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樗丘閒居客
-
2 # 蕭蟲子愛吐槽
沒有任何可能。如果光緒除去慈禧,那滿清延續不到宣統年間就會滅亡。
簡單來說:
1、光緒個人能力本身就不行,缺乏政治經驗,甚至可以說幼稚,根本沒有把控一個老大帝國的能力。
2、慈禧是同治、光緒年間維持滿清政局平衡的關鍵,也是為清末續命的不可或缺之人。
3、所謂的“同光中興”不過是迴光返照,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朝滅亡已經是必然,光緒與慈禧開始產生分歧的鴉片戰爭後,清朝已經徹底無力迴天,換誰來都挽救不了了。
首先,為什麼說光緒帝不行。
人們在看歷史時,往往很容易同情、美化一些帶有悲情色彩的失敗者。
但是拋開悲情濾鏡,客觀看待,就事論事,光緒表現出來的個人能力非常平庸,作為帝王甚至可以說很差勁。我們可以從光緒與慈禧二人的政治鬥爭過程來看光緒其人的表現。
(1)幼年傀儡
1875年,慈禧的親兒子同治帝駕崩,年僅19歲,無子嗣,慈禧立同治帝的堂弟也是表弟(光緒他媽是慈禧的妹妹,貴圈真亂系列)、年僅4歲的載湉即位,也就是光緒,他名義上在位33年(1875—1908),但實際主政時間並不多。
光緒1875年即位,到1889年2月大婚後名義上親政,這14年裡,作為一個未成年人,完全是個聽話的傀儡。1889年親政後,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此期間,“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仍然是慈禧說了算。
(2)
分歧之初:中日甲午戰爭
光緒正式與慈禧產生分歧,在甲午戰爭期間。甲午開始前,以及開戰之初,慈禧和光緒整體態度仍然是一致的,都主張強硬、開戰,但隨著戰局不利,慈禧開始擔心會影響到自己的壽誕,漸漸轉而傾向於停戰求和,李鴻章的“避戰保船”這一消極策略,實際上恰恰也是符合慈禧的心思的。
光緒帝卻仍然堅持求戰,由此開始與慈禧產生不滿。
作為後人,我們開了上帝視角,知道當時北洋水師“六年未添一艦”,三軍疏於訓練而又腐敗叢生,完全不是明治維新後日本上下抱團、全民備戰可比。就當時而言,一開始慈禧光緒共同主戰,暴露的是二人的自大狂妄與無知,但情有可原,畢竟他們是開著戰爭迷霧操作。
但隨著戰局不利,慈禧出於個人私人考慮轉向主和固然是無恥,但光緒不顧現實一味主戰更是無能。
主戰本身沒問題,可是:前線的軍隊,光緒帝能調遣嗎?嘗試過調遣嗎?後勤問題,光緒帝有嘗試解決、安排人去解決嗎?財政壓力,光緒帝有考慮過嗎?外交縱橫,爭取列強支援,光緒帝有做過什麼努力嗎?
光緒帝當時面臨的處境是:前線軍隊沒有自己的嫡系,沒人聽他的;中央的人事權、財政權不在自己手裡;地方實力派、洋務派都是慈禧、恭親王奕訢提拔起來的;光緒帝本人不懂洋務,跟列強也沒交情。
他唯一能倚靠的,不過是以翁同龢、李鴻藻等人為代表的“清流派”,這群人,只會仰著脖子吆喝“戰鬥到底”,卻既不能拿起一杆槍開一彈,也不能為前線軍人捐出一點金銀糧草。
主戰本身是政治正確,這沒錯,但政治本身並不是講對錯,而是講利益分配、看實力對比。作為名義上的天子老大,中央官員、地方實力派、前線軍隊、後方糧草、國際支援全無,還要口嗨逞強,與真正掌握實權的慈禧對立,這就屬於沉不住氣、不識時務,除了暴露自己的政治幼稚不成熟、得罪扶持自己的後臺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意義了。
(3)決裂之戰:戊戌變法
這段教科書上講的很詳細了,過程大家很熟悉,就不囉嗦了。不過,通常大多數人對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認識就停留在“光緒想變法強國,可惜被慈禧老妖婆掐滅”的感性層面上。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①就算慈禧不出手,戊戌變法真的就能讓清朝富強嗎?
