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是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的狀態。元朝雖然強盛,但是這種強盛來源於蒙古部落的強大。明朝雖然強大,但是仍不及“漢唐”時候的強盛。清朝的強盛可堪“漢唐”,但它畢竟不算純粹的中華文明。
-
1 # 舊書齋
-
2 # 和實物生
中華文明流傳上下五千年,並非漢唐時期最為強盛,而是在橫向和縱向比較而言,更顯得相對強盛而已。縱向上看,漢朝和唐朝對比其各自的前後朝代,都是統一的大王朝;橫向對比,對當時的周邊地區來說,漢唐都是東亞區域內經濟和軍事的霸主,所以我們稱之為漢唐盛世。具體來談,我把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什麼漢唐能夠稱得上“強盛”;第二個部分,為什麼漢唐之後就沒有朝代稱得上“強盛”?
1、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漢唐的“強盛”從何而來?
漢唐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為“強盛”提供充足的註腳。
(1)漢唐都是見證了分久必合這個歷史週期律的大一統時代。中國自從西周滅亡,就陸續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四分五裂的歷史長達550餘年,直到秦朝統一六國才結束了諸侯混戰的局面,只可惜秦朝只有15年光景,將歷史舞臺的交接棒交給了漢朝,讓百姓終於可以獲得休養生息的難得時機。唐朝的情況非常類似,自從東漢滅亡,經歷三國魏晉南北朝長達360多年的動亂時期,直到隋朝才算完成統一,又因為隋朝歷史也很短,只有37年,歷史的交接棒又傳給了唐朝,才真正讓老百姓獲得了安居樂業的生產環境。這是盛世出現的物質基礎。
(2)漢唐都有前朝的紮實鋪墊。十分巧合的是,漢唐之前的秦朝和隋朝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而這兩個王朝偏偏又有很多共同點,比如:秦朝和隋朝都是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都建立了一些開創性的政治制度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秦朝廢分封,設郡縣,統一度量衡及文字。隋朝施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等等,都對中國歷史產生開天闢地、建章立制的影響;此外,都興建了舉世矚目的巨集大工程,秦朝的萬里長城、隋朝的大運河都成為世界奇蹟和文化遺產。當然,也都是因此而亡。綜上可知,正是由於前朝破舊立新、大膽改革,才給後世的漢唐留下了寶貴的政治財富。時代已經證明,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才能帶動生產力更快良性發展。秦朝和隋朝以亡國的代價化解了由於制度改革帶來的社會矛盾,漢唐順勢繼承前朝衣缽,好比“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順理成章地承襲了中央集權制國家基本的統治架構,保持了我們國家長久以來國體的穩定,進而保持了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在這個角度上講,秦朝和隋朝都是功不可沒。這是盛世出現的制度基礎。
(3)漢唐的邊患問題解決的非常到位。漢朝由於連年戰亂,國力軍力不足以抗衡匈奴,進而採取和親政策積蓄力量,待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大漲,重用不世出之天才良將衛青、霍去病,經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大敗匈奴主力,迫其西遷或歸順,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以致直到漢朝滅亡,北方始終沒有出現到威脅中原統治的邊患。再說唐朝,關隴集團起家的李唐王朝就是在馬上得的天下,強大的騎兵隊伍加上府兵制度,讓唐朝有源源不斷的優質騎兵部隊能夠調動。唐太宗即位後,先後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以武力壓制周邊部族不敢反抗;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大搞懷柔政策,奉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周邊各個國家部族都來歸順“天可汗”,為百姓生產經營贏得了難得的外部環境。這是盛世出現的社會基礎。
(5)漢唐時代的綜合國力如日中天。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歷經數千年而沒有中斷,除了老祖宗的思想智慧之外,中華文明圈的地理構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我們正北有高寒之地、西北有荒漠、西南有高山、東南有大洋阻隔,導致在中華文明在航海時代之前很少受到外來勢力的干擾,一旦內部政權穩定,必將會獲得空前的經濟社會大發展。這種發展的成果受益於我們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條件,往往會在那個普遍農耕的年代獲得超於一般的國民財富總量。更不要說在漢朝的時候,歐洲的很多地方還在茹毛飲血,連國家都沒有成立。而到了唐代,歐洲正陷入黑暗的中世紀,羅馬教廷一手遮天,大小公國四分五裂,根本不成氣候。世界其它大陸還都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很多地方都沒有文明出現。唐代的長安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人口大約80萬,全國總人口高達9000多萬,而同時期的君士坦丁堡約有30萬人,羅馬只有5萬人。唐朝的國民生產總值摺合成當今標準為348億美元,佔世界GDP比重的58%,說是超級大國一點都不用不好意思。
綜上,一個強大的、統一的、自信的盛世王朝橫空出世,顯然是水到渠成。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論疆域面積、人口軍隊、經濟總量、財政收入、科技發展等,漢唐在某一個方面肯定不是鼎盛,這是非常正確的。錢鍾書先生曾有一段語錄,說的非常精彩,拿來分享一下。
“把整個歷史來看,古代相當於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先前是幼稚的,經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慢慢地到了現代。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後,他積的閱歷愈深,年齡愈多。所以我們反是我們祖父的老輩,上古三代反不如現代的悠久古老。這樣,我們的信而好古的態度,便發生了新意義。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並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錢鍾書”
但這並不否認漢唐的強盛,漢唐的強盛,更多是在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層面,而不是糾結於疆域更遼闊、科技更進步、政府更有錢。這是一種由點到面、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灑脫氣質,是中華文明最絢爛多彩、輝煌鼎盛的偉大時代。我想,這也是題主包括很多歷史愛好者對“盛世”這個概念的特有理解。
2、解決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以後的朝代沒有恢復“漢唐盛世”?
