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一:愛蓮說,甚or 盛的問題。
雖然國展再一次被錯字問題纏繞,但說明,為國展提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的意見,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因為國展評定標準,往往在強調參賽者錯字問題,但他們在評選中往往顧不上錯字,常常出現讓人尷尬的錯而不究的問題。 每每國展比賽活動強調錯字問題,但又忽視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評定方向的問題,這樣的一類評選作品的要求,往往不能完全落到實處。
我整理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大家交流,用學習,學術的態度來看待,規避錯字風險,我想還是有一些積極意義的。古代就有不能因書廢人之說,書法中常有錯字的出現,不能全部涵蓋在文化水平不高這個定義上。真的是一個文盲,你讓他寫錯字,他還寫不來。形成寫錯字的原因很複雜。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文字只是一種對於事物的象徵,是所指和被指的關係,而不是事物的本質。所以,自古以來,言不盡意,立象(書法)以盡意,還是隻能盡‘意’,而不是盡‘實’。然而,人們的日常生活通常要和文字打交道,自古以來大家在意識形態就約定某一類字都是這樣用的,為正確的,是具有共性的文字約束。作為個體的人,有時候不按規矩和約定用字,也是一類自然的行為,並不是他有意要和共性約定作對。 所以,文化歷史的演進,後來出現很多新的漢字或者詞語組合,外來詞語的音譯等等,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滿足更多人隨意用字的需要而派生的一種文化現象。
這類文化問題,如果需要深入研究,更多要牽扯到哲學範疇。德國哲學家尼采就說,人們看待事物總要體現自己的一種價值尺度,也就是什麼是有用的和無用的事物價值觀,各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所以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人除了強力意志之外,什麼也不是。我們不再加以展開贅述。
甚至古來有一種花押字,比如宋徽宗天下一人,或者是朱耷八大山人,還有當代四川書協何應輝主席的輝,東北的書法家劉彥湖的湖,他們的姓名落款,都是一種符號而已,要說是錯字,都是錯字了。
圖片二:風流宛在,土和流的問題。 劉坤牌匾,“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土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這其實也是後來人們文化思想的一種拓展,和這些漢字該怎麼寫,是兩回事。作者並非有了這種哲理的思考,才這樣去寫字的。
土字多一點,流字少一點。是正字和俗字,或者是異體字的區別而已。古代,土和士是一個字。當用途不一樣後。加上一點指事就是土而已。而流是,多一點少一點都是流,是雅字俗字的問題。。。以上是一些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圖片一:愛蓮說,甚or 盛的問題。
雖然國展再一次被錯字問題纏繞,但說明,為國展提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的意見,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因為國展評定標準,往往在強調參賽者錯字問題,但他們在評選中往往顧不上錯字,常常出現讓人尷尬的錯而不究的問題。 每每國展比賽活動強調錯字問題,但又忽視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評定方向的問題,這樣的一類評選作品的要求,往往不能完全落到實處。
我整理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大家交流,用學習,學術的態度來看待,規避錯字風險,我想還是有一些積極意義的。古代就有不能因書廢人之說,書法中常有錯字的出現,不能全部涵蓋在文化水平不高這個定義上。真的是一個文盲,你讓他寫錯字,他還寫不來。形成寫錯字的原因很複雜。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文字只是一種對於事物的象徵,是所指和被指的關係,而不是事物的本質。所以,自古以來,言不盡意,立象(書法)以盡意,還是隻能盡‘意’,而不是盡‘實’。然而,人們的日常生活通常要和文字打交道,自古以來大家在意識形態就約定某一類字都是這樣用的,為正確的,是具有共性的文字約束。作為個體的人,有時候不按規矩和約定用字,也是一類自然的行為,並不是他有意要和共性約定作對。 所以,文化歷史的演進,後來出現很多新的漢字或者詞語組合,外來詞語的音譯等等,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滿足更多人隨意用字的需要而派生的一種文化現象。
這類文化問題,如果需要深入研究,更多要牽扯到哲學範疇。德國哲學家尼采就說,人們看待事物總要體現自己的一種價值尺度,也就是什麼是有用的和無用的事物價值觀,各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所以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人除了強力意志之外,什麼也不是。我們不再加以展開贅述。
甚至古來有一種花押字,比如宋徽宗天下一人,或者是朱耷八大山人,還有當代四川書協何應輝主席的輝,東北的書法家劉彥湖的湖,他們的姓名落款,都是一種符號而已,要說是錯字,都是錯字了。
圖片二:風流宛在,土和流的問題。 劉坤牌匾,“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土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這其實也是後來人們文化思想的一種拓展,和這些漢字該怎麼寫,是兩回事。作者並非有了這種哲理的思考,才這樣去寫字的。
土字多一點,流字少一點。是正字和俗字,或者是異體字的區別而已。古代,土和士是一個字。當用途不一樣後。加上一點指事就是土而已。而流是,多一點少一點都是流,是雅字俗字的問題。。。以上是一些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