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牙賽賽的小日常
-
2 # 男人,難人
對我來說,記憶中最深,帶給我溫暖的永遠是那一碗來自媽媽熬的最質樸的湯。
小時候,由於體虛,我母親經常會給我吃各種各樣的補品,燉各種各樣的湯。然而,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碗最簡單的瘦肉湯。
依稀記得當時我母親是那樣熬的瘦肉湯:買個一兩塊錢的純瘦肉,切兩片生薑,放一點黨蔘,然後放在加了水的盅裡,用小火慢慢燉,燉了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了。然而就是這麼一碗簡單不能再簡單的瘦肉湯,卻陪伴了我整個童年。後來,由於讀書,我離開了家,去了遠方,再後來,我母親由於癌症,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再後來,步入社會,有了自己的家,也曾試著自己去燉一碗的湯。可惜,隨著母親的離去,我再也品嚐不到那種味道了,而那一碗簡簡單單的瘦肉湯,卻成我永恆的記憶了。
-
3 # 盛男的麵館兒
“美食”、“溫暖”,當這兩個詞關聯在一起時就不由得覺得美好!作為一名吃貨,到很多地方也品嚐了很多美食,但在我回憶中,能讓美食和溫暖聯絡在一起的那種感受,還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出差,去到了漢中。工作之餘去品嚐了朋友推薦的當地特色美食——核桃饃,就是在那家小小的饃店,那天的我很“溫暖”!
此次漢中行最大的收穫就是在這家店
和田大哥夫婦二人投緣的暢聊一個多小時
同是買餅的張大姐請我吃了當地的鍋貼
又一次感受到人間自有真情在
時間煮雨 炭火溫饃 匠人之手 愛物走心
田大哥夫婦二人用自己31年的光陰
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製作核桃饃
31年來一直到16年才從1元5漲到兩2元
用他們質樸的言語
就是很多老街坊熟悉這個味道
能不漲就不漲……所謂匠人之心的“匠”字在我看來就是 一個人把自己約束很久很久斤斤計較的去認真做一件事然後通過那條自己認定的“路”用美食讓世人感受那份美好和愛……
-
4 # A頤朵牽塵
記憶裡印象至深的美食是扁肉,其實就是餛飩,扁肉是老家福州當地的叫法,童年時福州南街有一家叫味中味的店,每一次吃扁肉總是去那一家店買,後來家裡移居北方,許多年前再回老家尋味,味中味卻已不在,街上其它店裡的扁肉也失去了童年的味道,扁肉就此定格成記憶中的美食。後來陸陸續續去過許多地方,品嚐過各式各樣的餛飩(成都春熙路的龍抄手、杭州知味齋的餛飩、各種的廣式港式雲吞店),雖然各有風味,卻再也找不回那銷魂蝕骨心心念唸的味道。
有一年夏天,一位南方摯友來北方我居住的城市做客,晚上我帶他去感受一下當地的擼串文化,到了地方,只見一條街上上百家燒烤店外都擺滿了矮桌馬紮(那時還沒禁止戶外燒烤),密密麻麻烏泱烏泱的一大片人頭攢動,還有許許多多人都光著膀子大口擼串喝酒,朋友好酒之人,問了酒錢才一元一紮大為驚訝便宜,我倆隨即要了一桶酒(60扎),另點了一些串,店家幫著把酒放在我們桌邊的馬紮上,讓自接自飲,朋友大呼過癮,也不惜一身白肉光起膀子放開暢飲起來,習習夜風中我倆也記不清喝了多少,總是盡醉而歸了。“人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於我而言羊肉串扎啤也算是帶給我溫暖的美食了。
-
5 # 綠蟻山房
溫暖,有兩種含義,一個是物理上,一個是心理上。