回答了漢唐之所以成為盛世的原因,就不難理解其它朝代的平庸與難堪了。漢唐前後的各個朝代可以細數一下。漢朝之前,是長達500多年的分裂混亂。漢朝之後,經歷的三國兩晉南北朝300多年的割據,才進入隋唐一統時代。五代十國的割據長達72年,(插敘:後晉的石敬瑭為了取得契丹的支援,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從此之後,中原政權失去了隔絕北方蠻族的天然屏障,一直到明清時代,北方蠻族的騎兵仍可以隨時南下入侵,而中原政權的步兵根本無法阻擋,這也深深影響了後期盛世王朝的建立。)
在北宋南宋中間夾雜著金人入侵、強敵環伺,一直在屈辱中妥協、在偏安中苟活,算不上大一統的朝代。元朝的疆域最為遼闊,可是高壓的民族政策造成民不聊生,統治時間只有97年。明朝的統一也不太穩定,周邊強敵隨時覬覦中原,還曾經爆發了土木堡之變、倭寇入侵、農民起義等戰爭。明朝不能稱之為盛世的最主要原因還在於思想的禁錮、商貿的阻斷、文化的封閉,沒有以往那種中外互鑑、商貿往來的大國氣魄。清朝的疆域統一是較為成功的,但是滿漢分治的民族政策加之晚清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又讓中國人無法在清代找到民族尊嚴。
總之,後世的朝代之所以無法“夢迴唐朝”,主要是在綜合評價上無法超越漢唐,各有各的難處和問題,而不是真的一無是處。或許,這也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一種民族之魂的縈繞,讓我們在追憶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動力,在評價歷史中吸取古人帶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趨利避害、佔得先機,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3 # 時光river
中華文明自唐朝以後就再沒有漢唐時期的強盛,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大清朝,中國統一的王朝只有秦,漢,晉,隋,唐,元,明,清8個,宋,實際上不能算做統一的王朝,晉統一全國雖然只有50多年,那也是天下歸心,是中原漢人和周邊民族的共主。宋,是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立的,在此之前,耶律阿保機至於公元907年稱帝建立了契丹遼朝,比宋早了53年,當時北方少數民族都奉遼為正宗,澶淵之盟後,宋和遼相約為兄弟之國,可見兩者是平等的,天下有兩個皇帝,怎麼能說宋是統一的王朝呢?
8個統一的王朝都經歷了由盛到衰的過程,他們的強盛期,都是中華民族的強盛期。以下說一下元明清三個王朝的強盛期,為什麼代表中華民族的強盛期。
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的元和成吉思汗的蒙古有顯著的區別。雖然元朝統一中國的時間不足百年,但他們傳承了中華文化,實現了民族大融合。傳承中華文化,體現在宋仁宗將孔子的第46代孫孔宗願封為衍聖公,這是一個八品小官,到了元代,重新釐定制度,明確曲阜知縣由孔氏世襲,同時將衍聖公品級定為三品,而且元朝延續了為前朝修史,科舉等中華傳統制度。民族融合體現在,元朝把當時居住在中國北方受漢文化影響的契丹,女真,渤海等民族統稱為漢族,沒有這個政策,中國今天不知會多出多少民族。元的制度不僅與成吉思汗的蒙古不同,與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其他蒙古人建立的汗國也有巨大的區別,關鍵是,元是蒙古草原的實際控制者,也是周邊藩國的共主,這不是中華文明的強盛期嗎?
