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翔的小螞蟻77
-
2 # 涵博士的媽
一個人活著,除了物質的享受,還是應該有點精神支撐,比如家國情懷。
恕我直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兒女長大成才了,就為了自己生存環境好一些,定居到異國他鄉,和父母對他的教育分不開,首先父母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想到的是自家孩子怎麼樣,沒有考慮到一個公民,還有哪些社會義務。這些人晚年孤獨終老,是自作自受,既然國外條件好,他們可以投奔國外噻,何必來享受國內的社會資源?
一個人,很多責任是卸卻不了的。保家衛國就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國內條件再艱苦,畢竟在你成長中給予了很多幫助。父母傾其一生,養個孩子天遠地遠,於國不忠,於家不孝,無情無義之徒。何況國際形勢波詭雲譎,如果調轉槍頭打自己,就天理難容。
我兒名校博士即將畢業,國外一些名校伸出了橄欖枝。雖然我不需要他為我們養老,但必須有點感恩孝敬的意識。我的底線是可以到國外學習先進的東西,但必須效忠國家,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家的。
我的同事,教育孩子一定要出人頭地,忽略了構築她的精神大廈。如今孩子留學後定居日本,三五年難得見一次面,孩子忙著經營自己的生活,沒有多少精力來關注父母的生活,更不用說回饋國家了,這樣的孩子,於家於國,有多少意義?
疫情爆發,更顯示了各種社會制度的優劣,請大家愛我中華,不要再做自私自利的小人。
-
3 # 女俠亂燉
父母把獨子培養成材,獨子卻定居美國,父母老無所依。我認為孩子已經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這種選擇大概不會因為父母改變。父母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我認識一對老年夫妻,都是企業高管。他們年輕的時候,孩子出國留學是很風光的事情。
如果孩子能留在國外定居,那就證明自己教育成功,臉上有光。
他們的獨生兒子也很爭氣,大學畢業美國留學,成功定居美國。
老倆口年輕力壯的時候,每年都出國看兒子,回國後給鄰居朋友看自己在美國生活的照片,充滿了自豪。
到了70多歲,他們身體很多慢性病發作,自己照顧自己有點力不從心,看著同齡的鄰居朋友,有事子女過來幫忙,逢年過節別人家裡笑聲陣陣,自己家只有老倆口守著電視,心裡覺得淒涼。
有一對夫妻,三個孩子都在國外定居,他們自己在國內生活。他們心酸地說自己有三怕:
一怕逢年過節。別人家熱鬧非凡,自己家冷冷清清,心裡覺得淒涼。
二怕生病。年齡大了只能老倆口相互照顧相依為命。一方生病住院,另外一方照顧立即體力不支。
三怕老伴去世。有伴的時候,心理上還有個依靠。如果老伴去世,自己孤單一人,很怕有什麼事情,喊人幫忙的機會都沒有。
我覺得獨生子定居美國,父母要努力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無論是找人照顧,還是選養老院,要讓自己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
4 # 香奈兒7703
養了個白眼狼,從小沒有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長大了成材了變成外中國人了。老無所依也是自找的,只能同情你一下,真可憐!
-
5 # 粟際光
做父母的希望孩子變成外中國人,不思報國
做兒女的希望父母成為陌生人,不思報恩
父母忘恩負義在先,孩子依樣畫符在後
-
6 # BIM玲林姐
老無所依的人還能賺錢養一個出國花錢的兒子出國花錢的家庭,父母能力應該也不錯,只是孩子不能陪在身邊而已。至於那麼可憐嗎?自己照顧好自己,養兒子本來就沒有圖回報圖什麼結果
-
7 # 青松綠葉3
這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囯家的悲哀,所以道德教育與愛國教育不是一句空話,教育部門要認真落實,不是一本教科書能解決的問題,我認高考對於道德與愛國要有總分比,父母也應對子女進行道得愛國教育,並要從自己做起,應孝敬父母,愛國,來培養孩子的進步。
-
8 # 聖水慈浪
培養成才,沒教他愛國,最後卻成美國之才,雙老無靠,雙老還要靠別人的子女來提供服務,可悲阿!子女只想自己的幸福,卻不想承擔責任,從某種意義上,還不如養只貓和狗。
-
9 # 使用者4600865367437
我的女兒在國外,尤如在身旁,只要一有時間就視訊聊天。她媽有病馬上坐飛機回來,也就十多小時。疫情阻擋在中國也7個月了。兒女長大總要離開家的。與遠近關係不大,就看與父母有無感情了。
-
10 # 任慶賓澳大利亞悉尼
把孩子送出國留學,如鳥兒一去不復還,在國內也很多這樣情況,娶了媳婦,忘記了父母,記住了,夕陽無限好,老人必須多留養命錢,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回覆列表
如何看待送孩子出國留學?如何解決孩子遠離,定居他國後的養老問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孩子應不應該送出去?個人認為,必須要符合兩個條件
家裡經濟允許,父母孩子都願意出國留學工作,這是前提條件。孩子學習能力較強,比較獨立,能夠適應陌生的環境,在面對困難時,能表現出堅強的一面,這是個很重要條件。如果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送出去沒問題。
異國定居,是否導致老無所依?我身邊正好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遠親,早年學醫,現在美國定居,國內留下寡居母親,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哥哥,母親自從女兒女婿出國以後,就真的老無所依了,嫂子不接受婆婆同住,最後與嫂子的母親(兩個親家母)一起住進了養老院,沒兩年走了,我母親去看望過她們兩個,每次都是流眼淚。遠離親人而居,肯定是傷心傷情的,雖然兩個老人走的時候有80多了,但是,如果和孩子一起住,肯定可以多活幾年,而且是開心的,而不是流著眼淚!我不知道在美國的女兒會不會有內疚?但國內的兒子我看沒啥感覺。
另一個是我的朋友,算是比較早的公派,後來輾轉各國,最後定居美國。他曾經很傷感地告訴過我,母親為了他讀書含辛菇苦,一輩子的歉疚!所以,不管他在哪個國家工作,每年都會回國探望母親,陪母親住一個月,他其實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但母親生病,送醫院,都是他通過越洋電話叫的計程車(那時是20年前),一直到現在,他都一如既往,朋友圈可以看到他與老母親合影,一個白髮蒼蒼,垂垂老矣,但笑得很開心,兒子也已是鬢髮見霜,但精神矍鑠。與別人一心想入美國籍不同,我這個朋友在美國猶豫了20多年,兩年前才決定入了籍。等他退休後,會有一半的時間住在國內,陪伴母親,他也不想裡故土太遠!令我非常讚賞的是雖然他拿著百萬年薪,住著大別墅,但還是很質樸,孝敬老人,不離故國,美國只是工作而已。以至於母親笑罵他,你回國穿的這麼隨便,還不如村裡的人時髦,你比他們更像老農民:),同樣是一母所生,他遠愛弟弟妹妹更加孝順,體貼,所以出國定居比在家的都做得好!
怎麼看待即將到來的,老有所依或者老無所依?從前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老無所依與孩子出不出國,關係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還是孩子有沒有孝心!能不能給予精神上的安慰與溫暖,做兒女的,都要工作,床前伺候真的不現實,社會功能完善,老人也要摒棄那種寸步不離黏著孩子的老思想,互相體諒,盡力做好。年輕時多多存錢,老年時,用錢買服務,孩子只是給我們精神上的東西,這也是我們養兒防老的目的,就是給我精神上的慰藉,不要指望經濟上的東西,不給孩子新增壓力,盡力自力更生,過好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