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7
回覆列表
  • 1 # 河邊山人

    中國思想的高峰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後世把那個時期的學術思想總稱為先秦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子,兵家,陰陽家等。各家都有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各體系間又有共通之處。各家理論好比是一位中藥,用對了,可以治病,但又都有副作用。其實當時受各諸侯國重視的理論是法家和兵家思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帶領三千弟子周遊列國差點餓死。而商鞅變法成功被封為商君權傾朝野。自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建立秦帝國經歷了138的統一戰爭。可秦帝國只幹了十幾年就滅亡了,說明法家思想有很大侷限性。因為法家思想的激勵是有邊際效應的。西漢建立後,早期是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的,西漢早期的黃老之術導致了七王之亂,所以到漢武帝時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被後世尊崇,孔子才被尊為聖人。但西漢最後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因為儒家思想也有侷限。儒家追求安定的另一面就是不思進取。從這裡可以看到各家思想都有其功用,但也各有副作用,需要用對時候,用對地方。後世的政治家包括諸葛亮悟到了各家思想都不是萬能的,都是根據具體情況儒釋道兼用,兵法陰陽共行。高手們可以把這些思想柔和在一起的,所以,諸葛亮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是因時而用的陰謀家,政治家

  • 2 # 武道玄樞

    三國演義中孔明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在九流十家裡面(既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十家。就是九流家+小說家)應該算是陰陽家、法家、雜家。但是三國志中的孔明淡泊寧靜,極類道家。而治國則是以申韓法家。曾言: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之恩。法家的申韓學派,申和韓學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控制慾極強,諸葛亮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家,帶有強烈的申韓學派特點。法家講究"法"與"術"他可以對劉禪忠心耿耿,但必須是在他的掌控內的患心耿耿,諸葛亮入蜀後推行嚴厲的法律,極盡可能地掌握一切權利,諸葛亮罰20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很多人理解,鞠躬盡瘁,但事實上這裡就能清晰的看到這是申、韓、法家的影子。所以很多都是走申韓的路子,舉個例子焚書令,就是韓非提出來的,在諸葛執政的時代堅決不允許修史書。諸葛亮不管在權利和思想的掌握上,和申韓學派如出一轍。

  • 3 # 陰陽人

    演藝中 孔明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在九流十家裡面(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十家就是九流+小說家)應該算是陰陽家、法家、雜家。但是三國志中的孔明淡泊寧靜,極類道家。而治國則是以申韓法家。曾言: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法家的申韓學派。申不害和韓非學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控制慾極強。諸葛亮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家,帶有強烈的申韓學派特點。法家講究“法”與“術”他可以對劉禪忠心耿耿,但必須是在他的掌控內的忠心耿耿。諸葛亮入蜀後推行嚴厲的法律,極盡可能的掌握一切權利。諸葛亮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很多人理解文鞠躬盡瘁,但事實上這裡就能清晰的看到這是申韓法家的影子。所以,很多都是走申韓的路子。舉個例子焚書令就是韓非提出的。在諸葛執政的時代,堅決不允許修史書。諸葛亮不管在權利和思想的掌握上,和申韓學派如出一轍。

  • 4 # 大鵬仙人

    孔明是道家風骨,儒道學文,是道儒合一的人物。他的謀略用的是道家,他的出師表用的寫的又是儒家,其人不愧是神人諸葛也,但我覺得他也高估自己,敗在能力超群上,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錦囊妙計就足以說明,事事要自己超心、自己過問,就算可以就怕累死,同時也養成了身邊人的懈怠,司馬懿就是看到了諸葛亮這一點,搞定怎個蜀國,唉,可惜了可惜了。

  • 5 # 申子辰2678

    我自小喜愛品讀《三國》,熟知孔明。所以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尤為合適。

    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崇奉孔子,因孔子曾做過為貴.族相禮司儀的儒而得名。提倡以仁為中.心的禮、義、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觀念。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教育。漢代以後,儒家思想成了社會的統治思想,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至今。

