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雲流水1437995

    隋煬帝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給其表弟楊廣的封號!楊廣的廟號是隋明帝,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從其外孫周靜帝宇文闡手中奪取政權,結束了自西晉以來分裂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國,結束了百年的混亂狀態。

    隋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秦漢以來,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穩定的共同體,統一已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分裂割據只是暫時的現象。

    隋文帝楊堅稱帝后,廢除了北周的一套官僚機構,減輕了平民的徭役和賦稅,擴大耕地面積,到隋煬帝時,社會經濟已達到臺鼎盛狀態。

    隋煬帝一上臺,就徵發民工,大興土木。為了便於對全國進行控制,公元605年,他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夫二百萬人。規模浩大,工程嚴急,因勞役而死者十之四五。他還徵發人民從大江之南、五嶺以北運送奇材怪石、嘉木異草,營建宮殿和苑園。又在洛陽西面筑西苑,苑內有許多宮殿。

    大運河修好後,兩岸旁築“御道”,種植柳樹。從洛陽和江都,建離宮四十餘座。公元605年,隋煬帝率領一、二十萬人,乘船遊江都,共有幾千艘,船隻前後相連,長達二百餘里。沿途五百里內的居民,被迫獻食。

    在以後的幾年裡,隋煬帝楊廣一直不斷到各地巡視,還徵發大批民工修建馳道,巡視所到之地以及許多準備去的地方,都修建離宮。無止境的徭役,使“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

    公元613年,隋煬帝發動第二次對高勾麗的戰爭,激起了人民的更大反抗。這時,在黎陽(河南浚縣)督運軍糧的貴族楊玄感,看到農民起義越來越強大,也起兵反隋。他打出的旗號是“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楊玄感起兵後,隋煬帝急忙把進攻高勾麗的軍隊調回來向楊玄感進攻。楊玄感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不久被隋軍打敗。

    修建四千裡的大運河,大興土木,營建東都,巡遊無度,加之對高勾麗三次戰爭的失敗,點燃了各地的烽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層出不窮。這一切成為了擊垮大隋江山的誘因。隋朝在各地義軍的進攻下,迅速土崩瓦解。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勒死於江都。取而代之的是楊廣的表兄李淵建立的唐朝。

    隋煬帝前期國力強盛,他完善了科舉制度,開掘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的聯絡。在吐谷渾設定了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遣人到這裡屯田,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後期的隋煬帝完全失去了進取之心,到處巡遊,加之對高勾麗三次戰爭的失敗,引起全國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終命喪江都。

  • 2 # 投筆鴻毛

    隋煬帝楊廣不是一無是處,但大多時候是的,隋朝的敗亡,楊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秦二世接手的秦國,已經在秦始皇的暴政下,有敗亡的徵兆了,秦二世不足以控制住局面,而楊廣接手的隋朝,是隋文帝楊堅治下的盛世,政通人和,百業俱興。

    自隋唐以來,及至明清沒有人誇隋煬帝的,朱元璋說他: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連努爾哈赤都說他:國家之敗亡,皆驕縱所致,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很多人說唐朝黑楊廣,這話不對,是唐宋元明清都在黑他,正史黑他,野史也黑他,野史關於隋煬帝沉迷享樂的同樣層出不窮,比正史更不堪。

    但凡楊廣有英明之舉,民間朝堂總會留下點痕跡,可惜都沒有。

    很多人知道楊廣修了運河,他何止修了運河啊,他還修了東都、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等,每次都是數十萬至上百萬人的民夫,死傷無數。

    也都知道他三徵高麗,死傷百萬,何止徵高麗啊,他還打了吐谷渾,但打敗並沒有佔領,然後為了這個未佔領土地,耗費巨資,搞得“其地未佔,西民先貧”,然後吐谷渾攻打隋朝河右之地,隋朝卻無力防守。

    也有說唐朝興盛源於隋朝底蘊,隋朝興盛有4600萬左右人口,經過隋末之亂,唐朝初期就只剩一千多萬了,這是爛攤子還是底蘊?

