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陽陽影視
-
2 # 端木建
我們先複習一下歷史,劉備白帝城託孤事件。。。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是劉備託孤時,對孔明說的原話,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是諸葛亮的回答,也算是表忠心。。。。
劉備託孤給諸葛亮,不僅是看重諸葛亮舉世無雙的能力,更是兩個人多年形成的默契與絕對的信任。
首先,劉備愛才世人皆知。他前半生的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身邊沒有一個能幹的謀士。在接連錯過田豫、陳群、徐庶等一干人才後,諸葛亮可以說是他最後一點希望。對於劉備而言,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才能在刀光劍影的三國中逃出一片生天。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是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所說的遺言。意思是:如果(劉禪)真的沒有什麼才能,你諸葛亮可以廢主自立,成為蜀國的皇帝。
讓諸葛亮“感念聖恩、忠心輔佐”
這句話可以說是講得非常圓滑了!經過多年的瞭解,劉備深知諸葛亮的才能和人品。諸葛亮在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皆十分擅長。
夷陵之戰後,蜀國喪失出兵重地荊州,半壁江山淪喪。劉備知道,就目前的形勢,蜀國是很難再與“漢賊”魏國一爭長短。
那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願望的唯一希望就是通過天縱奇才孔明來“逆襲”,通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蜀國一統天下還有些希望。
再者,劉備深知諸葛亮高風亮節、忠心耿耿的人品。所以他知道,即使自己的兒子再不爭氣,諸葛亮也是不會撒手不管的,更不會謀朝篡位。
他說可以把國家讓給諸葛亮,這是多麼大的恩情,目的就是要諸葛亮感念聖德、忠心輔佐劉禪、一心一意為蜀國服務。
對待諸葛亮就像自己的兄弟
從三顧茅廬到平定益州,諸葛亮陪伴劉備經歷了從低谷到頂峰的幾乎全過程。諸葛亮多次力挽狂瀾,幫助劉備逐漸成為三國中貨真價實的主角。
這一路走來,兩個人早已知根知底,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就因為彼此太熟悉了,他們倆的關係,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關係。
所以,要論這世上有誰瞭解劉備,諸葛亮一定要比關羽、張飛更有發言權。先主剛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如果一般臣子,可能會說自己一定會忠於後主,安分守己,絕無非分之想之類。
但諸葛亮卻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句話中,既有捨我其誰的決絕,又有敢為人先的責任與擔當。
這就是劉備認識並相信的諸葛亮,一個心中只有蜀漢江山,從不考慮自己的諸葛亮!
再回到當時的語境。劉備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叫到跟前。一個將死的老人,難道就為了試探一下臣子的忠心,就大老遠地把人叫過來,末了還告訴自己的兒子說要“事之如父”。
任何一個父親都不能這麼坑兒子的吧?而從後面的故事來看,劉禪確實也做到了“事之如父”,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用生命踐行了當初與劉備的誓言。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三層含義
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如若太子劉禪無才,你諸葛亮可以自己取之代替,字面的意思呼之欲出,我就不多詳解了。需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如若太子劉禪無才,你諸葛亮可以替我做判斷。劉備何嘗不知道劉禪軟弱,但依舊託付於諸葛亮,只是想告訴諸葛亮,劉禪雖然無能,但不能推翻劉禪,你可以借鑑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明面上是劉禪是帝位,漢室江山依舊需要你來輔佐,至於裡面的過程你諸葛亮自己斟酌。也是最可怕的一層,最深的一層,劉備說的這八個字,裡面帶了一個“君”字,劉備相比於諸葛亮,劉備是君,諸葛亮是臣,君臣之道已經錯亂,君不君,臣不臣,諸葛亮恐怕已經猜出,此時的劉備已有殺心了。但劉備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可身旁跪立之人,豈是池中之物,軟弱的劉禪豈能降服,只得旁敲側擊,看諸葛亮什麼態度再做決定。
自古君心難測,劉備的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不過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對諸葛亮這樣的人,也難怪他會有這樣的心思
以上是對劉備這位蜀漢之主託孤的分析和探討,以下,我們說說“如若諸葛孔明自取帝位,三國會不會改變?”