光緒信任的康有為其人,包括康有為旗下的梁啟超、譚嗣同,有幾個是有處理軍國大事的治國才能之人?特別是康有為,變法失敗後流亡海外,整天打著營救光緒帝的幌子四處招搖撞騙,籌集海外人士的錢款用於自己享樂,晚年為了床上性福還給自己移植猩猩睪丸,就這麼一個貨,指望他能幫光緒富國強兵?
百日維新期間頒佈的各項政令,有多少能實際落地執行,地方官員有幾個當回事的,全國的老百姓又有幾個看得懂乃至支援的?
光緒帝動輒罷免群臣、任命維新人士,法令一日三出,對中央權威是否有傷害?對滿清政權的鐵桿基本盤是否是動搖?
我們客觀來看,這兩個計劃,即使對光緒本身而言,是否屬於老壽星喝農藥自尋死路?
讓剛打完仗的帝國宰相來主持朝政、對自家皇族進行清洗,這tm哪一個不是自取亡國之道?
慈禧發動政變固然是出於私心,但看完光緒和維新派的亂彈琴,結局實屬必然。
(4)重歸傀儡
從戊戌變法後被囚禁瀛臺開始,光緒帝再也不曾掌握朝局。後來無論是被迫“己亥立儲”,還是“庚子國難”,光緒已經完全淪為傀儡,再無反抗之力。甚至面對“大阿哥”溥儁當面欺辱之時,只能求慈禧為自己找補回面子。
縱觀光緒一生,處低時不能隱忍,主政時不能務實,戰則只能空口聲援,敗則只剩氣憤鬱結,鐵桿嫡系要麼是隻會動嘴皮子的清流,要麼是康有為這種投機小人,著實並非治國之君。
第二,為什麼說慈禧是滿清後期續命的關鍵。
外戚、宦官、軍閥、權臣、流民、外敵,都是威脅皇權的不穩定因素,但皇帝是永遠不可能消滅所有威脅勢力的。平衡各方政治勢力訴求,引導他們彼此鬥而不破,壓制他們爭鬥消耗的烈度,最終維護皇權作為最高仲裁者的權威角色,這是保證帝王統治的根基。
慈禧掌權,始於1861年“辛酉政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1861年——1884年,嫂叔同盟,洋務“中興”。
這一階段,在清朝中央,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總理朝政,慈安無心爭權,奕訢無意篡位,中間雖有齟齬,整體配合無間。地方上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等實力派打敗了太平天國、捻軍,又興辦洋務初顯成效,並大致順利解決了邊疆危機,鞏固了對臺灣、兩廣、新疆的統治。
在這14年裡,慈禧作為滿清王朝整體的總話事人,是稱職的;作為皇族、滿洲貴族、漢族實力派官員之間的利益平衡的總代表,是成功的;在反抗外敵入侵、維護國家領土層面,也是合格的(雖然收復新疆卻丟了外伊犁、中法戰爭不敗而敗)。
(2)1885年——1898年,打壓光緒,危機四伏
在成功打壓掉洋務派的總代表、功高震主的恭親王奕訢之後,慈禧已經直接掌控了李鴻章等洋務運動在地方的實力派,併成功維繫了洋務派與守舊派、漢族能臣與滿族貴族、清流派與實務派等諸多勢力之間的平衡,但隨著光緒帝18歲親政的到來,又出現了所謂的“帝黨”與“後黨”之爭,戊戌變法前後又有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立憲派與保皇派、乃至革命黨等新的矛盾。
如果說第一階段裡,沒了慈禧,清朝還可以靠奕訢維繫大致平衡的話,1885年後的這13年裡,慈禧已經成了維繫清朝內外各方政治勢力平衡的唯一樞紐。
(3)1899年——1908年,喪權辱國,勉強續命
從義和團入京開始,滿清統治徹底陷入失控。慈禧首鼠兩端,妄圖火中取栗,一方面在內部下詔對“萬國宣戰”,放任入京拳民攻擊使館,希望義和團與外國侵略者彼此消耗;另一方面又不對列強遞交宣戰國書,暗地裡又派人保護使館、向使館送禮慰問,寄希望於萬一戰端開啟戰事不利後可以不承擔責任。
刀尖上跳舞久了,終歸斷了腳。外國列強不是傻子,八國聯軍才不理你慈禧的小彎彎繞,直接打進北京;地方督撫徹底撕下了帝國的面子,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召”,明目張膽“東南戶保”,慈禧代表的滿清中央也無可奈何。
最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靠拼命買國向列強搖尾乞憐,慈禧和她的滿清,也勉強逃過一劫,搖身一變成了列強侵略中國的統一代言人。從此,偌大一箇中國,成了列強跑馬圈地的競技場,
第三,為什麼說“同光中興”不過是迴光返照,以及為什麼說清朝必然滅亡。
這一點其實很簡單。
