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寫心
-
2 # 石板蛙
如何定義“經典的科幻作品”?一部普通的科幻作品,要升格為經典,恐怕至少須滿足以下三條:發表了足夠長時間,受起碼數量讀者追棒,有評論者給出過較充分的分析述評。而改編為電影的作品,據歷史經驗,要想獲得成功,通常必須不是名著。三流作品有最大的發揮空間,如《呂蓓卡》(蝴蝶夢)《翠堤春曉》《魂斷藍橋》之類,不勝列舉。名著已先入為主,文字本身有最大的思考迴旋餘地,所以,改編自名著的電影通常吃力不討好。接受美學認為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心目中的哈姆雷特,眾口難調。西施,林妹妹,一具象出來,便不再空靈令人神旺,而必須接受觀眾評頭品足了。所以,每隔一定時期,必然不斷翻拍,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經得起歷史檢驗,耐得住不同人等的闡釋。
大家好,我來試答。
我覺得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點:
一、既然證明了是經典,那情節必定是吸引人的。比如凡爾納的《環遊地球八十天》,光是電影就改編出了3部,我記得小時候在正大劇場播放的是89年皮爾斯布魯斯南的版本(當然那時是不認識他的),因為電視播放原因,分成了上下兩部,我看完上半部後,接下來那一整個星期都眼巴巴的盼著下半部。對於小城市從來沒出過遠門的我來說,實在是太吸引人了。
比如邁克爾·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同學借給我這本小說時,我確實被其中的精彩完全吸引住,不吃不睡的看完了,可是侏羅紀究竟是怎麼樣的,恐龍到底長什麼樣,還是會有一些模糊,相信很多看過小說的人都有這種感覺。所以當93年電影版一放映,那些史前的地球霸主活生生的出現在眼前時,真的被震撼了,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在全球會迅速掀起一股恐龍熱潮的原因。
比如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本來就被書迷們視為機器人小說方面的聖典,在威爾·史密斯這個科幻電影大IP的加持下,無疑更加火爆;而安迪·威爾的《火星救援》,主人公在馬特·達蒙的演繹下,把“話嘮”“作死”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口碑票房雙豐收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作為科幻小說迷,總是特別希望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實現視聽的奇幻之旅,又特別害怕心中的美好被改編失敗,心情相當的矛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