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的感悟與態度
-
2 # 阿娥你好
我在路上遇上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跟我說他要去楚國,我說楚國在南,為什麼向北走啊?他說“我的馬跑得快”,我說“馬雖然跑的快,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盤纏充足”,我說“你盤纏雖多,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技術好”,我“馬跑得再快,錢再多,車伕的技術再好,可方向錯了,越跑離楚國的距離不就越遠了麼。
沒錯,正是南轅北轍的故事。
給孩子輔導功課氣到頭痛,孩子還是沒有進步,家長一籌莫展,問題出在哪兒?
首先,孩子的學習是誰的事?
其次,課前預習,上課聽課,課後完成作業,是誰的事?
最後,平時測驗、期中期末大考、升學考試,誰去考?
孩子吃飯的時候是自己是吧?先吃菜還是先吃飯,家長要指導嗎?孩子走路是自己走吧?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家長要指導嗎?孩子睡覺是自己睡吧?左側睡覺還是右側睡覺,家長要指導嗎?
那天去取快遞,驛站老闆娘正忙著給人找快遞,她兒子,一個二年級小男生邊翻書包邊瞅媽媽,眼看取快遞的人越來越多,終於忍不住開口"媽,我寫哪個作業呀",老闆娘隨口應了聲"有啥寫啥",我想起上次取快遞時,這男生做語文卷子的吃力勁兒,邊翻字典邊瞅媽媽,結果媽媽忙的顧不上管他,我看了一眼就發現了問題,這男生寫作業困難是因為學習的連貫性沒建立起來,聽課效率低,預習複習都沒養成習慣,再這麼下去,到了小學高年級就成學困生了。
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學習家長對待孩子學習這件事上的態度是高度緊張還是舉重若輕,對孩子的學習力有重大影響。孩子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心態終會落實到成績上,弱者恆弱,強者恆強。
科學引領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領低年級孩子學習,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養成主動記憶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孩子做作業之前,家長先和孩子交流幾個問題。
今天上了哪幾門課?每門課講什麼了?(孩子回答細節越詳盡,說明聽課效率越高)今天學校有什麼特別的事發生嗎?(自己的或別人的)從這3個問題,家長可以瞭解到孩子在學校的狀態,孩子有多少收穫以及心情好壞、學校環境對孩子的正、負面影響等等。
想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需要鼓勵孩子主動思考、主動記憶、主動歸納總結,家長做個耐心的聆聽者就好。
給孩子提供抱持的成長環境抱持是個心理學名詞,意即讓孩子安全感充足的環境,家長最好看些兒童心理、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加強和孩子的交流互動和精神連結,否則家長講的道理再正確感人,孩子聽不進去也是白搭。
結語隨著社會的進步,真理已經不多了,學習使人進步絕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教育重在細節,正面教育就是強化良性行為,對良性行為鼓勵並放大就是正強化,當越來越多的良性行被固定成好習慣,消極的言行會自動被孩子遮蔽,孩子的狀態就進入了正迴圈,像馬太效應一樣,也就是強者恆強。
-
3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作業竟然成為家庭教育中毫不誇張的“血與火”之爭。如果父母還秉持著要輔導孩子的想法繼續這樣走下去,那這場“戰爭”也將此恨綿綿無絕期。
父母只有“放下”——孩子做孩子的事情,父母做父母的事情,才有解決的辦法。
01
為什麼出現父母輔導孩子學習的問題?
我認為有以下7個原因
原因一:父母嚴重干涉了本應該屬於孩子面對和解決的課題。父母把孩子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
原因二:當父母把孩子該做的事情做了的時候,孩子自然不會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裡包括主動思考。那隻能父母頭疼了。
原因三:父母認為自己比孩子經驗豐富,知識多,就去輔導孩子,這是站在高處看低處的不平等心態,孩子當然不會輕易屈從,沒有人願意在人際關係中處於劣勢,即使是孩子也一樣。
原因四:如果說父母討厭別人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那孩子也是這樣的,不會允許父母干涉自己的課題。
原因五:父母認為不監督孩子,孩子就不會去學習。但是,這也是父母一直強制孩子學習的緣故。如果孩子真得能在學習中獲得樂趣,那即使不強制他也會努力學習的。
原因六: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而父母則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身上,比如說,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都不會。父母是在發洩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
原因七:父母沒有和孩子站在一起解決問題。父母也不知道學習的科學方法,導致越幫越亂。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說: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往家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那怎麼能幫助孩子呢?