物理上,也就是在一個相對寒冷的環境裡,得到了一份暖意融融的食物,作為我來說,在冷的瑟瑟發抖的時候,就是一杯熱水,都是人間珍品,如此,我想到了宋濂提到的,他青年時期家窮,在窮冬烈風,穿得很少,從外回來,已經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想想他寫這文章的時候已經是高官榮休,還記得貧寒時候旅店的僕人給他送上的一碗熱茶(熱湯是熱水的意思),所以說物不重於味,而在於環境。
我呢,在很冷的時候,最好是一碗熱騰騰的疙瘩面(我是廣東人),廣東幾乎很少冷得厲害的天氣,但就是想到影史上經常看到北方人民,冰天雪地,呼著白氣,回到家或者到一個飯館,吧嗒吧嗒吃一碗熱湯疙瘩面,麵粉和鹹湯馬上讓身體充滿力量。
心理上,溫暖與否,跟心理活動有關,與外部物理溫度關係不大,這個真的見仁見智,對我而言,印象很深,某一次遠離家,因失誤錯去錯了目的地,不得已叫了輛車,深夜到達預約的旅店,重點是那輛車非常不負責任,女司機是順道的旅客,她自己的車上也擺著好多東西,還各種嫌棄我的行李,而且車上還有一位她的女性朋友,她一路跟她朋友聊天都是冷嘲熱諷我。後來他們說餓了,乾脆在一個超市外面停下,我沒有跟去,在外頭吹風吹了半個小時,他們才回來,結果還說我給的目的地太遠了,要加價, 我沒有法子,人生地不熟,只好加了,那時候我一天都沒吃東西,額得不得了,到處又黑乎乎,冷颼颼,我還穿著短袖,她們倆女生不體諒我,還坐地起價,還嫌棄我,我真的是害怕又氣憤,卻不敢表露。她們載我是為了拿我的油費抵她們的油費。反正,到達旅館,已經很晚,是一家兩三個房間的小民宿,有一位長期居住的女租客,我的到來打擾她的休息,後來才知道她明天還要上早班而且她一向是很早睡的人,但是她聽了我的遭遇,非常同情,得知我身上沒有食物,毫不猶豫給我兩個雞蛋和一包方便麵,當時我心裡真的眼淚直流,就怕嚇到人不敢哭出來,雖然是很簡單一個舉動,但真的對我觸動很大,尤其對我這種不常出遠門的女性,並且剛剛才經歷了反差如此大的遭遇之後...
-
6 # 北海海鮮哥
香草的味道是清新的,草莓的味道是香甜的,咖啡的味道是濃郁的,那麼童年的味道是什麼樣的呢? 我生活在一個普通並且鮮為人知的小村莊中。出了家門,便是一條不寬也不算窄的小巷,我最愛和小夥伴們在巷中嬉戲,不止是因為巷中有我最好的朋友,更是因為巷中有一棵我出生之前就在的老槐樹,每當春末夏初,槐花香便飄滿了這條小巷,Sunny與花香,伴隨著我的童年,就如同在媽媽的懷抱中伴我長大。我時常吵著讓爸爸摘些槐花,讓媽媽做槐花餅。槐花餅顧名思義,就是用槐花做的麵餅,將槐花洗淨後,摻入帶雞蛋的麵粉中,用鍋烙熟即可。雖然做法簡單,但媽媽總能做出一種難忘的味道。槐花餅,咬起來像麵包一樣可口,卻又比麵包帶有嚼勁,帶有香氣,這麵餅中含有Sunny的氣息和淡淡的鄉土味,吃上一口彷彿走入那條小巷,聽到了那銀鈴般悅耳的笑聲,回到了歡樂的童年。
槐香、槐花餅、笑聲,就成了我小時候最珍貴和難忘的記憶了。
後來,這小村莊變了,充滿鄉土氣味的泥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水泥路,而我最愛的老槐樹,在我的哭喊聲中被大人無情地砍倒了,種上了一棵棵又矮又醜的冬青,從此,鳥兒不再來了,再也聽不到悅耳的鳥鳴聲。雖然,冬青四季常青,可我在它身上怎麼也嗅不出槐樹的香,只是一股股苦澀的草木味。Sunny雖然溫暖,在我眼中卻那樣刺眼。
記憶中的味道啊!我再也嗅不到,再也品嚐不到了這味道伴著時光的腳步漸行漸遠,隨著歲月而消逝。
童年的味道啊!但願有一天,我能夢迴童年,走入那條彎彎曲曲的小巷,去嗅一嗅那誘人的槐花香!
