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曆)即位後,國庫富庶,便再次大肆改擴,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西洋風格的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代表了 18 世紀中國皇家園林藝術的最高標準,被譽之為“中國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1743 年 11 月,在京的法國傳 教士王致誠,曾高度讚美了圓明園稱其為“萬 園之園”、“無上之園”。
圓明園是清代五位皇帝長年居住、生活並處理朝政的地方,前後長達130餘年之久。也就是說,清王朝統治中國268年,全國的政治權力中心,實際上是由圓明園與紫禁城共同構成的。它與紫禁城的不同之點,在於宮苑結合、以苑為主,是封建帝王“避喧聽政”、“寧神受福”的理想場所。並形成了獨特的帝后園居、官員奏事、禁園管理和護軍拱衛制度。清帝每年都有大半時間居住園中,並在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設定有內閣、六部、軍機處等中央政府各部院衙門的辦事機構,成為當時的統治中心。
但從 咸豐十年起,一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大火,將圓明園燒成一片廢墟。同治年間,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后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康乾盛世"時期,作為避暑納涼禮佛之處;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到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慈禧和光緒的主要居住地並在這裡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整體看來,這兩者用處不同,頤和園整體的規劃是遠遠趕不上圓明園的。而我們現在只能在殘磚碎瓦中體會圓明園的輝煌,但同時不忘國恥,以史為鏡。
圓明園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曆)即位後,國庫富庶,便再次大肆改擴,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西洋風格的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代表了 18 世紀中國皇家園林藝術的最高標準,被譽之為“中國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1743 年 11 月,在京的法國傳 教士王致誠,曾高度讚美了圓明園稱其為“萬 園之園”、“無上之園”。
圓明園是清代五位皇帝長年居住、生活並處理朝政的地方,前後長達130餘年之久。也就是說,清王朝統治中國268年,全國的政治權力中心,實際上是由圓明園與紫禁城共同構成的。它與紫禁城的不同之點,在於宮苑結合、以苑為主,是封建帝王“避喧聽政”、“寧神受福”的理想場所。並形成了獨特的帝后園居、官員奏事、禁園管理和護軍拱衛制度。清帝每年都有大半時間居住園中,並在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設定有內閣、六部、軍機處等中央政府各部院衙門的辦事機構,成為當時的統治中心。
但從 咸豐十年起,一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大火,將圓明園燒成一片廢墟。同治年間,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后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康乾盛世"時期,作為避暑納涼禮佛之處;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到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慈禧和光緒的主要居住地並在這裡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整體看來,這兩者用處不同,頤和園整體的規劃是遠遠趕不上圓明園的。而我們現在只能在殘磚碎瓦中體會圓明園的輝煌,但同時不忘國恥,以史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