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佛教思想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數百年的消化吸收,中國僧人又西行萬里前去印度求法,中國漸成為佛教中心,並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影響。佛法東傳的一條主要線路是經由北韓半島傳入日本。早在南北朝到隋朝時期,就不斷有新羅(位於今北韓半島)僧人來華求法;當然也有直接前去印度學習的,但後來他們傳播的佛法,可以說主要還是得自於中國。佛法最初傳入日本時,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信仰,還曾引起日本朝廷貴族的分裂,支援派與反對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甚至天皇就此頒發的諭旨也幾經反覆,一時禁佛一時解禁,可見其矛盾心態。直到聖德太子執政之時,這個問題才徹底解決,他鼓勵學習佛法,將日本本土信仰、儒家思想與佛學整合到了一起,從此日本佛教走上了昌盛之路。

    隋唐時代,日本曾前後近20次向中國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使團成員中包括各類學者和專業人才,其中僧人佔相當數量。除了官方派遣以外,私人前往求法者也絡繹不絕,由此蔚然成為場日本對中國的“西行求法運動”。這一運動在日本平安時代達到高潮。一些日本高僧在中國學習和修行,並將佛經典籍帶回日本弘揚佛法,最澄和尚與空海和尚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們回國後都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師。日本佛教歷來視中國為其母國,各家宗派在長安都有其奉為祖庭的寺廟,而唐朝的大和尚則被尊奉為祖師。此後,隨著佛教的傳播,以及它與日本國情、信仰的結合,逐步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宗教,至今共儲存有大小寺廟數萬座,其中京都地區最為集中,儼然成為佛教之都。 與日本佛教發展欣欣向榮形成對比的是,中國佛教卻接連遭遇到了打擊與挫折。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滅佛運動,是佛教在中國從輝煌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滅佛的原因從宏觀來說有兩方面。其一是政治和經濟的因素,以儒家道統為正宗的中國曆來將宗教與政治區分得比較清楚,佛教以及僧人的號召力與影響力過大,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政治,也會影響世間的權力體系,這是統治階層所忌諱的;加上當時佛教的發展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國家財政也面臨困境,於是拿寺院開刀便在情理之中了。其二是思想的因素,雖然佛教已經與中國文明漸漸融合,但在源流上畢竟有所不同,這種不同表現在方方面面;而隨著科舉取士制度的推行,唐代朝堂之上大多是學習儒家經典出身計程車人,在他們的心中會時常泛起對佛教的戒備、排斥之心 。

    更多精彩,盡在我的問答!

  • 2 # 伍平6

    佛家講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不變的是 救眾生 護眾生 度眾生的心 就像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的本願 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本願 隨緣的是方式方法 因為眾生根性不同 所以需要在合適的時間 合適的地方 對合適的眾生 用合適方法 度眾生 佛經曰 應以何身得度者 而現何身而為說法 你所說的東渡日本 是屬於 不變的行願 隨緣的是 坐船去 還是做飛機去(那時也沒飛機)是今天出發還是明天出發 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 3 # 洋蔥圈之體

    佛陀可以悉知一切,當然可以塑緣~當然,其他人就算了吧!染了因果,你就只能隨波逐流咯!邏輯思維是線性的,是有方向的向量,而無之境界,是一個體,當然包含了一切邏輯,一個人腦袋裡沒有任何邏輯,可能嗎?哈哈哈!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啊~

  • 4 # 嘉寧6

    因為是鑑真大和尚,所以不談歷史了,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問題。

    佛教講隨緣,鑑真東渡日本就是隨緣,那既然隨緣幹嘛還要去七次,因為鑑真隨的就是去七次的緣。。。

    (其實史料有記載,鑑真一共東渡了七次才成功,可日本那邊,考慮到七的日文發音和死字差不多,不吉利,這才改成吉利的六六大順。如此說來,日本當年侵華註定要輸)

    鑑真都沒有較真,大家就別在這個問題上較真了,隨緣。。

  • 5 # 鐵翼鷹揚之大秦銳士

    首先鑑真是什麼人,?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鑑真14歲在揚州大明寺出家,18歲從道岸禪師手菩薩戒,28歲任大明寺主持,46歲時成為當地佛教領袖和大明寺方丈,同年受日本留學僧人(代表日本佛教界和政府)延請去日本傳戒。大約在天寶二年鑑真開始東渡日本,不過十年內失敗了五次,尤其是第五次失敗後鑑真大師的雙目失明,在天寶十二年鑑真第六次東渡日本終於成功了。那麼為什麼鑑真要不遺餘力的要東渡日本呢?