建議一:父母和孩子各歸各位,各自處理各自的問題。
建議二:如果孩子沒有寫當天的作業或者完成的不好,父母要讓孩子接受第二天會出現的自然後果,孩子會從中學會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的人生技能的。
建議三:如果孩子沒有提出要父母幫忙,那父母就不能輕舉妄動,遠觀就可以了。
建議四:當孩子提出幫忙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先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況,這需要花出時間觀察孩子在學校在家裡的情況,這樣給出的幫助才是有的放矢。
建議六:父母不要給孩子樹立起“學習是件很麻煩的事”的信念,那樣以後的阻力會越來越大。要把學習中所犯的錯誤都當做成長的機會,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困難和挑戰。
建議七:會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這裡推薦一個近幾十年腦科學研究的成果——4步學習法。
第一步、間隔學習法,要在學習上安排一定的間隔,不要突擊學習。
第二步、在不同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知識點。
第三步、經常參加小測驗,用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識點。
第四步、要把新知識和之前學到的知識建立連線。新舊知識連在一起,熟悉+意外,這樣知識才會牢牢地“長在”你的腦海裡。03
總結
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只能帶來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說,懲罰式的教育方式只能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也許有暫時的作用,但是對於長久來說,傷害還是很大的,百害無一利。很多孩子的厭學都是從被責罵開始的。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還得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然後去用心“看見”孩子,才能最終幫到孩子,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認真對待自己的課題,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
經典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和兒童站在一起,用尊重和信任發展兒童的正面潛能,惟其如此,才能實現教育的功能,否則就是反教育。教育上的飲鴆止渴只是因為時間線太長,讓普通人分不清什麼是水什麼是毒酒。
但種什麼樹結什麼果是肯定的。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
4 # 陪娃寫作業的爸爸
不用輔導,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 這樣對孩子反而更好。就像我們小的時候一樣,沒人輔導,最後也挺好的。
這個年級的孩子主要是培
我家的閨女現在馬上就升三年級了,現在學習成績挺好的,就是拖延,不愛寫作業,我也是傷透了腦筋,我在他的功課上是從來不干涉的,題做的再錯,我也不問不糾正,由老師來做這個事情。
-
5 # 韓國電影分享
三年級的學生總體來說已經比較獨立自主了,在作業輔導的時候不能太武斷,太直觀的表述,恰好是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的,
回覆列表
輔導孩子作業是當今社會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前段時間疫情的影響下,學校停課不停學在網上授課的情況下;很多的家長由於工作與生活的壓力突然改變,加上還要輔導孩子的作業。這種雪上加霜的感受讓很多家長吃不消,心中難免煩燥。
其一:作為家長首先要找出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其二:家長應該怎樣去做才能輔導好孩子的功課,怎樣去引導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完成作業,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先說原因:
這句話一出,我相信很多的家長在心裡已開始反駁,只是你沒遇到這樣的孩子而己,在一邊站著說話不腰疼。其實當我第一次聽到時也和大家一樣,認為別人沒經歷過這種感受是體會不了我們的苦,是在一旁說風涼話。因為我也是兩孩子的父親,我與我的孩子也曾是這樣過來的,剛開始我也試過各種方法,甚至用恐嚇、發洩的方式都不管用。我很痛苦,我開始反思?我想改變這種局面,我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相信這也是每個做父母的初衷。我就開始上網搜尋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到一些網站去聽關於教育孩子的課程,慢慢讓我瞭解了很多。因為讓我瞭解到每個父母都是第一次做,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確實需要我們去學習。後來我嘗試著用我學來的認知去改變自己,用在與孩子相處中,經過一段時間我的孩子也慢慢改變了,也慢慢愛上學習、愛做作業了。現在我也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了,也理解了說這句話那個人的用心,確實是我們不懂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此想用我真實的經歷,給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輔導孩子功課上有一點啟示。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家長才能找到更合適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只有真正想去改變這種局面,我們的家長才有動力去學習、去改變自己;才能影響我們的孩子,才會讓孩子愛上學習、喜歡作業;也只有孩子喜歡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的家長才會輕鬆,才不會對孩子發洩情緒,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試想一下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子成長起來的,小的時候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疼愛,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心、理解、尊重與及肯定。每個孩子都不希望父母打罵自己,特別是孩子越小他越不會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想;他們只知道是家長打罵了他們、是家長不喜歡他們、有時他們都不知錯在那?對他們來說難道不是一種傷害嗎?