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加五乘七
-
2 # 三農繼承者
說從古至今沒人心甘情願當農民這一說法太絕對了吧。農民也是一種職業,而且很高尚,只是現階段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導致小農戶無法立足。
幾千年來,人類主要靠種地生存下來。直到18世紀英國出現工業革命,使原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逐步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業才最終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
古時候交通不發達,其它行業選擇範圍小,多數人就是聞雞而起到田間勞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祖祖輩輩如此,不會每個人都不願意幹農務的。想想50、60年代出生的人,在農業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有土地分到手裡當家作主別提多高興了!只是到了改革開放後,隨著科學技術日益提高,產業結構逐漸改變。商業、金融、通訊、建築等等行業經濟發展較快,物價持續上漲,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依靠家裡的一畝三分地很難維持生計。才會出現大部分的農村人選擇丟下家裡的田地,而選擇外出務工。
當然不是說不存在農民不想當農民這一情況。細問:你有不想工作的時候吧?每個行業裡都會有些人有不想幹的念頭。相比其它行業不願意當農民的人數確實是越來越多。
中國屬於農業大國,國內農業的需求量比較大。可是為什麼會越來多農民脫離崗位?因為生產成本高,農民收入低,沒有退休金,沒有養老保險。歸根結底是生活沒有保障。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政府提倡土地流轉,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農業的基本特點是: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這種以工業裝備農業,以高科技武裝的農業,使得已經實行方案的農村經濟效益越來越好。
雖然土地流轉存在障礙,現代化農業還未推向全國,但請相信在政府的帶領下,農民終會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
3 # 聊百姓聊齋
從古至今,沒人願意心甘情願的做農民,說明了什麼?如果讓一個人心甘情願的做一件事情,首先,必須是這件事情有吸引它的地方或者是值得他去追隨,雖然沒人願意心甘情願的做農民這話說的有些絕對,但我也認為大部分人不想心甘情願的做農民。任何一種結果都有其原因。我以為出現這種結果,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根深蒂固的出人頭地、光耀門庭的舊思想觀念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古訓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自有開科取士以來,人們把及第登科、金榜題名,朝為牧牛郎,夜登天子堂,作為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奮鬥目標,中中國人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看的很重,這種思想也深入人心。
封建社會如此,既便當今人們仍以讀書考學跳出農門為首選,每年的升學宴、謝師宴就是最好的證明,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那是一件無尚光榮的事情,就覺得孩子有前途有出息,就出現了萬人擠獨木橋的現象,最不濟也要通過其它渠道跳農門。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走出農村是為了使自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學到更多的本領和知識。
二,兩種不同的現實生活,也是從古至今沒人心甘情願做農民的最主要原因
北宋時期的狀元呂蒙正在他的《破窯賦》裡告訴人們,他做官前後的生活境遇,他入仕前生活窮困潦倒,過著朝求僧餐,夜宿破窯,思食不可濟其飢,思衣不可遮其體的窮困生活。一但做了官後是錦衣玉食,思衣有錦衣千箱,思食有珍饈百味的奢華生活。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農民大部分沒有自己的土地和生產資料,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的生產生活十分艱辛,豐年尚能解決溫飽,遇上災年老百姓經常顛沛流離,逃荒要飯,時常路有餓殍,誰還會心甘情願的當農民呢。都是時也、運也、命也。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黨對“三農”工作的重視,使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種地不但不納糧而且還有各種補貼,新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新特產品的大面積種植,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同時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幸福指數有了很大提升。跳出農門的觀念逐漸淡化,在外打拼後回鄉創業的人逐漸增多,人們走出農村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抱負和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但現在必盡還存在著巨大的城鄉差別,城市在醫療、教育、交通、資訊等條件方面要優於農村,況且在生產力水平不很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生產活動依然勞累而繁瑣,抵禦自然的能力不強,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再加上農產品的生產週期長回報率又低,這些都挫傷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所以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願意當農民。
三,不願意心甘情願的做農民將成為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定的依靠勤勞智慧的人民,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一系列治國理政思想的指引下,以民生為重,不忘初心,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央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的建設力度,爭取在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全民脫貧進入小康社會,今年已到收關之年。大力推行鄉村振興計劃,爭取在第二個一百年,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將來農民個個都是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的職業農民,農民將會是一個人人嚮往和羨慕的職業。
時間會改變一切,我們就讓時間來說話。未來的農村、農業、農民是什麼樣的,我們拭目以待!
-
4 # 非模式化面試
民以食為天。
中國古代,大多數明君聖主還都是重視農業,重視農民的,把農業當成國之根本。
士農工商的排序中,農排在第二,僅次於士。
幾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也一直是一些中國農民的人生理想。
但從古至今,還是沒有人心甘情願的當農民,這是為什麼?
