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scssh科技官
-
2 # 肇俊武
很容易看出保留手機業務對於華為所具有的戰略意義。所以我認為,也是建議,麒麟晶片的國外和國內代工渠道如果真的被全部堵死,華為應當在繼續自研手機晶片底層架構和設計技術、推進HMS、建設鴻蒙系統生態的同時,自招代工人才、自研代工技術、自制代工裝置,雖然在這中間很可能會出現手機做不成的情況,卻並不是放棄,而是在被置之死地情況下的破釜沉舟、自我挽救,並且,在代工技術、光刻裝置上未必比中芯國際等追趕國際先進的速度慢,其實,即便是全球頂尖的臺積電要徹底去美國技術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華為則會相對短。華為當然能夠認識到,美國政府是不會放過自己的,將一直打壓下去,而且將繼續也能夠通過技術、經濟、政治等手段管制住盟國和盟友的國內相關企業,包括韓、日、歐,對此不可抱有幻想。
華為放棄手機業務之後的局面分為華為內部和外部。在華為內部,消費者業務自然是最大的損失方,外部的最大損失方則分別是國內消費者和國內手機行業。所以說,不僅華為即華為通訊不能倒,華為手機也不能倒。
1 華為內部
副業失去主體支撐。已知,手機便是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主體,現實是唯一性支柱,將來是唯一性核心。放棄,則消費者等於是不復存在。
主業失去重要輔助。已知,以手機為主體的消費者業務是華為第一大經濟來源,2019年已達華為總營收的54.4%,超過一半了,對主業意味著什麼無須贅述。
主業轉而支撐副業。這是華為在不放棄手機業務情況下自然而然發生的一個轉變,也能夠給予足夠的經濟支援,在華為智慧手機發端時便是如此,且不說還能夠提供全球第一的技術支援,這都是因為華為即便在做不成手機期間,華為主業也就是華為公司的根基仍在。當然,如果像目前網上傳說的那樣,ARM從新版架構起禁止使用了,華為依靠永久授權的舊版雖然也能撐一陣子,卻也降維了,不過餘承東早就放言可以替代,這樣,華為在架構上也獨立自主了,手機晶片從基礎層到應用層實現了全流程、立體型華為化。
2 華為外部
(1)國內市場
重回蘋果手機獨高時代。當前是全球三大高階手機品牌有2個在國內市場,國內消費者有得選。華為不做手機,則將變成只有蘋果手機1個高階品牌,果粉本就唯一選擇,米粉、O粉、v粉也有價效比手機可選,華粉就只好退而選其它中國產中低端機了,倒是省錢了,心裡當然極不痛快,扼腕嘆息,一大眾中國產手機/安卓手機品牌都不能與一個外國手機/iOS手機品牌爭奪高階市場份額。其實,何止是消費者失去了一個高階和一箇中低端品牌的選擇,受損失更慢成長的還有供應鏈、產業鏈上的一大眾國內企業。
遠離萬物互聯群逐時代。華為的1+8+N戰略離不開華為的手機,華為手機對於國家爭奪物聯網這塊特大蛋糕又意味著什麼?更堪大用。何況,手機科技是決定未來發展的高科技之一。
(2)海外市場
三雄爭霸變雙霸兩分天下。海外消費者當然也失去了一個高階手機選擇,但不會在意,華為高階手機出現之前就只有蘋果和三星嘛。華為不做手機了,中中國產手機也就回到了只有中低端機的過去,只能在全球的低窪處、邊緣處安營紮寨,小打小鬧地做小買賣,又不敢再向足可以媲美高通驍龍、谷歌安卓和蘋果iOS上努力,否則下場同華為手機一樣。
三國演義變二國各圖未來。華為這個在自身業務領域於全球冒尖且即將完成去美國化的高科技跨國公司藉助相配的全球頂級和美國可控技術走到現在,卻由於國內配套技術領域仍舊美國化而致手機業務不得不放棄了,整個公司的體量和實力變小了,研發能力還受到了制約,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就小多了,自然也就影響到中國的影響力,至少在高階手機這一塊,即便中國也佔有了一席之地,但核心技術仍舊不是中國的,而且不止晶片、應用全家桶、作業系統,還包括代工的技術和裝置,這一切,雖然是將來還會自主擁有的,但,現在是失去了可立足於、可藉助於的華為這個高起點、加速器。
回答完畢,感謝題主!