所謂的三國改變,題者言下的意思就是想說孔明能不能改變三國的最終命運,改變三家歸晉的一統局面,三國歸於蜀漢一統,或者鼎立局面繼續延續下去。。。。
1.歸於蜀漢的可能性,古四川號稱是天府之國,物產豐饒,其實它受地理限制非常嚴重,所以也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這個因素就迫使依靠蜀地奪取中原基本是奢望,其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
2.蜀地狹小,人口難於發展,也是束縛其的主因
3.再說,如果孔明自取君位,其內部也將會出現混亂,平息其不同政見者也是會花掉其絕大部分精力,那還有精力北伐,東征
4.三國時期,世家豪族勢力強大,並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蜀地貧瘠難以發展,所有導致中原文化是占主導地位,文化優勢使中原地區的統治者更易完成大一統。
5.分裂不是我們文化的傳統,由秦始皇開始,大一統的文化,已經深入人心,百姓普遍不能接受分裂局面。
所以,孔明自立,也將只是一個異常因子,但並不能改變歷史潮流和大勢,也必將被大勢所湮滅。
-
3 # 夜讀社
看歷史大勢,就算是諸葛亮自立為帝,也改變不了蜀國最終滅亡的結局。
決定一個國家最終走向,或者說是前途命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方向是由眾多合力一起來推動的,領導人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固然這個因素比較重要,但還不是最終決定因素。最終決定因素ha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如果從人口,土地,物產,交通,資源等各方面來看,蜀國無疑都是三國中最弱的,按發展規律,到最後,蜀國一定會被魏國消滅。當然,結局也確實是這樣。這就是歷史必然性規律在發揮作用。
有人說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人類歷史的發展就簡單多了,就按這個必然性往前走就可以了,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歷史偶然性出現,一件小事,一個小人物,一個偶然突發事件,就改變了歷史程序。
正因為歷史的發展歷程充滿了偶然性,所以才顯得豐富多彩,有血有肉,生動活潑,不是像教科書一樣把水分都擠掉,只剩下乾巴巴的幾條筋。
但是,在強調偶然性的同時,也必須要看到,偶然性發揮作用的條件和基礎。如果不強調這一點,人類歷史就成了“上帝擲色子”,亂七八糟的大雜燴。
回到前面的話題,在蜀魏兩國曆史大碰撞面前,沒有偶然性發揮作用的條件,歷史的車輪只能按照既定軌道走下去。
-
4 # 甲殼蟲騎士
如若諸葛亮自取帝位,三國肯定改變,蜀國頹敗必成敗局已定,曹魏和東吳必瓜分蜀國。原因如下:
內部因素: 蜀國必內亂不斷,軍政朝政不穩,諸葛亮自取帝位後,定然兵敗或者遇刺身亡。一方面自從劉備起兵以來,都是自己親自動手,招兵買馬,收復文臣武將,自己帶著荊州一派的老班底入川蜀,打下蜀國的一片江山,掌握軍隊政權的五虎上將尚在人世活著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任何一人都肯定是誓死捍衛和擁護蜀國後主劉禪。另一方面,就是蜀國內部朝堂上本地派,主要以李嚴為首四川派,劉備在世的話,肯定是制衡,平衡四川派和荊州派的,而諸葛亮只是一介文人雅士騷客,謀士軍師出謀劃策的人,肯定是政治朝堂治理經驗不足,如果諸葛亮自取為帝肯定要自己提拔一大批自己的親信,去接管軍隊和朝堂之上重要官職,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觸動了蜀國全部人的利益集團,而且蜀國剛建國不久,肯定民心不穩,朝政不舉,此時自取稱帝諸葛亮無異於自取滅亡,就算一時成功稱帝,肯定會有大批軍隊將領和朝堂大臣起來反抗,無論蜀國本地利益集團李嚴派,還是劉備的老家底荊州派,明面如果不成功的話,肯定會派人刺殺諸葛亮,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蜀國必內亂不斷,軍政朝政不穩,諸葛亮自取帝位後,定然兵敗或者遇刺身亡。
