟斷地位,否則這種業務賺不到什麼錢的。

    資產週轉就比較高階了。現在看到的公司上市、資產證券化什麼的,說白了都是把流動性比較慢的資產(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換成現錢,不等上個經營週期結束馬上開始下一輪。金融業本身就是跟錢打交道,銀行裡面期限錯配、按揭貸款,證券裡面各種衍生產品,玩的都是這個路數。

    加槓桿就是赤膊上陣了。如果一個生意確定有收益,就拼命借錢去做,加幾倍槓桿收益率就幾乎能翻相同的倍數,最後去掉借錢的成本,剩下都是自己的。基金就是這麼賺錢,後世所謂“投行”,好多都懶得幹老本行了,像高盛、摩根其實很大一塊收入來自於自營。

    但是以上三點無論哪一點,都有個前提:要有人把大把大把的錢送到金融部門來才玩得轉。換句話說,有錢才能生錢。

    所以列位知道為什麼銀行大堂、賣保險的、基金經紀人都拼命跟您了推銷了吧,因為只要你給他錢,你能不能賺錢倒不一定,但是他自己肯定是賺錢的。

    上升到公司、行業層面也一樣。金融人士也常常忽悠企業買他們的產品,畢竟一個公司客戶頂多少散戶。當然,公司家大業大,監督能力也強,想像騙大媽存錢一樣騙企業投資不那麼容易。

    再有一種就是上市、PE的,表面上給企業找錢,實際上這都是赤裸裸的商業行為。上市打新股,券商一方面賺佣金,暗地裡還能給自己認識的基金留不少;PE剛開始注資的時候還好,但不久就想著怎麼把企業股本做大好轉給下家了。人家也是為投資人負責啊,雖然大部分投資人是被忽悠來的,但畢竟真正賺錢的專案自己是會跟投的。

    幹實業的本身能否從中得到好處,這個就兩說了。像馬廠長、雷廠長這樣會講故事的,能借別人的雞下自己的蛋;只懂技術不懂管理,最後被金融人士擺了一道的,大有人在。所以說,能否合作愉快、善始善終,一方面實業人士和金融人士之間溝通要順暢,大家合作忽悠別人最好,互相忽悠多沒意思;另一方面,實業人士自己要有明確的產業規劃,自己的企業想發展成什麼樣子,別人替你做主,最後肯定不會覺得心裡舒服的。

  • 9 # 聽見財經

    幹實業的是埋頭苦幹的老黃牛

    幹金融的是滿嘴跑火車的大忽悠[笑哭][笑哭][笑哭]

    大忽悠讓老農去趕黃牛去耕地

  • 10 # 靈風滿旗

    錢是最有用的資源,你有錢你可以投資有潛力的實業實現資本裂變,相當於讓別人為自己打工。幹實業需要方方面面,要有能力,要有資源,要有錢,最終的目地就是為了盈利。有了錢,會投資,就是高階玩家。

  • 11 # 飛龍私募

    這個問題也需要一分為二去對待,不是所有幹實業的都玩不過幹金融的,也不是所有搞金融的就一定比干實業的厲害。

    但是二者需要完美的結合,實業做到一定程度,也需要金融資本的介入,比如引入戰略投資者,藉助資本的力量和資本背後的人才、技術、市場,才能做大做強。

    而金融也是要建立在實業的基礎之上,沒有實業支援的金融就像是海市蜃樓般容易坍塌,或像鏡花水月般曇花一現。

    習主席倡議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就充分體現了金融和實業的完美結合!

  • 12 # Tony的一生所愛

    聽有位大佬說過一句話:

    金融是屬於社會生態鏈的頂級的。

    做金融必須胸懷天下,有善念。

    之前有野蠻人入萬科,入格力,都是金融紛爭。

  • 13 # 張宇鋒

    因為金融脫離了現實經濟需要,成了一個獨特的存在。而且它們往往通過控制市場,來控制一切。

    凡是這種情況,一定是有背後的力量存在著。比如,美式金融壟斷。

  • 14 # 股票

    個人感覺國家基礎實業製造,它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它是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穩定,正常執行,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金融再怎麼樣,也離不開實業,實業是基礎,金融是在實業的基礎上發展的產物。金融能影響實業,實業也能影響金融,沒有誰比誰強,只是定位不一樣

  • 15 # 浦江朱哥

    因為有人信和推廣力度大啊。最簡單的例子:實體店說破大天血虧低價1折處理,搞金融如果想搞你遊說其他行業,直接打出‘免費’的標語,其他方面賺的錢勻出一部分不這方面虧損,經不起折騰的實體業關門,市場上又多了許多客戶資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設計師的工作環境是什麼樣的?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