-
3 # 好人長安君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我們需要了解華為為什麼在通訊裝置行業取得領先地位後為何要發力手機業務,同時在研發端加大對於手機業務的資源傾斜,如此我們才能夠了解,如果華為放棄手機業務,將會對華為自身產生怎樣的影響。第一,押重注發展消費者業務,根源在於通訊技術的變革。
如果我們回頭去看華為與榮耀雙品牌的崛起歷史,我們其實很容易發現一點,那就是華為在確認了消費者業務的發展方向以及地位後,華為的雙品牌發展速度才開始顯著變快。
在2013年之前,華為的手機業務是一個比較鬆散邊緣的業務,在產品和技術方面,華為的研發力量基本上沒有對此做出傾斜,華為的手機那時候屬於ODM(白牌運營商定製)。但在2013年之後,華為開啟了自營品牌轉型,不僅在手機產品上開啟了自研,在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上同樣如此。從營銷、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各個方面,都可以說是突飛猛進。但這裡存在一個明顯的分水嶺,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分水嶺是如何出現的?
我們需要注意得到的一點是,當時(2013年)也是3G時代向4G時代切換的一年。
3G向4G的躍遷,直接開啟了消費電子業務的全球爆發期,4G網路大資料流量的到來,直接引發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的能量釋放,也因而誕生了許多移動網際網路巨頭。
而反饋於消費端,則是消費電子佔據人們日常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視野停留區域,手機更是成為這個星球上人們在一天中陪伴時間最長的人造工具。而這個工具的屬性也正在變得多元而包容,包含娛樂、社交、辦公、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集合體。
而且作為一家通訊裝置企業,華為可能比許多手機行業的人更瞭解,如果通訊技術再發生一次變革,手機或者說消費級電子將會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它將進一步奠定自己在人類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和戰略需求,華為必然要佈局消費者業務,尤其是手機。
所以才有了自2013年之後華為的高歌猛進,以及它在整個消費級電子產品體系上的打造,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手機的真正發力應該就是2012年中旬過後,在4G網路開始出現,並且華為具備了4G網路部署能力後,它看到了通訊技術與消費級電子產品之間存在的巨大關聯。而在次年年底,移動推出4G業務,全國性的4G網路開始商用,與此同時智慧手機進入血海時代,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相關企業也正式進入高速發展期。
第二,5G時代,手機的地位會進一步提升,放棄手機業務,華為的5G紅利將面臨巨大損失。實際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資訊中心化的趨勢很明顯。在移動網際網路之前,PC是資訊的集散中心,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對於資訊的吸引擴散能力更大,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手機的中心地位在5G發展前期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
我將5G的發展分成三個時期:前期著力於大流量傳輸的實現(大約需要3—5年時間),中期著力於物聯網的實現(大約需要5—8年),後期著力於人工智慧的實現——很可能在5G後期仍然無法實現人工智慧。
手機在5G發展的前期依然將成為主角,所以華為如果放棄手機業務,那麼整個消費者業務至少在5G前期會比較難熬,不僅僅是企業盈利方面,還包括對消費者業務的戰略發展判斷上產生負面影響。
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當前階段放下手機業務,華為的通訊裝置業務實際上受到的影響比較有限,反而是依賴於華為的產業鏈企業尤其是國內企業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所以針對題主的問題,華為若此時放下手機業務,消費者業務的核心地位如保持不變,那麼華為在消費級電子產品上將失去“橋頭堡”。與此同時,華為在5G專利上取得的種種領先所帶來的紅利,將會因此而大打折扣,畢竟消費級電子產品是企業盈利的主力軍,同時也是專利最為直接的受益者。
最大的影響與損失,大家可以略微參考一下諾基亞退出手機市場的後果。
第三,5G時代中後期,去中心化成為消費電子趨勢,手機業務會迎來挑戰。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消費電子的去中心化?