明朝的強盛期代表中華文明的強盛期,這個應該沒什麼爭議。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底掃除北元勢力,於1388年5月命藍玉率領明軍十五萬發動第六次北伐。明軍橫跨戈壁至捕魚兒海(蒙古國貝爾湖)擊潰元軍,俘虜八萬餘人,元天元帝和他的長子天保奴逃走,幼子地保奴被明軍擒住,至此北元國勢大衰。1388年元天元帝及長子天保奴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北元不再使用年號及大元國號。當年,忽必烈殺了阿里不哥後,建立大元,推行漢化,也速迭爾殺了忽必烈的後裔,恢復了蒙古制度,到這時,曾經代表中華文明的元就徹底滅亡了,明成為了中華文明的正統,到明成祖時期,朱棣先後五次遠征蒙古,鞏固統治,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
1405年,由於貢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於是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而於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定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明朝永樂時期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無異於與大唐盛世。
再說清朝,清朝前期在中華文化圈內,大清皇帝是當之無愧的一哥,康雍乾盛世延續100多年,到乾隆時期,清朝疆域,經濟,文化達到中華文明極盛時期,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雖然勞民傷財,但也鞏固了疆域,今天我們說哪哪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個自古以來的古指的就是1840年前的清朝。
元明清三朝雖然在文化和制度上有少於的差別,但都使用漢字,都沿用中華制度,傳播中華文化,都是純粹的中華文明,不然,我們怎麼能說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呢?我們今天用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金文演變來的,文化是從周公,孔子創立的制度逐步演變來的,未來的中國一定會迎來新的輝煌。
-
4 # 熊本熊在飛
清朝比肩漢唐強盛?只是你個人的看法不能拿來當做定論來做總結,國土面積確實是夠大的,但科技比不上明,經濟比不過宋,文化就更不能跟漢唐作比較了,而且是屬於倒退的狀態,八國聯軍敲開北京大門的時候,才想起把以前明朝的軍火庫裡面裝的火器,拿出來應敵那可都是200年前的東西了。愚民政策直接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後,漢唐普遍被人們認為是中國強盛的代表,因為從漢以後人們用漢的國號來定義民族,唐朝的強盛體現了八方來貢萬國來朝的局面,開放的自信體現了軟實力的強大,如果說李唐不是純漢人政權帶有一定的鮮卑血統,那更能說明漢文化有多麼的強大,因為能讓整個鮮卑族人放棄自己的所有改成漢文化,全部融入漢人,都以漢人自居。其實現在也沒有準確意義上的漢人,單從血脈上來說,更貼近的是客家人。漢族人,其實只是一個很寬泛的代名詞。
我認為其實強大就是能包容,有容乃大嘛,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有認同有歸屬感。國家的人民安居樂業藏富於民,文化自信,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也一樣自信,不管是外中國人或不同的民族的人,只要他們願意漢語可以成為他們的母語,可以跟我們一樣的生活,那就都是漢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自信,現在的中華文明也可以創造和祖先一樣的盛世,因為現在的中國正在一步步的走向強大。
-
5 # 怪哉書蟲
我覺得:單從中華的文明來講,漢唐確實是相對比較璀璨的兩個朝代,但是在武力上來講,可能並沒有你所想的那麼厲害。
漢唐對比宋朝文明單獨從文化領域來講,其實宋朝對比所謂的漢唐是絲毫不遜色的。
我們知道漢朝比較火的文章是:賦,史稱漢賦。
而唐朝比較火的是詩,史稱唐詩。
宋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火熱的是詞,史稱宋詞。
漢唐與宋朝版圖對比所以,總結來講,在版圖上來講,宋朝確實是沒有漢唐的疆域大了,但是這並不妨礙宋朝的燦爛文明。
漢唐與宋朝的武力對比提起武力對比,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呢。
漢朝的時候,我們結合上面的版圖可以看到,主要防備的是匈奴和鮮卑族。
然而我們細分來看,前前後後打的都是一個匈奴,而匈奴的版圖比漢小很多,且漢朝還要不定時的和親,來穩定政權,可見打得很是辛苦。
而縱觀唐朝確實名將輩出,且謀士也很多,打起來確實輕鬆很多,這才不會是盛唐。
宋朝對抗的是:西夏、金、蒙古、遼。看著陣容就比前兩個要艱難了吧?
