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在《說符篇》講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老子在《道德經》也說了:“動善時。”《素書》說:“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可見,時機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成功的關鍵。換句話說,即使再有智慧的人,如果時機不到,他也不可能建立多大的功業。
時機是什麼,時機就是道在演化萬物過程中所出現的一段高潮,在什麼時間演化出來了什麼樣的機遇。人能把握這個機遇,則能功成名遂。
而時機,並不是人之智巧所能強而為之的。只有聞道明道,遵道循道,合道而行,才能賴道而成。
時機對於成功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呢?或者說,如果行事所掌握的時機不準確,考慮的因素不到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呢?
我們來看看《列子·說符》裡面所講到的一個故事:
魯國施家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儒學,一個愛好兵法。愛好儒學的用儒術去齊侯那謀求任用,齊侯讓他做了公子們的老師。愛好兵法的則在楚國那裡謀求到軍官一職。
後來他一個鄰居,也有兩個兒子,看到他們似乎輕而易舉的就謀得了富貴。於是他也想東施效顰,用同樣的方法去謀求功名利祿。
他一個兒子用儒術去說服秦王,秦王說:“現在是諸侯以武力爭霸的時代,強國的關鍵在兵強馬壯。你還用儒家那套來讓我治國,必定是自取滅亡。”結果被秦王處以宮刑後驅逐出境。
另一個兒子用兵法去遊說衛侯,衛侯說:“我們一個弱小之國,在大國的夾縫間求生存,強大的國家我們要事奉它,弱小的國家我們要安撫它,這才是謀求安定之法。
如果弱國要依賴軍事發展,那麼下一個亡國的就是我們衛國了。”結果衛侯擔心這人跑到其他國家去幫助別人強兵,對自己國家構成威脅。於是把他處以刖刑後放回魯國。
後面,他的鄰居就找到施氏來理論。施氏對他的鄰居說了這麼一番話:
“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用,後或用之。
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
這段話闡明瞭,一個人要取得成功,不能刻舟求劍,東施效顰。因為時勢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現在有用的策略過了特定的時間就不一定還有用,所以對應的成功策略也應當隨之變化。
至於用與不用,如何定用,一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應事無方;二是要懂得把握時機之道,錯失時機,即使是知識淵博如孔丘,智慧高明如呂尚,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列子在《說符篇》講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老子在《道德經》也說了:“動善時。”《素書》說:“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可見,時機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成功的關鍵。換句話說,即使再有智慧的人,如果時機不到,他也不可能建立多大的功業。
時機是什麼,時機就是道在演化萬物過程中所出現的一段高潮,在什麼時間演化出來了什麼樣的機遇。人能把握這個機遇,則能功成名遂。
而時機,並不是人之智巧所能強而為之的。只有聞道明道,遵道循道,合道而行,才能賴道而成。
時機對於成功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呢?或者說,如果行事所掌握的時機不準確,考慮的因素不到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呢?
我們來看看《列子·說符》裡面所講到的一個故事:
魯國施家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儒學,一個愛好兵法。愛好儒學的用儒術去齊侯那謀求任用,齊侯讓他做了公子們的老師。愛好兵法的則在楚國那裡謀求到軍官一職。
後來他一個鄰居,也有兩個兒子,看到他們似乎輕而易舉的就謀得了富貴。於是他也想東施效顰,用同樣的方法去謀求功名利祿。
他一個兒子用儒術去說服秦王,秦王說:“現在是諸侯以武力爭霸的時代,強國的關鍵在兵強馬壯。你還用儒家那套來讓我治國,必定是自取滅亡。”結果被秦王處以宮刑後驅逐出境。
另一個兒子用兵法去遊說衛侯,衛侯說:“我們一個弱小之國,在大國的夾縫間求生存,強大的國家我們要事奉它,弱小的國家我們要安撫它,這才是謀求安定之法。
如果弱國要依賴軍事發展,那麼下一個亡國的就是我們衛國了。”結果衛侯擔心這人跑到其他國家去幫助別人強兵,對自己國家構成威脅。於是把他處以刖刑後放回魯國。
後面,他的鄰居就找到施氏來理論。施氏對他的鄰居說了這麼一番話:
“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用,後或用之。
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
這段話闡明瞭,一個人要取得成功,不能刻舟求劍,東施效顰。因為時勢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現在有用的策略過了特定的時間就不一定還有用,所以對應的成功策略也應當隨之變化。
至於用與不用,如何定用,一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應事無方;二是要懂得把握時機之道,錯失時機,即使是知識淵博如孔丘,智慧高明如呂尚,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