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子沐陽
-
2 # 田蒿
這個問題很深奧㗏!得從時代背景,人性、倫理常綱以及劉備本身來講起。
首先,當時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中原,估計當時大大小小的“山大王”沒有幾百,幾十個是有的。一個有雄心、有抱負的謀士總得挑個主公來實現其拯救蒼生,留名千史的遠大理想吧?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恰恰是這種需要和被需要的關係,是時勢成全了他們彼此組合。劉備做為一個有雄心壯志,一心想匡扶漢室的霸主需要有個具備戰略眼光的謀士,因此才三顧茅廬。而諸葛亮同樣需要一個平臺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因此成了蜀相。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劉備原因大概有三,首先,劉備不是具有一個漢皇叔的頭銜呢嗎?不管和當時的皇帝有沒有出“五服”,八竿子還能否打得到,反正是老劉家人,是漢高祖劉邦的“種”,純正不純正先放一邊,反正大家都認可就行,那時的人還是很講三綱五常,很講正統的,劉姓即為正統。
其次劉備還是有做大事潛質的,別的不說,就說他樂觀不放棄和隱忍功夫就是一流的,常人所不能及的。一路漂泊、一路坎坷,總是能在絕處中逢生,不管是在曹阿瞞那寄人籬下,還是在劉表那蹭吃蹭喝、裝瘋賣傻,反正帶領一幫缺衣少吃的兄弟們總是能生存下來,是打不死的“小強”。
最後劉備招攬人才和籠絡人心的本事也是一流的,無論是和關、張二人的“桃園三結義”,還是初見趙子龍時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亦或是長阪坡後“摔阿斗”,以及“三顧茅廬”請諸葛。不管是不是裝出來,至少做出樣子來了,這很符合做為士子那種為國為民、匡扶正義、俠肝義膽的諸葛孔明的心思的。
總之,劉備的所做所為都讓做為士子的諸葛孔明對劉備產生了強烈的“士為知己者死”衝動和情懷,追隨其一生,至死不渝!
-
3 # 奕點
1.首先諸葛亮只是一介草民,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怎麼出去自己幹。
大多數想要稱王的人要麼是自己身處官位,自己手底下有些人。要麼是名門望族,自己發出要稱王的訊息,有人願意跟著他幹。
而諸葛亮雖然也名聲在外,但那都是說明他聰慧,很適合輔助人稱王,從來沒有人說諸葛亮能禮賢下士。所以從一開始,諸葛亮的定位就是謀士,想要轉職做皇帝很難。
2.其次,諸葛亮如果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順,真正有能力的人可能看不上諸葛亮的身份。
像劉備之所以被人輔助,是因為他姓劉,是漢室皇族的人,對於這樣有身份的人,大家都願意追隨他。畢竟在當時,還有一些能人異士認為漢朝是正統,所以跟隨劉備的人有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血統。
而諸葛亮什麼身份背景都沒有,就想要自己單幹,也要看人服不服他。還有就是在三國前期的時候,漢朝還是正統,像其他野路子出來的,大多數都是亂臣賊子。因此如果諸葛亮想單幹,那麼一定會被當成亂臣賊子。
3.最後諸葛亮可以做好謀士的工作,但是做不好主公的工作。
對於做主公,不太需要有過人的智慧,也太不需要有超強的武藝。只需要能夠安撫人心,收買人心。並且作為主公的人,不需要每一件事自己去做,只需要交給自己心腹就可以了。但是諸葛亮不行,他每件事都需要插手,否則他不放心。
-
4 # 歷史重生
三國演義上說的是三顧茅廬打動了他,並且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既然要匡扶漢室,肯定會選擇劉備。
但是我認為,事實是劉備已經佔據了新野,諸葛亮的氏族、族人、社會關係都是在當地,雖說是地主,但是在劉備這個等級的人眼裡,就是一介布衣,當然是呼之即來的。
下面聊聊諸葛亮效忠劉備的具體原因:
1)劉備的人品
三顧茅廬已經說明他重人才,愛賢能,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每次跟諸葛亮打交道,都是輕聲漫語跟家人朋友一樣,從來沒有一點群臣。
2)劉備的出身