    突厥在隋文帝時期分裂,卻在隋煬帝時期坐大。隋煬帝厚待突厥,曾賜突厥啟民可汗帛二千萬段,在唐朝一開始,就給李世民來了個“渭水之恥”,二十萬大軍攻向長安,若非後來李世民勵精圖治打敗突厥,怎麼知道突厥不會南下侵略,屠戮中原。

    說隋煬帝沒有功,肯定不妥的,但即使有功,也是破壞遠大於功。

  • 3 # Cosni

    隋煬帝楊廣僅僅在位14年,幹了4件大事,卻讓中國受益了1400多年。

    首先,當時的歷史環境地方分裂的因子仍然存在。自南北朝以來,中國被劃分為三大政治區域,北周的關中、北齊的山東以及南陳的江南。而這三個區域,完全是被隋朝以暴力的形式統一在一個王朝的範疇之內。

    與秦朝末年一樣,山東以及江南地區的世家大族並未真正的臣服,他們無時無刻地等待著機會,準備推翻隋朝的統治,從而實現復國大業。

    其次,自南北朝以來,貴族門閥制度一直是統一的障礙。豪門大族壟斷了朝廷的官職,實現“世卿世祿”,形成了強大的利益集團。而自東漢以來,這種利益集團便是導致國家分裂的毒瘤。

    最後,長期的分裂,割裂了全國各地的經濟和文化聯絡,國家很難構建一個統一的市場,國民沒有實現統一的意志。而這種經濟上的互相隔離,也是國家分裂的重要誘因。

    因此若不能根除這些分裂的隱患,新一輪的大亂必將像火山一般爆發。因此在當時的中國,必須要出現一個雄才大略、勇於進取的人物。而這個人物,就是隋煬帝楊廣。可以說,歷史給了楊廣一個重要的任務,那麼他是否完成了這一任務呢?

    壯舉一、洛陽城的興建

    首先,隋煬帝營建了巨集大的東都——洛陽城。相比於隋文帝營建的大興城,洛陽位居天下的中心,東可控扼山東與河北,南可壓制江南。只要定都於洛陽,便可將關中、山東與江南三大板塊黏合在一起。

    為了營建洛陽,楊廣發動百萬民工,僅用14個月的時間,便營建了一座巍峨的都城。東都羅昂周長約二十七裡,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也很難實現。

    有了東都洛陽,關中、河北以及江南三大板塊的經濟被盤活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緊密。直到唐朝,洛陽仍是最重要的都城。而隋煬帝興建、遷都於洛陽的壯舉,為中國的統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洛陽以便利的交通,成為隋朝乃至於唐朝最重要的交通和經貿中心。直到今天,洛陽仍是河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壯舉二、京杭大運河

    興建洛陽後不久,隋煬帝立即有了一個新的決定——開挖大運河。當時,江南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可以產生的財富,已經不足以供應朝廷的需要。因此,加強南北間的水路叫停運輸成為一件迫切的事情。

    從605年開始,楊廣徵發百萬餘民工,用僅僅六年時間,溝通了黃河、淮河以及長江水系,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直到今天,這條運河仍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這條運河,連線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兩大文明,終於長期以來的南北隔閡劃上了一個句號。

    京杭大運河的便利,直到今天仍在造福我們炎黃子孫。而大運河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開拓進取的偉大精神。

    壯舉三、科舉制度

    自西漢以來,中國主要的選官制度為察舉制。朝廷在地方特派官員,在地方選拔人才,並推舉到朝廷做官。然而這種制度,很容易形成以鄉黨為中心的利益共同體,從而形成世卿世祿的門閥。

    曹魏之後,九品中正制承認了門閥制度,世家豪族完全壟斷了官員的選舉。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門閥豪族急劇腐朽,這些貴族官僚在朝廷上尸位素餐,嚴重阻礙了寒族人才向上攀登

    隋煬帝於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

    從此以後,朝廷的選官制度開始由世襲制轉向較為公平的考試製度。正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即使是最窮困的農夫,也能通過讀書實現人生價值,成為人上之人。而這種制度,是當時崇尚世襲制的世界中,是獨一份的。

    由於科舉制度,門閥貴族被徹底打入歷史的垃圾堆。而這顆策動國家分類的毒瘤,也從此被徹底割除。直到今天,中國的高考制度以及公務員考試製度,仍有舊日科舉制的影子。而西方發達國家流行的文官制度,也是在科舉制的啟發下建立的。

