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
2 # 槐蔭樹下的老曹
曹丕在他老爹陵墓裡所畫的關羽擒于禁殺龐德的畫像,表現的是三國曆史中,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
樊城守將曹仁,抵擋不住關羽軍隊的進攻,連連向曹操告急求援。
曹操急忙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援助曹仁。
當他看到曹軍錯誤地駐紮在低窪地區之後,就命令自己的軍隊趕造大船,並調來水軍集結待命。
八月,大雨連續下了10多天後,漢水暴漲溢岸。
大水沿著漢江故道河床的低窪地帶,分三路湧向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到團山鋪一帶。
再加上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溝、黃龍溝、黑龍溝等地的山洪暴發之水,使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團山鋪等區域內的大水,平地五六丈深。
于禁等七軍,皆被大水淹沒。
他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堤避水。
這時,關羽命令他的水軍乘船,猛烈攻擊被大水所圍困的曹軍,並在大船上向曹軍避水的堤上射箭。
曹軍死、傷、落水被俘者甚多。
在全軍覆沒的窘迫情況下,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
而龐德,卻頑強抵抗,終被擒住,仍然拒不投降,遂為關羽所殺。
東吳為了改善與曹魏的關係,就將於禁放回曹魏。
而此時,曹操已死,曹丕繼位。
可是,他隨後卻將於禁,帶進他老爹的墓中,讓于禁看這幅畫像。
于禁當時羞愧難當,回去之後,就自殺了。
當時天下紛亂,大家都想統一。
而統一,決不可是自己投降他人的統一,必須是他人投降自己的統一。
所以,每個帝王,都想自己的手下忠於自己,而不要背叛投敵。
于禁,雖然只是為了保命,並不算投敵,但他的這種行為,無疑是使敵方,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對自己一方的勝利。
這就使一個本來就很嚴重的後果,變得更加嚴重。
所以,曹丕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以一種陰柔的手法,來個殺雞儆猴,以告誡後來的將軍們,即便戰敗,也不要投降,而要捨生取義。
-
3 # 秉燭讀春秋
過去有句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是說“老皇帝曾用過的臣子,當老皇帝去世後,繼任的新皇帝未必用老臣,甚至會殺死老臣。
比如乾隆手下的紅人和珅,在乾隆死後不到半月,就被乾隆的兒子嘉慶,也就是新繼任的皇帝殺了。
曹丕為什麼要逼死於禁呢?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於禁這個人。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曹魏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于禁自從跟隨曹操後屢立戰功,是曹操早期的重要將領。比如他參加了官渡之戰、博望坡之戰、以及平定江淮地區的叛亂——天柱山之戰……
可以負責任地說“于禁對曹操忠心耿耿”。因此頗受曹操器重。
然而於禁晚年卻做出來一件對不起曹操的事。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攻樊城,當時守樊城的曹仁緊急向曹丞相求援。
面對危局,曹操聽從司馬懿的建議,派于禁為主帥,龐德為先鋒,帶50萬大軍前去營救曹仁。(司馬懿的建議是圍魏救趙。)
當魏軍到達樊城後,由於天下大雨,于禁和龐德就把部隊駐紮了下來。
由於于禁和龐德不瞭解當地的地形和天氣,他們駐軍的地方正是窪地。
此時關羽利用地形和天氣的優勢,決定掘開河道“水淹七軍”。
結果關羽大獲成功,“水淹七軍”成就了關羽戰神的傳說。
魏軍大敗,于禁和龐德雙雙被擒,當時龐德誓死不降立而不跪,最後龐德被關羽斬殺。
事後曹操聽到訊息後感嘆道:“于禁跟了我近30年,竟然不如歸降不久的龐德有節氣”。曹操話裡有埋怨于禁的意思。
其實我覺得曹操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也許他是在鼓勵其他臣子們要盡忠盡義,但從人的正常求生慾望來說,于禁投降關羽並沒有道德上的缺陷。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一個亂世,武將並沒有從一而終的道德標準。戰爭造成了武將們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我的局面。
今天你投降我的陣營,明天我投降你的陣營是見慣不慣的事。
比如曹操手下的謀士或者將領,從前都是投降過來的,並非全是他的嫡系。
再比如劉備有仁厚的名聲,但他比呂布投靠的人還要多。
呂布有“三姓家奴”的綽號,以劉備的行為來看,劉備應該是“四姓或五姓”家奴。
于禁只是曹操手下的一個高階將領,劉備作為一個仁君之主尚且如此,何況于禁乎?況且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乎?