且宋朝是重文輕武的,但是就這樣一個朝代,在夾縫之中硬生生的扛了數位皇帝。
這其中還包括滅了西夏、遼、統一蒙古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子孫,我們要知道這位蒙古大汗可是直接打到了歐洲的多瑙河。
當然是打下來了,但是足足花費了幾十年,宋朝的武將們一次次的將蒙古鐵蹄攔下,可見戰力。
總結來講,漢朝不是戰鬥力多牛,而是敢於打。打輸了就和親,和親之後休養生息再打,可以說是越挫越勇型。
唐朝,是真的集戰鬥力與謀略和國力於一體,這是真的厲害。
而宋朝,則是骨子裡的硬氣,我就不和親、就是硬打,打不過那就躲一躲,躲不過那就再打。
而在這戰鬥的同時,還能發展國內經濟,發展出獨屬於自己的宋詞,這不得不說比之漢唐更覺得厲害吧?
-
6 # 老天故事匯
漢唐之後我們一直很強大
華夏民族
一直都很興盛,強大
除了近代史的百年恥辱
我們漢晉南北隋唐宋元明清
都很強大,因為我們中華文明
是有包容性的,我們的國家
是多民族國家
你能說元清兩個少數民族
建立的政權,不是中國的政權嗎
元朝自鐵木真到忽必烈
他不強盛嗎?橫掃歐亞的霸主
清朝也有英明的君王
最後只是國策的失誤
導致近代史的悲劇
南北朝的匈奴,鮮卑、羯、羌、氐
最後也融入我們華夏民族
所以我們古代的政權更替
類似於兄弟之間的打架
都是在推進民族的成長
拖行歷史的車輪
我們一直都很強大
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一直都很強大
我們的祖國一直都很強大
-
7 # 歷史的微妙啟示
縱觀歷史事實,這似乎是中華文明歷次創造出繁華盛世後,皇權專制的上層建築未能適應工商經濟發達的經濟基礎,造成經濟基礎被削足適履的歷史現象;
秦漢以來,農耕文明的華夏民族認識到強大的國家機器遼闊的國土空間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需,漢唐以來開放強悍的民族性格,從文化上體制上推崇皇權,開疆闢土、八方進貢、萬國來朝,發展出工商經濟繁華盛世後,盛極而衰,唐朝末年,黃巢殺向長安都城的口號“只問皇帝的罪,不關別人的事”,政體改革方向發人深省;說宋朝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並不盡然,宋朝在內部改革未能突破的情況下與金、遼、西夏的共處中形成了經濟文化交融互補的經濟文化圈並不儘可非議;可惜可嘆的是宋仁宗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爭取制約權力、爭取法定相權責任制的慶曆新政改革本是很有希望的,竟被中止;制約權力,是給獅子王掛鈴鐺的事,政體改革十分艱難,政治清平時,似乎是搞得不錯,無須改革;動亂前夕,政體信譽已失,只有被傾復的命運了;
不能虛君改革,又怕戰爭,皇帝的位子被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子孫搶來坐了,成吉思汗子孫利用華夏圈的政治經濟能量順著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竟打出了橫跨歐亞的五大汗國,似乎不能僅歸於部落強大;清朝其實是在明朝的地盤上搗騰,甚至未能完全繼承明朝的盛世版圖,比如,原附屬於明朝的東南亞日本等就不承認滿清,清朝無法達到強盛就被列強宰割了,辛亥革命“驅除韃虜,光復中華”是歷史的必然;辛亥革命之後的問題,似乎又並不僅僅是魯迅等認為的國民劣根性,精英階層中對是否需要制約權力的爭議似乎反映了舊的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呢!