    壯舉四、開拓西域

    楊廣志向遠大,一直想做另一個漢武帝。而開拓西域,也成為楊廣必然的選擇。為此,楊廣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巡狩活動。在沒有火車、飛機的當時,在絲綢之路上行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楊廣卻不辭辛苦,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西巡張掖,創下了中國帝王巡狩最遠的紀錄。

    自五胡十六國以來,由於戰火紛飛、各地政權更迭頻繁,漢代張騫開拓的絲綢之路已經煙塵斷絕,曾經的繁榮早已衰敗。

    為此,楊廣派兵擊潰了威脅絲綢之路安全的吐谷渾,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在確保道路安全後,楊廣率領大軍穿越海拔四千米的祁連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達西域的帝王。楊廣在霍去病曾經戰鬥過的焉支山下大設宴席,宴請西域二十七國使節。打通絲綢之路後,楊廣實現了空前的大一統,其地位足以和秦皇、漢武相比肩。

    功我罪我,其惟春秋

    大業,這個昭示楊廣滿腔抱負、力圖創造巨集圖大業的年號,雖然只走到14個年頭。但他卻創造了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開啟科舉制度這四大偉業,而這些都是為了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

    隋煬帝雖然只統治了14年,但他所遺留下的偉業卻是後繼的唐朝,最珍貴的遺產。最終唐朝將隋朝的物質和制度成果,繼往開來並進一步完善,終於將中華文明推向了另一個鼎盛的時代。正所謂“功我罪我,其惟春秋”。

    作為亡國之君,隋煬帝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隋煬帝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

  • 4 # 物來則應

    隋煬帝楊廣自然不是一無是處,他的功業雖然沒有造福隋朝百姓,讓隋朝百姓獲利,但是卻讓千秋後代獲益匪淺。

    楊廣即位之後,便下令擴建京杭大運河,這條大運河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一直到現在都在沿用,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途徑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聯通天津和北京兩市。

    隋朝時期,南方比北方落後,但是盛產糧食,有了京杭大運河,南方的糧食可以通過水路運到北方,北方的商品則可以運到南方販賣,互通有無,拉動了全國的經濟。

    發生戰亂時國家更可以通過京杭大運河運輸兵力,極大縮短運兵時間,軍事價值巨大。

    可以說擴建京杭大運河,對於國家來說,是正確的,是必須的,楊廣執意擴建京杭大運河說明他的政治眼光獨到,只不過性格上比較急躁,這樣巨大的工程,短時間是完成不了的,隋煬帝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大肆徵召和強迫隋朝百姓,很多參與興修京杭大運河的百姓因此累死在河邊,因此民怨沸騰。

    二、實行科舉制

    中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一開始是孝廉制,豪門大家出面推舉有才能的人出來當官,為國家服務,孝廉制的弊端就在於這些世代的豪門世家只會推舉自己人,普通老百姓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到了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察舉制,由各個地方長官負責推薦人才,其實跟孝廉制一樣,換湯不換藥。

    在隋煬帝時期,提出了科舉制,只要你考的好,平頭百姓也能當官,唐朝時期正式實施的科舉制,就是繼承了隋煬帝時期的科舉制內容。

    隋煬帝時期,親自帶兵擊敗吐谷渾,迫使吐谷渾男女十萬眾投降,為隋朝開疆裂土。

    同時為了壓制突厥,將突厥分化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使其內鬥,安定了北疆。

    這些赫赫武功,都應該被歷史銘記。

    隋朝的滅亡楊廣應該揹負責任麼?

