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詩歌

    自殺,究竟是成功者,還是懦夫!

    而這些作家追求的決不是平淡的長久,也可能是煙花 絢爛的一刻? 他們總是抱以幻想,世界有多完美,愛情有多浪漫,自我又多偉大,別人如何看待自我等。你說他是聖母婊,確實身在凡塵而精神世界是在伊 甸園;你說他是 杞人憂天聖賢人,確實不甘現實,總願人間處處桃花源。

    而願望和現實衝突,而多情總被無情誤,而自己的大理想不能實現,可悲他們又多愁善感,一顆玻璃心,經不得打擊。對於常人也只是呵呵一笑的背叛,對於他們就像天空地陷,不能接受。看來人的靈魂有時候該關閉一些功能,對一些不入眼之事可以忽略與忘記,不然,一生得揹負太多,何必!

    自殺,即便是孤單寂寞也是失敗,你若負重前行,說不定風雨後桃花源就在眼前。

    自殺,如果你有牽掛,或者說你被牽掛,那就是大罪!人生一世都是有一種責任的,擔當的。有人在等待你回家,如果天晚,他們會多擔心,而你徘徊良久,推開家門的一刻,那又是多麼歡喜,而桌上的飯菜還在飄著熱氣,,,

  • 2 # 實說歷史

    其實這些自殺是有一定區別的,而且年代也不一樣,不過共同點是都是文學界的人。

    按時間順序來說吧。

    1、王國維

    首先王國維自殺都是民國時候的事情了,他是一個國學大師,在文學、哲學、美學上都有很高造詣,但是思想上應該是一個封建制度或者說皇權的擁護者。他死的時候是1927年,這個時候我們國家正在打仗的嘛,軍閥在混戰,日軍在東北肆虐,整個局勢都不是很好。

    王國維作為一個文人,他是有那種氣節或者說一定的志向在的,這種國情下自殺有點殉國的意味在裡頭其實。不過因為自殺,也沒有具體說為什麼,後世各種說法也很多,有的說欠了一大筆錢,有的說因為當年馮玉祥逼宮什麼的,年代久遠都考證不清楚。

    2、老舍

    老舍自殺這個大家都知道,當時是1966年,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原因的。當時是老舍白天被批了很久,夜裡很晚才回家,然後清晨他就走到太平湖投湖自盡了。這個事情表面就是這樣,但是實際上那個年代自殺的人多了去了,而且在那種環境下,親人之間反目成仇的也不少。還有一種說法是被批鬥完,老舍回家敲了很久的門,家裡不開門才去自殺的,不過這被一位專家闢謠了。其實這事件裡面還有一點,老舍他是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作家,有濃厚的傳統文人的意氣在身上,在那樣的環境下,面對hongwei兵的羞辱,自殺這種事情就顯得比較自然了。

    海子我們都學過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裡面寫的很詩意,很美好,但是其實海子是有抑鬱症的。有抑鬱症的人,能夠創造出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奇妙詩詞世界,同樣也無法感受到我們普通人的快樂。任何事情都無法讓他們走出陰影,就像是落在水裡面的掙扎,不會游泳只能看著天空。

    4、三毛

    三毛自殺也有一點抑鬱症的,她從小就因為老師的體罰有點精神壓力休學很久,或許已經患抑鬱症。那樣敏感的小孩,長大以後用自己敏銳的感知力寫出了那麼多文章。

    5、顧城

    顧城是著名的詩人,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當代新詩的代表之一。顧城父親也是詩人,而且顧城很小就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十多歲就輟學了。這種獨自成長的小孩如果沒有合適的小夥伴或者說適當的引導和教育的話,按照常規小孩子思維和意識發展,是很不健康的。就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且也不願意走出來。

    其實顧城這個人怎麼說呢?性格是有點偏執,他和老婆在一起老婆承擔的不僅是妻子的角色,還有母親,情人,保姆,各種。他們兩個住在紐西蘭基本都是老婆養家,顧城死之前是先把老婆謝燁砍死,然後自殺的,兩個人的婚姻其實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且他還有一個紅顏知己叫英子,謝燁還把英子接到紐西蘭三人一起居住,後來英子走了,顧城一度要發瘋。最後謝燁實在受不了,要離婚,顧城本身又不夠獨立,就對妻子離婚這個要求很抓狂,然後內心那種瘋狂的“孩子氣”爆發出來,就雙雙毀滅了。可以看一下那部電影《顧城別戀》有所啟發。

    最後總結:

    其實怎麼說,這些文人自殺的背後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願意選擇自殺的人,都是內心氣質出眾的人,非常有勇氣的人。也可以說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人,不管是海子還是顧城,都有一點這種,另外三毛的抑鬱症就是可能在年齡上也有一定影響,中年女性那種悲觀在手術之後一下子崩潰就自殺了。

  • 3 # 潛水的莊周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分清楚,一般人自殺的原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理上的,一種是心理上的,也可以說是精神上的。

