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狐習禪

    題主好,你提了一個複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這個問題很難闡述,野狐願意詳細解答,但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慢慢閱讀。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孔子的志向是什麼?看看下面幾則材料,就可以理解孔子的人生理想是什麼了。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運大同篇》孔子)

    2 顏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

    3 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孔子家語.好生》

    4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 微子 》)

    孔子的人生志向就是要改變天下無道的現實,建立一個有序的社會,實現大同世界。他出仕為官也好,周遊列國也好,聚徒講學也好,無不是為了實現這一政治理想。孔子志向高遠,境界闊大,他雖有拯救天下之志向,但並不標榜自己,沒有任何功利心在裡面。

    子路勇武果敢、直率魯莽,精於治軍、通曉政事,非常自負。“由也為之”不忘突出自己。

    2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冉有沉穩、謙和又不失自信,擅長政事。“求也為之”還是有個“我”在裡面。

    3 公西華:“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公西華低調謙遜,善於辭令,長於外交,精通禮儀。“非曰能之,願學焉。”夠謙虛,省掉了主語“赤”,但還是能感覺得到,一個很在意個人功業的“公西華”在裡面。

    4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灑脫、淡泊。描繪了一幅盛世藍圖,沒有個人的事功包含在裡面。

    孔子對四個弟子的志向是如何評價的,他對冉有、公西華的言志到底是什麼態度?

    子路說完自己的志向後,孔子直接來了一個“哂之”,很明顯的不滿。

    冉有、公西華看到子路的無禮和自以為是的態度受到老師的批評,接下來言志,一個比一個謙虛低調。但他們表明理想後,孔子並沒有當場打分,而是接著讓曽皙來說。

    曽皙回答問題前說:“異乎三子者之撰。”他答完問題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就是說,孔子對其他三個人的言志不滿意。

    曽皙的回答看是答非所問,他不談自己如何建功立業,如何來做什麼,而是他自己希望做一個太平盛世的普通百姓。他描繪了一副太平盛世的圖景,這正符合孔子所要的大同世界,曽皙說出了孔子的心裡話,贏得了孔子的肯定。這個看起來不是什麼理想的理想,才是最大的理想,才是最高的理想。

    子路三人所言的事功,孔子並不懷疑他們實現這個理想的能力,但孔子對他們境界不夠,功利心太重有所不滿。孔子不輕易否定弟子們的言論,讓他們自己反省領悟,這正是孔子教育的藝術,也體現了孔子博大的情懷。曾皙問孔子三子的志向如何,孔子也只是回答“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並不想作具體點評。曾皙又追問:“夫子何哂由也?”孔子的回答就很隱晦了:明面上只說了子路不知謙讓,暗面上指出三子胸懷境界不夠,立足邦國,著眼小康,個人功利之心太重。孔子是立足天下,尋求大同,公而無私,沒有個人名利色彩。

    孔子最賞識顏回,顏回也最懂孔子,在思想上、境界上也最接近孔子。孔子常和弟子談論志向的問題,對此,顏回回答的是“願無伐善,無施勞”,自己不誇耀自己的優點和功勞。不談事功,只說事功之後,面對事功的態度,這個更難,要求的境界更高。這一點,曾皙也似乎達到了,其它三子還停留在事功的成就和榮耀中,孔子自然不會肯定他們。

    孔子要實現大同世界,要求得太平盛世,王道樂土,並不惜為此死而後已,但孔子從沒有把自己當做救世主,沒有個人的功利心在其中,這一點上佛陀、孔子是相同的,這就是聖人的胸懷境界。孔子不肯定不滿意三子的言志,答案就在這裡。

    2019年3月22日下午,義大利眾議院,習近平主席同眾議長菲科舉行會見。臨近結束時,菲科突然問:“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習近平主席目光沉靜充滿力量地說: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鉅。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習主席傳統文化功底深厚,他一定理解孔子的聖人情懷和無我精神。

  • 2 # 子宜春來

    批評了嗎?

    難道不是肯定嗎?