    隋朝亡於楊廣,他自然應該揹負責任。

    隋煬帝的政治眼光獨到,很多功在千秋的事都看的很準,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他為了急於求成,不惜勞民傷財,讓老百姓怨聲載道,積累了深厚的民怨。

    為了安定邊疆,三徵高句麗,結果以失敗告終,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李世民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隋朝的老百姓沒有享受到楊廣所作所為帶來的福利,反而日子越來越過不下去,所以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亂世來臨,最後李唐趁機取代了隋朝。

    然而李唐有一半以上的國家政策全都繼承自隋朝,這就足以說明隋朝和隋煬帝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

  • 5 # 有價青年

    大家需要清楚,眼前的歷史不是真實的歷史,歷史是由勝利者編寫的。

    多少年來,人們始終都認為隋煬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那他有沒有做過什麼影響後世的功績呢?他的功與過,該如何評價。

    1.遷都洛陽

    楊廣繼位後,他認真地考察了舊都長安,發現長安的狀況不再適合國家的長遠發展,甚至有淪陷於天災的危險。最終楊廣決定遷都洛陽,他是這樣評價洛陽的:洛陽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供賦等(《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

    可看出隋煬帝是高度地認同洛陽的,遷都洛陽勢在必行。但這裡要指出的是,楊廣新建的洛陽城並不是漢魏時期的洛陽城,而是另外選址的。《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大業元年)三月丁未,詔尙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

    種種的史料記載著楊廣的遷都洛陽,是有著重大的戰略性考慮的,絕非是單純地出於驕奢淫逸、更不是迷信無能的表現。隋朝的洛陽在軍事、經濟和政治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算後期的唐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唐昭宗,都曾圍繞洛陽進行建都。

    2.開通大運河

    過在一朝,功在千秋。

    煬帝看到了南北經濟、政治、文化逐漸地相互交融,全國的一些區域性運河,根本就不能滿足串聯全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要求。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建造一條貫通南北水道的大運河,成為了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煬帝徵召了上百萬民工,耗時6年開鑿了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全長2700公里,就猶如大動脈般聯絡著中國古代南北交通,在中國的歷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隋唐大運河的歷史作用,想必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一大運河的作用。但又如遷都洛陽一般,開鑿大運河,有太多太多的民工傷亡,恐怕這也是隋煬帝的一大過。

    3.科舉考試的改進

    科舉,是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了,但真正成型於唐朝時代。隋煬帝在上位的第一年,即提出了“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隋書》《北史》記載:“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

    由此可見,隋煬帝廢除舊的九品中正制的決心。大業二年(506年),楊廣增設了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這也是科舉制度的雛形。

    科舉制度的建立,充分地展現了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的思想,為很多寒士提供升官發財的機會。就連今天的高考,都深受科舉制度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實行,是隋煬帝的一大功勞,不管後人怎麼否認隋煬帝,也不能抹掉科舉制度對歷朝歷代的深遠影響。就這一點,也印證了隋煬帝的深謀遠慮,注重國家人才的選取和儲備,同時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制,更有利於政權的穩定吧?

  • 6 # 田蒿

    怎麼可能?楊廣不但不是一無是處,他還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雖然大隋朝確實是因他而亡的,但是千古一帝我只推薦楊廣一人,不是之一。

    為什麼不是之一呢?因為別的千古一帝一般都把事情做成功了,或建立了創國大基業、或建立一種惠及後代的社會制度、或開疆拓土!但只有楊廣把事情搞砸了,把國家弄沒了,把自己玩死了。但是他為建國立下過赫赫戰功、他雄心壯志開疆拓土、他建立適用於當時社會並流傳後世的人才選拔制度、他還修了一條大河,讓後代子孫受惠了一千多年並且還將繼續為中華文明的繁榮做貢獻!

    這哥們我估計是古今中外被黑得最慘的帝王了吧,也是最憋屈的帝王了吧?這哥們絕對的是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他在臺上提出的治國理念都屬於大戰略,他攻打南陳,統一南北;他出兵高麗,開疆拓土;他建立科舉考試製度,使治中國人才選拔更具科學性;他提出修大運河,讓中國大地南北物流和人員溝通更便利更順暢!你說這哥們不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麼,政治眼光不夠長遠麼?

    可惜啊,可惜!這哥們性格忒急了些,如果他慢慢來,徐徐圖之,那哪還有大唐朝什麼事?就更沒有後面千古一帝的李世民!所以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容易燙死!

    1991年把蘇聯弄得分離崩析的戈爾巴喬夫同志和目前推出“讓美國再次偉大”和“美國優先”國家發展戰略的特大統領可能是楊廣大帝穿越過去的,因為楊廣跳過的“坑”他倆接連跳了下去,他們所犯的錯誤如出一轍:急於求成,急不可耐!