    而海子、三毛、老舍和王國維他們幾人明顯都是後一種原因造成的,而每個人的精神和思想都是不同的,所以他們自殺的原因自然也就不一樣。

    王國維之死。

    凡是瞭解王國維生平的人都知道王國維是溥儀的老師,王國維一生都和溥儀保持著君臣關係,王每次見到溥儀都會行宮廷之禮,包括後來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要聘請王國維去清華擔任導師,王都要先去徵詢溥儀的意見,溥儀同意之後他才正式應聘,由此可以看到傳統忠君思想對王國維的影響之深。

    而關於王國維自殺的真正原因,其實到今天都還沒有得出結論,這點在溥儀所寫的《我的前半生》中有所提及,那就是關於欠債羅振玉的事,這也是多數人都贊同的觀點。其實我想說,王國維自殺絕對不是欠債的原因,首先我們來看王國維的死前留下的紙條上的幾句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光是從這紙條上的留下的遺言就可以看出大概瞭解到王國維的真正死因,重點就是上面的“世變”“義無再辱”六個字。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巨集,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老舍之死

    關於老舍的自殺,社會上也是眾說紛紜,咱先且不論老舍的家庭原因,但如果你足夠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的話,對老舍的死因也就感到不足為奇了。

    三毛之死

    據說荷西死後,三毛經常會請道士和尚或是巫婆來家中做法,目的自然是為了能再見到心愛的荷西。

    凡是讀過三毛作品的人,想必都知道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荷西高中時候就已經愛上了三毛,並且要三毛等他六年,這期間三毛雖然也有其他的感情經歷,但最後兩人還是走到了一起。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兩個人,已經成為了各自精神上的一種寄託,因為他們對對方的愛已經刻入了骨子裡。

    或許是她對於愛情的一種心死,心死了,人活著也就失去了某種意義了。

    海子之死

    在海子的遺書中寫著這樣幾個字:“我的死和任何人無關。”

    臥軌自殺時,海子的身上還帶著幾本書,分別是《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說選》,通過這幾本書,我們可以得出關於海子性格的兩個關鍵資訊。

    救贖和孤獨。

    或許有人會把海子的死歸結於他的家庭原因和感情經歷,可更多還是海子內心無人可以傾述的孤獨感,正是因為這種孤獨感,最終將海子拉入了死亡的深淵,因為對海子來說救贖孤獨的唯一辦法,就是死亡。

    顧城之死。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想必是顧城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句詩了吧,這句詩表面上看起來是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積極意義的,可如果你足夠了解顧城這個人,你或許會發現這句詩是一個孤獨者內心的一種掙扎。

    和海子一樣,顧城,也是孤獨的。

    可孤獨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表現都是迥異的。與海子相比,顧城的孤獨更多的表現是一種強烈的佔有慾上和怪癖的性格上。

    顧城就是屬於這樣的一種人,所以在顧城和妻子謝燁爭吵發生矛盾後,這種扭曲的極端孤獨感也就湧出了大腦,這才有了後面一系列的慘劇。

  • 4 # 青青果果

    我知道你為什麼把這幾個人放在一個問題裡面了。因為他們都是文化人。要麼是詩人、作家,要麼是國學大師。不過他們幾個人自殺的原因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一個一個說吧。

    海子

    海子患有精神分裂症,他有幻覺、幻聽,他跟氣功大師練習氣功,這加重了他的幻覺和幻聽,讓他非常痛苦。所以他選擇了自殺。

    三毛

    三毛自殺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的疾病讓她感到痛苦,但是我認為三毛也有精神分裂症,也是因為精神分裂而自殺的。

    顧城

    顧城的情況跟海子很相似,他也是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他跟妻子在紐西蘭一個島上生活。他不允許妻子生孩子。妻子第一次懷孕,他要求妻子去墮胎。妻子第二次懷孕,他又要求妻子去墮胎。妻子故意拖延時間沒有去,最終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顧城對兒子充滿憎惡,他說他的世界裡不允許有第二個男人存在,所以,他妻子沒辦法,只好把孩子寄養在紐西蘭土著毛利人那裡。

    顧城還有一個情人,叫英兒。英兒跑到島上去找孤城,顧城說服了妻子讓她留下來,他們三個人一起在島上生活。

    後來,英兒跟一個外國男人走了,顧城大受打擊。

    顧城的生存能力極差,生活都需要妻子照顧。後來,跟妻子產生了矛盾。因為妻子不想在島上生活,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了,想要離開。顧城無法控制妻子,所以就用斧頭砍死了她,然後自殺。因為顧城沒有了妻子,他自己也活不下去,他沒有生存能力。

    老舍

    老舍是因為文革被批鬥受不了屈辱而自殺的。

    王國維

    王國維是因為清朝政府滅亡,他無法接受,最後以身殉國。

    王國維是滿清王朝的堅決擁護者,對大清朝忠心不二。1924年,馮玉祥率軍逼宮,命溥儀遷出紫禁城,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在溥儀避居日本駐華使館之後,他就向溥儀上了一封“敬陳管見”的奏摺,表達了對民國的極端仇視。逼宮事件之後,王國維還曾與羅振玉等滿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後因家人嚴密看護而沒有成功。

