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想起來的都被孫子用了

    唱喏,古代的一種交際禮俗。指男子揖,並口道頌詞。用於下屬對上級、晚輩對長輩, 即給人作揖同時揚聲致敬。原為應答之聲,東晉時用此行為作為禮儀,宋代流行,水滸傳中多處可見,類似當今見面說個你好再握個手。

    而諾是答應、允許的意思。

  • 2 # 環球知識科普

    今天人們見面,關係好點的說“嗨”,比較正式的會行握手禮。我泱泱中華,號稱禮儀之邦,剛才提到的這些其實是近現代西方傳過來的禮儀,那我們中國的禮儀呢?近期一部《長安十二時辰》火遍全國,講的是發生在唐朝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些禮儀的細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下級向上級行禮,普通人見面會行禮,在行禮的過程中會說一個“喏”字,官方定義為唱喏。不得不說《長安十二時辰》細節設計的非常到位,沒有把喏讀成(nuò),這個字的正確發音是(rě)。

    唱喏是古代人與人之間行禮的一個頌詞,可以理解為是以及遵從的含義,通常為下級向上級使用,晚輩向長輩使用,普通人見面出於尊重,也會唱喏行禮。唱喏最早出現在東晉,到了唐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種流行,《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唱喏是尊重歷史的。然而據資料顯示,唱喏是一種站著的禮儀,可以直立抱拳,也可以躬身行禮,不用跪。劇中出現跪著唱喏,多少有點……(一些小細節,總體這部劇已經非常不錯了)

    關於唱喏,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比如《西遊記》第三十二回:呆子放下耙,對石頭唱個大喏。故事講的是平頂山豬八戒巡山,豬八戒把石頭當成唐僧,對著石頭編瞎話……雖然只是一個小情節,《西遊記》講的是唐朝的故事,由此可見唱喏在唐朝是人與人見面的基本禮儀。還有就是《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西門慶初見潘金蓮行禮唱喏,王婆調侃西門慶“卻才唱得好個大肥喏。”……

    喏雖然只是一個字,但表達的含義卻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發展,唱喏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最開始的應答,漸漸變成了對他人的尊敬、問候、祝頌等豐富含義。按照唱喏的聲調、發聲時間長短以及配合的動作,可分為小喏、長喏、肥喏三個主要類別。

    先說小喏,直立或略微躬身抱拳並唱喏,唱喏的時間較短,大概就像現代人說 “是”或“你好”,這是小喏,通常代表應答或簡單問候的含義;再說長喏,聲音會拉長,通常會伴有躬身行禮,多用於正式場合,表達尊敬的含義;最後是肥喏,肥喏也叫大喏,唱喏時躬身的幅度比較大,表示格外的尊敬。

    當下有些人見了朋友、長輩別說打招呼,有的裝不認識、躲著走,不管是什麼原因,某種程度上都是禮儀的一種缺失。《長安十二時辰》或許只是一部博人一樂的電視劇,但其中所展現的禮儀,卻也是現代社會值得借鑑的。

  • 3 # 每個人都會等

    唐朝及以前都是使用諾,宋代多是領命,遵命,受命,明朝跟宋差不多,到了清才變成嗻,注意這個字念zhe,不是念zha,使用是滿語發音,也是遵命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覺得智慧化技術在汽車上實用還是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