從“太平天國”到捻軍再到義和團,滿清基層統治已經實質破產,“民心”已失。1864年太平天國覆滅後,清朝表面上勉強恢復了統治,但實際上,中央的八旗軍已經被證明是廢紙糊的,地方實力派已經尾大不掉,外國侵略勢力虎視眈眈.......
維持滿清不死的唯一原因是,舊的秩序“破”了,新的秩序卻未“立”,內部的曾國藩李鴻章等實力派沒有信心也沒有勇氣取代滿清;外部的列強自己吃不下中國,又找不到除了滿清之外還有誰能維護其在華利益,所以大家只能捏著鼻子繼續看著這個老大帝國“裱糊”著繼續表演。
正如黃巾起義後的東漢、瓦崗軍起義後的大隋、黃巢起義後的大唐,大家都知道,上一個王朝“失去了天命”,卻沒人知道出路在哪裡,“下一個天命”在誰。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是滿清試圖喚回民心,找回“天命”,但事實證明,滿清統治階層無論是能力上,還上意願上,都根本做不到。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次次的打臉,其實只是事實的補充證明。
滿清的結局,在1860s年代,圓明園的大火、南京城裡的天王,就已經宣判了。
綜上,清朝末年的統治危機是全方位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絕非誇張,這並不是除去一個慈禧、換個人上位就能解決的,更不是換上光緒這個平庸之輩能解決的。
-
3 # 夢迴歷史百曉生
如果除掉慈禧,光緒能挽救大清嗎?,顯然是,不能。
清朝末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大清國的國運就開始逐漸走下坡路,西方列強的蠶食鯨吞不斷加劇,國內前有太平天國運動,後有義和團運動,再加上國際局勢動盪,大清朝遇到了千年一遇的變革。
然而在這次變革之中,大清朝抱殘守缺,步步落後與人,俗話說一步錯步步錯,大清朝也由原本的“天朝上國”,逐步淪為列強瓜分的競技場。慈禧太后熬沒了丈夫兒子之後,成為了大清朝的實際掌門人,有人說她是禍國殃民的一代妖后,牝雞司晨,讓大清朝一步步地被歷史的車輪碾碎。
(一)從歷史背景來看,光緒救不了大清閉關鎖國遺毒深遠。閉關鎖國從明朝開始,起初是為了治理東南倭患,之後這個政策被沿用下來,但是明顯弊大於利,除了官方的規定的通商口岸,禁止一切對外溝通交流方式,中國與世界聯絡的唯一目的便是出口商品,增加財政收入,至於世界發生了什麼,統治者漠不關心,他們只怕人民與西方相勾結,從而威脅自己的統治。
到了清朝只有廣東十三行對外貿易,整個大清朝上至當朝皇帝,下至貧民百姓都對海外世界一無所知。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甚至連林則徐都認為歐洲人的膝蓋不能彎曲,上層統治階級都對西方有著這樣的錯誤認識,更何況百姓將會有多麼愚昧,就算髮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還以為自己是天朝上國。
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是奇技淫巧,連年與西方列強的戰敗,無休止的各地賠款,恐怕早就將大清朝的根基破壞殆盡。
(二)從清朝統治者的自救運動來看,光緒救不了大清甲午戰敗,洋務運動一敗塗地。甲午戰敗之前,大清朝一直在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之中接二連三的失敗,人們萬萬沒想到有一天 “天朝上國”會敗給東邊的蕞爾小國,這給中國人的心裡帶來了莫大的屈辱。
洋務運動歷經十數年,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無法估量,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派遣留美幼童,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等。可是這一切都在與日本的甲午海戰中化為烏有,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正是宣告了大清朝第一場改革的失敗。
慈禧代表的是保守派,代表的是舊地主階級。就算除去了慈禧,光緒一人也難當大任。大清帝國的衰落已成了定局。歷史的發展向來都不是一個人左右的,不是多一個人少一個人就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做出了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是無法挽救這個落後的封建國家的,如果除掉慈禧,光緒並不能夠挽救這敗局已定的大清。