    王國維自殺後人們在他上衣的口袋中發現了他的遺書,上面寫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其中所謂只欠一死,便指的是在逼宮事件發生當時,他就應該投水殉清,卻被家人阻止,因此“欠”了一死。後面義無再辱的“辱”,明顯也是指的清帝被馮玉祥逼宮一事。

    總結:

    海子、三毛、顧城自殺的原因是因為精神上的疾病。患有精神類疾病的人,會產生幻覺,他們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他們很難看到別人的存在,內心只有自己,所以會很痛苦。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沒有人瞭解自己,這個世界不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所以他們選擇了逃離,逃離的方式就是——自殺。我認為這樣的自殺沒有什麼境界可言。

    老舍是因為被批鬥而自殺的。其實當時還有很多人跟他一起被批鬥。有的人甚至受的罪比他更多,但是他們沒有死,而老舍選擇了自殺。我覺得自殺並不一定意味著境界高,忍辱負重活下來,生命才有希望。當然,我也不譴責老舍,因為那樣的情況確實讓人很痛苦。

    王國維是因為自己的信念破碎而自殺。他維護大清朝,反對民國。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王國維是錯誤的。因為大清朝滅亡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封建制度的滅亡,資本主義的產生,在當時來說是社會的進步。而且,清朝統治者腐敗無能,中中國人被外國列強欺凌了好多年,割地賠款,這樣的政府,如此腐敗無能,還要它幹嘛?早就應該推翻了。

    所以,我認為王國維的思想還是有點迂腐。推翻清朝統治者,並不是不愛國,恰好相反,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正是因為愛國才去推翻清朝統治者的。我們就是要推翻舊的腐朽的國家,然後再建立一個新的進步的國家。這才是歷史的大趨勢。

    我欣賞王國維的才華,敬佩王國維的節氣,但是我還是認為他過於迂腐和糊塗。

  • 5 # 夕陽正濃之山水之間

    古今中外有許多詩人作家自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文學的悲哀。

    有人說,他們之所以自殺,是因為缺乏信仰。我相信,每一位真正的作家,都是有思想、有信仰的。沒有思想和信仰的人,他也寫不出帶給別人信心,照耀他人前行燈塔的精神食糧。

    作家的自殺,具體到個體,都有各自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要總結歸類,那應該是其信仰的崩塌。

    文人心裡,都有一種曠世的孤獨。理想無法實現,訴求無處表達,痛苦沒人理解。有極少數,自殺是最好的解脫。

    從表象上,

    海子自殺,是因為靈魂空洞。

    三毛自殺,是因為她的世界逝去了愛情,是逝去,不是失去。一個崇尚精神的女人,受不了沒有愛情的生命。

    老舍自殺,那是因為受不了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摺磨,對他而言,活著,就是無盡的凌辱。選擇自殺是捍衛尊嚴。

    王國維自殺那是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民族還有美好的明天。

    顧城是因為抑鬱,糾結於現實的幻覺,加上殺死老婆的愧疚和害怕。

    當然還有李白,表面看是因為醉酒,去水裡撈月,實際上是因為他到當塗找他做縣官的叔叔借錢,嬸嬸羞辱了他,其後得知兒子餓死,船行到採石磯投江自殺。

    朱湘和李白有相似之處,沒工作,沒錢養家,孩子又多,在數年的債臺高築之後,再也弄不到錢來養老婆孩子,船到馬鞍山,想起當年李白自殺,縱身跳進了滾滾長江。

    海明威自殺,有一種說法是,年輕時當兵,海明威身上遭受了無數槍傷,年老的海明威受不了舊傷疼痛,飲彈身亡。

    生命有周期,死亡每個人都逃不過。而人世間360行,哪個行業的人都有選擇自殺離去的,每個人的謝幕都有自己的方式。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是作家,就神化其死因,拔高到信仰的高度看待一切。

    自古以來,文學與物質或者說與財富總是背馳的,而許多作家,就是窮死的。不管是誰,不管你擁有多麼強大的靈魂和信仰,都得靠一日三餐,捱餓不亞於受刑,一個長期掙扎在餓死邊緣的普通人,他們會像油燈耗盡,自然死亡,而作家,就可能選擇自殺,提前離開。因為,他們有思想,能看得見靈魂的歸途。

  • 6 # 櫻花初雪2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短短一首詩,有苦亦有恨。

    作為一代大師,王國維卻體會了一般人體會不到的苦,所以自殺是可以理解的。

    其他人也類同。

    但我不推崇自殺。

    人要學會珍惜,珍惜這唯一的一次生而為人的機會。

    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也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要學會讓自己過的幸福。

  • 7 # 使用者寒墨書香

    自殺是對精神上的一種解脫,人活著隨心的時候不多,總是痛苦大於幸福,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可人到了一定卑微活著的時候真不如自行解脫的好。曾經的我也想自行解脫,可看到年幼的孩子,心總是不落忍,現在退休也終於熬出頭來了,好日子在等著。

  • 8 # 923老石油

    說明了這些人都是非常的自戀,許多國家的選舉產生新總統,很少甚至就是沒有詩人當選總統,就是人們知道這些人都是什麼樣子的,一個國家的領導若是像宋徽宗哪樣就是人民苦難的開始。

  • 9 # 王新莊律師

    他們都是不貪婪的人,覺得活夠了就去了,也沒其它原因。但顧城老婆例外,是顧城幫助她離開了世界。這在世俗看來,就是犯罪,也是悲劇。但我認為顧城肯定不這麼看,他是詩人,他已經到了遠方,怎麼會犯罪呢?