比如說在5G發展中期,機器間大規模協作進入商用階段,基於大流量傳輸的前提,那麼大資料和雲端計算就擁有了更多的應用場景。舉一個簡單例子,我們的手機可能所起的作用就是顯示屏加基礎的控制單元,而絕大部分的資料計算則都將放置於雲端,那個時候,賬號將比硬體更為重要,我們只要有個人賬號,就可以隨時隨地在任意的跟雲端相連線的顯示端進行登入和使用。當然,這是比較終極的設想。
而更加現實一點的,則是VR/AR技術的商用,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AR/VR眼鏡或許將成為除手機之外的又一個資訊中心,與此同時,隨著物聯網的應用,無人駕駛或將成為日常的場景,那麼汽車也很可能成為資訊中心。
這就是一種趨勢,資訊發展的趨勢就是越來越不再依賴某個中心化的硬體裝置,而是多元化的硬體裝置。
那麼在這種趨勢下,手機業務實際上會不再像現在這麼重要,甚至也有可能被淘汰。
但這不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內會發生的事情,更不是可以放棄手機業務的理由,這件事只能說明,手機業務的發展核心是圍繞著“消費者”這三個字來前進的,在技術上則依賴於通訊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應用方向。
所以,即便華為在美國的緊逼之下不得不暫緩手機業務,也不需要如此沮喪。但當然,華為更應該竭盡全力保住手機業務,因為這是一張船票,華為擁有它,就將可以事半功倍地更快地來到下一個世代。
而不是隻能望洋興嘆。
結論說實話,這幾個月甚至這兩年來,每當看到華為令人振奮的訊息,心裡頭卻總很難高興起來,因為這說明華為是在消耗自己的底牌去抗爭。
一個正常的保持著強勁發展勢頭的企業不應該是這種狀態,這隻能說明,美國的打擊真的讓華為很難受。
很多時候我們說華為是英雄,但其實這反而說明我們的科技行業整體上的積貧積弱,不然怎麼會讓華為一枝獨秀專美於前?
中國有句古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裡說的就是華為。但如果一片林子全都是優秀的大樹,風可能就只能吹過去刮掉幾片葉子了吧。
所以該加油的,不是華為,而是其他的科技企業啊。
-
4 # 快修俠
華為這幾年手機業務發展的很好,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被美國卡殼了,那麼如果華為現在這個階段放棄了手機業務會是怎麼樣呢?我覺得可能有以下改變:
(1)收入短時間會下降
華為手機業務的收入佔比華為總收入也是很大的,如果現在華為放棄手機業務,它的收入短時間應該會極速下降。這對於華為的影響還是有的,最起碼短時間會影響它的收入。不過從長遠來看,華為可以大力發展自己的通訊業務,或許會彌補手機業務的損失,長遠來看是不會有什麼損失的。
(2)放棄手機業務可以大力發展晶片
如果華為放棄手機業務的話,它的手機晶片就可以賣給中國產其它手機了。這樣晶片領域應該又有另一番景象,憑藉幾家中國產手機強大的生產宣傳能力,相信未來就沒有高通、聯發科什麼事了。華為賺到了錢,就又可以投錢到研發中了,這就形成了良性迴圈,CPU放開了,還可以按照手機廠商的要求定製CPU,這樣手機廠商也獲利,華為也獲利,一舉兩得的好事。
(3)中國產當自強
華為如果放棄手機業務,可以把生產手機的精力放在手機晶片研發、手機系統研發上,可以成為一個很偉大的軟體公司。我們國家在高階技術上不能老是受制於人,國貨當自強從華為開始吧,華為是中華名族科技企業的代表,記得任正非曾說過即使華為在美國的打壓下倒下了,但是可以喚醒更多中國的企業自力更生這是值得的。華為是有名族責任感,我們國家相信會突破別人的防線,國貨會自強!
好了,就回答到這裡,一點點拙見,可能有不妥的地方,希望見諒!
