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市場,標緻308S一直與大眾Golf和福特FOCUS起名,是一款備受海外消費者青睞的車型。但是自從入華以來,一年銷量甚至還不如Golf月銷量的零頭。為何308S國內外待遇如此懸殊呢?
品牌不足,雪上加霜
標緻308S可以說是標緻在國內推出的一款原汁原味的歐洲小鋼炮車型,比起特供版本的標緻308,308S在引進之初自信滿滿,競爭對手直接瞄準了銷量火爆的大眾Golf和福特FOCUS。
但是標緻似乎忽略了一個天生不足的劣勢,那就是在國內市場,標緻的品牌號召力並不高,一直都處於被動局面。在沒有碾壓同級的產品力、價格拉不開差距的情況下,品牌的乏力絕對上雪上加霜,這也為308S的失敗埋下隱患。
佈局失誤,競爭力差
如果說品牌的乏力是短期難以改變的一個情況的話,那佈局的失敗絕對是導致308S銷量爆冷的主要原因。當時標緻408銷量還算不錯,如果308S可以跟408形成高低搭配的話,那最終的命運也不會如此慘淡。然而此時的國內正好處於SUV逐漸盛行的時期,定位偏高的308S就顯得異常尷尬。
動力方面, 308S有三款動力可供選擇,其中包括1.2T三缸渦輪增壓發動機、1.6L自然吸氣發動機以及1.6T渦輪增壓發動機。本應成為銷售主力的1.6L自然吸氣發動機居然沒有配備自動擋版本的車型,而1.2T三缸車型則卡在了最為敏感的三缸發動機上面,1.6T版本的車型雖然動力強勁,表現不錯,但是較高的售價也難以成為主力車型。
如此佈局的失誤,不得不讓人感慨,即使是多年來的經營,標緻對於國內市場的戰略依舊不夠深入,不能正確瞭解華人的需求。
不符國情,難成大器
佈局的失敗自然是主觀原因,從客觀來看,308S這種原汁原味的歐洲車型在此時已經不符合國內市場的需求。雖然Golf銷量不錯,但那是建立在大眾的品牌基礎之上,308S本身侷促的後排空間以及不算舒適的乘坐體驗,已經可以把大部分的消費者排除在外,11.27-17.97萬的指導價可以買到更大更舒適更具價效比的車型,308S的後續乏力也就意料之中。
沒有中國產的加長、錯誤的佈局、沒有價效比的價格以及雪上加霜的品牌註定了308S的命運,目前來看,或許停產退市對它來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小結:作為國內的冷門品牌,無論是標緻還是雪鐵龍,往往只能靠著那麼一兩款賣得還行的產品在國內苟延殘喘。308S在國內的命運讓人唏噓,本該與競爭對手三分天下最終卻淪為炮灰,其實更讓人唏噓的是法系品牌在國內多年卻毫不變通。眼看自主品牌已經不斷進步,合資品牌地日益圍剿,法系品牌的路又在何方?
—在海外市場,標緻308S一直與大眾Golf和福特FOCUS起名,是一款備受海外消費者青睞的車型。但是自從入華以來,一年銷量甚至還不如Golf月銷量的零頭。為何308S國內外待遇如此懸殊呢?
品牌不足,雪上加霜
標緻308S可以說是標緻在國內推出的一款原汁原味的歐洲小鋼炮車型,比起特供版本的標緻308,308S在引進之初自信滿滿,競爭對手直接瞄準了銷量火爆的大眾Golf和福特FOCUS。
但是標緻似乎忽略了一個天生不足的劣勢,那就是在國內市場,標緻的品牌號召力並不高,一直都處於被動局面。在沒有碾壓同級的產品力、價格拉不開差距的情況下,品牌的乏力絕對上雪上加霜,這也為308S的失敗埋下隱患。
佈局失誤,競爭力差
如果說品牌的乏力是短期難以改變的一個情況的話,那佈局的失敗絕對是導致308S銷量爆冷的主要原因。當時標緻408銷量還算不錯,如果308S可以跟408形成高低搭配的話,那最終的命運也不會如此慘淡。然而此時的國內正好處於SUV逐漸盛行的時期,定位偏高的308S就顯得異常尷尬。
動力方面, 308S有三款動力可供選擇,其中包括1.2T三缸渦輪增壓發動機、1.6L自然吸氣發動機以及1.6T渦輪增壓發動機。本應成為銷售主力的1.6L自然吸氣發動機居然沒有配備自動擋版本的車型,而1.2T三缸車型則卡在了最為敏感的三缸發動機上面,1.6T版本的車型雖然動力強勁,表現不錯,但是較高的售價也難以成為主力車型。
如此佈局的失誤,不得不讓人感慨,即使是多年來的經營,標緻對於國內市場的戰略依舊不夠深入,不能正確瞭解華人的需求。
不符國情,難成大器
佈局的失敗自然是主觀原因,從客觀來看,308S這種原汁原味的歐洲車型在此時已經不符合國內市場的需求。雖然Golf銷量不錯,但那是建立在大眾的品牌基礎之上,308S本身侷促的後排空間以及不算舒適的乘坐體驗,已經可以把大部分的消費者排除在外,11.27-17.97萬的指導價可以買到更大更舒適更具價效比的車型,308S的後續乏力也就意料之中。
沒有中國產的加長、錯誤的佈局、沒有價效比的價格以及雪上加霜的品牌註定了308S的命運,目前來看,或許停產退市對它來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小結:作為國內的冷門品牌,無論是標緻還是雪鐵龍,往往只能靠著那麼一兩款賣得還行的產品在國內苟延殘喘。308S在國內的命運讓人唏噓,本該與競爭對手三分天下最終卻淪為炮灰,其實更讓人唏噓的是法系品牌在國內多年卻毫不變通。眼看自主品牌已經不斷進步,合資品牌地日益圍剿,法系品牌的路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