  • 10 # 十三哥喂

    話題沉重,簡單的說一說吧。

    海子自殺是對人世間看的太清楚了;

    三毛自殺是對人世間越來越看不清楚了;

    老舍自殺是不再想看人世間了;

    王國維不瞭解;

    顧城殺妻自殺和人世間無關,和腦子有關。可憐他們的兒子了,也不知道現在流落到哪裡了。

  • 11 # 解憂花園

    四個字:天生敏感

    最近剛讀了一本書,書名就是《天生敏感》,這本書也是和《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樣,心理學家建議每個家庭必備的一本書。

    因為有的人天生敏感。而父母或者老師如果沒有充分意識到這個孩子是特別敏感的型別,就很難給他最好的養育。

    天生敏感是一把雙刃劍。

    它使人頭腦感官情緒特別敏銳,細緻,能體味到,注意到一般人體味不到注意不到的東西。大部分天才藝術家文學家思想家都屬於天生敏感的一類人。

    但是天生敏感也給人的神經,思想和心理甚至是身體帶來比常人更多的刺激和負擔。多愁善感,悲春傷秋。常人毫無感覺的東西很可能使他們淚流滿面或者是欣喜若狂。

    加之這些詩人藝術家很容易沉湎在他們獨特的藝術世界裡,跟真實世界交流不暢,沒法應對現實世界中的一切:事業,感情,名利等等,但是他們的成功成名又給他們帶來更多更復雜,更有壓力的社會關係要處理,最終的結果就是隻有徹底永遠的逃避——自殺。

    天生敏感的人承受負面情緒和壓力的能力極低,感受負面情緒和壓力的能力卻極高,如果沒有從小得到很好的養育,長大後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撐,精神崩潰在所難免。

  • 12 # 七貓愛生活

    他們的自殺是自己和自己沒有握手言和,自己和自己展開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後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做出的艱難抉擇。

    總的來說是他們的內心承受痛苦的能力比較弱,不夠強大。心的承受能力,就好比一根木棍,有的人內心強大可以承受千斤的重壓,也不會折斷,就像巴西已故總統曼德拉,他的內心就非常的強大,無辜入獄27年,換了誰都得精神崩潰,而他在獄中依舊積極、樂觀的健身、種菜,他從未自己放棄過自己,終於成就了他光輝的一生。

    而海子、顧城…,他們的內心承受痛苦的能力可能只能承受幾百斤的重量,超越了這個極限值它就崩斷了。

    人生苦旅,看誰走到最後、笑到最後,拼的就是你的心態。好心態似一束光,它將引領你走出黑暗的旅程,好心態會讓你灰暗的人生更精彩,好心態會讓你的人生不薄涼。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人生就是自渡的過程,渡好了柳暗花明,渡不好就是粉身碎骨。人生哪裡不會有風雨,人生哪裡不會坎坷,誰不是頂風冒雨,負重前行,想開看淡,一切自會風清雲淡。

  • 13 # 使用者秋在這裡

    我覺得海子、顧城的自殺,有相同之處。而三毛、老舍、王國維的自殺卻有各不相同的地方。

    以前,看過海子、顧城等朦朧派詩人的一些詩,我想就從當年朦朧派幾位詩人說起,最後再分析一下海子、顧城自殺的成因。我覺得這似乎對海子、顧城之死能有進一步的理解。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國出現了寫朦朧詩的群體,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北島、顧城、舒婷、海子、西川、江河等人。

    中國朦朧詩開拓者是食指(郭路生),1968年,他寫下《相信未來》。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據說,當時,全國只要有知青的地方,都有郭路生的詩歌傳誦。不知道郭路生是否影響了北島、顧城等人,可說他是開闢了一代詩風的先驅者,應該不過分。後有人評論說,其詩歌成就比北島、顧城諸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北島是將朦朧詩從地下走上地面的代表人物。1979年3月,《詩刊》發表了北島的《回答》,是朦朧詩公開亮相的標誌。

    著名的格言式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就出現在這首詩裡。同食指相信未來不同,北島則是什麼都不相信。“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但是我想,既然他一切不相信,“一切都是煙雲”,那他在一段時間內,為什麼會積極投入與社會大流格格不入的行動中?可見,當初的北島處於找不到出路似的迷惘痛苦和激憤之中。後來,他可能想明白了:

    “我對著鏡子說中文”,“ 祖國是一種鄉音”,“ 是的,你不顧一切/總要踏上歸程”。

    他說:“自青少年時代起,我就生活在迷失中:信仰的迷失,個人情感的迷失,語言的迷失,等等。我是通過寫作尋找方向,這可能正是我寫作的動力之一。”

