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把欄杆拍遍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李商隱和李清照,一個是晚唐詩人,一個是宋代詞人,可以說是在各自的朝代都是引領風騷數百年的人物。

    先來看各自的生平吧!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他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6年),號易安居士,出生於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那麼,若問誰的感情最真摯,如果非要論個高下,不妨來對比一下。

    一、談思念之情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詩句。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後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後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此詞寫作者與丈夫分別後的無限情思。

    二、寫梅花

    李商隱的《憶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此詩一開篇便抒情愁,獨在異鄉痛苦煎熬,真如紮根在了這裡一樣,無奈加無望全飽含在“定定住天涯”幾個字裡(當時的梓州因疆域遼闊而被稱“天涯”);“依依向物華”自然是緊承上句而來,在萬般愁苦的情況下,眼前的明媚春光暫時給予了詩人心靈上的慰藉,乍品似乎感覺沖淡了“愁滋味”,其實恰恰相反,這又更加襯托了苦悶之深!

    後兩句來了一個大跳躍,筆鋒一轉而寫梅花;面對春天繽紛景象突然就想到了梅花,它在春前開放,在百花放時凋謝,作者內心不由起恨。詩人為啥要恨梅花呢?其實他將梅花同自己的命運聯絡起來:他滿腹經綸,早年登科名著,但是卻又被這時局所捉弄而懷才不遇,理想未能實現,這跟寒梅無法同其他百卉享受春風的沐浴命運是何其相似。所以,李商隱恨梅花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這首詩雖然寫意較為曲折,但是脈絡卻十分清晰,前後緊扣,圍繞梅花寫不堪的命運,堪稱一首極為出彩的佳作。

    再來看李清照的《清平樂·年年雪裡》——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此詞是李清照南渡以後所作。借不同時期的賞梅感受,寫出了個人的心路歷程。擷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不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慼、晚年的淪落,對自己一生的哀樂作了形象的概括與總結。全詞詞意含蓄蘊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國之憂,感慨深沉。

    同樣是寫思念,李商隱孤寂又充滿憧憬,李清照寫盡相思之苦;同樣是寫梅花,李商隱苦悶,李清照悽婉,二人都借梅花抒發情感,都可謂為上乘之作。

    如果你喜歡唐詩,不妨讀讀李商隱,從詩中瞭解他的朦朧和傷感,瞭解他無可奈何的追憶和對人生的悲嘆。

    如果你喜歡宋詞,不妨讀讀李清照,從她的詞中瞭解她的心路歷程。從少女時期的“見有人來,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到婚後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再到靖康之恥後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從活潑的少女到激情的青春,再走向中年的失落,乃至晚年的孤苦,李清照的一生,都體現在她的詞中。

    作為宋詞愛好者,我更喜歡李清照。

  • 2 # 使用者1599041417269ww

    一生襟抱未曾開,空負凌雲萬丈才,李商隱仕途坎坷,寄情於詩,有很多佳作,傳於後世,尤其是《無題》詩,最為出名,情深意切,意味深長,。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無人能出其右,經歷坎坷不平,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詞經典雋永,真情流露。

    兩位都是大人物,詩詞都佔有一席之地,不要講誰的感情最真摯,詩詞都有作者真實寫照,真實情感在裡面。都是真實生活的結晶,都有愛國情懷,都是超凡脫俗的人。都值得後人敬仰的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3 # 午夜涼歌

    你一定是個非常殘忍之人,居然狠心丟擲這樣的問題,非要讓網友把曾經深深打動無數人的的兩位詩人與詞人分出個上下高低

  • 4 # 鼠嘴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有《漱玉詞》。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雞漫志》說她“自少年即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朱弁《風月堂詩話》也記載晁補之常向人稱讚她的詩句。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養。

    李清照的詞學觀點,特別強調了詞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即詞“別是一家”,與詩歌相區別;特別重視詞的聲律形式;在語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渾成。

    她更多地採用比擬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靈的眼睛觀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無不參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觀得到高度的統一,感情深摯,詩味雋永。

    其顯著特點:

    一是多用人們熟悉常通之典,為避生僻晦澀;

    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攝,創意新穎,拓深了詞作內涵;

    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語表現,明白曉暢,靈動自然。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在文學領域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和詞學理論都能高標一幟、卓爾不凡。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詞壇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

    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一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成為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游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讚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

    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傳。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佔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於前人那些託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於借鑑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迴腸蕩氣。

    李商隱的愛情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具特色。其中一部分表現他與妻子王氏的伉儷情深,代表作為《夜雨寄北》,此詩通過對巴山夜雨秋景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客居異鄉之寂寞和對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結婚不到12年,李商隱的妻子就死了。他的悼亡追憶之作,如《正月崇讓宅》、《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無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淚寫成,令人不忍卒讀。