-
7 # 尚宮娘娘
時間沒有記憶,但是我記憶中的美食。我想分享兩個給大家。一個是我父親每曰早餐必備的開水蛋,多少年我一直不能忘記,另一是外婆的煎包。
父親的開水雞蛋。材料有雞蛋、豬油、醪糟、白糖、枸杞、大棗
步驟:1、鍋裡燒水,待水冒著小泡,把雞蛋打爛放入
2、稍微煮一下,白色的蛋清把蛋黃包裹著即可撈出放入碗裡
3、碗裡放一點兒煮蛋的水,放豬油、醪糟、白糖、枸杞、大棗拌勻即食
溫馨小貼士,此開水煮蛋,時間短,蛋黃沒有煮老,糖心的,我就特別喜歡吃父親的糖心蛋。不習慣吃糖心雞蛋的可以多煮一會兒,此開水雞蛋相當能夠增加記憶力,多少年來,我的記憶一直很好,估計與每天早上吃開水雞蛋有關。
另外一個美食是外婆的煎包。外婆是一個能幹的女人,她自己動手在麵粉發酵好的情況下很快把包子做好。包子常常蒸熟吃,很老生常談了,她把包子放在平鍋上,用高湯、油,十多分鐘就把煎包弄好了,那底部金黃金黃的,表皮芝麻的點綴,更加增添了食慾。外婆已經離開我們好幾年了,每當我看到煎包,就會想起外婆的煎包,時間沒有記憶,但是我記憶中有外婆的美食,它會勾起我對外婆的思念—-
-
8 # 外賣達人凌凌發
都說食在廣州,我就來介紹一下廣東的首府廣州的一些比較有名、經過我反覆親測、出品多年能夠保持水準始終如一、且吃起來真的讓我充滿幸福感的餐廳及主推美食。1、腸粉。
陶陶居酒家鮮蝦韭黃滑蛋腸。 廣州 的腸粉,遠近聞名,早期,腸粉都是布拉腸粉,將米漿鋪在潔淨的布上放在鍋中蒸熟,加入肉、時令蔬菜等,又叫布拉蒸腸粉。而如今還使用傳統制作手法的店子少之又少(我記得上下九還有一家),現在基本上都是普通的抽屜式拉腸~ 這款蝦腸,鮮蝦不用說的新鮮,腸粉做得入口即化~~~豉油味道調得也一級棒,很好的襯托出蝦腸的鮮。 其實廣州做腸粉的還有很多,如比價老字號的廣州酒家、陶陶居,以及平民小吃店印記腸粉、華輝拉腸等。 而腸粉也有蝦腸啦、牛肉腸啦、豬肉腸拉,雙拼啦,羅漢齋腸啦~等等等等
2、蝦餃
廣州酒家的金牌蝦餃皇可是很出名的。 蝦餃始創於20世紀初 廣州 市郊伍村五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據說已經有百年曆史。 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肉、筍等材料組成,味道主打鮮美~
廣州酒家蝦肉無比新鮮爽脆Q彈,皮薄餡大,特別正,不過價格不低,40元一份才三件。 做蝦餃做得好的老字號也很多,如茶飲店廣州酒家、陶陶居、點都德、蝦餃妹等等。 3、炒牛河
陶陶居酒家幹炒牛河,據聞發明於清末民初。 河粉又叫做 沙河 粉,源自 廣州 沙河 鎮(我出生的地方,哈哈哈)。 通常煮法是湯粉(配合牛腩),或者炒制(比較香口)。 炒制則分為加入茨汁的溼炒和不加茨汁的幹炒。 而這一款則屬於幹炒,會比溼炒更加香口,其講究的就是十足的鍋氣。 4、鳳爪
