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雖然在大城市生活的時間還不夠長,但是以一個人即將到中年才來到大城市的人角度可以互相分享一下。前十年在二三線城市(自稱的)工作生活,期間經常性出差到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自己也曾想過幾回要到一線城市去,但因自己的各種藉口理由都沒成。也沒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要說,就簡單講講自己在兩個大小城裡的感受。
大城奮鬥,小城安逸;往往在大城市裡奮鬥是一種代名詞,小城市裡安逸和暮氣是特徵,畢竟100萬人口的城市和2000萬人口的城市節奏和壓力完全不一樣。在一個小城市裡,往往圈子很廣,活躍的年輕人一年不到就可以熟悉城市的大部分地方,認識不同圈子的人;但在一個2000萬人口的城市裡,很難,可能幾年下來,我們都沒熟悉自己住的那一片地方,頂多算知道這附近有哪幾家超市和味道還不錯的外賣店家。這是大家最基礎的認知,下面就來說說關於事業發展、家庭選擇、個人選擇這幾個怎麼都繞不過去的坎。
事業發展,如果自己是沒什麼太多根基的年輕人,無疑是大城裡的好;一線城市沒那麼多需要分心的雜事,專業人幹專業事,服務意識十分到位,公共資源好且便於取用,周邊人才較多,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很強,學習進步的可能性很高。當然,如果自己在小城裡有較好的家庭及圈子基礎,也能比一線城市多出很多機會;普通的又有點上進心的孩子建議到大城裡奮鬥些年,夯實自己的基礎,再抬頭看看未來自己想選擇的方向。
如果是以家庭為重,建議一開始或儘早選擇離開大城市,雖然大城裡的愛情故事很多,但不太適合以家為重的普通家庭年輕人。大城裡的高房價、高壓力、誘惑多,會屢屢考驗我們的人生、價值、家庭等觀念;絕大部分人會發現自己到城裡沒改變城市什麼,但來了一段時間,自己被改變了很多。小城裡的舒緩節奏更適合家庭,不管從組建還是發展來說都是。大城市裡的公共資源較多,但是作為一個家庭單位想要獲取的類似教育、醫療、養老等針對性的資源,就相當緊張,需要這類資源的人在大城市裡更多迫切,競爭相當激烈。
個人的選擇這一塊,其實想說的是,不要用一種焦慮的心態來詢問自己的選擇,而是順其自然,空下來的時候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可以接受什麼樣的代價,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收穫;這幾個問題綜合下來,也就能知道是留是走。
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建議,大家都能從周邊人中聽到不同的答案,有主見的人請一定聽從自己的內心,主見不夠的人建議聽從自己所在乎的人或跟隨自己所在乎的事。
謝謝邀請,雖然在大城市生活的時間還不夠長,但是以一個人即將到中年才來到大城市的人角度可以互相分享一下。前十年在二三線城市(自稱的)工作生活,期間經常性出差到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自己也曾想過幾回要到一線城市去,但因自己的各種藉口理由都沒成。也沒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要說,就簡單講講自己在兩個大小城裡的感受。
大城奮鬥,小城安逸;往往在大城市裡奮鬥是一種代名詞,小城市裡安逸和暮氣是特徵,畢竟100萬人口的城市和2000萬人口的城市節奏和壓力完全不一樣。在一個小城市裡,往往圈子很廣,活躍的年輕人一年不到就可以熟悉城市的大部分地方,認識不同圈子的人;但在一個2000萬人口的城市裡,很難,可能幾年下來,我們都沒熟悉自己住的那一片地方,頂多算知道這附近有哪幾家超市和味道還不錯的外賣店家。這是大家最基礎的認知,下面就來說說關於事業發展、家庭選擇、個人選擇這幾個怎麼都繞不過去的坎。
事業發展,如果自己是沒什麼太多根基的年輕人,無疑是大城裡的好;一線城市沒那麼多需要分心的雜事,專業人幹專業事,服務意識十分到位,公共資源好且便於取用,周邊人才較多,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很強,學習進步的可能性很高。當然,如果自己在小城裡有較好的家庭及圈子基礎,也能比一線城市多出很多機會;普通的又有點上進心的孩子建議到大城裡奮鬥些年,夯實自己的基礎,再抬頭看看未來自己想選擇的方向。
如果是以家庭為重,建議一開始或儘早選擇離開大城市,雖然大城裡的愛情故事很多,但不太適合以家為重的普通家庭年輕人。大城裡的高房價、高壓力、誘惑多,會屢屢考驗我們的人生、價值、家庭等觀念;絕大部分人會發現自己到城裡沒改變城市什麼,但來了一段時間,自己被改變了很多。小城裡的舒緩節奏更適合家庭,不管從組建還是發展來說都是。大城市裡的公共資源較多,但是作為一個家庭單位想要獲取的類似教育、醫療、養老等針對性的資源,就相當緊張,需要這類資源的人在大城市裡更多迫切,競爭相當激烈。
個人的選擇這一塊,其實想說的是,不要用一種焦慮的心態來詢問自己的選擇,而是順其自然,空下來的時候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可以接受什麼樣的代價,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收穫;這幾個問題綜合下來,也就能知道是留是走。
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建議,大家都能從周邊人中聽到不同的答案,有主見的人請一定聽從自己的內心,主見不夠的人建議聽從自己所在乎的人或跟隨自己所在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