    孔明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他對國家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治國平天下無怨無悔,一篇《出師表》已道盡了他的人格特徵,很明顯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儒法兩家都相容的人物。

    然而,從他一生的征戰生涯來看,更明確的驗證他是一位深通權術兵法的頂.級謀士。他不僅深諳儒、法、兵三家的精髓,且似乎集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都能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來。

    孔明到底是儒家還是法家?上面所述,便是我要給你的答案。

  • 6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孔明是雜家,非要說某一家。他應該是兵家,或者雜糅了儒道法的兵家。這從三國水鏡先生的隱居生活可以看出。其實,水鏡早已看透了半個世紀的世情變化。水鏡顧名思義,就是鏡子早已透過了人間幾十年的悲歡離合,折射出未來幾十年的歷史走向。就像《推背圖》推演改朝換代的歷史變化。

    由於水鏡先生以隱為生,但是又通過名聲遠播和真才實學,團結了中原一代許多世家子弟。所以,周圍傑出者就出現了許多戰略家和才謀之士,大家相互切磋,亦師亦友。這些人別看隱居鄉村,可是由於出生不俗。他們的許多朋友又都是當朝的官員,有機會彼此交流,當時的天下走向,這些人不是不明白。

    作為隆中軍事搖籃的奠基人。由於這裡處於亂中取靜,交通也算便利,十分有利於戰略人才的培養。水鏡在這裡休養生息,研究兵法,並以此團結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謀略人才。

    這些人出生世族或者世代讀書,家裡都富有藏書,也是吃喝不愁的中小地主。有的人家還在朝廷為官,深諳當局的各種政策走向。以及天下其他實力派人物的可能動向。而這些有吃有喝,又飽讀詩書的人,達則兼濟天下。開始了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時代的命運。

    水鏡學派基本是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有機結合。也就是漢末以後,今古文隨著理論探討的相互融合,並與兵學、法學等實用學問,日益走出書齋,面向社會。在水鏡看來,秀才一支筆,堪比十萬兵。這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在漢末,十幾股地方實力派相互兼併過程中,劉備可能是最弱的。可是,由於水鏡的幫忙,這並沒有影響到劉備成為三足鼎立之一。但話又說回來,客觀上說,水鏡學派還是有些時代侷限性,過於重視理論,輕視實踐,團隊合作也不能說盡善盡美。

    最後,不得不說,曹操還是代表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以至於後來司馬家族統一了全國。還有水鏡學派畢竟還有些紙上談兵的味道,理論太強了,實踐也有點跟不上。這裡臥龍做的最好,鳳雛就有點差了。

    水鏡先生由於年長一些,也早就斷了出山的念頭。其他以臥龍、鳳雛……為代表的飽學之士,是不甘寂寞的。可是,他們出山,如果遇不到合適的明主,與其毀了一生,還不如老死鄉間。所以,諸葛亮等人也只能一邊放出自己的名聲,一邊等待機會。

    劉備出生低微,但也是絕頂聰明之人。他就冒頂了箇中山靖王之後,也扯起了虎皮,並擁有了最正統的旗號。所以,劉備對人才的渴求,能夠給予人才最大的發揮餘地,使他也吸引了大量的傑出人才。

  • 7 # 雙溪小築

    孔明先生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顯然屬於儒家典型代表人物。

    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未忘憂天下,縱橫驅馳為國民。

    一生操勞為漢室,三足鼎立起風雲。

    從孔明先生的“主導思想、一生作為和後世影響”這三個主要方面來看,先生都屬於中國傳統的士階層,是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們首先看儒法兩家的特徵異同再看孔明先生的主導思想、一生作為與後世影響,很容易就明白了。

    (1)背景相同:同樣產生於春秋和戰國時期;

    (2)目的一致:終極目的都是維持社會秩序;

    (3)作用相近:推動了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

    2、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處

    (1)思想不同

    儒家崇德尚禮,重視人治,同時不否認刑罰的輔助作用。

    法家重視“法、術、勢”,倡導以法治國,強調嚴刑峻法。

    (2)主張不同

    A、儒家認為治理百姓應該以禮以德。

    推崇禮治,主張“為國以禮”;德禮為主、法刑相輔的禮治觀;強調人治,主張“為政在人”。

    B、法家認為治理百姓應該以法以刑。

    推崇法治,主張以法治國,賞罰分明,規範秩序,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切以法為準。