    李商隱以無題為名的愛情詩,最為人所傳誦,但他的無題詩具有“朦朧”的特點,旨意隱祕。如《錦瑟》此詩貌似詠物,實則詠懷。它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錦瑟起興,充分運用了比興、象徵、典故等多種手法,將自己滿腔的憂傷、鬱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達出來。

    李商隱廣納前人所長,承杜甫七律的沉鬱頓挫,融齊樑詩的華麗濃豔,學李賀詩的鬼異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纏綿、綺麗、精巧的風格。

    李商隱詩歌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晚唐詩歌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 5 # 隨河入海

    要論感情的深,當屬李商隱,一首《無題》道進了對妻子的深厚情感,除了蘇軾的的悼念亡妻的詩之外,估計沒有詩能在感情的深厚上能和其相比了,

    要論感情的真,當屬李清照,女生對另一半,是很容易表現出少女的純真感情的,記得看過外國一個故事,是真實事件,非常讓人感動,故事讓人體會到世界上最難得是一顆純真的少女心,也讓人體會到少女心的可貴,溫暖人的心田。而李清照的很多詞,是少女純真感情的流露。

    最後附上李商隱的詩和李清照的詞供大家欣賞和體會,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點絳脣》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 6 # 麥穗日記

    中國的詩詞作品講究“情感”的真摯與否,自古以來都有“詩緣情而綺靡”的創作觀點,李商隱作為晚唐抒寫情感的高手,他的詩中情感流露得十分懇切,愛情詩種類繁多,有“綺密瑰妍”之稱;而李清照作為宋朝第一女詞人,她以女性的角度寫閨閣之情,委婉含蓄的表達了夫妻之情、相思之痛,被譽為“婉約詞宗”。二人的詩詞均自然展現人的情感,其作品雖無法穿越時代來衡量,但若比較二人作品的真摯性,本文認為李商隱的作品情感最真摯,下面將對比二人作品的題材、風格、主旨三個方面來探析李商隱和李清照的情感高度。

    作品題材對比:李商隱的愛情題材豐富多樣,李清照僅有相思之愁

    李商隱的愛情詩中,抒情物件若隱若現,創作題材可依據時間劃分為三個階段:在未成婚之前,他的詩中多表達男女初戀時的甜蜜幸福、分手後的惋惜與感悟;成婚之後的李商隱,由於仕途的坎坷導致二人異地分居,這一時期的李商隱寄情於物,借物來情真意切地表達與妻子的離別之痛;此外,也有“無題”詩,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表達男女之間的真切情誼。在李商隱的抒情之作中,最傑出的應該是以“無題”為中心的愛情詩,代表了李商隱最獨特的藝術作品,如《無題》中寫道: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中,首聯就說盡了離情別恨,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道盡了情侶之間的見面之阻;頷聯寫春蠶蠟炬,到死成灰,用比喻的手法象徵愛情超越生死的執著精神;頸聯寫二人的思念穿越了雲、月,寄託了二人的情思;尾聯用“青鳥殷勤為探看”一反前幾句見面的無望,寄託給未來希望,表達情感的真摯纏綿,惹得後人讀起來就心生傷悲,卻又蘊藉著希翼。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的這首詞中,首句就用“愁”字開頭奠定情感基調,全詞交代時間、情景,極力描寫了秋景的淒涼,尾句用“人比黃花瘦”將詞的情感掀起到高潮,表達作者獨特微妙的相思之愁。無論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還是“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均是李清照望夫詞中的苦澀與幽怨,相比於李商隱,她並未走出“閨怨詞”的題材,去擴大作品的豐富性。

    李商隱的抒情詩,有將愛情純化的纏綿悱惻,也有夫妻離別後的愛憐與思念,更有無題詩中的纖細情感,表達了詩歌幽美淒涼的情調,相對於李清照的“閨怨之思”,可謂是感慨深沉。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的這首詩中僅56個字,卻運用了四個典故,分別是莊周夢蝶、蜀國君主化鳥、南海鮫人泣淚成珠、藍田美玉化氣升空,每一個典故都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感嘆。李商隱作此詩來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中的“錦瑟”起興,寫自己睹物思人,撫琴懷念與妻子舉案齊眉的日子,那些日子有如莊周夢蝶般的陶醉、如滄海明珠般美好,如美玉生煙般的浪漫,亦有杜鵑啼血時的執著,飽含作者穿越時空,寄予情思的濃濃愛意。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值丈夫趙明誠出仕做官時期,二人剛成婚不久,夫妻離別後,李清照的生活出現了短暫的缺憾,甜蜜之後的李清照愈發懷念甜蜜,才會想著趙明誠“雲中傳書”,聊以慰藉。詞中還是李清照喜歡的荷花,只不過已經凋零了,只剩下飽滿的蓮蓬,她一個人坐上小船,看到大雁攜帶家書,頻頻回頭,內心更加的愁苦,說一句“花開有時,落葉有時,水流有時”,不如開啟心情,想著丈夫也在思念自己,各自分擔一些,就減輕了許多,剛想開,又發現這相思呵,集聚在了心裡啊!全詞皆是景,全詞皆是情,讀起來朗朗上口,卻需要有共情之人去理解清照的文藝心緒。