廣州酒家鳳爪 早茶必點。鳳爪入味,入口即脫骨,味濃,回味。 5、粥
點都德艇仔粥,是由舊時 廣州 市郊的艇家創造出來的一款生滾粥,以油炸花生米、炸魷魚絲、炸米粉絲、生菜葉絲、蛋皮、熟豬肚絲等作粥料。這裡的艇仔粥熬製得粥水綿綢,料十足(裡面竟然還加了鯪魚丸),香菜是分開上的,是否新增,看個人選擇。 除了艇仔粥,還有皮蛋瘦肉粥、魚片粥、狀元粥等等,也都各有特色。
-
9 # CharleneHaHa
奶奶做的“清明粑”。
我是4月5日的生日,正逢傳統節日清明節,每年生日,奶奶都會給我做清明粑,她去世後,我再也沒吃過。不是外面買不到,而是,不再是她做的了。
清明粑的做法非常簡單,清明節才有的一種草,打成草水,糯米粉加草水揉成麵糰,將引子或者黑芝麻餡包進去,壓成麵餅形狀,煎至雙面金黃即可。
清明粑和青團類似,只是青團用的是艾草水和麵。沒有清明粑後,我開始接觸青團,第一次吃青團時,有封喉感,呼吸困難,應該是對艾草過敏,還好只吃了一小口,喝水緩過來了,後來換了一家買,戰戰兢兢嚐了一口,安然無恙,可以判斷他家不是用艾草做的,第一次感覺“偷工減料”也不都是壞事,後來問了店家,用的是蔬菜水,我也就放心了。
奶奶走時我剛成年,很多她的拿手菜都沒來得及教我,哪裡知道多年後我竟然成為美食vlog博主。我研究過清明粑的做法,卻一次都沒做過,奶奶帶走了我最喜愛的季節食物清明粑,為了紀念奶奶,我也再沒吃過任何人做的清明粑,包括我自己。
-
10 # 魏蕾綻放味蕾
媽媽做的菜,是最好的治癒,撫慰心靈
能帶給我溫暖記憶的美食,那一定是媽媽做的菜了,儘管它不是山珍海味,但是卻能這麼自然的走進我們心裡讓人回味,只要想起來就會讓人會心一笑,是簡單生活和特殊情懷所凝聚成的美食記憶,也就是所謂的“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媽媽有很多拿手菜,有紅燒肉、糖醋魚、麻辣小龍蝦,現在想想這些都能讓我口水直流,肚子裡的小饞蟲都不聽話的在四處亂竄了,可是在記憶最深處,最難忘的還是那碗毛豆。也不知為何,小時候對毛豆那麼情有獨鍾,怎麼吃都吃不膩。每到毛豆盛產季節,媽媽都會從菜園摘回毛豆,和媽媽邊聊天邊用剪刀剪去毛豆兩頭的尖角的場景總是在腦海裡歷歷在目,再經過媽媽簡單的清洗,用開水煮一煮,祕製醬汁拌一拌,一碗爽口的涼拌毛豆就做好啦,我每次都能一個人嘬掉一大盤,好吃極了。
後來,離開家去其他城市工作了,一年回家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但只要回到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永遠都是這碗毛豆,應季的時候做成涼拌,過季的時候就剝成毛豆米拿來和肉一起炒,怎麼做都別有一番滋味,味道鮮美,令人上癮。
