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侯將xiang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先民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而生產活動使人們對認知大自然有著很高的渴求,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他們模糊地認為,應當有一些神秘莫測的未知操縱管理著這些。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現在廣泛的認為是由蛇為主體演化而來的,蛇本身的危害和神秘性讓他成為了眾多部落的圖騰,很有群眾基礎,或許是開始於上古時代,軒轅黃帝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融合,從而造就了龍的雛形,進而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各個部落就有個共同話題,社會的底層基石就算建立起來了,社會認同感就更加深了彼此間的合作。

    但實際上早期的中國龍的形象也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特徵,不同地區文化中龍的形象也相去甚遠,呈現出多樣化、區域化的特徵,所以就當時的記載中,龍的地位也比較尷尬。但總的說來,地位不高、記載較少,沒什麼存在感,最多就是一種比較厲害的動物罷了。甚至《左傳》就有龍可殺、可逐、可食的記載。

    真正龍文化的崛起也是自漢朝開始,與皇權結合起來,但是也只是偶爾有所附會而已(比如秦始皇就被人稱為祖龍,劉邦也把自己的出生與龍附會在一起),並沒有達到明清時以“真龍”指代皇帝、以“龍袍”指代皇帝朝服的地步,這就有了上面《說文解字》的那段記載。而到了宋元以後,龍的地位被進一步提升,忽必烈下令禁止民間銷售紋龍的布料,元仁宗也下令官員服飾一律不得紋龍。龍的地位也正是自元朝之後,開始走向巔峰,僅故宮中的太和殿,各種龍紋、龍雕中出現的龍就有13844條。這樣發展,龍到了明清時,已經徹底成為了皇室的象徵。既然皇帝是真龍天子,百姓自然就是龍的子民,所有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龍的傳人。

    實際上,民間一直以來都不怎麼看得起龍這種生物的。我們的民間傳說龍基本上都是管降雨的,要麼就是個騎乘,在神仙的編制裡也就是個比較低的存在,民間的舞龍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原因是華人向來敬天敬地敬祖宗的,從來沒有敬龍的傳統。即使是自詡真龍天子的明清皇帝,在祭祀時,也只祭天地、社稷、祖先、先聖.....也沒把龍真正當一回事。

    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龍文化更像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一種能引起共鳴的說法,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冰霜戀舞曲什麼時候可以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