    第一,鑑真做為一名自幼出家僧人,其對佛教的虔誠自是不必說的了。

    第二,做為一名僧人尤其是領袖僧人可不是無慾無求的,傳播信仰就是其最大的心願。

    所以,鑑真才不惜六次東渡日本進行傳教。

  • 6 # 歷史君主

    鑑真蘇揚州人,唐朝高僧,本姓淳于,十四歲出家,後遊學於洛陽、長安等地。他到處尋師訪友,潛心鑽研戒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年努力,鑑真終於成了一位德高望重、名揚四海的律宗大師。經他剃度出家和受戒的弟子達四萬多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742年,日本的兩位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了鑑真,懇切地請求他派一名弟子去日本設壇授戒。鑑真對日本的邀請十分重視,他環視眾弟子問道:“你們之中,有誰願意前往?”許久,才有人回答道:“不是我們不願意去,只因橫渡大海,是九死一生的事啊!”鑑真毅然地說:“為東渡宣揚佛法,哪能顧惜自己的生命。你們不去,那就讓我去吧!”弟子們見師傅這般堅定,深受感動,決心與他風雨同舟,共赴東土。

    743年,鑑真等人正準備揚帆出海,官府卻來阻擋,致使他們首渡未能成行。後來,第二、三、四、五次東渡都因氣侯惡劣和航程艱險而告失敗。尤其是748年第五次東渡,途中遇到了颶風,航船像斷了線的風箏,在海上任憑風浪驅使,漂流了十四天。最後,他們忽見天邊露出了一線大地,滿以為前面就是日本了,但上岸一問,才知道漂流到了海南島的最南端。無奈,他們只好回返,751年又回到揚州。連續八年,五次東渡均受挫折,鑑真悲傷不已,加上航海生活的折磨和暑熱的侵襲,他得了眼病,醫治無效,不久雙目失明瞭。

    然而鑑真毫不氣餒,他發出了“不達日本國,壯志不息”的誓言。753年,應日本再次邀請,鑑真登上了日本遣唐使歸國船隻,帶了弟子、工匠、經卷、佛像、手工藝品、藥物等,作第六次東渡。這位六十六歲的盲僧以他百折不撓的精神,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取得了東渡的成功。到達日本後,鑑真一行受到了日本天皇和各界人士隆重而又熱烈的歡迎。鑑真依次給日本聖武上皇、光明太后、孝謙天皇,以及四百四十多名僧侶授戒,成子日本的“律宗太祖”。

    鑑真為中日兩國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偉大貢獻。他將大量的佛經以及唐代寺院建築、醫學、佛像雕塑等方面的技術和有關書籍帶到了日本,促進了日本佛教的傳播和文化、技術的發展。

    759年,鑑真參與建築的唐招提寺在日本落成。這是一座依照中國盛唐建築樣式和風格建造的寺院,十分壯觀。日本天皇為“唐招提寺”書寫了匾額。763年,鑑真在日本逝世,火化後,骨灰就埋在唐招提寺。

    鑑真又是位造詣很高的漢醫。他用中藥為日本人民治病,藥到病除,深受日本人民愛戴,直到十七世紀,日本藥行出售的藥袋上,還赫然印著鑑真的影象

    相傳印刷技術和做豆腐的方法也是由鑑真帶到日本的。至今,日本豆腐作坊裡的工人,還尊奉鑑真為他們的祖師爺!鑑真還把乾漆夾絲造像的工藝帶到了日本。現在,只有日本還收藏著最古老的夾絲乾漆像。

    鑑真東渡,用集體的力量,把唐代高度發達的文化和藝術傳播到了白本,十分圓滿地完成了一代文化使者的光榮使命。千百年來,日本僧侶和人民始終尊稱鑑真為“過海大師”“盲聖”“聖僧”“日本文化的恩人”。

    鑑真為中日文化交流而獻身,死後,又一直被視為兩華人民友好的象徵。鑑真的乾漆坐像,直到現在仍然被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開山堂,被定為日本的“國寶”。1980年4月,鑑真的壽像回中國“探親”,受到了祖華人民熱烈而又隆重的接待。