外部因素影響:魏國曹丕或者曹睿,東吳孫權聽聞諸葛亮自取稱帝,肯定會趁亂曹吳聯盟,瓜分蜀國諸葛亮如果自取稱帝,至少在公元221年以後,劉備剛剛白帝城託孤,不可能立馬就自取稱帝,假如劉備託孤之際埋伏有刀斧手的話,你諸葛亮直接答應劉備自取為帝,肯定會被劉備當場擊殺毫不留情,自古帝王最無情。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忠義託孤輔臣身敗名裂,蜀國內亂之際……
曹魏政權和東吳肯定會趁其蜀國內亂,出兵攻打諸葛亮,三國鼎立局面肯定會被打破,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東吳肯定會派當年夷陵之戰火燒七百里連營的大將軍陸遜,派兵十萬入蜀,在修書一封給魏國如果在公元221年到227年之間諸葛亮自取稱帝,就給曹丕一書,假如在諸葛亮在公元228年蜀國第一次北伐失敗回國後,諸葛亮再自取稱帝,那時魏國就是曹睿魏明帝在位,那東吳孫權就會派人給曹睿修書一封,曹睿肯定大喜,會派司馬懿出兵入蜀……照此發展下去,諸葛亮即時在蜀國沒有被遇刺身亡的話,也肯定會被司馬懿和陸遜的曹吳聯軍消滅,蜀國滅亡也是已成定局而已……
-
5 # 使用者歲月靜好樂逍遙
如果諸葛孔明自取帝位,根據當時現狀,曹操,孫權勢力強大,蜀兵力敵也改變不了多少命運。況且諸葛亮神掐妙算,未出茅舍已知天下三分,天已定位,無法改變三國鼎立的局面。
-
6 # 弘毅永寧
不會。每個時代的變遷一定是新的社會財富再分配、再均衡,當新的利益聯盟在社會財富上佔據絕對優勢時,戰爭就消失了。在三國時代,大家都來回征戰討伐,征戰的背後打的是錢糧,打的是供給。三國時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道德優勢,經過征戰,佔據地利和人和優勢。在三國後期已經優勢很突出,曹丕發明“九品中正制”又對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進行了制度上的確認和鞏固,自然內部士族更加和諧,勢力也更加強大。這一點,諸葛亮看的很清楚,出師北伐就是無奈之舉。他要自立為王也難以扭轉局面。
-
7 # 董而不懂
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畢竟一個人再有能力也不會改變歷史大潮。諸葛亮雖然運籌帷幄,但是也不是沒有人能與其比肩,再者如果諸葛亮真的自取帝位,不敢保證文臣武將們會不會擁戴他,畢竟那時候的人們是很看重氣節的,劉家的帝位被諸葛亮搶去估計不會服眾
-
8 # 專捅猴山
諸葛亮寧死也不會自立為帝的。
首先就是古代人重視誓言。尤其是對死人發的誓言輕易不會推翻。如果諸葛亮自立為王,那麼無論是劉禪等劉家的內親和外戚都會反對,而本身對劉家忠誠度就不高的益州本土派,比如譙周為代表的二五仔們會立刻趁著劉備集團的內亂投降曹操,到時候蜀國滅亡更早。而東吳也會趁火打劫。
其次就是諸葛亮面對的局面。本身蜀國國力有限,經不起折騰,而諸葛亮為人又相對綿軟,不夠有魄力。所以面對自己即位以後,群臣對他繼位合法性的質疑,他也下不了狠手,於是動盪的局面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又給了國內外的敵人們一個絕好的藉口聯合起來。
-
9 # 星際訪客奧陌陌
劉備死後,事實就是不管是不是劉禪登位,都是諸葛亮說了算,後面的劇情還是那樣!可能滅亡的更快,畢竟劉備還是有很多忠心的部將,諸葛亮自取 蜀集團肯定分裂
-
10 # 默孤
在時間長流中,任何的該變都會影響後續的發展,只是看影響程度的大小,孔明奪位,直接可能引起的就是內亂,一但內亂,還會三國鼎立?
