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茄子營養師
-
2 # 儒林論道
具體要看骨折的移位程度,一般如果是關節外骨折,且以為不明顯可以考慮石膏固定,但是如果是關節內骨折就要慎重考慮,要有三維CT來評估具體骨折程度,如果關節面移位小於2毫米,考慮保守,但是移位大了就建議手術復位鋼板固定
人的關節就好似汽車軸承一樣,由2個面在一起摩擦,中間還有點潤滑油,也就是關節液,正常情況下磨損是非常小的,但是一旦骨折且有移位後,磨損就較正常大很多,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創傷性關節炎,負重行走時疼痛明顯,所以一旦骨折移位大就建議手術復位,把錯位的關節面恢復平整,減少關節磨損。
-
3 # 骨科專家郭樹章
踝關節骨折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要看移位的程度。關節內骨折,要求最好是解剖復位。超過兩毫米的移位,一般是要手術治療。還要關注有沒有距骨向外側移位,距骨向外移位兩個毫米,關節面負重改變42%。因此,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各有各自的指徵,不能一概而論。最好拍x光片,確定一下。到醫院找專業的醫生指導治療。
這是剛做完的踝關節骨折 解剖復位。
這是術前的x光片。
-
4 # 兒童骨科姚京輝醫生
不同的踝關節型別以及骨折的碎裂程度,關節面的平整程度,骨折塊的移位程度,以及軟組織條件的不一樣,決定著治療方案的不同。
踝關節骨折的分型是比較複雜的,是以受力的旋轉方式來作為分型標準的。
累及關節的骨折,我們對其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關節面軟骨錯位不能超過兩毫米,踝關節有三個方向的穩定面,其中有兩處骨折且不穩定,則需要手術。同時手法復位不能恢復,保守治療無效的需要手術。
右上角關注“骨科姚大夫” 更多健康知識分享
與醫生交朋友,讓大家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踝關節骨折以後一般腫脹非常明顯,我們首先應嘗試手法復位,對於簡單的骨折且旋轉方向明確的,復位的成功機率較大,如果累及雙踝骨折或者三踝骨折,手法復位的機率則明顯下降,復位後與石膏外固定,傷後48小時內冰敷處理。如需手術,常需等待肢體腫脹明顯消退以後方能手術。因為踝關節皮包骨,沒有明顯緩衝區域踝關節皮包骨,如不消除腫脹,骨折手術區切開後很難縫合,面板易出現水泡,出現壞死的情況。
踝關節對復位的要求比較高,因為這個地方承受著人體最主要的活動力量,以及對跳躍的緩衝。保守治療雖然省錢,但是很難達到關節面的平整,創傷性關節炎出現的會遠遠高於正常的肢體。
-
5 # 骨科王醫生
可以看到,上圖的【治療原則】,僅僅是對於不穩定的移位骨折,需要手術即所謂的上鋼板。
那解釋下什麼是不穩定的移位骨折?
-
6 # 雪落雨飛39113058
我的右腳是跟骨骨折!醫生叫拍了個加強CT看關節有沒有傷到!CT顯示關節內骨頭正常!跟骨骨折!稍移位,醫生不建議手術,石膏固定!現在拆了石膏拍X光顯示骨折線模糊,可以適當負重,正常走路了!
回覆列表
踝關節結構複雜,暴力作用的機制及骨折型別也較多樣,按一般的原則,先手法復位,失敗後則採用切開復位的方式治療,如果不對損傷機制、移位方向、踝關節穩定性等多種因素進行仔細分析,則可能加重骨折移位,導致新的損傷,為今後的治療及功能恢復帶來困難。治療的原則是在充分認識損傷特點的基礎上,以恢復踝關節的結構及穩定性為原則,靈活選擇治療方案。無移位的和無脛腓下關節分離的單純內踝或外踝骨折,在踝關節內翻(內踝骨折時)或外翻(外踝骨折時)位石膏固定6~8周,固定期可進行功能鍛鍊。有移位的內踝或外踝單純骨折,由於骨折塊移位導致附著的韌帶鬆弛,手法復位難以成功,即使復位成功也難以能維持韌帶張力,應切開復位,松質骨螺釘內固定或可吸收螺釘固定。脛腓下關節分離常在內、外踝損傷時出現,應首先手術修復內、外側副韌帶,復位、固定骨折,才能使脛腓下關節穩定。為防止術後不穩定,在進行韌帶修復、固定骨折的同時,用螺釘固定脛腓下關節,石膏固定6~8周。
Ⅰ型骨折為雙踝骨折,為恢復韌帶的張力,一般均應行切開復位,松質骨螺釘內固定8~12周,或用高分子材料製成的可吸收螺釘固定。
Ⅱ型骨折為三踝骨折,內踝骨折採用松質骨螺釘或可吸收螺釘內固定,外踝骨折常需採用鋼板固定。影響脛骨1/3~1/4關節面的後踝骨折也需用松質骨螺釘或可吸收螺釘內固定。
Ⅲ型骨折除需對內踝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外,外踝或腓骨骨折也應行鋼板螺釘內固定,固定腓骨是保證脛腓下端穩定性的重要方法。
垂直壓縮性骨折多需切開復位內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並應將壓縮塌陷部位復位後遺留之空隙用松質骨或人工骨充填,以恢復其承重強度。
我們是腸道循證營養的科學團體,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