    舒婷也寫朦朧詩,而且寫得非常成功。1977年發表的《致橡樹》,被譽為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是這首詩的主題。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舒婷的胸懷比北島、顧城他們寬闊得多。她寫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而熱烈的愛。

    接下來說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求光明”。這句詩感動了多少文學青年。遺憾的是顧城本人卻沒有孜孜不倦地尋求下去,而是陷入了無法自解的苦悶空虛之中。

    他寫過好詩,“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遠和近》)。很具朦朧感,意味深長。

    可是他的多數詩作,依我這個外行人看來,是灰暗的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感覺》”。以致他對妻子和情人的感覺,也是“使我們相戀的/是共同的痛苦/而不是狂歡。”

    他說:“如果你覺得活著沒意思了,那就該死了。”縱然他隱居在南太平洋,那個遙遠的激流島上,想逃避這個喧囂的世界,最後還是選擇了死。令人震驚的是,1993年10月8日自殺前,他的妻子也不能倖免。

    該說說海子了。

    海子是後來的朦朧詩人,但他的名氣絲毫不亞於上述幾位。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知讓多少人為他流淚。

    有人說,“傾心死亡”是海子對藝術和生命的一種終極式的哲學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煥發出神性與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我不以為然。海子無視“物極必反”這個哲學道理。他始終對於面前的紛呈的世界,抱著拒絕接受的態度,促使在他的詩裡,表現出一股疲倦、憂傷甚至陰涼和死亡的氣息。

    “屍體是泥土的再次開始/屍體不是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著疲倦、憂傷和天才”(《土地-王》)。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日記》)。

    “亡靈遊蕩的河,在過去我們有多少恐懼,只對你訴說”(《漢緋,河水》)。

    他的詩自有其特點,我不敢狂評,只憑感覺,讀他的詩,心裡也會陰涼起來。他死於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有專家評說,海子之死是詩歌轉折點的標誌,海子死後,中國詩歌的先鋒性不復存在,詩歌神性的年代結束,泛娛樂和詩歌娛樂化時代到來。

    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他真的以自己全部的青春生命和意志力為詩歌而犧牲嗎?是真正完成中國近代詩歌改革的第一人嗎?從海子最後的一首詩《春天,十個海子》,也許可以找到線索:

    “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就剩這一個,最後一個/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大風從東吹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他熱愛的鄉村是“空虛”和“寒冷”的,他的狀態何嘗不是寒冷的空虛的呢!

    同樣有成就的朦朧詩人,同樣與顧城、海子同輩或者交誼的詩人,如北島、舒婷、西川、江河,他們經歷了一段迷惘後,都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而顧城、海子們為什麼卻選擇死亡呢?據說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他倆都跟“情”有關。

    依我看,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他們的死,跟固執、幼稚、自私有關。性格上的自私,政治上的幼稚,行為上的固執,使他們看不見也不願看見面前的祖國是什麼樣子的,他們陷入在空想或幻想當中,他們“想塗去一切不幸”,誰知不幸偏偏落在自己的頭上。他們“要看看太陽”,卻沒去了解太陽,更不會去了解“人間”,他們只瞭解自己。

    有一本外中國人著的書,叫《自殺論》,作者將自殺分為四類: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範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 。其中關於利己型自殺的論述似乎可以回答詩人之死的主要原因。

    作者說,個人主義的興起增強了個人的獨立性和利己心態,削弱了群體對個人的約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員對群體的歸屬感,鬆弛了成員之間的相互聯絡。個人的自我在社會的自我面前過分的顯示自己並犧牲後者的情況稱之為利己主義,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這種產生於過分個人主義的特殊型別自殺稱之為利己主義自殺。利己主義可理解為個人主義對社會一體化的對抗。

     利己主義者更多的進行思考和懷疑,他們強烈的反抗著對給定目標的遵守,他們思考價值、懷疑價值(價值是社會賦予的),並渴望自身建立價值。這便意味著其與社會聯絡的鬆弛。利己主義者們渴望親自建立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但他們的力量過於渺小,他們無能為力。作者說,利己主義的狀態和人的本性必然矛盾的。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喪、絕望而難以自拔,進而採取自殺以求解脫。他們與社會聯絡在一起的紐帶鬆弛了,於是,他們與生命在一起的紐帶便也鬆弛了。

    以上所述,有無可取之處?敬請指出!

  • 14 # 奈何天讀書

    奈何天認為,生命各有歸途,命運各有選擇。海子,三毛,老舍,王國維,顧城,他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命運。海子,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可是他永遠無法周遊世界了。

    海子是個少年天才,十五歲參加高考,成績優異,年紀輕輕就成名於世。

    但恰恰因為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並未像普通人那樣正常過渡,導致個性上存在缺失。

    他的性格說是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也罷,說是特立獨行也罷,他的為人處事與這個世界漸行漸遠。

    大家都知道,海子做事不拘小節。

    表現在許多方面:

    ①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他經常遲到早退,教師工作會經常不去參加,以至於他在當時成為學校的另類。

    ②他的感情生活非常凌亂。經常是一段戀情還未結束,就開始下一段戀情。她還和自己的學生戀愛,“師生戀”放在當今社會也許還能被接受,可在當時,那是引起了軒然大波,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他在校園裡被大家認為“異類”,戀情全部都無疾而終,一再挫敗,讓他對這個世界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

    或許他早已做好了拋開這個世界的準備,在他25歲生日的前一天,他早已寫好了遺書收拾好了宿舍,選擇了臥軌的方式離開。

    沒有人知道他走的時候心裡在想些什麼,或許他覺得是全世界拋棄了他吧。

    他留下了一大批當時喜愛他詩歌的粉絲。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他在詩歌裡向陌生人祝福:願大家有燦爛前程,終成眷屬、獲得幸福

    可唯獨沒有對自己祝福......

