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華農教你養花種菜

    怎樣讓農民成為體面而有尊嚴的職業?三農問題可有破解之道? 我來嘗試下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是一個農業政策研究者,也不是農業科研專家。只是一名農藝師,在基層從事著現代化農業技術傳播和支援農業技術發展的“新型農民”。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從十歲起,就幫著父母割麥子和澆地等,應該說到現在有著近二十多年的種地總結,揹負著家鄉的振興,從上學到大學畢業,一直沒有離開過農業。我瞭解這個行業的真實需求和這個行業的背景。 1,要了解和吃透利農政策風向,大家知道,就在今年9月26日,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中第三十二章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篇說到了新型農民的培育和人才建設。不得不說這一利農政策東風再次吹來。 2,要轉變“三生”思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有著豐富的可塑造和可挖掘的資源。在我小時農村的玉米棉花小麥,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一年,要把糧食的一部分當做“公糧”上交給國家,一部分留足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其餘的糧食可以賣掉換成一家人的費用,比如我上學的學費等。這種思維模式我印象裡基本上固定了十年。那個年代,聽父母說誰家吃商品糧,在農村那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呢。小時候,特別羨慕那樣的人。現在如何轉變“三生”思維呢?生產要做體驗方式的生產,結合城鄉一體化思維。借鑑“爸爸去哪兒”節目在農村的不同季節不同體驗,割麥子,打麥場,撇玉米,扦穀穗,摘棉花,拾花生等,甚至可以在傍晚在麥場上用大掃帚拍蜻蜓。農村中的空餘民居都裝修改成有農村特色的農耕小院。體驗住火炕,燒大鍋,貼窗紙,養大鵝,撿雞蛋,挖野菜等。把大自然給農民的這塊寶地利用好。以農愛農,以農帶農,以農富農。農民這個時候不僅僅是一個農民,也是一名帶著孩子體驗農業的老師,也是一名農村歷史訴說的導遊,在這裡,農民無所不知。相比我小時候那個“農民”那可不是一點點兒的尊嚴轉變。 3,最後說點自己的想法,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當然農民的尊嚴和地位也越來越高,但我覺得農業發展不僅是今天國家大力發展建設的農業高新區。農業需要一個真正意義上的“CBD”或者“總部基地”。要按照相對集中,絕對分散的思路來做現代農業佈局。不僅要做到“一域一局一農一特色”,更要做到“全產全鏈全年全盈利”。我們的農業要給農民建這樣總部基地:藉助政策風向,聚焦農村“三生”,打造立體的資訊、人才、資本、科技研發、發明成果轉化、農字品牌等綜合空間,從而強化基地的導向功能,輻射功能,孵化功能從而吸引農企,吸引農資,吸引農民。拙見歡迎朋友們指導回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過反脆弱,但理解不深,能舉個例子說說你對反脆弱的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