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行善的快樂更多源於他人的肯定還是自我的肯定?
3
回覆列表
  • 1 # 水說心理話

    我認為這個問題有一些絕對,我相信社會中沒有絕對卑鄙和絕對高尚的人,並且,每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受到了個體性格以及價值觀的影響,所以,所做的事情帶來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

    卑鄙和高尚到底代表著什麼

    我個人認為,如果把卑鄙和高尚換成違背公理和堅持公理應該會比較合適;簡單來說,就是你做了壞事還是好事。如果一個賊一直以偷東西為生,但是有一天他卻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一個孩子,那麼,他是卑鄙的人還是高尚的人呢?所以,我們只能以事件區分而不是人本身。

    從我們的潛意識心理來說,道德或者法律準則並不需要強行灌輸,它從我們出生就悄然生息的進入了我們對外界或者自我的評價系統中。所以,按照常理來說,做了壞事人是會產生負罪感的,而做了好事的人則會產生滿足感和更多的自我認同感,這是愉悅的。

    弗洛伊德將心理層次分為本我、自我、超我,超我作為掌控人類道德系統的關鍵,它發揮著平衡本我與自我之間的關係,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人就會產生心理衝突,就會影響到人的情緒。所以,即使做壞事的人主觀上能夠接受自身的行為,但實際上,我們的潛意識已經做了判斷,長遠來說,做壞事多的人心理一定是不健康的。

    高尚和自傲又會有關係嗎?

    高尚,也就是堅持公理的人,他們會自傲嗎?我個人認為,自傲也並不一定是一個負面的形容詞,它更像是人們對於自我的一個肯定。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汙濁的社會中保持著自身的公理道德標準,那麼,我想這個人也是值得自傲的。

    同時,一個行善的人,他的心理肯定是愉悅的,這種愉悅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外界認可,一個則是自我認可。缺乏外界認可,其實也就是在某個程度上摧毀了行善的動力,是對自我認可以及價值觀體系的一個摧毀,而缺乏自我認可的行善,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所以,這兩點並不衝突,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其心理過程也是不同的,不能絕對滴說是哪一個,只能說,行善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它也會人們帶來正面的心理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最愛》方力申鄧麗欣劇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