    或許海子真的去周遊世界了吧,如同他的詩歌寫的: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第一次,三毛聽到了王洛賓創作的歌曲,便深深地被打動。

    她訝異,為何會在遙遠的西塞,有一位能夠讀懂他心底的男人。

    而其實,他們從未謀面。

    三毛認為自己愛上了王洛賓。

    他給王洛賓寫了許多許多封信,始終沒有得到回覆,後來王洛賓被他的這份痴情感動,於是答應見上一面,三毛不遠千里來到了新疆。

    年長許多歲的王洛賓認為三毛對她的感情只是源於自己創作的歌曲和作品,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歌迷的感情,並不能因此而耽誤三毛年輕的人生。

    最終王洛賓還是拒絕了。

    於是,三毛帶著失望的心回到臺灣,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辦法振作起來。

    後來他決定去德國進修,來到了一個教堂開辦的修女修道院進行學習。

    在那裡,她度過了一段閒暇的美好的時光,而因此邂逅了荷西這個用生命愛他的大鬍子男人。

    當荷西表達愛意的時候,三毛並沒有馬上接受,當時她只是把荷西當做弟弟看待。

    三毛告訴荷西,先不要給對方許諾,等到過了幾年之後,如果還能再相遇,那麼就開始戀情。

    荷西信誓旦旦保證,自己一定會回來。

    果然,六年之後,身穿大花裙子的三毛再次遇到了荷西,這荷西次把她帶到自己的住所。

    那間帶有百葉窗的房間滿滿都是三毛的照片。

    三毛於是答應了荷西的求婚。

    有很多人說,三毛與荷西的這段戀情,其實是在彌補暗戀王洛賓的落差,而三毛最愛的是她自己。

    可是奈何天不這麼認為。

    婚後荷西和三毛一同到了撒哈拉沙漠生活,在那裡,三毛學會了做飯,過上了柴米油鹽的生活,為荷西烹飪愛吃的食物。

    荷西也會在每一次出海後給三毛尋找一些特別的禮物,沙裡撒哈拉沙漠的駱駝頭骨就是他們倆愛情的象徵,在沙漠裡能夠留存下來的,是動物的屍骨。

    象徵著他們倆之間堅貞不變的愛情。

    荷西是一名水手,他每次出海之前三毛都會禱告,希望他平安回來,可是在某一天,荷西走了永遠再也沒有回來,三毛等到的是荷西被打撈上來的噩耗。

    三毛不相信,他堅信荷西還活著

    在荷西下葬的前一天,三毛在小木屋裡,靜靜地對著荷西。講述著他們之間的從認識到相愛的點點滴滴。

    三毛說:其實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在那一刻,我竟然相信了,這世界上有魂魄的存在,因為我在給荷西講話的時候,荷西居然七竅流下了鮮血和眼淚。

    她相信荷西在天之靈,冥冥之中是看到了三毛,聽到了三毛給他講述這些美好的回憶。

    三毛再一次帶著疲憊地和受傷的心回到了臺灣的家裡,這一次,她再也無法面對整個世界一蹶不振。

    她患上了嚴重得抑鬱症,不得不住院治療。

    她的心裡一直忘不掉撒哈拉沙漠,她說自己是撒哈拉沙漠裡的精靈。

    或許她還會回想起淡水小火車,以及她初戀的男孩,在他掌心寫下七個數字(電話號碼)

    或許她還想著那條大花裙子,荷西抱著她打轉

    三毛說:我雖然住在沙漠,但是在他身邊,為什麼我眼前看到的都是繁花似錦

    花又開了

    花開成海

    海又升起

    讓水淹沒

    ......

    荷西去世12年之後,三毛在臺灣的一所醫院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許,那個撒哈拉沙漠裡的精靈---三毛。她早就想去找那個大鬍子男人荷西了吧。

    《老張的哲學》、《貓城記》言語最為幽默,小事情講明大道理,諷刺當下是老舍最擅長的筆觸。

    悲劇,能笑著演繹,那是最高階的表達。

    在老舍的作品中,不會大段描寫悲切場景,在講述社會的黑暗面,也不是用口誅筆伐的筆觸,而是採用喜劇的效果反差,像性格非常鮮明的人物:大赤包,虎妞、祥子、齊老太爺、老張等等都是經典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創作了長篇小說15篇,詩歌散文作品三百多篇,被改編成話劇的作品有22部,他的每一部作品質量都相當高,並且與當下緊密結合,可謂人民的作家。

    尤其是《茶館》,電影、話劇,許多藝術表現形式都將這個經典作品展現給觀眾。

    在一場特殊的運動中,老舍選擇投湖自盡。

    當時很多人雖老舍生命的逝去感到扼腕嘆息。

    他讀懂了整個世界,希望世界也能讀懂他罷......

