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安去哪裡
-
2 # 熹沐木
我昨晚研究發現,大宋元豐六年很不尋常,武學界和文學界各發生了一件大事。武學界喬幫主在五月份執掌天下第一幫----丐幫;文學界蘇軾在五個多月後寫下千古奇文《記承天寺夜遊》。事情是這樣子的——
以上只是笑話而已,只盼君能開笑話,望君莫當真。可是蘇軾在大宋元豐六年的確是寫下了千古奇文《記承天寺夜遊》。下面分享我對這篇小短文的淺薄認識。
第一,此文介紹了時間和去承天寺夜遊的緣由----深夜未睡剛想入睡卻發現月光剛剛好,適合去賞月。面對美景又不想自己“獨享”,故起身去尋張懷民。然後和他一起在庭中散步賞月。然後此文便寫到了此時的美景,寫景之後便是自己的感悟與抒情了。文章到此結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此文的寫作背景。元豐六年是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作者本“欲為聖明除弊事”,奈何被貶黃州已四年。作者的心目中還是有些許牢騷與苦悶的。正如作者在元豐五年所作的《寒食帖》中所描寫的那樣“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這種牢騷與苦悶在《記承天寺夜遊》的最後一句體現了出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此時的作者寧願為國家事務“忙起來”也不大願意如此清閒。
第三,我們也可以從這篇短文中所學到的人生態度。作者深夜未睡,大概有煩心之事,但煩心之事並沒有讓作者失去了發現美的眼睛,也沒有讓作者失去欣賞美的心境。此時的作者找到了友人一起欣賞美景,於苦悶之中又增添了些許愉悅。這也是蘇軾的人生態度,沒有被苦悶徹底打倒從而自暴自棄,反而會調節自己的心境,發現生活的樂趣。這是一個達觀的蘇軾,他的這份達觀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品格。
《記承天寺夜遊》是初中時學的文章,特別喜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夜景立顯而出,很有意境。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短短一篇的八十餘字,寫出了蘇軾被貶黃州的複雜微妙的心情。重點在於最後的“閒人”二字。
“閒人”,即清閒的人,但這裡並非僅指無所事事的清閒之人,而是包含著複雜的意味。首先,有此時此地能欣賞如此月色,如此竹柏的欣喜之情;然而,“閒人”又有自嘲的意味,只有閒來無事的人才出來賞月,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蘇軾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閒人”呢?賞月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的自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