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著腳拾麥穗
-
2 # 學前丹丹
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先理清育兒失控的本質。其次根據不同型別的育兒失控對症解決!
1.育兒失控的本質是什麼?
“育兒失控”的本質是育兒雙方,孩子或父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引發情緒爆發,導致失控。
2.育兒失控有哪些型別?
需求不滿足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引發孩子情緒爆發,導致的育兒失控;
第二種是父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父母自身有情緒,把情緒無意識發洩到孩子身上,導致的育兒失控;
第三種是父母和孩子的需求都未得到滿足,雙方情緒同步失控,或者孩子先失控,養育者沒有心力接住孩子的內心訴求,自己也失控,導致的育兒失控。
3.面對不同型別的育兒失控,父母如何做?
不同的型別的育兒失控,養育者處理方式不同:
第一種,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導致的育兒失控。
比如:
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大哭大鬧。
大哭大鬧只是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表現出來的失控行為,而失控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舒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想辦法讓孩子變的舒服,而不能僅僅是用各種方式去哄孩子,讓孩子不要哭不要鬧。
有些父母甚至想通過打罵制止孩子,這些方式都沒辦法去滿足到孩子的需求。
如果父母想不出怎麼讓孩子變的更舒服,那就只能耐心的陪伴,給他心理的支援,和孩子一起度過難熬的時間。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就不要給孩子添堵。
第二種,父母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導致的育兒失控。
比如,父母在單位一天工作不順利,專案進展沒達到預期,受領導批評,同事看低,心情鬱悶,自我價值感在工作中沒有得到滿足。回到家看到孩子的各種行為都不順眼,都像給自己找茬,一觸即發。
另外父母要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成人的需求沒辦法從孩子那裡得到。
這個時候如果實在不想和孩子互動或者接觸,可以告訴孩子:爸爸或媽媽覺得好累,需要單獨休息一下,等休息好了,就好好的陪他玩。
通過把自己真實的需求告訴孩子,讓孩子幫助自己。避免因自己的不順壓抑自己和孩子互動,把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第三種,孩子和父母的需求都未得到滿足導致的育兒失控。
比如父母下班身心好疲憊,急需休息,但回到家,孩子因為午休沒睡好,在鬧覺,急需父母的安撫。
這個時候就沒辦法說,讓孩子想自己安靜一會,等父母休息好了再來陪孩子,這時候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想放下自己的不滿足,拖著疲憊的身軀,去陪伴孩子,先滿足孩子的需求。
畢竟為人父母,就是需要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
-
3 # 御貓老師
不可否認,有的時候寶寶們就像“小惡魔”附身一樣,哭、鬧、跑、跳全部施展出來,很容易會導致爸爸媽媽的情緒失控“倍受折磨”。
可是大人們一定要注意:發脾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破裂,難以修復。
孩子太頑劣,你感覺自己就快發瘋了。彆著急對著寶寶大吼大叫,先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對孩子的標準要求過高?你為什麼會突然發火?是孩子的言語頂撞,還是他做事的標準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或是他把自己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
你要先告訴自己,其實這些都是大部分小朋友都會犯的常見問題。
也許在你的概念裡房間的整潔或是不是乖巧聽話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懂事的標準。但是對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時就會出現一種認知上的矛盾。
如果你認為某一些規則或者事情非常重要,那麼一定要提前與孩子溝通,告訴他必須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活動,如果超出了這個規則,他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故意想頂撞你或者惹你生氣,只是他不知道你希望他做什麼,如果你沒有提前跟他溝通的話,孩子當然只會照著自己的喜好做事,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你不開心,孩子也很委屈,因為寶寶什麼都不知道呀。
用一些自己喜歡的方式調節情緒:聽一曲自己喜歡的音樂,吃一點喜歡的食物,跟自己信賴的朋友訴說一下子自己的煩心,或是到附近的公園稍微散步,這都是一些能排除負能量的方式,都能將你從失控的邊緣拉回來。
-
4 # 小米果媽媽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寶媽、寶爸或多或少都會有被“折磨”的感覺,尤其是在寶寶哭鬧、身體有小毛病還不吃藥、輔導作業老是添堵,小孩叛逆期不聽話等情況下,特別容易“急火攻心”、“怒髮衝冠”,恨不得一巴掌呼過去!當育兒失控的時候,我們的做法真的OK嗎?