    可就在平凡的外表下,隱藏著學識淵博的一顆心。

    做學問是他一生的全部,他以其傑出的貢獻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獨特的地位。

    最為出名的便是“三種境界”論。

    “三種境界”論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可能有的人對“三種境界”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

    但是一講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這樣的句子,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都出自王國維的創作。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

    今天的人們經常用這“三種境界”來描寫愛情、仕途、財運等等。

    愛情、仕途、財運的成敗,這三方面也幾乎代表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幾件事。

    人,終其一生,其實就是過程的感悟。

    一開始覺得什麼都是真的,後來覺得什麼都是假的,再後來發現有真有假,最後是無所謂真假了。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

    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他雖學富五車,但有個極不自信的一點就是講課,他在清華做講師,每每上課,都始終不離教案,眼睛從來不看學生,只是埋頭念教案,下了課也絕不多說一句,捲包走人。

    學生們覺得和他有距離,他自己又何嘗不知道?其實王國維應該是社交有障礙,或者說不願意與人交流。

    作為溥儀皇帝的“南書房行走”,他顯得是那樣追求個性,不為人拘。

    在受西學浸染極深的清華校園,人人恨不得穿洋裝,講洋文,燙洋頭。

    而王國維頭卻始終頭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袍,勒條粗布腰帶,頂著一條辮子。

    他始終認為這樣才是對老祖宗的敬畏。

    以至於,他越來越顯得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了。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早起盥洗完畢,批改完研究生卷子,接著又和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共談下學期招生事,後來就隻身一人,徑直走向頤和園昆明湖,扎入水中自沉。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殞命,且頭部朝下。

    王國維的遺書條理清晰,足見考慮已久,並非一時興起。

    遺書一開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十六字。

    況大家打撈上來時,他身著晚晴官服(翰林院甲科出身)。

    看來,王國維心中始終有一份執念,作為清朝遺老,對溥儀有知遇之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王國維以自殺而“完節”,並覺自己死得其所。

    難以接受的只有他的親屬和後人吧。

    幾乎每個人都會記得: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顧城的感情史和他的詩歌一樣精彩

    他創作了許多大家為之喜愛的作品

    卻搞不定自己的生活

    在瑣碎的生活面前,他像一個不懂世事的孩子

    可社會是公平的,在人間生存,就要遵循生存法則,無論貧賤,概莫能外

    顧城是中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可你終究不能把日子過成童話,她也成不了童話

    大家都無法理解,他可以同時愛上兩個人,還居然在一起,就在那個島上生活了數年

    他始終活在自己編織的童話世界裡,他的任性對他的妻子謝燁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從他的作品《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衛兵之墓》也可以看出,他試圖在與這個世界對話和解,可是無法做到他想要的效果。

    後來,那個和顧城謝燁夫妻在一起生活數年的英兒也最終離開了他

    不知道是這一次不告而別使得顧城從痛苦裡難以自拔,還是最終覺得對不起謝燁。

    他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和這個世界說告別

    在他一心想打造的童話般的激流島屋裡,他留下了四封遺書

    手刃謝燁,然後自盡。

    顧城一生,在極端中過活,

    世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世人看不穿

    可最終,顧城也並沒有看穿任何事、任何人

    他的世界一片黯淡、頹廢

    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可他並沒有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

  • 15 # 文化一家人

    對於這三種人,應該屬於三方面不同的型別。

    在沒有戰爭沒有壓迫衣食無憂的前提下,文人尤其是詩人的自殺,其原因可以分析出千萬種緣由,但千條江河歸大海,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精神世界的選擇。

    海子,顧城,三毛,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其實,海子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了:

    沒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沒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來”!

    既然如此,在這個世界還有活下去的必要麼?還有活下去的價值麼?還有活下去的意義麼?沒有,都沒有了。而能解脫的唯一方式,只能是離開這個世界,去能夠沉睡和能夠醒來的另一個世界去了。

    至於顧城的殺妻和自殺,當然不能把他看成是尋常的犯罪,他同樣是精神世界的極度空靈。否則也就不會跑到荒島上去,那不就是要尋求遠離塵世躲開現實的精神追求麼。

    三毛也是如此:“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

    這就說明,她在此前已經對離開這個世界有過許多響往甚至是渴望。

    對於他(她)們的選擇,我們沒有必要不尊重他們,人各有志,無法強求。

    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歌頌和追崇他(她)們。否則,我們活著就是費解了。

    老舍先生的沉湖,是在文革殘酷批鬥迫害下,走頭無路的選 擇。

    是的,是有那麼多同樣遭受迫害的人活了下來,他們選擇了“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忍辱負重,大丈夫能屈能伸。”對於活下來的當然是強者,是勇士,是與命運進行抗爭的勝利者。我們向他們表示欽佩和敬意。

    但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正是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文革才有那麼多受迫害的精英人士和老舍同樣,選擇了離開。

    對於這兩種選擇,我們都應該給予尊重。我們堅決不做“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士。

    作為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沉湖和老舍先生的沉湖有著本質區別。

    首先,王國維先生當時並沒有受到虐待和迫害。

    其次,在生活上也沒有遇到難以為繼的情況。

    再有,身體生理上同樣沒有遇到難以治癒的疾患和痛苦。

    既然如此,他的離去,也只能從精神追求無法實現而去考慮了。至於具體到什麼追求,從目前現有的資料中,我們還不得而知,所以也就難以定論了。

  • 16 # 成都老王

    無論怎麼樣,在老王看來,自殺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人活著原本就是一場修行,要不然生命的意思何在?

