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小悟
-
2 # 五福臨門了凡四訓
漢字形體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八個主要階段。
1.商朝文字是現在見到的最古老的漢字,叫“甲骨文”。
2.商朝末葉和周朝鑄造的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3.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的文字,叫“戰國文字”。所謂“籀文”和“大篆”,一般認為是指戰國時期秦系統文字。
4.秦國統一文字,整理簡化秦系字,這種新字型,叫“小篆”,或叫“秦篆”。
5.簡化了的小篆,叫“隸書”。
6.隸書向前演變,形成兩種新字型,叫“楷書”和“草書”。楷書在漢末萌芽,三國正式形成。我們普遍使用的就是楷書。楷書也有叫“正書”、“真書”和“正楷”。
7.隸書不規範地寫,簡的簡,連的連,省事省時寫得快,這種字型叫“草書”。
8.行書處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用草書寫法來寫楷書,這種字型叫“行書”。
以“天”字為例子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
㈠甲骨文。一開始為了記述年月,日子,農務情況。那個時候人們在龜甲,陶石上刻一些簡單符號,以表當天活動時間,事務。慢慢地組合符號多了,改進之後,便有了甲骨文的存在。(缺點在於刻寫不便,書刻材料也有限)
㈡大篆:分小篆與金文。社會在一天天向文明進步,這個時候不但要記述事件,還有了不少規定,為來限制人們生產中不能任意活動與開採行為準則。隨後人們在青銅器上鐫刻文字,字形字義也改變了不少,有些記述生產事務,有些記載律文原則,相比甲骨文在龜甲上文明進步不少。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有相應文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李斯按秦文班底歸化演繹出一種統一文字,史稱“小篆。”從此,文字文化得以統一延續發展。
㈢隸書:到了西漢時期,社會已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生產力大大提高,由篆書字型簡筆形,筆勢,書寫出了另一文字,稱“隸書。”去了篆書繁瑣特徵,簡以波碟,橫平豎直,書寫速度加快,省了不少功夫。
㈣東晉時期,人文社會呈一片繁榮。隨之楷書也已形成完善階段。《樂毅論》、《黃庭經》為首楷書代表作,王義之又推動了書法歷史程序上的一個豐碑功績。
㊣從此,篆書,隸書,楷書等等,趨向成熟階段,人們把這些稱為“正書”。流傳至今。楷書成為學書法的第一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