1、當看不見,轉手他人
這個情況特別是寶寶哭鬧的時候,寶爸寶媽已經“沒招”了,一是看到孩子哭得心疼,抱著已經看不下去,二是哭得心煩,所有的耐心都要被磨光了。脾氣稍好的,知道自己已經到“臨界點”了,為了避免火速爆發,送給身邊的人照看,果媽認為,這個方式還是比較妥當的。自己解決不來了,給到親近的人,奶奶、爺爺等先照看,等自己的失控情緒管理好後再處理。
2、大吼大叫,甚至動手
都說“棍棒底下出人才”,當孩子做的事不夠完美甚至做錯了,很多寶爸寶媽又是“暴躁”脾氣,完全是失控的,打罵孩子,順便把自己的平時的委屈和壓力,一併發洩到孩子身上。果媽認為這個對孩子來說是特別不好的。孩子並不懂事,強加一些怨氣給他,不僅讓孩子對愛的感受降低,還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有樣學樣,遇到事情,脾氣就馬上被點燃。
3、不管不顧,趕出家門
“我管不了你了呀,翅膀硬了呀,好,你出去,不要再回來了,我不管啦!”通常寶爸寶媽被氣瘋都會做一些常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把孩子關在門外、讓孩子去找誰誰誰。這種做法,果媽認為是最危險的!孩子要麼跟你“槓上”,直接離家出走,要麼在家門外哭到心碎,這些做法,都是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的。
-
5 # 撿漏達人MICO
我想其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是我們做父母本身對怎樣教育孩子缺少系統教育知識。二是由於缺乏這種正確的教育引導下,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不合我們父母的心。
所以究其根本的原因還是父母的問題。
我們不能在坐以待斃,多去聽一些育兒講座,多看看書,多學點知識吧。祝天下父母孩子都能和諧幸福!
-
6 # 我家有恆娃
跟你說說就昨天我是怎麼育兒失控時做的後悔的事
這幾天因為天氣比較悶熱,再加上身體也不舒服,所以心情不是很好,昨天我家孩子鬧的厲害,平時我也就不管他,隨便他怎麼鬧,可昨天就是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她哭鬧的時候,我就把他抱到宿舍走廊外面,讓他站在那裡,我轉身就走
當時候天都黑,所以,當我把他放在地上時,本來就哭鬧的他,哭的更加凶了,當我撒開手轉身就走時,他是由於無助,恐懼,慌張引起的害怕,突然就啞聲了,足足憋了十幾秒才哭出來得,當時我家孩子的臉都憋通紅,把我也嚇的不輕,我慌忙的跑過去,帶著又氣又心疼的思緒把他抱了起來,當看到他因為我的失控而哭紅的小臉時,我恨不得自己掐死自己
-
7 # 甜甜帶娃
可以嘗試跟孩子換一種說話方式1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改為:媽媽不是超人哦!可以讓媽媽休息一會嗎?2 你怎麼這麼笨 改為:孩子,你可以做得更好,爸爸媽媽相信你
-
8 # 小寶豬的幸福生活
育兒失控時,其實當時第一時間就後悔了,而且很內疚,看著寶寶忽閃著大眼睛徵徵的看著你。心裡就會想,怎麼可以這樣吼他?就算吼了,他也不懂,反而很好奇的看著你,為什麼突然之間,你是這個表情狀態呢?或者被嚇到了!
能怎麼辦呢?抱著哄哄,安慰他,也反思自己,以後一定要注意!
