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帷幄帳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才能。這麼聰明的一個人,當初為什麼不運用智慧,而是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難道說不擔心被殺嗎?

回覆列表
  • 1 # 小刀王六1

    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俗話說,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斷人前程如殺人父母。

    張良的前程和錢財都被秦始皇斷了,張良不殺他殺誰呢?

    話說得有點土,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當時的情形,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張良出身起點很高,可不是什麼屌絲,而是含金量十足的官二代、官三代。

    他祖父張開地,做過南韓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宰相。

    他父親張平,做過南韓釐王、悼惠王的宰相。

    父子兩個人,做了南韓五代韓王的相國,可見張家在南韓的地位有多高。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張平去世,二十年後,秦國滅了南韓。

    當時,作為官二代的張良,在南韓滅亡的時候,家裡還有三百個僕人,可見家境豪富。

    這時候的張良,如果要做一個富家翁,一點都不難,只要不問政事,就能平安終老。

    但是,你想想張良能甘心嗎?

    祖父、父親是南韓宰相,如果韓不滅亡,將來自己襲了爵位,襲了相位都有可能。

    這個時候,秦國把南韓滅了。

    也就把張良的夢理給滅掉了。

    國沒了,爵位沒了,相國也沒了,國仇家恨,怎能甘心。

    偏偏張良就不是一個紈絝子弟,而是一位血氣方剛的豪俠人物。

    有仇不報非君子,你說張良不殺秦始皇,他還是張良嗎?

    至於說為什麼在博浪沙,而不是在別的地方。

    這由不得張良。

    以張良的實力,別說刺殺秦始皇,見到秦始皇都難。

    他不可能進入皇宮去刺殺秦始皇,只能等秦始皇出巡的時候才能找到機會。

    而這一年,剛好秦始皇東巡。

    既然是東巡,當然是在東巡的路上刺殺雙較理想。

    皇上出巡,時間路線都肯定是最高保密級別。

    你不可能事先在哪個地方去等。

    你只能是遠遠的跟在後面,等找到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再拼命一擊。

    而博浪沙,正是張良他們經過跟蹤,策劃的最好的地點。

    可以想象,歷史上的博浪沙,應該是一處官道的轉彎之處,官道旁邊應該有高崖。

    因為只有高崖,才能看得遠,只有高崖,才能讓大力士擲了那120斤重的大鐵錘。

    只有彎道,才能讓巡行的隊伍減慢速度。

    只有達到這兩個條件,才能達到擊殺的目的。

    事後也證明,這地點的選擇沒有錯。

    雖然沒有擊中秦始皇,但是120斤重的大鐵錘畢竟擲了出去,畢竟命中了車子,畢竟擊殺了副車,畢竟讓張良得以逃脫。

    所以說,從人性來說,從年輕人的血性來說,從張良 的聰明來說,刺殺秦始皇,並選擇在博浪沙刺殺,就成了一種必然。

  • 2 # 歷史副課代表

    我個人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並非憤青行為、也不是他刺殺秦始皇就是不明智的選擇、也更不是他沒有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相反、張良是精心策劃的、只是以失敗告終。顯示了他超人的智慧。

    但是一個典型的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那所以,張良有自知之明,他要找到能替他刺殺秦王的勇士或俠客。要知道,他所要刺殺的可不是一般的人,又有誰會為他去賣命呢?這時,他想起了他的老朋友倉海君。於是,他去了東方,找到滄海君後,講了自己的計劃。

    不過,張良刺殺秦始皇的計劃並沒能夠馬上實施,因為那個時候,秦國一舉征服了六個諸侯國,統一了天下。秦王也變成了秦始皇,張良和大力士根本就沒有機會靠近秦始皇。算起來,張良從準備復仇的那天起,到刺殺計劃得以實施,整整等了十二年。這十二年對一個“官二代”來說,只有一個字“忍!”

    同時他也計算好了自己失敗之後的逃亡計劃,如果被抓,也想好了脫身之計。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張良不會如此輕率的行動。

    唐代大詩人李白大讚:“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宋人胡巨集也為此讚歎不已:“壯哉博浪沙,一擊震天下。”

    結語:張良刺秦,顯示了他超人的智慧。他不像荊軻一樣頭腦簡單,他的復仇有著周密的計劃。第一步,他散盡家財,到處尋訪高人。第二步,他找到高人後,又解決了情報的來源問題;第三步,他精確選擇了伏擊地點——博浪沙。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正因為張良的行動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才讓張良在刺殺秦始皇失敗後,能夠接著博浪沙的有利地形,得以成功逃脫。而荊軻卻在刺秦失敗後,直接丟了性命。張良一介文弱書生,僅憑一個大力士和一隻大鐵錘,就險些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 3 # 水一白聊歷史

    張良的這次刺殺不正是智慧的體現麼?

    按照《史記》中的記載來看,張良的這次刺殺遠比荊軻的那次刺殺有智慧得多,不但造成了實際傷害(誤中副車),而且全身而退,這是何等的智慧?要知道,當時秦始皇當初巡遊的隊伍何其壯大,護衛何其森嚴,但卻險些命喪張良所僱傭的倉海力士之手,張良此舉可絕非蠻幹。

    首先,時機的選擇

    利用秦始皇巡遊之機進行刺殺,可以選擇更好的接近秦始皇的時機。

    其次,地點的選擇

    博浪沙,一來是秦始皇巡遊必經之地,二來此地恰如其名,常有漫天飛沙,剛好可掩其身行。

    再者,人員的選擇

    倉海力士,可揮動120斤大鐵錘,既可以造成一擊必殺的效果,又可以儘可能地減少人員參與,不宜走露風聲。

    張良此次刺殺,唯一沒有料到的是秦始皇因被刺殺數次以後,早已有了防備,準備了好幾輛副車以掩人耳目,所以倉海力士一擊之下,只擊中了副車,並沒有傷到秦始皇,這才造成了此次刺殺的失敗。

    張良為什麼會刺殺秦始皇?