主要還是農業地位高,農民地位低、收入低。表面上看國以農為本,但實際上農民的地位並不高,在奴隸社會被奴隸主奴役,在封建社會被地主盤剝,只有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實行分田到戶,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才被調動起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但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產量必定有限,收入也很難突破。雖然國家出臺這樣那樣的政策,減免農業稅,推行糧食直補和農機具補貼,但農民的實際收入與外出務工人員,個體經商人員還是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一些農業生產設施相對落後的地區,農業生產主要是靠天吃飯,一旦遇到惡劣氣候,自然災害,還可能血本無歸。
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民安則國家安。
當年為了支援國家建設,廣大農民在巨大剪刀差下,交任務糧,無償為城市建設提供肉蛋奶,油煙茶,做出了巨大犧牲。
而今,越來愈多的農二代,,農三代,不再滿足於臉朝黃推背朝天的農耕生活,正成群結隊走向城市建設的各個角落,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
而農村的大片土地只能留給老弱病殘照理,有些只能大片拋荒。
少數靠自身能力開展規模化經營的農民,由於投入大,用工難,技術力量不知足,市場競爭激烈,成功者並不多。
我們常說的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行規模化經營,提高技術含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什麼時候,年青一代農民真正在土地上安心了,那麼我們的農業也就真正的有希望了。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那將是一篇很大很有吸引力的文章。
-
5 # 孫忠華一席談
說明農民一直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視,農民一直是社會中的最基層的勞動人民。
自古以來農民的生計問題往往影響著國家未來的走向,典型的是秦末時期,因為苛捐雜稅和地方官搜刮民脂民膏和大地主貴族剝削佃戶(租地農民)以及胡亥秦二世的暴政,暴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陳勝說過一句最典型的話不知你記不記得,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每個人自打出生以來就註定是王侯將相嗎?)。
雖然美國因為白人警察將非裔黑人“跪壓鎖喉”致死引發美國全國性的遊行示威和亂潮,表面上看是因為種族歧視問題,和農民起義沒關係,但歸根結底還是生產生活資料分配的不公平所致。美國幾千萬人失業就是最有力的證據。這些人要麼就餓死,雖然有被打死的風險,抗爭抗議或許還有希望。
現有很多人還是願意做農民的,做農民也有做農民的好處,東北農民是半年忙來半年閒,冬天老婆孩子熱炕頭,喝著小酒打著麻將,不該別人不欠別人的日子也挺滋潤。生產生活還有貸款支援,即使虧損的年頭也不至於捉襟見肘,現在國家也正在大力支援農民發展新農業,非常重視新農民教育培訓,為的是增強本領讓每個農民過上好日子。
一派豐收景象安居樂業的圖片而現在農民不能和歷史上起義的農民同日而語。
還有的農民受到過不平等待遇,也是不願意種地的原因。現在就有些專家學者就有貶低農民的言論,以現時為代表的有王福重此人。
王福重是中國著名的經濟學者,北大博士後,他認為:“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懶惰和愚蠢,他不能帶來發明,開創新世界,也引領不了世界的進步,農民消滅了國家才能富強。”因為這歧視農民的言論連人民日報都大加批評王福重。”
王福重王福重雖然沒有做到像秦檜一樣在古今中外中外臭名遠揚,但是這下全中國人民都認識了他,特別是我這樣本來記性不好的農民記住了這個名字:“王福重”。
還有一個不願甘心情願做農民的原因是農民賺不到大錢,古今中外沒有聽說哪個農民富甲天下的,甚至連富甲一方都做不到,但是加工糧食的私營工廠和糧販子卻往往能夠發家致富。再加上這些年糧食價格不是很穩定忽高忽低,而中國農民並不能保證連年豐收,所以讓很多人感覺幹什麼都比當農民強,這也是沒人願意甘心做農民的原因之一。
努力增加農民收入,讓中國每個人認可做社會主義新農民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
-
6 # 鄧以夏
首先,要說明一點,農民也是一種職業,它和教師、軍人、工人一樣,沒有什麼高低貴賤,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像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民都是佔據大量生產資料的,也很富有。只是在中國要差很多。
其次,就是中國,由於農村人口數量巨大,大多數人出生在農村,不管將來長大是否在農村,但生來就是農民身份。不能選擇,誰也改變不了。
再次,沒有誰甘願做農民,農民自己也想去做別的社會角色。社會是公平的,但由於思想觀念,技術能力,生活環境,學習能力等等的影響,農民不能達到其他社會角色要求的標準,自然也就進入不了這些社會角色。即使進入了也是生產力不高或者不能合格勝任,與其這樣,不如做好自己的本分。當然,這種想象較以前已有很大改觀,很多農民,包括很多農民的子女都從農村走出來,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向城市,走向其他崗位。這些都說明農村人並不是甘願做農民。
再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數量會逐漸減少,但不管減少到多少,農民這個角色一直存在,不會消失,因為不管到任何時候,任何國家,任何人都要依靠農業生存。不是說甘願 只是大多數農村農民 沒有別的技能,只好做農民。難道沒有農民願意當官,當官多好,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只是他們幹不了。
所以,農民只能乾沒有技術含量的活了。
-
7 # 老邱7136