-
8 # Chaoshydra
1、宋朝不弱
2、宋朝弱的假象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對手強,二是武將不受受重視,缺少重量級的名將。
-
9 # 周墨帶你看世界
唐朝後的宋朝開啟了文人當國的歷史,漢民族失去了漢唐時的尚武精神。而且由於唐朝大一統的民族融合政策,導致了漢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科技差距明顯縮小甚至不復存在。因此居住於寒冷地帶的遊牧民族由於生存的壓力不顧生命南侵漢地,戰鬥力爆炒又有不亞於漢族的科技加成,身體素質強悍,加上遼金元等廣泛重用漢族人才提高了本國實力也優化了其本身落後的政治經濟體制。漢民族此時若有嚴重內亂,被遊牧民族打擊實屬正常,就算是崩潰也是遲早的事情
-
10 # 莊致平
宋明內斂實際上也是對於漢唐朝的一個反思和總結,這是一個民族共同的選擇,而不是哪一個人的選擇,在唐末的時候,大家對於農業與遊牧民族整合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認為兩種社會制度難以融合,但是秦漢遺民在東北建立的遼朝,整合了這種兩元體制,但這種經驗與教訓並沒有被後來的明朝進行深刻的總結與吸收,反而沿著能夠持續了三百多年統治的宋朝的保守與內斂的政策。或者長期的統治還是比較吸引人的。
宋明沒有漢唐的赫赫武功,但文治水平是要是不在漢唐之下。也是因為宋明不構建良好的地緣環境,所以最終他們亡於異族。因為王朝衰弱的時候,恰逢周邊少數民族的強大,他們依靠強大的軍力進軍中原,若內部的起義軍尚不能整合內部的力量,並且舊朝與義軍分裂內鬥,這就導致了蒙元和滿清代替了內部的秩序核心的週期更替,等他們衰落的時候,中原崛起,所以後續千年是中原與異族輪替掌握王朝統治。
這個問題本來就非常大,而且很不好回答,從題主對問題的解釋,我終於明白其中的原因,題主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誤區,這個誤區就是,將文明,單純的歸結為軍事力量的強大。如果出現這種誤區,很容易推論出蒙古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但事實卻完全不一樣。
宋朝的文明力量正如題主所說,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是被有壓制的狀態。但這僅僅只是一個軍事上的壓制,而並非文明的壓制,相反,在北宋南宋時期,中華文明雖然走向內斂,卻依舊相當強盛。這種強盛影響到了遼國和金國的政治走向。
無論是遼國還是金國,皇帝以及貴族被漢化程度隨著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厲害,遼道宗時期,更是為宋仁宗設定衣冠冢來膜拜,整個遼國,都以中華正統自居,這無一不是中華文明強盛的結果。
到了金朝,即使是對於南宋非常不有好的完顏亮,也是一個漢化程度非常高的皇帝,並且痴迷柳永的詞。到了金章宗的時候,金朝達到鼎盛,而金章宗對於中華文明的吸收理解,並比不漢人差。
可見,如果單純從軍事實力看,或許會有這種誤區,但從廣義的中華文明看,中華文明的強盛程度絲毫沒有削弱。
至於元朝,如果將元朝歸結為蒙古部落的強悍,很難理解,蒙古部落的確強悍,但卻沒有所謂的文明成吉思汗的子孫後代,征服了亞歐大陸幾乎所有國家,卻出現了被同化的情況,在西亞的蒙古人,被阿拉伯文明同化,成為穆斯林信徒,而在東亞,元朝很大程度被中華文明同化,甚至就連國號,都是以中華文明的經典易經中找出來的。蒙古貴族內部雖然抗拒這種同化,但這種同化卻依然影響著元朝。
明清的文明力量明朝時候,中華文明的向心力依然非常強大,據統計,朝貢明朝的附屬國超過180個,而在東亞,明朝長期擔任著國際警察的職責,影響著日本,北韓、越南等周圍國家的政治文化走向。
至於清朝,我並不認可題主說的,清朝不算純粹的中華文明,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才是中華文明,如果真的將少數民族和漢族分的如此清楚,那從戰國時候的趙國,就已經沒有純粹的中華文明,因為趙武靈王也在搞胡服這一套。
可見,中華文明,不是一個單獨的孤立文明,而是一個包容性的文明,即使到了清朝,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依然不減,清朝雖然是滿族朝代,曾經不遺餘力的推行滿族文化,但隨著清朝的發展,大量的滿族貴族開始漢化,到了清朝後期,會說滿文,認識滿文的滿洲貴族少之又少,滿族居然成了少數民族。這也是中華文明的強大力量。
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問題,就不難發現,問題在有意無意的偷換了概念,以偏概全,看似問的是中華文明這個很大的概念,實際上切入點只是中華文明中的極小一部分,可以理解為軍事實力的強悍。所以就會得出一個並不客觀的結論。
當然了,不可否認,在清朝末年,中華文明的確出現衰落情況,但中華文明的力量和根基依然強大,正因為這種根基,中中國人才能經受住考驗,讓中華文明再度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