從於禁後面表現來看,他還是心繫曹魏的。
話說于禁投降關羽被關進了荊州江陵的大獄。沒過多久,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都督呂蒙所斬殺。
這時于禁被東吳所收留,到後來,東吳俯首稱臣和曹魏交好,東吳就把于禁放了回去。假如於禁沒有心繫曹魏的心思,他完全可以留在東吳安度晚年。然而於禁選擇了回到魏國,這就造成了他悲涼的晚年。
我們把時間座標推到公元221年,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已經在東吳漂泊三年的于禁回到了魏國。
曹丕看到于禁的頭髮都白了,臉也消瘦了許多,故沒有提投降之事。而是寒暄慰問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一切從頭開始吧!”
于禁感激不盡,心中稍稍釋然。
曹丕真的這麼大度嗎?難道說忘就忘了過去?並非如此,曹丕不會放過於禁,他不想讓手下效仿于禁,他要用軟刀子殺了于禁。
當然了,于禁心裡也不好受,他倍受良心上的譴責。
如果曹操在世,我覺得他不會殺死於禁,畢竟曹操愛才世人皆知。
于禁倒黴就倒黴在曹丕剛剛繼位,曹丕剛繼位,他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要讓手下盡忠盡義。像于禁這樣有汙點的將領必須清除,以儆效尤。
換句俗話來說,曹丕要“殺雞給猴看”。
果不其然,曹丕決定用軟刀子殺死於禁。他命人在父親的墓壁上畫下了“于禁請降跪拜關羽的畫像”,然後命人把于禁帶進了墓室。
當於禁看到這種畫像後羞愧滿面,回家後絕食而亡,死後被曹丕追諡為“厲侯”。講真這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可見曹丕心中的怨恨,死都不放過於禁。
-
4 # 沉睡的天堂
在老曹墓裡畫這些東西才能對於禁的精神造成最大的打擊……因為于禁投降最對不起的人正是那座陵墓的主人曹操。
水淹七軍本身確實不光彩,但這場戰鬥裡有一個讓曹魏覺得光彩的人,那就是龐德,壁畫突出龐德寧死不屈,就好比我們現在傳頌文天祥,史可法,這兩位也是戰敗者,但他們的事蹟依舊值得銘刻。從這個角度看,在老曹的陵墓裡畫水淹七軍,也不算是不合理。
-
5 # 獨唱者
正所謂“貞女失節不如老妓從良”,于禁同志做了最完美的演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樊城,于禁與龐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和眾將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迴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隨即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 龐德大罵關羽而寧死不降,龐德向關羽說:“豎子,什麼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你們的劉備只是庸才而已,豈能敵魏王啊!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逐為關羽處斬。 曹操得知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
6 # 80後老申
于禁和龐德兩人深受曹操厚恩,結局卻完全不一樣,令人唏噓。
于禁字文則,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他和鮑信共同討伐叛亂,公元184年就和曹操相識,192年正式加入曹操軍團,幾十年來屢立戰功,視為“五子良將”之一。
而龐德不過跟隨曹操四年,卻為主捐軀,其忠勇令人欽佩,和于禁形成強烈的對比。
曹操死後,曹丕即位,身為年輕人對忠義看的很重,況且他和老臣于禁感情一般,雖然表面上對其恭敬,其實對於禁是很反感的,畢竟面對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年人,頭髮鬍子都白了,更沒有什麼利用價值,理他作甚?
所以曹丕在曹操墓裡做了副畫:關羽擒于禁、殺龐德,于禁羞愧患病,過了不到2年,公元219年就死了……
-
7 # 地攤歷史1
古代在傳統儒家文化治國理念下,為人臣者講忠義,重氣節。是謂“君子有大道,忠信以得之”。
關羽素以忠義勇武而聞名天下,這次兵臨襄樊,勢不可擋。于禁治軍嚴謹,在曹軍之中是道德標杆的形象。曹操稱讚于禁有古人之風。此時于禁任左將軍,假鉞,可見曹操對於禁是非常信任並寄於厚望的。不料被關羽水淹七軍後竟投降了。當然戰敗不能全怪于禁,但投降就不可原諒了。何況于禁後來又再次降吳,人設徹底崩塌。在統治者看來,做為忠義道德標杆的于禁(別人或可原諒)應該兵敗自殺以全名節。這與龐德抬櫬出戰,寧死不降形成鮮明對比。要知道,龐德原是馬超舊部,歸順曹操不久,資歷威望遠不及於禁。這就等於狠狠地打了曹操的臉,也為傳統儒家文化所鄙夷。
這就是為什麼三百年前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後,再也回不去的原因。身死事小,失節事大。一個失節的人,道德上就被徹底否定,其政治生命也就結束了。
回覆列表
于禁是曹操時代五子良將中地位最高的將領,跟隨曹操三十多年,卻因為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俘虜而投降,導致晚節不保,雖然孫權在偷襲荊州後稱臣曹魏,將於禁歸還,但迎接于禁的卻是曹丕的一面安撫,一面羞辱的手段,最終導致于禁鬱鬱而終。
當於禁由孫權送還曹魏時,曹操已經去世,接班是曹丕,曹丕身為大魏朝開國皇帝,在接見於禁時,以春秋時期荀林父、孟明視被俘虜之後再次重用的事安慰于禁,曹丕還封于禁為安遠將軍,還想派于禁出使吳國,但在出使吳國前,曹丕讓于禁拜見曹操的陵墓,並讓人在曹操陵墓的堂前畫上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視死不降的圖,為何曹丕對於前朝重臣實行兩面派的做法?