-
5 # 創業者李孟
對於華為而言本身手機業務就是要放棄的,只是後面餘承東出面力挽狂瀾要打造高階手機,從而改觀華為手機之前的充話費送手機的低端印象,因為在整個華為的集團性企業來說手機業務在之前並沒有佔據的比例很大,所以放棄也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隨著這幾年華為在mate7系列之後,銷量開始陸續節節攀升,所以華為手機在後來對於華為的手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華為手機(包含榮耀手機)在整個消費者終端裝置方面起到了中間樞紐性地位,不僅僅是建立了商業經濟的連結,在2019年消費業務營收4673億元,佔比達到了總營收的54.4%了,而手機的地位在消費者終端方面佔據的比例也很高。所以這也就建立了華為手機的根本地位!
不僅僅是手機銷量的地位,華為手機給華為整體的品牌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在之前沒有華為手機並不出名之前,聽到華為還是非常少的,當時印象深刻的無非就是華為的企業管理和華為文化的根深蒂固。可是到了華為智慧手機開始問世之後,隨著mate和P系列名聲大噪的時候,我才漸漸的熟知了華為的更多系列,例如晶片鴻蒙系統等等,我相信華為手機的出現對於加深使用者對於華為品牌的關注度還是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的。
而且也為華為贏得了很大的一批花粉。當然華為手機也成功的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好的品牌印象,因為畢竟早期華為主要是網路通訊裝置,而漸漸的開始研究5G網路,但是這並不能代表華為真的就很厲害,因為在很多企業合作伙伴甚至一些國家級的合作伙伴的確聲譽很響亮!但是沒有手機建立基礎,我們估計到現在還是對於華為這個品牌對於我們普通大眾消費者有怎樣的關係。
而對於華為來說不僅僅是品牌營收的價值,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華為手機的出現推動了華為的軟體工程和硬體工程的發展,而且因為手機銷量不錯,所以EMUI系統的使用者使用人群就多,自然就能帶動華為的生態鏈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關鍵的是這樣手機已經成為中端互動的關鍵力量,所以隨著華為手機的出名,也帶動了軟體的鴻蒙系統的備胎轉正反響很大,也導致了海思麒麟晶片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所以自然華為手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但是既然說華為手機無論是品牌還是營收以及華為的生態鏈打造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麼是不是意味著華為離開了手機業務救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是的,的確會影響一點,但是也不會太大的影響,畢竟華為的基業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特備是華為5G方面以及華為網路裝置方面,也都是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不必太過於在意,成功了就是贏家,如果沒有成功,對於華為本身來說損失並不算很大的!
-
6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手機業務,對於華為的重要性是在增加的。華為是無論如何都很難放棄他的手機業務的。
手機業務現在是華為收入重要的一環。華為的主業一直是運營商業務,這在華為內部一直是有主航道的說法的。
但是他的收入之中,消費者業務的佔比是在不斷的增加的,而在消費者業務之中,手機業務則是主要的部分。
手機業務產生的利潤,也是華為研發資金裡很關鍵的一部分。現在華為的手機業務已經開始反哺運營商業務了。
對於華為而言,如果失去了手機業務,他的收入和利潤會有很大的影響,而後的連鎖反應則是華為沒有辦法拿出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華為也就無法保持現在5G乃至未來6G領域的領先地位。
手機業務的生態圈,其實也是華為的護城河。手機,是需要採購零件的。大量的零件的採購,可以帶動一系列的企業發展,也會讓華為有一個很大的朋友圈,而這些也是華為護城河的一部分。現在華為受到了美國的限制,也影響了很多美國企業的收入,這些企業也在遊說政府取消對華為的限制,根本的還是有共同的利益。
總而言之,華為的手機業務,對於華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華為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業務,而且它的重要性是在5G時代更加凸顯的。
-
7 # 卡拉陽Klay
華為手機簡史