農民是翻土,換肥土才能種地,老輩靠天吃飯,近年幹汗,年年汗滴禾下土,收入不可於從商,從政,從工相比。有句古話說的透:是個買賣強於莊戶。莊戶指的是農民
-
8 # 潤春合作社
農民沒有經濟實力
農民沒有政治資本
農民沒有文化權威
農民沒有軍事武裝
自封建社會以來
農民都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自給自足,靠天吃飯,他們生存的希望是可以有個機會再也不當農民,而不是改變農民階級的地位,所以他們提不出先進的革命綱領無法跳出階級的侷限
-
9 # 從出
從古至今農民都是又苦又累,累到年底沒啥收穫,還被人看不起,所以農民就是最低層人。要想出人投地就想方設法奔出去。
-
10 # 明視點
自有人類以來,農業就有了,民以食為天。一天不完手機不上網際網路可以,不吃飯不喝水試試?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是社會分工必然造就。人類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從低階到高階,先有低階才有高階。是逐步提高生活質量的過程。如果沒有農民(農業工人)種地產糧食等食物,其他社會業態還能存在麼。
-
11 # 龔家言
有人說“農民苦、農民沒地位、農民流汗又流淚(賺不到錢)”,從古及今,沒人願意心甘情願做農民。這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社會發展了,時代不同了,當今在湖北省就有不少大學生心甘情願當農民。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兩位。
本科畢業全額獎學金留學英國,英國卡迪夫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上海金融機構工作……憑著金光閃閃的履歷,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可期,然而湖北鍾祥女孩田予愛卻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職業道路——辭職回家做農民。
從2017年返鄉創業至今,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田予愛已經把父親此前承包的100多畝土地,擴大到2000多畝,種植的生態胡蘿蔔,年產值收入超過千萬元。
2004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的劉應文是湖北省監利縣人,一直在大城市從事工業專案策劃的“白領”工作。2012年,劉應文出於一種回報鄉親的樸素情懷,棄工從農回鄉創業種水稻。這幾年來,他在家鄉以工業化運作的生產方式開展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牽頭成立了湖北糧農谷聯合社。
-
12 # 伏櫪的老驥57128762
這個說法不對,過去有本書,叫《莊農雜字》說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不用太遙遠,就說解放前,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多少人嚮往的生活啊!可這種生活也就是中農的日子。農村還有地主,雖然很少從事直接勞動了,可大多數地主都是農業的好手。就是在六二年,六三年,三級工,二級工不如社員一溝蔥,有多少工人丟了自己的工作回農村種地的,七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啊。
往遠裡說,陶淵明就是辭官種地的,鋤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沒有親身的經歷,是寫不出這麼貼切的句子的。陶淵明是真懂種地的大文豪。
不願意做農民,不願意種地,也就是最近幾十年的事。種地收入沒有工人多了,維持不了正常生活開支了,所以種地沒有吸引力了 。農村人均地少,又不能大規模機械化作業,體力勞動強,才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做農民,不願種地了。
其實也不全是,在東北農墾,一戶種三四百畝水稻,滿打滿算一年幹不到四個月的活,每年弄個十幾萬,好了二十幾萬。這些錢在一二線城市當然不多,可是在農場這些小城鎮,樓房每平也就是四千塊錢,蔬菜自己種,大米都是自己種的無公害的,純綠色的,怕是你讓他去工作他也不幹。怎麼說就不願做農民,不願種地呢?不願做農民,不願種地,是沒有甜頭,要是種地既輕鬆,又賺錢,還自由,我看很多人都願意做。
你同意嗎?
-
13 # 語言該說了
因為我們的農民還是基本上靠天吃飯、尤其是西北的廣大農村、如果我們開發西部只是注重其它的產業、而不解決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脫了貧用不了多少時間還是會返貧、首先要解決人們生存環境、我們人口眾多、青山綠水固然好、但也是要人們生存的、說白了西北地區的水資源該解決了、水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發展更快更強了。
回覆列表
以前常聽老人說農民是靠天吃飯的,春種秋收,到秋天能不能收穫,卻不是看你春天付出了多少努力,還要看這一年老天爺的心情,若風調雨順,自然皆大歡喜,這一年的辛苦也不覺得怎麼樣,反而心裡是有所安慰的,可若遇上了天災,這一年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無論你多麼辛苦,都不會有半點收穫。
所以從古至今都沒人心甘情願做農民,或許就是這份上天給的不公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農民一定要在春天的時候忙忙碌碌地把種子播撒下去,夏天的時候細心照顧幼苗,到秋天的時候才有可能有收穫,哪一步都不能懈怠,哪一個環節都不能懶惰。
再看其他職業,無論古時候的官員還是現在的職場白領,即使插科打混,也能輕輕鬆鬆賺到錢的大有人在,而且是旱澇保收,刮不颳風,下不下雨都不用擔心,任誰對比之後會心甘情願的選擇當農民呢?
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情況應該會有所轉變,科學技術讓農業生產變得輕鬆,相信未來也會有一些技術來抵禦天災,畢竟農業對於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生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