雖然很是懷疑曹丕是不是真的在曹操的陵墓中畫畫,要知道這可不是孝順的行為,但是不能以常理來推斷曹丕的行為,因為曹丕就不是一個按常理出牌的人,更的時候,他是任性而為的,比如曹丕參加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葬禮時,知道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於是曹丕命令葬禮上的人全部學驢叫,於是王粲的葬禮在一片驢叫聲中結束。
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偏偏是曹丕幹出來的事,這就叫任性而為,通俗地說叫由著性子來做事,畢竟曹丕已經是皇帝了,被曹操壓抑了很多年,現在沒了管制,當然要任性一些,這也是曹丕性格中一個面。
還有一件事,顯示出曹丕的小心眼,就是同族的曹洪不肯借錢給曹丕,曹操在時,曹丕不敢拿曹洪怎麼樣,曹操去世之後,曹丕成為政權接班人,於是開始迫害曹洪,把曹洪打入監獄,還準備殺曹洪,要不是曹丕的母親卞夫人攔著,曹洪還真活不成,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曹丕性格中小心眼的一面,你不借錢給我,我就要你的命。
于禁被孫權送還曹魏時,曹丕已經稱帝,孫權也向曹丕臣服,于禁的身份是對於曹丕來說,是前朝降將,一個新即位皇帝對著一個前朝降將,本來就沒有什麼好感,曹丕之所以一面安撫于禁,一面羞辱于禁有三個原因:
一、于禁的身份有一個非常敏感的標籤,就是降將,他是為了保命而投降過關羽的人,這樣的人在曹操或者曹丕這樣的統治者心目中來說,就是打擊的物件,畢竟身為皇帝,最不希望的就是手下人的背叛投降,最希望的就是手下大臣的忠心,所以曹丕對於禁的定位就是打壓。
二、殺雞駭猴。雖然曹丕列舉了春秋時期的荀林父、孟明視為例,讓于禁寬心,安撫于禁,這是曹丕公開的一面,顯示皇帝對手下大臣的寬容,當然這個寬容也就是看看而已,不見得曹丕真的寬容了于禁,但至少表面上如此,另一面曹丕私下裡對於禁進行羞辱,就是為了打壓于禁,殺雞駭猴。
曹丕為什麼要殺雞駭猴?其實道理很簡單,曹丕是皇帝,他當然希望手下所有大臣像龐德一樣死戰不降,忠君愛國,而不是像于禁一樣打了敗仗就投降,如果都像于禁一樣 投降,那曹丕會有誰來效忠呢?
三、曹丕任性而為。可以理解為曹丕就想這麼做,就像他在王粲葬禮上學驢叫和曹丕不借錢就要他的命一樣任性,曹丕就想這麼做,他是皇帝,沒有任何事不可以做,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于禁與曹丕有仇,但于禁這樣的舊臣在曹丕手中實在是沒有利用的價值,既然沒有利用的價值,曹丕也就隨便處理了,也只有曹丕才會想到這樣的方法來羞辱于禁。
曹丕這種兩面派手法很像是司馬懿教他的,因為司馬懿就是這樣的處事風格,一面安撫,一面欺騙,比如司馬懿平孟達,一面寫信安撫孟達寬心,一面急行軍突襲孟達,這就是兩面派手法,而曹操不是這樣的風格,如果於禁被送回曹操還在世的話,應該不會處罰于禁,而是讓于禁罷官回鄉,因為曹操這個人非常直接,即使是殺人也不會遮著藏著。
曹丕就不同,他既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劉備在手下黃權投降後,不怪罪黃權的家人,在糜芳投降後,不怪罪糜竺,曹丕就沒有這個心胸,所以曹丕用了兩面派手法來羞辱于禁,就是任性而為,想這麼幹,你管不著的意思。
于禁的投降錯就錯在三國已經定型了,他還在投降,如果是早期的亂世混戰的時候,隨便怎麼投降都沒有關係,比如呂布被殺後張遼投靠曹操,官渡袁紹大敗後張郃投降曹操,因為三國前期天下未定,人才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再加上彼此的絕對忠誠還沒有形成,投降很隨便,也沒有人會指責。
但是到了東漢晚期,三國初期時,天下已經三分,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彼此對立的政權,講究的是國家穩定和忠君愛國,這個時候于禁的投降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也是非常諱忌的,這也註定了于禁的結局是被羞辱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