但是呢,他是第一次當寶寶,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寶爸寶媽,都是新手,難免出錯,時刻提醒自己注意就好了,真失控了,也不必太介懷。
-
9 # 萌娃鍇鍇
先和你說我的情況吧,我寶寶現在29個月了,從出生到現在全程我一個人帶娃,在寶寶還沒滿月時,寶寶晚上睡覺半個小時哭醒一次,白天寶寶睡覺一放床上就醒,那個時候真的是精神崩潰一直到現在這麼大,寶寶晚上還是會莫名其妙大哭起來。感覺有了寶寶之後耐心都快被磨沒了現在2歲多越來越調皮,比如:他搞破壞時,我就讓他去罰站,我就去旁邊冷靜一下,心裡默唸:這是自己生,不能讓我的暴脾氣整天對著他,我怕有一天他脾氣也會像我越來越爆!如果不這麼做,我會失控到打他的。所以每當我要忍不住時,就去旁邊冷靜,或是換他爸爸過來面對他。
我一直覺得父母平常表現出來是什麼樣,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在育兒時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釋放情緒!
-
10 # 心裡視角VS育兒
讓我們先來看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很厲害走很實用的法則,
A:問題事件
C:事件結果
當人們產生失控的情緒體驗C時,你覺得導致這樣結果的直接因素是問題A?還是處理方法的B呢?可能大部分人會選擇A。因為孩子調皮、任性、不學習、打遊戲等等都是問題,所以導致了後面的B和C。
但是人們常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那麼是什麼導致我們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呢?
——信念!也就是不同的思維方式。
埃利斯認為:人的消極情緒C,不是由於某一事件直接A引發的,而且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的錯誤信念產生的非理性處理方法A直接引起的。
比如事件A: 孩子回家不學習
你的想法B: 孩子就是貪玩,不愛學習,能拖一分鐘是一分鐘;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寧願無厘頭的玩也不想學習。這時你就會生氣,甚至發脾氣。
事件結果C: 你越說越生氣,孩子也覺得你不理解他不開心,或者被迫學習,或者跟你繼續唱反調。
如果換一種方式會怎樣呢?
就是在你才去處理方法之前換一種信念。孩子回到家不學習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今天作業的難度讓孩子產生了逃避的心理;可能是跟同伴吵架了心裡不爽需要安慰;可能是被老師誤解了;也可能是作業太多了無從下手或者作業做完了……
所以先找到原因的關鍵點,幫助孩子一起採取合理的處理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援,最後問題的結果自然就不同了。
所以回到問題的開頭,一個孩子的成長,出現一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一個什麼都聽父母、老師的,自己沒有思維,沒有脾氣,沒有性格的孩子才是真正有問題的孩子!每個優秀孩子背後一定都有位很會處理問題的睿智的家長。所以當問題A發生時,試著改變一下你的思維處理方式B,一定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結果C。
-
11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Q:教育孩子時情緒失控,過後又後悔怎麼辦?
A:情緒失控不可避免,需要慢慢調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進行一個儀式化的充電過程。
比如,我們可以在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腹式深呼吸。
第二,要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
情緒失控後,要反思為什麼這樣的情境會激起我這樣的情緒反應?我的行為動機是什麼?孩子給我的什麼樣的反饋?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深遠的負面的影響,那麼在情緒爆發之前就會提醒自己控制。
第三,進行鍼對性的、強化的“刻意練習”。
研究發現,任何一種行為累計200小時以上就可以形成一種習慣。我們可以從堅持這四點做起:
1、每週做四次情緒管理日誌,可以做成一個表格,裡面記錄情緒狀態、引發的情境、內心的需求、當時的反應、事後的反思、採取的行動、對方的反饋、下一輪的調整,都記下來。
2、每天做一個覆盤,反思當天的進步和那些做的不夠的地方。
3、迴避那些無效社交,不去看負能量朋友的社交圈 ,不做無謂的爭論和爭執。
4、跟充滿正能量的人多請教、多交流。
第四,善於對孩子的各種問題進行歸類。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是有跡可循的。
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本質是父母的自律問題。
要反思作為父母自己的自律問題是否做到位了,如果沒有做到位,孩子在吃、喝、拉、撒、外出遊玩、餐桌禮儀都會出現問題。