    大隋朝沒了,大蘇聯也沒了,美大帝國呢……

  • 7 # 半生元

    隋煬帝不全“一無是處”,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但隋王朝的“短命而亡”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隋煬帝繼位後,著手推行政治改革。一方面進行官制改革,增設進士科,完善了選官制度。不但為國家引進了更多的人才,而且順應了庶族要求政治地位的歷史趨勢。通過限制、削弱門閥的勢力和影響,有利加強了中央集權,並擴大了隋王朝統治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改革租調製度,既減輕了農民生產的壓力,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不過,其政治改革方案不盡成熟、完善,且急於推進、求成。未與當時的政治局面有機結合起來,導致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鞏固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隋煬帝繼位後,為解決物資供應問題,開鑿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逐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餘里。客觀上,“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南北之間的商貿發展,為工商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但繁重的勞役、隋煬帝的極盡“奢華”,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動搖了隋王朝的國本,國力盛極而衰。

    隋煬帝立志於開疆拓土,對四夷展開了軍事征討,擴大了隋王朝的版圖。公元609年,控制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得以把自身的影響力重新散播到了西域諸國。公元612年,隋煬帝御駕親征開始“三徵高句麗”,歷時三年。一徵高句麗,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嚴重;二徵高句麗,因為楊玄感的叛亂而退兵;三徵高句麗,因高句麗國王送還叛隋之人,隋煬帝就班師回朝了。最終,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沒有達到戰略目標,無疾而終,近乎慘敗收場。同時,“三徵高句麗”也給隋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直接加速了隋王朝的衰亡。隋煬帝“窮兵黷武”,不愛惜民力,嚴重損耗了國力。

    隋煬帝未能採取有力措施,遏制政治上的不斷腐敗。隋文帝統治後期,社會穩定發展,出現了“開皇盛世”的繁榮局面。雖然,隋文帝一向倡導“節儉”,但一些官員私下依舊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隋煬帝繼位後,官員奢侈之風盛行,政治腐敗不堪,貪官汙吏橫行霸道,人民的生活負擔日益加重,對朝廷的不滿情緒也越來越激化。

    總之,隋煬帝是一位不甘平庸,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奈何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導致功虧一簣,進而葬送了隋王朝的大好前途。

  • 8 # 錢玖玖說歷史

    感謝題主提出的問題,非常榮幸能夠做出回答。

    感謝題主提出的問題,非常榮幸能夠做出回答。

    事實上,隋煬帝並不是一文不值。像他的第二個兒子一樣死去的秦二世,皇帝給人的印象是他是不道德和殘忍的,而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有爭議的君主。

    楊廣年輕時擅長偽裝。他剋制了自己淫蕩和殘忍的性格,展現了忠勇慈愛的一面。這贏得了隋文帝孤獨的伽羅,女王的青睞,導致隋文帝廢除了楊勇王子,改為楊廣王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楊廣善於忍耐。然而,在真實的面孔被隋文帝,看穿之後,對他父親的殘酷謀殺成了楊廣生活中永久的汙點。與此同時,楊廣登上王位後,他迫害他的兄弟,甚至侄子。這是被後人鄙視的。

    楊廣在位期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有爭議。楊廣完善了科舉制度,為朝廷吸收人才開闢了道路,也為有才能的平民階層提供了晉升途徑。這也是科舉制度被後世採用的原因。

    大運河的修建被人們描述為“曇花一現”。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大運河的建設有利於軍事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今天,隋唐大運河是水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運河兩岸的經驗都是繁榮的標誌。只能說,大運河的修建是“當代的一場災難,對未來有益”

    黷武,在楊廣,和高句麗的三次遠征中的失敗導致了無數民眾的不滿和農民起義的爆發,從而導致了隋朝的崩潰。

    隋煬帝和楊廣最初都是雄心勃勃的人,激勵他們擴張領土。然而,他們行動過於倉促,急於獲得快速成功和立竿見影的好處,這導致隋煬帝過度使用其人民,並引發了一場民眾起義。想象一下,如果隋煬帝給人民時間休養生息,開展一系列活動,也許他真的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 9 # 灰灰不是飛機

    這是兩個問題,這裡分開回答:

    第一個問題:隋煬帝楊廣,真的就一無是處嗎?