或許,這種味道是小時候特有的味道,也是媽媽特有的味道,雖然味道平淡,卻能溫暖人心。
-
11 # 彩色沙漠1986
看到這個標題,我在腦海裡回憶了很久,記憶中有很多美食,但是給我記憶最深的還是母親手擀麵。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我雖然是80後,但是我家有三個孩子,上有姐姐,下還有一個弟弟,我是老二。雖然我家是農村的,但是家裡的田地少,我家五口人,水田才有一畝二分田,那個時候水稻的產量不如現在高產,所以糧食往往不夠吃。我老家是湖北襄陽,水稻只能種一季,每到第二年新稻米還沒豐收時,家裡的糧食已經沒有了。這時母親會把自家種的麥子磨成麵粉,有時候自己種的吃完了會再買點麵粉補貼著吃,做麵疙瘩湯,也會擀點麵條。麵粉比大米便宜一些。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溫暖了我的整個童年,少年。
母親首先準備一個菜盆。把麵粉倒入盆中,開始和麵。麵條的質量和強度取決於麵條的總數。麵條不能太軟也不能特別的硬。面和得太軟了,擀出的麵條就沒有嚼勁,口感不好,如果面和的太硬,就不容易擀。和麵需要一些經驗來揉搓。要做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這時候面就是和好了。蓋上沙布醒面半個小時。
醒面的時候母親會準備做麵條的配菜,一些當季的小青菜,雞蛋,西紅柿。我們三個會搶著去雞窩裡找雞蛋,誰能找到一個雞蛋別提多高興了。有時候還會炒點花生米配著麵條吃。準備好配菜以後母親開始擀麵條了。
將醒好的面開始在案板上擀,一邊擀一邊往麵皮上撒麵粉以免粘連。我們三個圍在灶臺旁邊,悄悄用手揪點面塊放在手裡玩,這時候母親罵我們不能浪費糧食,把我們趕走。麵皮擀好後將它們一層層摺疊起來,然後用刀切成寬窄均勻的麵條。麵條做好後開始燒水,水燒開後母親就開始下面,面稍微滾一會兒將事先炒好的西紅柿雞蛋下到鍋裡,其它的小青菜,小白菜葉等等,最後面熟後撒 上蔥花。
當濃濃的香味在屋子裡瀰漫開來,我們已各自拿上碗筷在飯桌旁邊等待了,母親把那香味撲鼻、色澤鮮豔的麵條盛到碗裡時,我們激動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會敞開腮幫子大嚼大吃,因為剛煮的麵條燙得厲害,“吸吸溜溜”的聲音響成一片。每當嚼到裡面細碎的雞蛋時,感覺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邊品嚐著麵條的美味,一邊稱讚著母親的廚藝。
冬去春來,物換星移,20多年的時光一晃而過,如念我也成為一為母親,我也學會了母親當年做的手擀麵。麵條裡不光放雞蛋,排骨,肉,海鮮。儘管用料比以往多確總是吃不出當年媽媽的味道。
母親的手擀麵成為我記憶中最溫暖的食物。成為我永遠揮之不去的美好回憶!