  • 7 # 文史不假

    早在1998年,唐招提寺就作為“古都奈良文化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座著名的古寺院由中國唐朝高僧鑑真和尚親自主持修建,包括有金堂(本殿)、講堂、鼓樓、寶蔵、經藏、禮堂和鼓樓等建築物,至今都被視為神聖之地。

    作為唐朝著名的佛學家和醫學家,鑑真不辭辛苦和不懼艱險,直到66歲時才抵達奈良並且在75歲時圓寂於當地。雖然歷經了1200多年,但他至今都被日本視為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華人之一,沿用著“建築先人”、“醫藥之聖”、“天平之甍”、“律宗之祖”和“文化之父”等尊號。

    為了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鑑真雕像在日本東京落成,將會永久矗立於上野公園。2022年7月20日,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女士和日本外務大臣政務官三宅伸吾等人共同出席了揭幕儀式。

    鑑真連續五次東渡日本均以失敗告終,直到第六次東渡才終於成功,完成了自己弘揚佛法和傳播文化的夙願。當時,他已經是66歲的花甲老人,而且雙目都已失明,以一種捨我其誰和孤注一擲的勇氣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不過,也受到了華人的質疑。

    618年,唐高祖李淵登基稱帝建立唐朝,在其子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後成就了盛唐的局面。所謂“盛唐”,除了軍力的強大和經濟的繁榮外,還有開放包容的氣度和魄力,從而第一次實現了萬國來朝的盛況,也鞏固了以中原政權為核心的“東北亞朝貢體系”。

    630年,日本第一次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除了外交目的外,還希望學習律法和佛法。在巨大的優劣差異面前,舒明天皇徹底被博大的中華文明所折服,很快又派出了第二批遣唐使。

    比起第一次,此次遣唐使的人數大幅提升,基本上涵蓋了國家層面的方方面面。其中,一個名叫“阿倍仲麻呂”的文人非常著名,不僅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交往密切,而且還擔任了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的唐朝官職。

    舒明天皇的政績雖然乏善可陳,但卻非常崇尚文化尤其是詩歌,於是繼續派出了第三批遣唐使和第四批遣唐使。不過,由於日本的國力有限,這兩批遣唐使在規模上已經大幅縮減,只是針對性地彌補了前兩批遣唐使的一些不足和遺憾而已。

    舒明天皇過世後,日本的朝局一度陷入混亂,最終皇后掌權並且成為了歷史上的第二位女天皇,史稱“皇極天皇”。不過,這個老太太不知從哪兒來的“勇氣”,竟然推翻了丈夫“以中國為師”的政策,除了在北韓半島惹是生非,而且還揚言要消滅大唐帝國。

    面對皇極天皇的不知天高地厚之舉,唐高宗李治也沒有客氣,就近調動了兩萬兵力出兵北韓。663年8月,劉仁軌憑藉精銳戰船將數倍於己的日本水軍打得丟盔棄甲,輕鬆取得了白江口之戰的勝利。據高麗史官金富軾在《三國史記》中記載:

    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

    此役過後,日本在北韓半島的勢力基本上分崩離析,大唐帝國重新確立了自己的宗主國地位。皇極天皇后,曾一手推動大化革新的中大兄皇子正式登基,史稱為“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雖然不願意臣服於中國,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也只能低頭認慫,既然打不過就得服軟。為了緩和兩國關係,他趕緊派出了第五批遣唐使去修補關係,幾年後又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老老實實做起了“小弟”。

    697年8月,文武天皇成為了日本的第42代天皇,接連派出了第七批遣唐使和第八批遣唐使。到了717年,第九批遣唐使來到了長安,而被我們所熟知的“鑑真東渡”就發生在這段時期。

    鑑真出生於688年,本姓淳于,江蘇揚州人,出生於信佛的居士家庭,從小就聰明伶俐並且喜好佛法。十四歲時,他大膽提出出家離俗之念並且得到了父親的同意,遂成為了大雲寺的一名小沙彌,開啟了自己的僧人之路。

    唐代立國後,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這爺孫三人都信奉佛教,而且使其成為了對內統治和對外交往的工具。例如,玄奘和尚前往天竺學習佛法並且取回經書後,多次在大慈恩寺和北闕弘法院講法,地位非常的尊崇。