華為的手機業務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華為研發出國內第一款WCDMA手機參加了法國戛納3GSM大會。在隨後的近十年中,華為繼續不斷探索手機業務的可能性,終於在2012年1月以及2013年一月分別釋出瞭如今兩大旗艦機型的前身——P系列和Mate系列。如果在那時,華為放棄手機業務是十分合理的,因為當時是蘋果、三星、HTC的天下,放棄手機業務的華為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專注於資訊與通訊基礎設施的供應商,可能也會活得不錯,但遠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成就。
艱難前行的華為因為5G技術的領先以及強大且獨立的晶片設計能力,華為被美國製裁了。先不說華為不可能放棄手機業務,就算華為放棄也不可能改變美國想要打壓中國先進技術發展的目的。以前看過一個網友說過:華為太難了,在通訊領域,華為要和思科、諾基亞等企業競爭;在手機領域,華為要和蘋果、三星競爭;在辦公領域,華為要和惠普競爭;在雲端計算領域,華為要和IBM、甲骨文等競爭。衷心希望華為能夠持續保持這種“多線競爭”的實力,發展越來越好。
-
8 # 雲林雲林
華為為什麼要放棄手機業務?不是如果,而是一定被逼無奈的結果,那就是因為缺少代工零部件,無法批量上市新產品,尤其是那種充滿科技創新又領先於其他品牌創意的旗艦款。
手機業務佔華為主營業務收入的重要地位,而且華為通過手機互動連結了使用者和商家客戶端,建立了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商業平臺,衍生出眾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市場,更加便捷地促進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手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通話工具,手機已經成了中國當下最大的商業和文化的資訊互動中的元端,人稱黃金指,是網路資訊時代最不可缺的一環。
人手一部以上的手機,代表了廣大社群的群體基礎,更是國家經濟命脈的基礎,是劃分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的標準指標,將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動力完美展現出來。
未來,你不帶手機根本挪不動腳步,而不是出不了門。你的資料時刻保衛者你的安全,並且滿足你的需求,從身體健康、工作支援、生活幫助到情感交流,無處不在。
美國打壓華為,不是因為華為手機,也不是因為華為的網路業務,而是中國經濟命脈,誰擁有網路科技的制高點,誰就取得了贏在未來的天王山。
總結就一句話 ,手機是黃金指,手機是天王山,怎麼能放棄?大拇哥你說呢?
-
9 # 皖江邊的一顆古柏
事實是從中美因華為事件摩擦起,到現在,中國老百姓受到了成噸的傷害!收入降低、物價提高、數以千萬計的人失業,2個月內就有25萬家企業破產倒閉!
-
10 # 深宅IT
消費者業務目前佔華為收入的一半以上,而消費者業務又以手機為主,因此剝離手機業務對華為來說是重傷。
另外華為在手機領域其實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金,也擠進了高階市場,想要重複這樣的結果,可能需要再耗費幾年時間,所以因為現在的情況剝離手機業務只能算是棄車保帥,不算是上策。
-
11 # 木鐸君
華為不可能放棄手機業務的,因為其硬體發展理念就是1+8+N,沒有了1後面都難以發展。現階段最大的可能是,未來會縮減手機產品更新週期,更多的放在中低端,高階還會有但如果美國一心搞事,由於晶片受限可能不會出現千萬級別的銷量。
總結,放棄手機就意味著放棄爭奪未來智慧化的高地,所以不可能放棄。
回覆列表
華為不可能全面放棄手機業務,因為消費業務如今已經是華為第一大營收來源,而整個消費業務主力就是手機業務,同時在華為未來的1+8+N大戰略中手機處於核心地位,沒有手機,其他消費終端業務就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
我們可以來具體看看華為手機業務的現狀。
消費業務是華為第一大業務:很多的人的意識裡華為通訊業務可能是第一大營收來源,但這種狀態在過去兩年中得到了改變。2019年消費業務營收4673億元,佔比達到了總營收的54.4%,而通訊業務的比例僅佔總營收的34.5%,兩者之間的比例達到了20%左右。
整個消費業務雖然包括了手機、智慧終端、平板、電視、電腦等產品的收入,但年銷量過2億的手機顯然是消費業務收入的主體。
因此,手機業務已經是華為當前的主業了!讓華為放棄自己的主業無疑自斷根基,你覺得華為能這麼做嗎?
手機業務是1+8+N的核心:華為現階段準備在整個消費領域構建起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這個全新的體系可以讓華為各種智慧終端互通,實現智慧家居生活,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華為在5G上的優勢實現物聯網。
而在各種終端互通之中,手機顯然是整個生態中最重要的一環,利用手機我們可以進行各種操控,成為一個核心裝置。沒有這個核心,各種智慧終端就依舊是一盤散沙,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閉環。