-
4 # 方強說歷史
假如除掉慈禧,光緒能挽救大清嘛,我覺得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現在就讓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眾所周知,清末,鴉片戰爭已發生多年,清朝早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外交困,不單是外國殖民者虎視眈眈,國內太平天國,捻軍,義和團,多地爆發起義,清朝為鎮壓天平天國早已奄奄一息,百姓賦稅苛政徭役多於牛毛,清朝大有傾塌的危險,縱使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之流力挽狂瀾,也改變不了清朝衰敗的跡象,如果除掉慈禧,實行新政,也只能改變清朝延續一段時間的希望,因為那個時候很多留學生出國,視野開闊,祖國已經特別衰敗,落後,這群人接觸新思想後遲早會回來改變祖國的新氣象,所以,不管除沒有除掉慈禧,光緒也不能夠改變歷史的潮流,就算光緒除掉慈禧,也只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繼續矇騙治下的愚民!
-
5 # 申子辰2678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跟大家有點不一樣。我認為,當初如果除掉慈禧的話,光緒不單挽救不了大清,相反會進一步加速了大清的滅亡。
回覆列表
除掉慈禧不但不能挽救大清,反而會加速清朝的滅亡。
我覺得清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四個字:落後,腐敗。
清朝晚期與當時的西方列強相比,落後是全方位的,從生產方式、社會制度、軍事、科技全都遠遠的落後於西方。
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要被淘汰。
在國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又頻遭西方列強的打擊,社會動盪不安,太平天國、捻軍、義和團此起彼伏,民不聊生。
清政府對外奴顏婢膝,割地賠款,連中法戰爭,清軍並未戰敗卻簽訂不平等條約;對內驕奢淫逸,不顧國家安危、人民死活。慈禧過六十歲生日竟挪用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
為了阻止清朝的衰敗,年輕的光緒皇帝挺身而出領導了戊戌變法,倡導學習西方,進行政治改良,企圖變法圖強,愛國救亡。
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發動了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殺害了六君子,致使變法失敗。葬送了變法圖強的希望。
如果除掉慈禧,光緒能挽救大清嗎?
回答是否定的,光緒挽救不了大清。
原因如下:
一、雖然沒有慈禧,但守舊派還在,他們佔據著朝廷各個重要的位置,勢力龐大。他們會拼命反對和阻止變法。
二、光緒皇帝雖然貴為皇帝,但多年來只是慈禧手中的玩偶,在朝廷中沒有權威,缺少政治鬥爭的經驗和能力,鬥不過老奸巨猾的守舊派。
三、清朝的各級官員貪腐成風,不可能使變法得到有效的實施,變法也會半途而廢。
四、光緒沒有一支忠於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在槍桿子說了算的年代,有沒有慈禧,他都是飄在空中的風箏,線都牽在別人手裡。他控制不了朝廷,控制不了全國。中央政府在他手中會慢慢的被架空。
所以,有了慈禧你就別指望清朝能變好,但沒了慈禧清朝會更快的滅亡。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兩支新興的勢力正在崛起,他們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和以袁世凱為頭領的北洋軍,他們是清朝的掘墓人。光緒沒死在慈禧手裡,也要敗在他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