-
11 #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
如若諸葛亮自取帝位,三國會不會改變呢也可能翻天覆地的改變,也可能沒什改變。先說第一種可能,諸葛亮自取帝位如果是真的簡直是自取滅亡,劉備雖然不是漢家正統,可是經過多少年的精心打造也成了漢家江山的行像代言人,漢獻帝不在了,劉備稱漢昭烈帝,將來還是要恢復漢室,擁有天下不少人的擁護,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幫助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死了他的遺願也未能實現,諸葛亮要是此時自取帝位,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成為了謀權篡位的十惡不赦的反臣,又有誰能真正擁護他呢,所有將士都是劉備的屬下,諸葛亮除了像馬謖那樣的謀士,手裡根本就沒有人擁護,他是絕對不會自取帝位的,那樣的話很快就會被消滅。白帝城拖孤的時候,當劉備說出惹世子不能,君可取之,諸葛亮驚出一身冷汗,敢緊表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竭盡全力保定劉禪完成霸業,不敢有私豪怠慢。諸葛亮稱帝就要另起國號,那樣就會沒有恢復漢室江山之說了,也違背了諸葛亮的初心。假設諸葛亮稱帝了,他肯定還會北伐,偏安一隅最終會被別人吃掉,經過連年爭戰,國家也需要休養生息,而且能爭貫戰的將士都老的老,死的死,沒有像樣的新生力量,北伐勞民傷財,除了耗費國利,沒有什麼積極因素,三足鼎立時代也不會維持特別久。
-
12 # W雨亭
如果諸葛孔明自取帝位三國地位也不會改變,孔明也不能統一天下,根據三國演義,歷史記載,孔明七出祁山九進中原寸土未得,他的能力西蜀的國力都不會統一天下。
諸葛亮是小說三國演義把他美畫的神機妙算,天下無敵計謀之人,其實不然,他的忠心可表可贊,扶持劉備和他的兒子,說的劉禪無能西蜀國離了孔明不能自保。那劉禪不是無能,而是西蜀國力弱小,沒法跟佔據中原的曹操:曹丕大魏國相比。本來建國初兵力還行,魏吳兩國聯手除掉關羽,劉備報仇被東吳火燒連營,劉備後悔搭上命,西蜀再無力與曹魏爭雄。
據史書記載孔明只不過為劉備籌集糧草的官員,他不是帶兵之才,只是忠於劉備,劉備脫孤他掌了權,夢想統一天下,看他和司馬懿魏國屢戰屢敗,沒一次戰勝司馬懿,只是小說偏向劉備是大漢叫什麼劉家後代,給他的失敗找出各種原因而已。
西蜀地處偏闢財力人力經過關羽劉備的失利,再加上諸葛亮的痴心妄想,導至蜀國積貧積弱,保持勢力發展經濟才能與強國抗衡,利用天然地勢地利。我看蜀國的快速滅亡只接責任與諸葛亮有關,別說他取代劉禪統一天下,小小蜀國也保不住,說誰好誰能都無所緊要,關建在於誰打下天下,誰坐江山誰才是真英雄,誰才是受人人尊敬的偉人。
回覆列表
我總結了以下三點,希望瞭解。
第一點:孔明若有篡位之心,沒有劉備三分天下,躹功盡卒,死而後巳,諸葛亮是中國曆代文人士大夫忠君報國的典範。
第二點:劉備稱漢昭烈帝,將來還是要恢復漢室,擁有天下不少人的擁護,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幫助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死了他的遺願也未能實現,諸葛亮要是此時自取帝位,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成為了謀權篡位的十惡不赦的反臣,又有誰能真正擁護他呢,所有將士都是劉備的屬下,諸葛亮除了像馬謖那樣的謀士,手裡根本就沒有人擁護,他是絕對不會自取帝位的,那樣的話很快就會被消滅。
第三點:劉備死後,幾無人可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然而為報答劉皇叔“託孤之恩”,輔佐後主劉阿斗,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窮兵黷武,乏善可陳。至最後被司馬懿耗的燈枯油盡,客死五丈原。
總結:歷史就是歷史,我們要學會尊重歷史,勿忘歷史,學習與傳承下去,才是我們這一輩人應該做的事情!由此看來,若諸葛孔明自取帝位,亦不會改變歷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