    答:隋煬帝不是一無是處,應該是一位生不逢時的千古一帝!具體功績如下:

    一、統一全國,結束自魏晉以來華夏300年的分裂。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

    二、開疆拓土。

    1、征服吐谷渾,開發西域,暢通絲綢之路,開啟了現在一帶一路的先河。華夏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正是從隋煬帝開始,青藏高原正式成為中國領土。

    2、攻克占城(今越南北部),拓展了中國南部疆土。

    3、征服流球(今臺灣),迫使土著部落臣服中央,給以後歷朝歷代經營或管理臺灣提供了法理依據。

    三、修建京杭大運河聯通南北振興經濟。大運河連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線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四、徵高麗削弱隴西軍事集團,減除國家隱患。隋朝的建立離不開關隴門閥的幫助,不過隋朝的兩代統治者深知門閥的危害,所以他們在位時期採取了很多削減門閥勢力的措施。但是,關隴門閥手中的“府兵”依然對隋朝政府有著致命的威脅。消除這一威脅,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外出戰。

    五、創立科舉振興文化消除世家門閥統治。眾所周知,中國在東漢以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存在著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世族大家的威脅。在那個時候出生貧寒身份低微的人無論如何也沒有資格在朝中做官。而那些門閥世族,豪強地主卻壟斷了所有的權利。尤其是在三國時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現象更為嚴重,當時朝代更迭的速度超乎人的想象,其重要原因就是世族大家豪強地主興風作浪。所以說導致當時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就是難以遏制的門閥世族。到了隋時,朝中幾乎所有的權利都被這些名門望族所壟斷。而科舉制的創立很好的制約了那些門閥世族階級。這樣一來就極大的削弱了門閥世族的力量,鞏固了皇權,維護了國家的統治。

    總結:

    可謂千古一帝,因為隋煬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又是一個人生極其複雜的君主,一個集文士、武帥、陰謀家、野心家、暴君等眾多角色於一身的人。

    隋煬帝個人性格中,本有一種好大喜功的色彩,卻生不逢時,如生逢其時,或許會他成為盛世雄主。不幸的是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允許他發展這種性格。隋朝建立於數百年的亂世之後,人民所需要的不是天朝大國爭霸稱雄的氣魄,更不是滿目繁華,而是一個和諧社會。此時並不需要一位野心勃勃的創業之主,而是需要一位守成之君,因此,隋煬帝可算生不逢時。

    第二個問題:隋朝真的就是楊廣斷送的嗎?

    答:隋朝的確是被楊廣斷送的!具體原因如下:

    一、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花費太多的財力和人力;

    二、三徵高句麗,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三、隋煬帝在歷史上是一個以巡遊無度著稱的皇帝,那時,他實行東西兩京制度,不過他在位十四年,居住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和東都洛陽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五年,他把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巡遊上。煬帝在位十四年間,曾經七次出巡,其中三次北巡,一次西巡,三次南下江都。 數次巡遊,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置百姓的死活於不顧。

    統治期間,隋煬帝不斷徵發勞役掘長塹、開運河、修長城,伐木造船,每月役使常達200萬人。因為丁男不夠用,以至婦女也被逼服役,致使餓殍滿道,民不聊生。

    總結:

    隋煬帝楊廣為了快速建立大業,不懂得循序漸進,開疆拓土、修建京杭大運河、戰爭不停、巡遊無度、強力推行科舉制度,忽視了休養生息,勞民傷財,過度消耗國力;同時損害了關隴集團、世族的根本利益,最終引發農民起義和貴族叛變,導致隋朝滅亡。

  • 10 # 天香引

    “隋煬帝”是楊廣的諡號,隋煬帝的“煬”是個極壞的字眼,是隻有暴君才能得到的評價。因為楊廣是隋朝最後一個皇帝,他死後隋朝也滅亡了,選諡號的工作就交給了唐朝的君臣。唐朝搶了楊廣的天下,自然也就不會用什麼好詞了。