如果父母重視自己在生活中的自律問題,孩子的問題就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A: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經說過,父母對待孩子應該是不帶敵意的堅持和不帶誘惑的深情。
不帶敵意的堅持:
在對孩子的教養過程中,父母通常都是情緒化的。
父母跟孩子發生衝突時,並不完全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本身,更多的是其他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父母對於幼年回憶的不愉快的負面體驗、對於未知的恐懼、對於家長權威喪失的焦慮等等。
這些東西慢慢積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隱形的“火藥桶”,孩子的行為就像一根導火索,不知何時就會引爆。
作為父母,應該把這些“隱形的火藥”記錄下來,進行分析,把這些無意識的敵意、恨意化解掉,就會減少在孩子教養過程中的情緒。
具體地說,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討,提前設立好實施管教的原則,即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可以實施管教的,並要堅持原則。
比如,安全是不可以談判的,既不能傷害自己也不能傷害他人。
當孩子觸犯這一點時,就必須進行管教,父母也應該因為自己的監護疏忽而受到處罰,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公平。
不帶誘惑的深情:
父母自認為對孩子的愛是深沉的,其實對孩子的愛通常是有條件的,是有侷限的,是自私的愛,是盲目的愛,是狹隘的愛。
父母希望孩子能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樣,孩子的行為能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著名詩人紀伯倫在《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中寫到“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你雖有不捨,也要拼盡全力讓弓彎曲,讓箭在未來之路上自由飛翔。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包容孩子,尊重孩子,父母的愛應該兼具無條件接納的柔情和前瞻性的堅忍,應該愛和權威並施,這樣才能掌握和孩子幸福相處的鑰匙。
-
12 # 螢火蟲愛生活
我的答案:不能等到你情緒失控,人一旦失去理智了,啥過分的行為都可能做出來,哪還會去想什麼道理
孩子太小的時候,我基本不跟孩子生氣,那麼小的孩子,什麼都不懂,闖了禍也不能怨孩子。
關鍵是孩子現在都大了,小的都上學了。如果警告很多遍後,他還犯同樣的錯,就讓人無法忍受。我以前也打過孩子,甚至把孩子趕出家門,讓他上外邊站著。每次傷害孩子後,等我平靜下來,都是無比的後悔,恨不得把自己手都剁下來。
但是,這樣暫時的懊悔保持不了幾天,下次,孩子又犯很嚴重的錯時,我腦袋一熱,啥都忘了。所以,最最關鍵的是,讓自己時刻能保持冷靜,不能失去理智。
我自己現在用的方法有兩個:
第一,我經常告訴孩子,一旦發現媽媽生氣了,趕緊回到小臥室,把門鎖好,這樣我就沒辦法打你們了。經常的耳提面授,現在孩子們一發現我生氣了,就都老實了,也知道躲進小屋、從內鎖上門,藏著。
第二,我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生氣,啥事等情緒穩定了再說。孩子們還小,不能從只從成人角度考慮問題,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慢慢來。
具體做法:我把這個設到了手機的鬧鐘裡,從早六點到晚八點,每隔一小時,鬧鈴就響一次,並顯示備註:不要生氣,啥事等情緒穩定了再說;孩子們還小,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慢慢來,孩子是最重要的。就這麼三句,每次鬧鈴響,我都耐心看完這三句話。
效果槓槓的!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打過孩子了。孩子犯錯了,基本都能平心靜氣地跟孩子好好說。但有一條,孩子犯錯了,得自己收拾爛攤子。比如,小兒子把我的洗衣液全倒到水盆裡了,還弄得滿地都是,地面非常滑,導致我摔了一跤。好吧,那他就得把地面擦乾淨到不滑為止。不然,他不長記性,下次還這麼幹。
設成鬧鐘,時時提醒自己,這個方法非常實用。最初,我輔導孩子寫作業時,我把鬧鈴設成5分鐘一響。因為這個時候基本是最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設定鬧鐘的定時提醒時間。
-
13 # 佑媽的育兒經
當媽之後,爆脾氣說來就來,我們要如何緩解?學會積極的暫定
第一,當你馬上衝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先意識到自己要發脾氣了。孩子雖然惹怒了你,但他不是犯了罪。
第二,深呼吸,心裡默數十個數,看看能不能冷靜下來,跟孩子平靜得溝通。
第三,辦不到就離開原地,或者把孩子交給其他家人。等情緒恢復了再回來。 先處理好自己的心情,再處理孩子的事情。
長期來說,育兒的好方法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精髓其實就5個字:和善而堅定。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和你頂嘴,如何“和善而堅定”?