    當然,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實踐當中,儒法兩家或表或裡,有主有輔,雖有側重,卻都是共生關係。

    純粹法家的秦朝短命猝死,此後歷代王朝都是儒法兩家思想相輔相成的。

    如漢代雖然獨尊儒術,但法律依然必不可少,法家也是重要的輔助;

    趙宋開始,政治實踐進入外儒內法模式,儒與法就如太極圖的陰陽兩儀,是無法截然分開的。

    【小結】

    具體到孔明先生,治國理政少不了法家元素,尤其新興的蜀漢政權,建立新秩序是離不了法治秩序的,但因此而判定是法家政治,卻有悖於史實。

    諸葛亮個人則更是遵循儒家的“修齊治平”模式一路走來的成功人士。

    寧靜修身、盡忠為國,儒思想是諸葛先生思想源頭。

    1、寧靜修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誡子書》是諸葛亮的人格建設思想的精髓,其心要無不源於儒家核心思想:三綱、八目、六次第

    儒家三綱即是:明明德(開發顯明善美的德行)、新民(帶動他人明德)、止於至善(把自我德行修為和帶動他人明德做到圓滿)。

    儒家八目即是: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六次第即:知止、有定、能靜、能安、能慮、能得。

    諸葛先生的《誡子書》全文86字,可以概括為“靜”、“學”、“志”、“儉”、“時”五個要點,與三綱、八目、六次第高度吻合。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誡子書》的精華。

    可以說“淡泊以明志就是八目的:“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就是六次第的:“知止”、“有定”,

    寧靜以致遠”就是八目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六次第的:“能靜、能安、能慮、能得”。

    一旦人格思想與心靈路線確定了,一個人的主導思想也就確立了。

    2、盡忠為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是儒家對儒士的要求,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恰是諸葛亮的一生的寫照。

    躬耕南陽的諸葛亮,在獨善其身,也在為兼濟天下而積極準備。

    他青少年時期就在隆中耕讀,平日喜歡吟誦《樑甫吟》,又常以賢相名將自比。

    從這些可以知道諸葛亮是個有抱負的人,一方面提升自己,一方面自我營銷。隱居只是在等明主、待時機罷了。

    此後,從初出茅廬到星落五丈原,諸葛亮都在矢志不渝地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不懈努力,一生鞠躬盡瘁,直到死而後已。在諸侯割據,人才流動性極強的時代,諸葛亮和劉關張三兄弟一樣,都在為正統的劉姓漢家王朝續命,所謂“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是典型的儒家的忠義思想。

    雖然隨著劉關張三兄弟的離去,“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可能性漸行漸遠,諸葛亮依然把復興漢室作為人生使命,為之奮鬥終生!

    【小結】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亮以此來幫助自己圓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諸葛亮一生堅持高潔的操守,忠於人生的理想,最終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業,成為千古賢相,忠臣楷模

    1、茅廬修身,勤工儉學:

    諸葛亮於181年出生在琅琊郡的一個官吏之家,3歲時母親病逝,8歲喪父後,與弟弟諸葛均跟隨由叔父諸葛玄到荊州。16歲那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選擇了勤工儉學模式,一邊種地,一邊讀書。

    此後十餘年間,他潛心勵志,真正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在為大展巨集圖的人生做著最積極的準備。直到二十七歲那年,他的真命天子三顧茅廬,請他出山。

    2、隆重對策,精彩揭幕

    諸葛亮用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自我營銷:除了努力自我提升,還常以賢相名將自比,鐵粉水鏡先生、徐庶、崔州平等人堅信他的才幹,大力為他宣傳。

    於是潛力股皇叔劉備來了。高屋建瓴的隆中問對,讓劉備如撥雲見日般豁然開朗,如魚得水的感覺讓他從此信心滿滿。有了老闆的信任與厚望,就有了委以重任的託付,諸葛亮的人生揭開了精彩的序幕。