    雖然孔子明確表示贊同曾點的觀點,因為體現了孔子的理想,但他也沒有批評那幾位學生的觀點和理想,他只不過對子路的不謙遜態度表示了一下不以為然而已。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探討此問題。

  • 3 # 文藝家聯盟

    孔子希望各國能使用他,推行他的仁義治國的政治主張,冉有談論治理國家,恰恰違背了孔子的原則,所以孔子慷慨激昂地批評冉有。圖為2020年6月14日,星期天拍攝於微山縣夏鎮運河文化廣場孔子行教像、微山湖藝術中心主任薛劍給少年兒童講《國學》和張茂水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即傳拓文化傳承重要性》

  • 4 # 紹興李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到底想批評冉有什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相當於現代老師,有了空閒,問自己幾個學生的理想是什麼?

    話剛說完,子路是不假思索地搶答了:“千乘大國,處在大國之間,又有連年的戰爭,國內受饑荒,我去做,給我三年,我使他們勇敢,而知禮儀。”這完全是大話先生,但活躍了氣氛,心裡所想,嘴上所出相一致,所以,孔子微笑而在那裡搖頭,這些動作都是情不自禁的,或者說是下意識的。說明當時的氣氛是很好的,才會出現這種下意識的情況。後面的幾個學生一看老師這種表情,連忙留口,故而孔子只好點名了,孔子自己也把表情包收起來了。

    孔子後面有評說,一個人連言語都沒有禮讓之心,那不就是廢話嗎。後來可以做到“片言可以折獄者”,最終,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挺身而出,臨死,先撫正冠帽,端莊而逝,可見其努力修養的程度。

    第二個就是題目所問,“給我方圓六十、七十里,或者五十、六十里,我也去,給我三年,可以使民豐衣足食。禮樂教化,以待君子。”

    這個冉有(冉求,字子有)大有來頭,“孔門十哲”政事著名。長兄:冉耕(伯牛),二兄冉雍(仲弓)皆德行著名,即“一門三賢”。拜冉有之母,長兄、二兄之後母(偉大的母親!)之德。

    冉有是真聰明,馬上把地方說得小一點,在地方大小上作文章,他的善長就是為魯國大夫季氏,在比魯君周公還富有的前提下,還幫著聚財而增附,真是積財的好手。他把禮樂讓給其他君子,標準的政客。

    孔子認為:治國邦國大小有什麼關係呢,關鍵是所用之治道,用什麼使其富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在孔子的思想中,什麼級別可用多少財,是有定量的,超過定量就是亂源。第三最怕的就是貧富不均,這是最最大的亂源。所以,君子不追求財富。

    但筆者認為,冉有確實有致富的才能,有經濟頭腦,可以做財政部長。但財富的不均他無法解決,所以,現代社會既要講德化,又要講經濟,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孔子是兩選其一德化,冉有也是兩選其一財富。而現代社會必須二種都選擇,並且偏重於德化比較好一點,這樣如果有偏差剛好還能走中道,因為人性就是如此。結果會好一點,一家之言!敬奉!

  • 5 # 隨河入海

    在這一對話中,孔子對子路有直接的批評,直接原因是他回答的一點不謙虛,過於自負和輕率,當然他們的志向都是不錯的。

    對冉求那,首先孔子對子路的回答進行了直接的批評,所以冉求沒敢再說那麼大的國土,但冉求的回答和子路還是差不多,只是國土面積在原來小了很多用來表示他比子路謙虛,但沒有表現他真正的謙虛和謹慎,除此之外,子路是從勇(更多是軍事方面)的方面回答的,冉有是從經濟方面為出發點回答的,畢竟兩人的擅長不同,

    再看最後,孔子是這樣說冉求的: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這側面說明了,孔子認為,子路的千乘之國和冉有的“方六七十”沒有本質的不同,也就是子路和冉求的回答沒啥本質的不同,由此可知對兩人的批評也就沒啥太大區別了,這也是孔子在子路後沒有再發言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辛巴這次帶貨12億,會不會成為快手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