    我們知道,張良曾經是南韓貴族,他老爸,他爺爺都曾經是南韓的相國,如果按照正常發展,張良也很有可能成為南韓的相國。只不過,因為秦滅了韓,把張良的仕途徹底堵死了,與此同時扼殺的還有張良的偉大理想。

    所以,張良對秦始皇的恨是發自內心的。

    為了報仇,張良當然要做點事,而最為直接的莫過於刺殺了,所以,韓亡之後,張良便一路向東,直到遇到了倉海君,才尋得了力大無窮的倉海死士,隨之才構思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實則縝密的刺殺行動。

  • 4 # 史論縱橫

    以張良的才華,按照蘇軾在《留侯論》中的說法,完全可以學習伊尹和姜子牙的策略,通過輔佐商湯和周武王,最終滅掉夏朝和商朝,而張良卻學習荊軻和聶政這樣的刺客,想要以暗殺完成目標。

    我想如果這件事不是假的,那就是張良還是太年輕,過於急功近利,經過波浪沙刺殺這件事後,張良做事更加穩重,懂得隱忍,並且將這套思想教給了劉邦,所以劉邦才能在與項羽的爭霸中,多次化險為夷。

    按照史書中的說法,張良擁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還喪失了顯赫的地位,因此對秦朝抱有懷恨之心,整體來說,張良對秦朝的仇恨,並非源於秦始皇的暴政,大體上跟山東各國懷念故國有關。

    在當時的社會上,最流行的就是暗殺活動,荊軻刺秦王雖然失敗,卻被當作英雄一樣被老百姓膜拜,張良自然深受感染,因此也決定刺殺秦始皇,達到功成名就的目的。

    如果秦始皇深處秦宮,縱使張良有天大的能耐也無法完成刺殺行動,但是上天給張良的一個機會是,秦始皇喜歡到處巡遊,在外面的話就有動手的機會了。

    張良尋找到一名大力士,為他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按照張良的計劃,他們事先埋伏到秦始皇經過的地方,也就是波浪沙,等到秦始皇經過的時候,大力士從遠處將大鐵錘拋過去,將秦始皇砸死。

    張良在大力士行凶後就逃跑了,儘管秦始皇在全國緝捕刺客,也沒有捉到張良,但是張良刺秦一事卻天下皆知。

    在這件事後,張良遇到一個老人,傳授他一本書,一說是《太公兵法》,一說是《素書》,張良憑此書,投靠劉邦,並將老人傳授給他的知識,又交給劉邦,使得最後成功。

    其實,在當時反秦大起義中,如果一個人杜撰了自己刺殺秦始皇的事蹟,一定會得到天下義士的推崇,但願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但是如果我們詳細地端詳張良這個人,就會發現張良做事的確以厚黑著稱,尤其在劉邦進軍關中的時候,遭遇秦軍的阻撓,張良給劉邦獻計,讓劉邦以重金賄賂秦軍嶢關守將,誘降他們,等到秦兵鬆懈的時候,突然發起攻擊,取得勝利,這種厚黑戰法,我估計大多數人都不能得其精髓。

    如果真如史書上講,那就說明張良還是過於急功近利,想要通過刺殺覆滅秦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張良所仇恨者,並非秦王自己,而是秦朝,只要將其推翻才能達成自己的願望,在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和號召力的情況下,如蘇軾所說,學習伊尹和姜子牙是最好的套路,最後也確實如此。

  • 5 # 劉文廣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南韓的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南韓三朝宰相,父親張平繼任兩朝宰相,即張家五世相韓。就如秦國的蒙武父子一樣,如果說蒙恬蒙武是將軍世家,那麼,張良則為宰相世家。 據說他家僅僕人就有三百之多,可見他家勢力的強大。故史書上說的“嘗學禮淮陽”就不足為奇了。而後張良因南韓滅亡而生家仇國恨,立志刺殺秦始皇:“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張良為了刺殺秦始皇,親人死掉都不埋葬,連家財都不要。“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張良在刺殺秦始皇這件事上表現了很大的決心。而且他不是一個衝動就盲動的人,他雖然下了這麼大決心,還是沒有決定自己去刺殺,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那個本事,所以求刺客,並且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首先,張良找人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手的大鐵錘,這麼重的鐵錘若擊中秦始皇的車輦,必然能夠一擊斃命;其次,花重金請到了一位大力士,此人舉百斤重物如手拈鴻毛,力大無窮,也只有這樣神力的人,才能將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投擲至行進中的車輦中;最後,命人四處打探秦王的東巡路線,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合適的時機,以確保刺秦的成功進行。張良把刺秦地址選在了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東郊),此處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秦始皇的車隊的速度就會降低,便於伏擊。博浪沙的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

    漢朝建立後,張良選擇了功成身退,雲遊山水之間。張良這種超人的智慧和明哲態度,讓張良在中華歷史上,千古流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角質層薄、面板屏障受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