    3、羽扇綸巾,赤壁鬥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吞併荊州,窮追劉備,形勢萬分危急。

    諸葛亮聯合魯肅,擬定了“孫劉聯盟,抗擊曹操”的方略,諸葛亮通過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和團結周瑜等一系列外交活動,終於迎來了以少勝多、轉敗為勝的赤壁之戰,不僅轉危為安,而且有了荊州作為根據地,隆中對的理想漸行漸近了。

    4、定鼎荊益,三分天下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劉璋請劉備入川援助,抗擊漢中的張魯,這實在是是天賜良機。

    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進一步實施了,一番辛苦打拼之後,最終心想事成,荊州、益州、漢中成為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在諸葛亮等群臣的勸進之下,劉備稱帝,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成為現實。

    222年,劉備兵敗夷陵,在白帝城 諸葛亮接受了託孤。

    繼而,南方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攻心為本,恩德感化,七擒七縱蠻王孟獲,最終平定了南方。

    此後諸葛亮推行仁政,親密團結大西南各少數民族,幫助其改良技術、改善民生,蜀漢的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擁護,為蜀漢政權安定了大後方。自此數十年間,北伐中原再無後顧之憂。

    6、六出祁山,星落遺恨

    一方面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理想,一方面也是弱勢圖存、以攻為守的策略。

    從227年至234年,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讓曹魏政權一直處在軍事被動的地位,保持戰略防禦態勢。直到秋風星落五丈原,一代人傑諸葛亮北望江山,在完成政治理想的最前線、在深深的遺憾中與牽掛中與世長辭。

    7、名垂宇宙,萬古流芳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對劉姓漢室的忠誠;

    感恩追隨、不負所托,是諸葛亮對主公劉備的信義。

    正如杜甫詩中所寫: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雲霄的鸞鳳。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明知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但諸葛亮秉持儒家思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矢志不渝、終因軍務繁忙,五十四歲以身殉職。

    【小結】

    鞠躬盡瘁,為國為民,諸葛亮用一生去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門高士的理想。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一直在兼濟天下。因為他千百年來激勵著萬萬千千的有志之士,這些仁人志士用學習諸葛亮的方式,讓諸葛亮福澤後世,利益萬民。

    1、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諸葛亮的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才華是公認的。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前、後出師表》啟發著臣子的忠心,《誡子書》指導著士子去修身。

    諸葛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千百年來激勵著萬萬千千的有志之士。

    2、一代賢相,百代楷模

    (1)政治成就:

    廉政建設,行為世範: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制定法律,服務仁政: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開誠心、布公道,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為蜀漢政權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基礎。

    (2)軍事成就:

    首先,治軍以明。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二、規定嚴格的法令規定。這些在其《將苑》等著作中,都有精到的闡述。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知守信,作戰必敗;有令不行,有百萬之眾,也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他安定南方、北伐中原,一系列成績都是很好的例證。

    八陣圖、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環弩等一系列相關的軍事發明依然是百姓話題。

    (3)經濟成就

    軍屯耕戰: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軍屯耕戰等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也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士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4)文化成就:諸葛亮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的成就也為歷代專業領域人士所稱道。

    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時空,一千七百多年來,無數的文學作品、繪畫、戲曲,讓他的賢相、智者的形象婦孺皆知,讓他的故事膾炙人口。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時代,大詩人杜甫帶著深深的敬意,到成都武侯祠拜謁諸葛丞相。

    他曾經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理想而努力奮鬥,安史之亂讓詩聖夢碎一地。

    飄零蜀地,他和心中的偶像諸葛亮,產生了神奇的共鳴,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兩位忠心耿耿、心懷天下的儒家高士,應該是惺惺相惜的。

    所以這首詩,千載至今一樣引發了無數讀者的共鳴。

    【小結】

    千秋師範,萬古流芳,諸葛亮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大家,依然在踐行儒家的“新民、止於至善”聖賢理想。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作為題主的有益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3年的老小區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