    李商隱的詩中,巧用各種修辭手法,鑄造了一番豐富多層次的情思韻味,這些創作手法意蘊著故事中的故事,情感中的情感,是一種複雜矛盾的體驗和認知,極富有張力的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豐沛情感,相對於李清照的詞,顯然更富有節奏。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李商隱的這首詩中,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該詩抒發男子對身處天涯海角情人的思念之情,詩中的男子一直記著女子給他許下的誓言,說會來看自己的,可直到醒來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在做夢,夢中醒來就趕緊寫信告訴心上人,彷彿覺得自己是古代的劉郎,與心愛的人遠隔萬水千山;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友人離別時的萬般不捨,古代友人離別多是由於貶謫的官位調動,而李商隱仕途一直不順,處於尋覓友人的過程,他反覆體驗過友人若即若離的心緒,故藉此詩來表達對真摯友情的渴望。因此,李商隱的詩交織著希望與失望的悽迷心境,這種情思是需要讀者不斷揣摩的,難免會多一番情感間的碰撞。

    而李清照在文學上的成就,多集中於南北宋交替之際,李清照在經歷家國破敗的劫難後,提升了易安詞的意境,是一種家國同構的憂國之意、悲痛之情,如她咋《聲聲慢》中寫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易安詞中,開頭就道出了內心的苦悶,悽慘冷清、尋覓無門,在這寒冷的冬春之時,再無看花有情、見雁有意的相思,而便成了憔悴無神、孤寂乏味的灰冷凝重,言辭之間,是李清照老年時寡居寂寞的心緒,惹得讀者讀此詞時,心生悲憫之意,不及李商隱詩中的悽美之情。

    李商隱的詩歌具有象徵性和多義性,他吸取了齊樑詩歌的辭藻聲律、阮籍詩歌的虛擬象徵、李賀詩歌的幽奧瑰麗、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開始將內心的情思鋪陳在毒針面前,其撲所迷離的豐富情感,是易安詞達不到的境界。

  • 7 # 茶色先生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在探究文學的時候,討論一個“最”字,便是落了下乘。就像你不能說,李商隱著這首詩用了80%的真情實感,那首詩用了90%,加在一起是85%。 李清照的這一首用了90%,另一首用了100%,加在一起時95%。我相信他們在寫作的時候,都是掏空了自己的心思,把情感真實的表達在詩詞之中。

    其實文字一旦落在紙上,便於作者無關了,剩下的,都是讀者怎麼去解讀,怎麼去感受。我只能說,如果非要比較的話,李清照的詞更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悽婉。

  • 8 # 伊印

    這個問題有點像你更愛你爸爸還是你媽媽。

    人皆有情,人也有所偏愛。

    “最”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意見,特別是在文字這條路上。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從來是這麼個說法。

  • 9 # 半世飛仙

    李商隱和李清照都是李家才子,比個高低其實對我們來說很難,因為他們二人的文學水平遠超我們數萬倍不止,一群學渣來討論兩個學霸哪個厲害,是討論不出個所以然的!所以就中國自古就講論資排輩,應該是李商隱第一吧!

  • 10 # 辰小情話

    李商隱和李清照的作品,李商隱晚唐“小李白”之稱,李清照人稱“千古第一才女”,二位詩人都是榜上有名的。所謂詩者言志,感情不真不足以為詩。論真摯都真摯。只是真摯的體現不同。李商隱感情纏綿悱惻,隱晦迷離。常在似是而非,有與沒有之間的灰度地帶。世人很難說清楚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和情感,但它又是確實存在的。

    例如: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詞藻華美,色彩斑斕,畫面感極強,讀的人都覺得很美,它說的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然而我們生命中總有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作者寫相思之苦。“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語言簡單,卻把相思中人站立坐臥不安,焦急憂慮的狀態表露無疑。

    綜上所述,二位李姓作者都是塵世多情之輩,性情中人,論真摯都是真誠摯愛,只是一個隱晦迷離,一個柔軟細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參觀西雅圖的波音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