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橋樑結構受力現今都是用各類軟體計算,在古代,沒有軟體,古人如何確定其承載力
9
回覆列表
  • 1 # 理工男讀歷史

    中國古代記載的第一座石拱橋是距今1700多年前的洛陽旅人橋。

    北魏時期酈道元編撰《水經注》記載,“橋去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受大舫過也。題其上雲: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萬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橋經破落,復更修補,今無覆文字。”

    這座橋位於洛陽周邊的谷水(榖水)之上,由圖可知,谷水並非大河,但對於洛陽周邊通行影響很大。旅人橋位於一個叫七里澗的地方,離洛陽宮城只有六七里。橋本身都為石頭搭建,下部為圓孔,可以透過大船,這就是標準的石拱橋。建橋時期,每天用工7.5萬,耗時整整半年。

    根據《水經注》所說,200多年後酈道元時代該橋仍然存在,已經多次修理,雖然上面的字跡都看不到了,但橋樑本身仍然可以使用。

    旅人橋修建於晉太康三年(282年),是晉武帝司馬炎在位中後期,幾年前剛剛滅了吳國,司馬炎處在自己人生的最巔峰,國家經濟狀況也開始好轉,這時開始大興土木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橋樑承載力計算,估計一是經驗,二是餘量。

    首先,古代工匠們修建大型建築,都是先有過修建小型建築的經驗,再逐漸越建越大。這個過程中,工匠們對橋樑或建築修建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知道如何建橋才能成功。另外在建橋之前,一般都會先搭建小型木製模型,之後按比例放大就是真正的石頭橋樑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石拱橋並非憑空出現的新建築結構,在漢代就已經普遍應用的各種拱形墓室,說明當時的工匠們就已經具備了修建拱形建築的能力;

    (中國古代漢墓拱形演變圖)

    其次,在無法準確量化和計算的前提下,自然是餘量越大越好。利用盡量多的材料,在上頭規定的承載力指標基礎上確保達標,本來中國古代管理部門就缺乏數字化概念,這方面比較容易解釋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tvb有哪些被耽誤的女綠葉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