-
12 # 肉吧崽
腦海中細細搜尋記憶中美食的味道,竟記不得一種曾在餐館酒店裡吃過的饕餮大餐或美味佳餚,記憶中的美食味道,大致是一些粗茶或淡飯,但味道背後,疊映著那些熟稔的音容笑貌,包含著所有酸甜苦辣鹹的生活滋味。在平淡如水的日子裡懷想,那些味道撩撥著腸胃,也撩撥著心絃,不由得浮上微笑。
最難忘的美食是奶奶做的炸醬麵,奶奶做的炸醬麵堪稱一絕,可惜她老人家去世得早,廚門絕技遺憾失傳。在童年那些泛黃、起皺的影像裡,依然記得,奶奶微胖的身軀隱沒在裊裊炊煙中,她時而舉鍋時而揮鏟,似繪畫大師潑墨丹青,油鍋“滋啦啦”的烹炒聲與案板“嚓嚓嚓”的切剁聲,演繹出一首韻律和諧的廚房協奏曲。最愛吃的是奶奶做的手擀麵,她把一坨面和上雞蛋揉透,悶置一段時間;然後用較大的力道擀開,拿擀麵杖來回不停地滾動、捲起、開啟,直擀到面片厚薄均勻,摺疊後切成細條,抖勻;下鍋煮幾分鐘,再焯兩遍涼水。一根根麵條親暱地纏繞著,嚼在嘴裡,格外有勁道,細膩而柔韌,奶奶用祕製的肉醬作滷,澆在面上,更增添了無窮滋味。曾吃過老北京的炸醬麵,心中覺得,無法與奶奶的手擀麵相媲美,也許,這種獨屬於親情的美妙味道是終生難忘的。
-
13 # 賢妻良母zlq
我記憶中的美食是清湯麵,特別好吃,開胃消食,我小時候感冒了,媽媽給我做清湯麵,特別香,感冒也就很快好了,因為有媽媽的味道,很溫暖,所以現在媽媽也常做給我吃。
首先洗乾淨大蔥,香菜,生薑,切蔥花,蒜末,薑末,香菜備用。碗裡放蔥花,蒜末,生薑末,一勺鹽,一勺雞精,少許胡椒粉,香油,生抽適量,少許老抽調味,兩勺香醋,放熱水調勻,放煮好的麵條,(麵條要過涼水),撈出控幹,撒上香菜,好吃的清湯麵就做好了。朋友們,聽懂了嗎,試試吧,喜歡的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轉發。
-
14 # Ranchho
曾去安徽,黎明等車的時候,在車站邊的一家小店,吃了一碗餛飩。這家小店沒有菜譜,只賣餛飩。端上桌,熱氣朦朧了眼鏡,急著一口把勺送進嘴裡,舌頭抗議了,太燙!慢慢入口咀嚼,薄皮下的肉餡兒不僅鮮香,而且彈牙,欣喜取代了飢餓,一碗餛飩一掃而光。推門而出,口留餘香,那之後,再沒有吃過那麼好吃、溫暖的餛飩。人生是一趟單程旅行,路過便不會再次相遇。
-
15 # 糖二柒
能帶給自己溫暖的美食應該是在一個特殊的境遇,特殊的的時間出現吧。曾經大冬天的去通宵上網,早上回來太早進不去學校,就在門口包子店等著。又冷又餓,差不多等了一個小時包子店才開門,迫不及待的買了幾個小籠包吃,那感覺,畢生難忘。從此戒了網癮,早上必吃小籠包,一直持續到出來工作。在這之前我只愛油餅,不怎麼喜歡小籠包的。
-
16 # 珊珊寶貝愛美食
記憶中的美食……是小時候爸爸做的榨菜清湯米粉。
出生農村的我們晚上吃宵夜都是家裡搞定,那時候最愛吃爸爸做的湯米粉, 是細細的那種, 我一喊餓, 爸爸就會拿出他的拿手絕活湯米粉出來, 爸爸喜歡吃軟食, 每次都煮的很軟哈哈! 每次只放青菜 一包烏江榨菜, 可我們一起吃的開心, 滿足, 裡面都是爸爸的味道, 都是我的美食,心裡都是溫暖的………
爸爸不善言談, 但卻默默付出, 現在想起來特別想吃……可惜再也沒機會吃到了~~~
如果~~下輩子有機會,換我來煮給你吃~~~爸爸,我愛你!!!
回覆列表
記憶中的美食我感覺應該是烤土豆,小時候的冬天感覺老是下雪,爺爺就喜歡在火爐給我烤土豆,把土豆埋在火灰裡,考上個半個多小時,時而翻一下面。小時候條件不像現在一樣,又生活在農村,感覺這個烤土豆我已經非常的滿足了,迫不及待的等著烤好,聞著味道就很想吃。現在爺爺已經走了,每次吃烤土豆,我就能想起來那一段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