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人才多。很多學生都有一兩樣拿手的樂器。分分鐘碾壓其他院系。每次文藝匯演、元旦晚會、五一勞動節晚會、十一國慶晚會。。。基本上就是他們專業大比拼,沒其他院系什麼事。
記得有一年元旦晚會,小教班的同學承包了大半,鋼琴、小提琴、琵琶、二胡這些“常規武器”不談,還有位哥們兒包了個“竽”就上來一頓吹,九十年代啊,到他下來後才回過神。原來這就是“濫竽充數”裡的“竽”。讓我們這些菜鳥情何以堪。
喏,這樣的。
就是現在,我估計會演奏的都不太多。我們都猜測,這哥們兒估計是家傳,家裡長輩就會。那個時候還音樂培訓班還很少,不像現在大把大把的培訓班。
二是比較煩。學音樂的,一個是要練樂器、一個是要吊嗓子。好麼,每天早上五六點鐘、甚至是四五點鐘,開始吊嗓子。“咿咿咿呀呀呀~~~”此起彼伏。我的媽啊,感覺大學幾年就沒有好好的睡過懶覺,特別是住在宿舍樓頂樓的那一年,每天魔音穿腦,聲音直達四樓。。。沒辦法,早點起來滾去教室讀書。不是愛學習,是實在是受不了了。。。
還有教室練樂器。每天吃完中飯,琴房裡開始叮叮咚咚的彈琴。特別是顛來複去練習一首曲子的時候,真的能把人整瘋。。。
記得有一天,睡在靠窗上鋪的小敏忍無可忍,爬下來,抄起放在窗戶邊的一疊搪瓷飯盆就砸在琴房屋頂上了(琴房是尖頂的平房)。琴聲戛然而止。可憐的我們,跑下去撿掉了一地的飯盆,以後每天抱著掉了很多瓷的飯盆吃飯,一直堅持到畢業。現在想想,真的也挺佩服自己。
首先是人才多。很多學生都有一兩樣拿手的樂器。分分鐘碾壓其他院系。每次文藝匯演、元旦晚會、五一勞動節晚會、十一國慶晚會。。。基本上就是他們專業大比拼,沒其他院系什麼事。
記得有一年元旦晚會,小教班的同學承包了大半,鋼琴、小提琴、琵琶、二胡這些“常規武器”不談,還有位哥們兒包了個“竽”就上來一頓吹,九十年代啊,到他下來後才回過神。原來這就是“濫竽充數”裡的“竽”。讓我們這些菜鳥情何以堪。
喏,這樣的。
就是現在,我估計會演奏的都不太多。我們都猜測,這哥們兒估計是家傳,家裡長輩就會。那個時候還音樂培訓班還很少,不像現在大把大把的培訓班。
二是比較煩。學音樂的,一個是要練樂器、一個是要吊嗓子。好麼,每天早上五六點鐘、甚至是四五點鐘,開始吊嗓子。“咿咿咿呀呀呀~~~”此起彼伏。我的媽啊,感覺大學幾年就沒有好好的睡過懶覺,特別是住在宿舍樓頂樓的那一年,每天魔音穿腦,聲音直達四樓。。。沒辦法,早點起來滾去教室讀書。不是愛學習,是實在是受不了了。。。
還有教室練樂器。每天吃完中飯,琴房裡開始叮叮咚咚的彈琴。特別是顛來複去練習一首曲子的時候,真的能把人整瘋。。。
記得有一天,睡在靠窗上鋪的小敏忍無可忍,爬下來,抄起放在窗戶邊的一疊搪瓷飯盆就砸在琴房屋頂上了(琴房是尖頂的平房)。琴聲戛然而止。可憐的我們,跑下去撿掉了一地的飯盆,以後每天抱著掉了很多瓷的飯盆吃飯,一直堅持到畢業。現在想想,真的也挺佩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