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驛城異客憶鄉人

    中國有很多民俗諺語,這些諺語俗言,凝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經驗,大部分都是準確無誤的。

    “三九”是中國農曆年中的一段時間,從冬至那天開始數,每九天是一九,數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過去,春天到來。而“三九”、“四九”正是冬天最冷的一段時間,有數九歌,是這樣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凍河開,八九雁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很多人不知道“數九”是怎麼數的,這裡有一個小技巧,也關聯到另一句諺語——“冬至十天陽曆年”。我們知道,“數九”是從冬至那天開始數,如果我們記不清冬至是哪一天,就可以直接從每年陽曆一月一號開始數,一月一號正是“二九”的開始的前兩天,陽曆一月八號就是“二九”結束,基本上相差不會超過兩天。按照這個方法來數,今天是一月十六號,那麼現在正是“三九”即將結束,“四九”到來的時候。

    “三伏”與“三九”恰好相反,但不是從夏至開始數,大概是陽曆八月初開始,也就是第三個庚日。二十四節氣歌,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三伏天就開始於小暑與處暑之間。三九與三伏有些區別,因為“伏”也稱為“長夏”,所以“三伏天”比“三九天”長,有時候“三伏”可能是三十天或者四十天。“伏”本身也有“潛伏”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躲藏起來。

    “三伏”與“三九”都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對於天氣變化的總結,有時候會有些許差異,但是不會很大。所以我認為,“今冬三九無雪,明夏三伏少雨”這句話是有道理。

    今年“三九”我們這裡沒下什麼雪,正好可以驗證下明年“三伏”是不是雨會少,我還是對諺語很有信心的,畢竟這是前輩們流傳下來的經驗。

  • 2 # 遙遠的樹127

    一一千百年來,我們祖先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出許多農諺。’今冬三九無雪,明夏三伏少雨’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處在北溫帶,受大陸性季風氣侯影響明顯,冬季多刮強勁的西北風,暖溼氣流很難跨越長江以北的乾旱區域,所以在冬至後寒冷的三九天,易形成降雪天氣。

    夏季多刮西南風,冷空氣與暖溼氣流匯積形成的降雨,多以三伏天為主。

    勞動人民通過幾代人的細心觀察,終於總結出這個氣象變化規律,於是作為農諺告知給後人。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農諺,對氣侯做預測,適時安排農事,以應對氣侯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 3 # 待王酒哥

    這句話應該是中原一帶的民間諺語。作為長期生產生活的總結和感悟,有一定的道理。但天氣變幻莫測,受人類排汙影響,區域性氣象現象會有異常,不能以偏概全。還應該以天氣預報為準,來指導具體生產生活,以免造成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化畢業生,本地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外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