    而且,作為一名成人,你的生命不完全屬於你的,它也是你的愛人,你的親人,你的朋友的。

    用古語來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接下來,班門弄斧,對各位名人的死,發表下個人觀點,僅限於探討。

    海子,個人認為還是對這個世界有點失望,雖然海子的詩很是溫暖,“陌生人, 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這些溫暖的畫面實際上都是詩人嚮往的。在實際生活中,難以實現,人難免會有絕望的情緒,倘若沒有合理的抒發渠道,最終可能導致棄世。

    三毛,貌似還是對荷西念念不忘。人,在不如意的時候,容易對以前的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經歷非常懷念,而遲遲不能有新的幸福高光時刻出現,最終逃避,已死了之。

    王國維,比較好面子,應該是為親家的逼債而亡。

  • 17 # 天空點點雪

    能寫出內心

    卻走不出內心

    能想到意境

    卻達不到那樣的境界

    能陶醉鮮花盛開的美麗

    卻不願正視落葉隨風飄零

    渴望高山流水遇知音

    卻從骨子裡瞧不起凡夫俗子

    想站在高山之巔仰天長嘯

    卻發現無人可以共鳴

    想站在海之中心乘風破浪

    卻看到大海茫茫黑暗無邊

    能用最靈巧的手寫出最美的詩

    卻享受著人世間最高階的孤獨

    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

    詩人已用它尋找到光明

    卻不能承受光明帶來的灼熱

    伴隨一身才華的是——

    一世孤獨!

    孤獨到達了極致

    就會選擇化成一縷清風

    歸於天地!

    詩是詩人心中的吶喊

    選擇死亡,

    就是他們拼盡的最後一絲力氣!

    當有些詩人沒有了吶喊的體力

    就會用自己的軀體

    祭了詩文!

  • 18 # 城市旮旯isme

    其實吧,孤獨至極鬱悶壓抑至死抑鬱的狀態才能寫出一些膾炙人口的悲情意境詩歌!詩歌有悲壯的,有歡快的,但是往往歡快的東西不太能引起共鳴和長久記憶,只有悲壯才能引起共鳴和同情甚至憤恨導致久久不能忘懷!我以前也喜歡詩歌,只是寫的時候抓耳撓腮苦思冥想以至於鬱悶狀態下往往有點靈感出來。那時候我就懷疑我是不是需要離開寫詩歌這個愛好,要不我天天這麼壓抑悲涼對自己也不好!後來就慢慢忘了寫詩歌的事,狀態也慢慢調整了。

    所以我看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次聽別人讀的時候我驚豔於那種意境,太好了,以至於我內心竊喜這麼好的詩歌誰寫的?(其實早已傳播開了只是我後來不太接觸詩歌沒有看到而已)

    這首詩歌那種淡淡的憂傷滿懷希望的意境,那種平淡而渴求的心情,那種跳躍眼前的鮮花燦爛的山坡對著茫茫無際看不到邊際卻充滿希望的大海。。。卻有一顆孤獨寂寞而充滿對生活平靜嚮往的心畫面太美了。。。

    這就是詩歌,孤獨的美,悽慘的美,絕望中透著一絲希望之光的美。

    說詩歌能讓人心靈共鳴,讀懂的人會五味雜陳的,讀不懂的人會一笑了之。

    好的詩歌就像純潔的天空獨獨飄著一爿清晰的白雲,清晰,透明,覺得飄忽不定。。。

    悲憤狀態才能寫出好的詩歌,所以你看看那些憂鬱的大師們在苦悶中悟卻言語的提煉,猶如在苦悶中平靜需求悟道的行者,內心寧靜簡單一點的貧苦狀態下翻然悔悟而得到成佛一樣的那種狀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悲涼抑鬱狀態往往伴隨著精神世界裡孤獨行走的詩人!

  • 19 # 三十年的明

    當一個人處在,一個點到達頂峰的時候,既沒有夥伴也沒有敵人,那麼沮喪或是傲慢,自然而然的充斥著生活和工作中,在長期的“獨樹一幟”後《孤獨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就會“不請自來”!同時工作和生活如遇“不如意”!那麼“走極端”,就是必然!

  • 20 # Roc我叫鵬哥

    我覺得就一個原因——悟的太透徹

    然後就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了,其實宇宙很大,人很渺小,所以還是活的糊塗一點好,食人間煙火,做君子好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到了,吃點啥?清淡又有食慾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