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可愛的小一

    淘汰是不可能的!

    因為出現了流行音樂,他們相對於古典音樂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機。】

    《誰殺了古典音樂》。

    臺灣著名樂評人楊忠衡在譯本前言中寫道:“正當臺灣興致勃勃地學習國際音樂時尚時,卻傳來古典音樂被謀殺的訊息。這則驚世駭俗的宣告出自《誰殺了古典音樂》一書,作者是英國知名樂評人諾曼.勒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而他所舉發的兇手,正是這些創造榮景假象的企業、古典明星、唱片界和經紀人。”

    勒布雷希特被視為“當今樂評界的奇葩”,他是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m)》和《星期時報(Sunday Times)》專欄作家,“具有超強的活動力、記憶力、英華人特有的機靈與幾近刻薄的幽默。他對臺前幕後無所不知,追蹤訊息頗有小報傳媒“狗仔隊”的奮戰精神。文筆雋永生動,化陳腐為神奇。時如李敖文風,用字葷素不拘,不避旁門左道,資料旁徵博引,得理處不饒人。”

    在絕大多數愛樂者心目中,古典音樂如同故宮裡的翠玉白菜、羅浮宮裡微笑的蒙娜麗莎,是無瑕的存在,不該與任何權謀、醜聞扯上關係。但這本書則滿載最勁爆的樂壇黑幕,把熟悉的音樂名詞,與金錢、權力、政治和性醜聞貫串一氣。

    作者認為音樂經紀人缺德、唱片業唯利是圖,音樂家名利燻心,聯手把古典音樂搞成金錢遊戲。不但扭曲過去純樸真誠的欣賞環境、破壞音樂自給自足的健康生態,也因音樂品質淪喪而流失人口。為了證明其觀點,勒布雷希特不厭其詳地舉事實為證。第一章《性、謊言、鐳射視盤》描述古典音樂蕭條慘狀,第二章則加深哀鴻遍野的印象。第三到第六章是一部從歐洲到美國的音樂舞臺風雲史。第七到第十三章則分門別類細表各領域音樂工作者的劣行惡跡。值得注意的,第十四章長篇敘述日本新力集團介入音樂事業的經過,這是古典音樂史中唯一的強大外力。

    最後一章中,勒布雷希特如致祭般哀悼曾風光一時的音樂工作者,他說,“過去的期待與興奮如今安在?……答案是消失在同質化、流行化的潮流中,為迎合大眾口味而淪為庸俗化的古典可樂。”

  • 2 # 趙日金141

    古典音樂,有西方的,也有中國的。西方的好象多一些,貝多芬,莫扎特,等等。中國的十大古曲,十面埋伏,梅花三弄,等等。古典音樂不會消失,只不過象當下許多年青人那樣,喜歡聽流行歌,不喜歡聽京劇一樣,但還是有人喜歡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季節該如何穿出時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