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子裡去。等大家情緒平復了,你再找孩子談一談。你可以說,“寶貝,很遺憾你生這麼大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們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你看,就是這麼簡單,既避免了矛盾升級,又尊重了孩子,最後還能高效率解決問題。
希望更多父母在養育中正面管教,快樂育兒!
-
14 # 熙媽的育兒經
我家孩子現在三歲九個月,在過去的這三年09個月的過程中有太多失控的時候,人只要一失控就容易失態,做出錯誤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如果不是非常非常大的錯誤,尤其是六歲之前的孩子,父母儘量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多一點耐心,正面管教。
要想孩子將來情商高,好好說話,理性不衝動,那麼就從現在開始,父母要做好榜樣,不發脾氣,好好說話,理性對待孩子犯的錯誤。孩子還小,能犯什麼樣的錯誤呢?就算不好好睡覺,不好好吃飯,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總有一天會長大,對吧?好好引導,講求方法。
-
15 # 正好毓見
前天下午丫頭一定要和我出去,我向她解釋了不可以,我說我不是出去玩,是有事,也不知道晚上幾點可以回來,讓她和家家一起在家玩,向她保證了第二天會給她帶禮物回來,可是她堅持,哭著要和我一起出去。
我想我是瘋了,盛怒之下我一把揪著她的頭髮拎著她走,不顧她的叫喊把她往沙發上一扔。孩子爸爸看到後氣的發抖,我看得出他想打我了,但是他忍住了。
我不知道最近自己是怎麼了?是因為上個月父母的離異還是自己的更年期到了,抑或是炎熱的天氣讓我愈發的容易暴躁。現在的我都不敢回憶那天像個畜生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很後悔,心如刀割的疼,心如刀絞的痛。
後來我向女兒道歉了,雖然女兒一如既往的粘著我,可是我知道那天失控的自己,如同一根刺一樣,沒法抹去。
-
16 # 小雪的生活日常
育兒失控時,忍呀默唸親生的,廣再不行給他個完整的童年!事後都有後悔,經常自己掉淚,做父母的失職,總是想著下次好好說,所以我現在失控前趕緊起開!免得棍棒待後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快兩歲寶寶的奶爸,說一下我的想法。
可能當初的喜悅,已經被帶娃的瑣事衝得煙消雲散了,的確,帶孩子的過程中,各種狀況都有可能遇到,有開心也有奔潰,很正常。
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不能縱容自己的情緒,也許你會說“我性格就是這樣的”,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和諧,父母確實需要學會控制並調節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寶媽們,作為男人,我深深理解你們帶娃的不易,尤其在家專職照顧孩子的日子。
我家寶寶一歲半的時候,大概持續一個半月,半夜準時醒來,哭鬧,我們輪流哄,不起作用,總要鬧一小時左右才睡去,後來,我們也帶娃去醫院檢查了,一切正常,維生素也在吃,但就是半夜哭鬧,作為我,白天上班,晚上有一半時間睡不成,而孩子媽媽,白天帶了一天,晚上再這樣折騰,確實吃不消。後來,我想的辦法是,晚上讓老婆另睡,我一個人帶孩子,結果,效果出乎意料,孩子不怎麼哭鬧了,這樣一來,可以緩解老婆白天的疲憊,而且我們發現孩子睡眠相對較好。
說到失控,一般就是情緒上,我也有,但在失控之前,我會想辦法消化,具體就是轉移注意力,多想想開心的事,這樣不知不覺就平復了,同樣,男同志要多體諒一下自己的老婆,理解與包容,永遠是家庭生活的調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