每個時代起義造反都需要些順應民意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劉備也不例外,劉備自稱是漢皇叔,高舉旗幟匡扶漢室名正言順,理所應該。能獲得民眾的支援,臣子的擁戴,順應天意,讓想滅他的人無話可說。
3)劉備佔據的位置
劉備佔據的地盤就是諸葛亮老家,能不就從嘛,再說人家劉備也不差,實力也蠻強,也愛戴諸葛亮,諸葛亮就理所應該的效忠於劉備。 只可惜劉備的兒子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上過初中的同學,應該都學過《出師表》,從諸葛亮這篇文章應該不難看出,他對蜀國那是忠心耿耿,在劉備去世後一心輔佐阿斗,教育他如何治國,如何管理下屬。恢復漢室最後沒能成功,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已進歷史,堪稱神人。
-
5 # 趣愛一起嗨俊哥
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個一魚三吃的問題!我們先將問題拆分為三段。首先定位一魚就是效忠二字。三吃如下,一:劉備哪裡(光環和亮點)二:劉備哪裡值得(身藏古董,沒有拍賣行定價)三:劉備哪裡值得諸葛亮(清華北大才子能否幹鄉鎮企業)
-
6 # 輕舟le
當初豫讓為智伯報仇,兩次刺殺趙襄子不成。趙襄子問,你曾在範氏、中行氏手下,智伯殺了他們,你怎麼不去找智伯報仇,現在我殺了智伯,你卻非要找我報仇呢?豫讓說,我在範、中行氏手下時,他們像對待一般人那樣對待我,所以我也用一般人的禮遇回饋;我在智伯手下時,他像對待國士那樣對我,所以我像國士對君主那樣對他。
士為知己者死由此而來。
在劉備之前沒有人能讓諸葛亮感覺自己被如此禮遇、重用,故此諸葛亮用一生為劉備效忠。
-
7 # 盧菲老師
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簡單回答這個歷史問題,可能更通俗易懂,人與人之間需要誠信,接納,容忍,方能成就彼此!
人在世間行走,適者生存,強者更易發展式的生存,強者即是能者,能者可為千里馬,需要伯樂,需要平臺,諸葛亮可謂當時奇才,在特定的時期,劉備能給予這一切!
三顧茅廬請出山!才有後來諸多歷史事件捷報頻傳!
-
8 # 中上行
希望與幻想,人的心裡有一個理想天堂。人很容易將這一理想天堂,寄託在某人某事身上。但人就是一個高等動物。最終結果往往出呼人的意料。人們才會想到,公平,制度與法制。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
9 # 回味從前有座靈劍山
劉備是劉皇叔,屬於漢朝正統,當時雖然說是漢朝末期,但經歷過400多年劉姓統治的天下,人們還是希望劉備能統一天下,繼續漢朝統治,其次劉備仁義治天下,關羽,張飛,都能死心塌地的跟著他,足以證明劉皇叔的光明磊落,其次劉備對諸葛亮恩寵有家,三顧茅廬都是千古佳話
-
10 # 青陽不剪一片山
兩人是各取所需,在客觀形勢上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說的很明白了先三足鼎立進而匡復漢室。用現在的話講兩人的價值觀以及出身經歷追求都很嵌合的
回覆列表
亂世仁君。漢末三國的時代,各類牛鬼蛇神層出不窮:屠城擅殺者有之,如曹操;疑心猜忌者有之,如孫權。而從白手起家至建業立國的劉玄德,始終都是一個大仁的君主。曹兵追擊,為免生靈塗炭攜民渡江者是他;臣子投敵,不株連叛臣家屬者也是他;永安臨終,舉國相托股肱之臣者還是他。或許今人看來,這些都平淡無奇,但可曾想過,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那是一個夷族京觀屠城數見不鮮的時代,那是一個宮廷政變奪權層出不窮的時代,而這些,卻從未出現在劉備治下的季漢(魏延事件是個特例)。所以劉備信義著於四海,所以先主白帝託孤,葛公死而後已。真情換真心的道理,果真絲毫不差。
有人拿奪取西川評說劉備假仁假義,但卻忽視了劉璋根本沒有做一州之主的能力。亂世逐鹿,逆取順守湯武之道,本就無可厚非。更何況,奪取西川后,劉備仍對原主以禮相待。
有人拿進位稱帝詬病劉備虛偽戀權,但卻忽視了漢獻帝早已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大魏山陽公而已。此時不稱帝,莫非向曹魏俯首稱臣?正因為劉玄德續漢統,才有了季漢的存續。
正因如此,才讓諸葛亮終生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正如水鏡先生司馬徽所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