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介紹下我的故鄉山西省大同市吧。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北端,東與河北陽原、蔚縣相連,北同內蒙古烏蘭察布豐鎮、涼城毗鄰,西南與山西朔州、忻州二市接壤。
全市總人口約330萬,市區人口約120萬。依城市人口規模論,大同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國雕塑之都”、“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大同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全國省會城市外13個較大城市之一。
大同歷史上曾為春秋時期代國地,後為戰國時期趙國雁門代郡地,秦漢魏晉皆因之。北魏時為京畿司州地。唐為河東道雲州雲中郡地。
遼金皆稱西京,為西京道(路)大同府地。元為河東山西道大同路地。明清為山西布政司大同府地。總體上看,區劃名稱雖有變化,而境域面積無大變。
其中以秦漢名邑、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最為世人所豔稱。北魏以平城為京師97年,歷六帝七世,其繁榮富庶超過南朝建業(今江蘇南京),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
遼金兩朝以大同為西京,此兩朝的其他陪都多有變化,而大同的西京地位穩如磐石,歷191年,且非親王不得主之。明朝開國皇帝為其子代王朱桂開藩邸於大同,此後歷252年,留下了世界第一的大同九龍壁,也留下了“九五、飛龍在天”的永久藝術形象。
無怪乎大同故老,歷來相傳大同之地有王氣,這是古人依據風水理論,對適於建都的江山形勝之地,地理環境優越性的概括,王者建都,必於此處,因而稱為王氣。
數千年來中軸線迄無變化的大同城,其祖山當為今內蒙古豐鎮之北的平頂山,其龍脈當為御河西源今稱巨寶河者,《水經注》稱之為獨谷孤城水,東南流與旋鴻池水匯合後合稱如渾水。其少祖山即今西寺梁山,古稱方山,是文明馮太后永固陵所在之山。
我來介紹下我的故鄉山西省大同市吧。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北端,東與河北陽原、蔚縣相連,北同內蒙古烏蘭察布豐鎮、涼城毗鄰,西南與山西朔州、忻州二市接壤。
全市總人口約330萬,市區人口約120萬。依城市人口規模論,大同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國雕塑之都”、“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大同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全國省會城市外13個較大城市之一。
大同歷史上曾為春秋時期代國地,後為戰國時期趙國雁門代郡地,秦漢魏晉皆因之。北魏時為京畿司州地。唐為河東道雲州雲中郡地。
遼金皆稱西京,為西京道(路)大同府地。元為河東山西道大同路地。明清為山西布政司大同府地。總體上看,區劃名稱雖有變化,而境域面積無大變。
其中以秦漢名邑、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最為世人所豔稱。北魏以平城為京師97年,歷六帝七世,其繁榮富庶超過南朝建業(今江蘇南京),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
遼金兩朝以大同為西京,此兩朝的其他陪都多有變化,而大同的西京地位穩如磐石,歷191年,且非親王不得主之。明朝開國皇帝為其子代王朱桂開藩邸於大同,此後歷252年,留下了世界第一的大同九龍壁,也留下了“九五、飛龍在天”的永久藝術形象。
無怪乎大同故老,歷來相傳大同之地有王氣,這是古人依據風水理論,對適於建都的江山形勝之地,地理環境優越性的概括,王者建都,必於此處,因而稱為王氣。
數千年來中軸線迄無變化的大同城,其祖山當為今內蒙古豐鎮之北的平頂山,其龍脈當為御河西源今稱巨寶河者,《水經注》稱之為獨谷孤城水,東南流與旋鴻池水匯合後合稱如渾水。其少祖山即今西寺梁山,古稱方山,是文明馮太后永固陵所在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