    儒家歷史學者的邏輯是這樣的:儒家講道德,認為皇帝只要遵守儒家道德就能治理好國家。之前楊堅搞得那麼好的國家,被楊廣給弄亡國了,問題出在哪兒呢?那肯定是因為楊廣沒遵循儒家道德啊。儒家道德最強調的是“禮”。那麼儒家學者在總結楊廣亡國經驗的時候,就著重尋找他逾越禮制的一面。在儒家倫理中,最不守禮的行為就是不孝順和亂搞男女關係了。所以在我們的印象裡,隋煬帝既忤逆又荒淫。

    其實楊廣的私生活並沒有那麼不堪。謀害親生父親的說法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援,他也並不酷愛女色,因為他的子女數遠少於歷代帝王的平均數,史書上記錄在案的嬪妃數量也極少。楊廣也不是不理朝政的昏庸皇帝,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非常喜歡讀書,文化水平很高。在沒當上皇帝之前,他主持編纂過規模龐大的文集。在當上皇帝以後,他勤於政事,前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總之,楊廣既有抱負也有能力,統治前期稱得上是英明君主。他最後把國家搞得一團糟,不是因為他的私德問題。

    遇到這樣的年代,也怪不得楊廣心氣過高了。他要當新一代的秦皇漢武,於是在全國開展了一系列超大型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運河。修運河原本是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偉業,可心氣太高的楊廣非要在自己這輩就修好。甭管花多大的力量,動員多少人,加班加點也要建成!結果是大運河如期建成,但是以無數百姓的血淚和驚人的國力為代價,國家經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但楊廣還不只是修大運河。他還修長城,修馳道,他遷都到洛陽,還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宮殿。

    他還多次出巡,每次都攜帶規模龐大的隊伍,甚至攜帶整支軍隊。他遊江南時修大龍舟,沿岸建行宮。這些工程累加在一起,逐漸超過了隋朝國力能夠承受的極限。一旦超過這個極限,國家馬上內憂外患一起來,崩潰就在眼前了。

    隋朝的軍力遠強於高句麗,這場遠征本可以輕鬆取勝,但是楊廣堅持御駕親征。他既不懂軍事又極度驕傲自滿,在遠離前線的地方胡亂指揮,不許武將隨便行動。高句麗軍隊聲稱要投降,楊廣便以天朝大國的姿態下令停兵。結果高句麗軍修補好了城牆,毀約再戰。如此幾次三番地折騰,這戰爭怎麼能贏呢?在隋軍的一連串失誤和高句麗軍的頑強抵抗下,隋軍發生了大潰敗,楊廣一敗塗地,被趕回老家了。

    這個時候,就看出楊廣個性上的缺陷了。楊廣是個缺乏涵養的人,他愛面子,臉皮薄,從小都沒受過挫折,他的抗壓能力和忍耐力都很差。這麼一個愛面子的人,親自攻打一個根本看不上眼的小國,還兵敗如山倒,他心裡能接受嗎?必然不能,所以楊廣的選擇是,繼續招兵買馬,繼續打!

    打仗是歷史上最花錢的事。楊廣之前修大運河、修長城、修宮殿、遠征高句麗已經讓國家處於經濟崩潰的狀態,根本無力再供他折騰。當他下達再次東征的命令後,無論普通百姓還是上層門閥貴族,全都叫苦不迭。等第二次東征的大軍到達邊境的時候,一支強大的關隴門閥家族起兵造反,第二次東征被迫中止。

    隋朝王室原本就屬於關隴門閥的一支,關隴貴族是他們家最親密的支持者。關隴貴族敢造他的反,說明楊廣的統治已經失去最重要的支援,隋王朝已經風雨飄搖了。

    可是,楊廣在鎮壓了反叛之後,又要組織第三次東征……第三次東征時,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大軍開到邊境,高句麗國王寫了一封信表示投降。楊廣拿到這封信後,這位玻璃心終於算是有了個臺階下,這才班師回朝。其實,高句麗國王是故技重施,這次仍舊假投降,隋軍一撤兵他就不認了。但這時的楊廣無力再次征討,在回師的路上,他的遠征軍就遭到了農民軍的公然襲擊。此後不久,隋朝就在遍地的叛亂中滅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有土地,靠著土地守著土地不能養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