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川一石

    物質生活越豐富,追求精神生活的要求就會越高。這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的關係。

    人生兩大生活,物質生活是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包括名和利的實踐過程,精神生活是人類創造精神財富的實踐過程,是創造德與才的過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是相互聯絡與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存在的條件而不復存在。

    在物質匱乏時,物質生活就顯得更為重要。而物質生活是有基本標準的,那就是溫飽問題,具體說就每餐胃裡有充足的食物,冷了有衣服保溫。這個階段的精神生活需求是與物質生活相適應的,也就是最基本的。

    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由於社會物質的有限,不得不實行計劃經濟,柴米油鹽全是憑票供應。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生活要求就很低。例如,成年人看個電影、看個戲劇,青少年看個連環畫、推個鐵環、 跳跳皮筋、玩個捉迷藏等等,就會感到非常完美的精神生活追求了。

    在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處在小康階段,人們不再為溫飽而憂愁,則是千方百計追求什麼綠色環保、營養美味的食品,那麼,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也就五顏六色相應的提高。如,現在孩子從生下來就開始接觸手機,用手機玩遊戲看動畫片,連七八歲的孩子在院子玩耍,都是腳踩電動平衡車,靠手機的衛星導航來捉迷藏。那成人的要求就可以以此類推,很多是僅是在網上各種精神追求就五花八門。用老百姓的話說,這些都是吃飽撐的。說明現在的精神生活是和吃飽撐的相適應。就像一個商場的天花板板上寫著吃文化的詮釋“在吃貨的這條不歸路上,人類,從來都不孤獨”等等,那麼,與之相適應的精神追求目標繁多和荒誕也就不奇怪了。

    綜上,五花八門的吃能吃出很多前所沒有的怪病,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生活也會派生出很多亂象叢生的弊病。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2 # 密蘇里

    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 為什麼人們的精神問題反而更多?

     

    我想會產生這個問題是基於人性及經濟發展。因為一般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以及近幾年來經濟的發達, 導致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現在分開來說, 一般人都想要過上舒服的日子, 在人們口袋裡的錢變得比以前多, 日子也過得比以前舒服的時候, 就開始會有一些慾望產生, 想要更多一些、更好一些的物質享受。但是相對的, 如果還是達不到、滿足不了這些慾望時, 精神上就會煩惱及困擾。那麼, 在知道原因之後, 我們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有那麼多的慾望, 儘量降低物質上的需求, 想辦法過極簡的生活。只有在降低自己的慾望需求, 簡化生活後, 相信才能降低煩惱以及減少精神上的壓力與問題。

     

    另外, 人類的歷史上, 現在應該是全球最繁榮的時候, 而我們在享受科技及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與舒適的同時, 更應該心存感激。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要知道這個成果得來不易, 更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科技帶來生活上很多的便利及更人性化, 我們在享受的同時, 也要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生活得比我們差, 甚至於三餐不得溫飽, 所以我們要懂得滿足, 沒必要去貪圖過多的物質享受。因為貪圖過多的物質享受, 如果得不到, 只會徒增困擾。與其有過多的追求, 不如反求諸己, 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上取得一個平衡點, 相信只要降低物慾, 充實精神層面, 一定可以降低或減少精神上的問題。

  • 3 # 山河之月色

    這種人,說得他們淺顯一點,就是吃幾天飽飯撐的;說得他們深刻一點,就是不學無術、愚昧透頂、胸無大志、精神空虛、沒啥愛好,整天喜歡胡言亂語、胡思亂想、顛倒黑白、撥弄是非,喜歡過寄生蟲般的生活 …… 我們的工人辛苦工作,我們的農民艱辛務農,我們的計程車司機為市民服務每天在市區東轉西轉,我們的 …… 他們從不抱怨,而是Sunny、充實地忘我工作,因為他們珍惜改革開放給中國老百姓帶來的好日子,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 4 # 我佛慈悲57821661

    很多人雖然拼了命去努力生活,但身邊、眼前豐富的物質大都與他們無緣,這些人表面淡定,但每個夜裡都被社會對豐富的物質的追求逼得不能呼吸。他們不但有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苟且。有些人不得不在苟且中阿Q:物質生活豐富的人,不等於所有慾望都滿足了。

  • 5 # 龍瞰九州

    確實是這樣,身邊的朋友或同事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精神)問題。究其原因應該是個性導致的心態問題造成的。你可以觀察一下他們發病的前期一段時間的工作或生活,肯定是在哪方面出了問題,自身解決不了,又不能或不願求助於組織或其他方式解決,時間長了導致心理髮生扭曲,抑鬱成疾。

  • 6 # 城市經典

    俗話講飽暖思淫慾。物質生活高度發達並不一定精神生活就是那麼充實。雖然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反作用物質。物質生活的創造,需要人們更多的心理壓力去完成。心理壓力形成以後,精神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所以說在物質生活量和度的方面需要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去引導。文化是淵源,文化是靈魂,文化是動力,文化是未來。思想觀念決定價值取向。價值取向的偏離,對社會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社會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一個團隊的歸屬感,榮譽感,不單純取決於物質生活的充裕。所以說用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引領,用自信的先進文化去弘揚顯得尤其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為何窮死都不能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