    武則天臨朝稱制後,對佛教的支援和推崇力度更加誇張,甚至還以自己的面容塑造了盧舍那大佛接受供奉。705年,太子李顯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重新恢復了李唐的江山社稷。

    由於武周時期佛教已經過度膨脹,極大地危及到了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唐玄宗李隆基開始限制佛教,甚至還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強制僧尼還俗、嚴禁官僧勾結、限制寺廟圈地和減少新建佛寺等。

    在這種背景下,鑑真對於朝廷的政策似乎有些牴觸,因而萌生了前往日本去宣揚佛法的念頭。不過,他的東渡申請並沒有得到朝廷批准,竟然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偷渡計劃”。

    742年,鑑真準備帶著自己的二十多名弟子從揚州出發,由於高麗僧人如海向朝廷告發而不得不放棄,這是第一次東渡;743年,他帶著弟子和信徒八十多人成功出海,遭到強勁的海風后中途返航,這是第二次東渡;744年,他率領四十多名弟子再次出海,在舟山海域觸礁後又一次無功而返,這是第三次東渡;同年底,他準備從福州出海東渡,結果被當地官府勸阻並且遣送回揚州,這是第四次東渡;748年,他逃過官府監視後繼續出海,在海上漂泊了半個月並且導致雙目失明,這是第五次東渡。

    到了753年,已經六十多歲的鑑真依然還在“夢想日本”,終於在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勸說和幫助下開啟了第六次東渡之旅。幾經輾轉,他終於僥倖抵達了日本,也算是圓夢了。

    鑑真的每一次東渡,除了攜帶數十名弟子和生活物資外,還要裝載大量的佛經、佛像和法器等。最關鍵的是,還包括了許多珍貴的玉器、字畫、藥材、書籍、錢幣和瓷器等,很多都是不可多得的國寶。

    鑑真最被華人詬病的是,他竟然偷偷帶走了王羲之的行書真跡《喪亂帖》和王獻之的行書真跡。而這些無價之寶,現正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再也沒有迴歸中國的可能。

    抵達日本後不久,鑑真立即帶領隨行的弟子們“開始幹活”,除了傳經授法外,還大興土木建成了戒壇院、唐禪院和唐招提寺等。據日本的《特別保護建築物及國寶帳解說》這樣記載:

    唐招提寺金堂乃為今日遺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建築物。

    鑑真成功東渡後,日本全國上下都為之欣喜若狂,因為他帶來的不僅僅只有佛經,而是幾乎囊括了所有的中華文明。對此,就連他的嫡傳弟子祥彥也表示了這樣的擔憂,據《大和上東征傳》記載:

    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到,是故眾僧鹹默無對而已。

    透過鑑真的這次“神助攻”,極為落後的日本開始快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難怪,當今的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中國元素,比如文字、衣著、禮儀、飲食和茶道等,因為它們的根源本來就在中國。

    日本的茶道在今天被吹得神乎其神,而且還被賦予了“大道至璞”的哲學道理,甚至揚言不懂茶道就不懂日本。殊不知,這都是由鑑真和尚透過偷渡帶過去的,就連森本司郎所著的《茶史漫話》中都不得不承認:

    作為文化之一的飲茶風尚,由鑑真和尚帶到了日本。

    不過,鑑真在日本的好日子也沒有過了太久。因為,作為他最堅定的支持者孝謙天皇,竟然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落敗了,無奈傳位於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對李唐的態度極為友好,甚至在安史之亂期間還送去牛角作為大型弓箭的原材料以支援平叛。不過,由於退位的孝謙上皇幕後支援,藤原仲麻呂起兵逼退他並被流放於淡路而死,也稱為“淡路廢帝”。

    在此期間,誰也沒工夫搭理又老又瞎的鑑真,還被以“政事煩躁,不敢勞老”的名義解除了大僧都的職務,閒居在唐招提寺內。到了763年10月4日(唐代宗廣德癸卯),他終於在這裡圓寂,遺體火化後葬在了寺後面的松林之中。

    鑑真圓寂後,他的弟子們塑造了一尊“夾紵乾漆”座像,一直都供奉在唐招提寺內,還被日本信徒奉為國寶。到了1980年,這尊坐像還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只是不知道應該用“回家”形容?還是用“作客”形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專案那麼多,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足球最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