他們心裡的痛、心裡的苦做家長的有沒體會過呢?我想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一定會很難受,在這樣的狀態下那個孩子有心思去學習、去做作業,又怎麼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呢?難道這就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如果你的上司或領導總說你這不行、那不好,你還有心思把工作做得更好嗎?這就是人性,趨利避害是人性的弱點,誰都不想別人否定自己;誰都不想別人逼著自己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那怕自己真錯,都不願別人在旁喋喋不休的說個不停。誰都試過這種感覺不好受,何況我們的家長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是理解不了我們家長的用心,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意識、要認知這個事實。同樣如果把我們的教育比作影印的流程,家長就是原版、孩子就是影印好的檔案;當發現檔案有錯時,我們應該去找檔案的錯還是原版的錯呢?我相信誰都知道只有把原版改好才能影印出更好、更多的檔案。同理我們孩子今天的不認真、不愛學習、不喜歡作業,以及孩子愛哭、易怒、拖拉、愛爭鬧這些壞習慣也是我們家長前期的教育沒做好、前期沒引導好。所以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源大多都是來源於我們的家長,今天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怪孩子呢?如果說對孩子發洩情緒就能把這個問題處理好,我相信就不會有那麼多家長感到頭痛與崩潰了。其實在與孩子發洩情緒的這場博奕中,輸的永遠都是家長,因為你永遠都教不出優秀的孩子。反觀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至少在發洩情緒上會有自己的底線。也並不是說孩子犯了錯不能批評孩子,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而是我們要懂得如何去批評、如何讓孩子更好的接受,這才是我們家長想要的效果。往往很多家長卻忘了我們最初的目的,是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優秀的孩子。也許會有家長說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這個樣子,我接受不了。其實並不是你控制不了,而是你的認知不夠、認識不到。如果說當你知道對孩子發洩情緒是一種最糟糕、最沒用、最無能的一種表現方式時;當你知道發洩情緒是永遠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時,你就會接受了。其實我們人人都有脾氣,能發出來是人的一種本能、壓得下去才是你的本事。有時用這種心態去面對孩子也許是最好的一種方式,如果作為家長有這種意識都不去改變自己,想先讓孩子改變有可能嗎?孩子畢竟他們還是一個孩子,也許這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總比對孩子發洩情緒強;至少它不會向我們想要的相反方向去發展,能讓我們靜下心去思考、反思,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我們的孩子。畢竟現在是一個網路時代,你現在的體會也許有人也正在感受著;你現在的經歷也許別人曾經經歷過,只要你願意用心努力去找方法;就像這位家長一樣,把你的問題發到網上去,總會有人幫你出謀獻策。也許在我這裡這位家長找不到想要的答案,沒有他想要的方法;但至少能給他一點啟示,同時也給你啟示,只要你用心、你們將會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式、方法。所以想讓我們的孩子改變、想改變這種局面、想教好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家長首先要做出改變,從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行為態度、教育方式上做出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影響我們的孩子,才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愛上學習、喜歡做作業,才能達到我們家長想要的效果。其二:家長應該怎樣去做才能輔導好孩子的功課,怎樣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完成作業,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
它是以引導孩子為主、監督孩子、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檢查作業、提醒孩子改正錯題、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為目的;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方式。我們的家長要引導孩子儘可能自己完成作業,讓孩子有意識知道這是他的責任,不要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這樣的目的是讓孩子養成一種獨立思考、獨自解決問題的習慣。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家長時,家長不要馬上給出答案;要幫助孩子分析,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經過自己分析、思考學會做出答案。當經過孩子自己學會做出答案後,家長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給予孩子的表揚;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成就感,從而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主動找到做作業的樂趣;這樣孩子才會喜歡學習,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如經過家長多次分析,孩子還是不明白,家長也不要罵孩子笨之類的話語;我們的家長要有耐心,剋制自己的怒氣,因為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都不一樣,也不要強求一定要孩子馬上學會。家長可以給出答案孩子,引導孩子這道題你不會,明天要認真聽老師解答。可以讓孩子抄寫幾遍,這樣能讓孩子更深刻記住,但不要強迫。遇到家長也不懂的,引導孩子查閱資料,幫助孩子一起學習,引導孩子明天看誰能記住答案。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能讓孩子更加深刻記住,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家長在檢查作業時,發現有錯題,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提醒孩子改正,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